一个打五个,中国人为什么爱太极拳?
最近,网络上一段《搏击狂人徐晓东挑战雷公太极宗师魏雷》的视频异常火爆,引发了人们对太极拳的关注:作为一种在大众中普及率极高而又为人们所常常乐道的健身形式,太极拳究竟是一种什么形态的文化?是一种武术技击术,还是一种人体健身术?
其实,如果了解了太极拳的源流,了解了太极拳的原理,关注、喜爱太极拳的人都会有着自己的判断。
太极拳,是由太极演进而来的一种武术文化形态,由于其集武术养生、中医养生、道家养生、儒家养生甚至释家养生于一体,因而也是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健身养生术。
根据现有文献,太极拳之名首见于内家拳名家、明朝万历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文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认为太极拳与太极、无极、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典哲学概念有关,而其中的贯穿者正是“太极”。
“太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周易·系辞》中,太极属于一种筮法,是指大衍之数或奇偶未分的状态,也就是蓍草混而未分的状态,以其为六十四卦的最初根源。
《庄子·大宗师》说:“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这里的“太极”指的是空间的最高极限。
宋代是“太极”观念大发展的年代,理学的开山鼻祖,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对太极理论进行了更直观的阐释,从此太极观念深入人心。
由太极而太极拳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实际上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本身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浓聚了中华文化精髓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人体文化形态。
河南也是太极拳的老家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目前是有着不同争论的。不过一般地认为它与河南温县陈家沟有着一定的关系。
陈家沟原名常阳村,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与山西省相邻。明洪武五年(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郡东土河村的陈卜率领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移怀庆府(今沁阳)温县城北,以人名立村名——陈卜庄。越两年,因陈卜村地势低洼而改迁常阳村,后来由于陈氏人丁兴旺,加之村中有沟,常阳村随逐渐地易名为陈家沟。
陈家以耕读传家,闲暇修习家传武术,其风气代代相传,至明末清初陈王庭(廷)(1600-1680)时“拳术已著名”,并出现了“陈式太极拳”一名。
成型后的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陈王廷所编即为老架套路,其后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而新架套路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故陈家沟村人称新架为“小圈拳”,称老架称为“大圈拳”。
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系列中属于早期的拳种,随着太极拳的演进、发展和普及,至民国初年,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套路称呼。但不论套路称呼如何变化,这种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如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太极拳在身体上的主要表现为对“太极腰”的强调和对弧线、圆的重视,而这恰恰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因此太极拳也是一种圆的文化;太极拳主要的运动方式是裆走下弧、胯走八字、动作弧线,而这又是道家“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哲理在保养和体认生命功能中的体现。
总之,太极拳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体,在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1982-1986年进行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初步认定了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五大流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会上流传的除五大流派之外,还存在着武当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傅式太极拳、鲲鹏太极拳、禅门太极拳、静功缠丝太极拳等三十多种不同名目的练法。另外,上述太极拳的每一流派中又往往还会有不同的式样,而且受太极拳影响而产生的太极柔力球、太极养生仗以及木兰拳等健身项目就更多了。
除了不同套路太极拳的出现,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引起了体育、卫生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国内,早在1956年,国家体委就推出了“简化24式太极拳”并在全国大力推广。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
其实,在国外,太极拳很受欢迎。
目前,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还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
李安导演1991年的电影《推手》就讲了一个太极拳大师老朱的故事。
老朱退休后取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种种中西文化差异让老朱过得苦不堪言,一无是处的老朱只能写写书法、练练太极,总想着离家出走,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打?又能有多厉害?连老朱的儿子都很疑惑。
后来,老朱用太极拳一个打五个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老朱一夜成名,当上了太极拳教练,过上了不依赖儿子的独立生活。电影《推手》以太极拳非常能打结尾,老朱也在这场文化冲突之中,赢回了尊重。
对于这部26年前的电影来说,武功高低只是情节转合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太极拳这种神秘、莫测、四两拨千斤的中国功夫,早已具备了东方文化的符号意义。
撰文 | 崔乐泉 编辑 | 陈雪 于欣宜
主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
每个关键词都是一场文化之旅
二十四节气 | 剪纸 | 查干湖冬捕 | 冰灯 | 酸菜 | 二十四番花信风 | 灶王爷 | 蒙古族祭火 | 爆竹 | 鸡鸣枕头 | 《小河淌水》| 食印 | 《百鸟朝凤》 | 孙悟空 | 惠山泥人 | 灯笼张 | 刺客 |梁祝 | 八宝印泥 | 黄梅戏 | 年画 | 武夷茶 | 外滩 | 唐三彩 | 血亲复仇 | 寒食节 | 马镫 | 李商隐 |《人民的名义》
中华文化溯源
追问与寻觅 开启一段自我确证的旅程
光明日报 · 中华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