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紫色的张伯苓(杜课819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20-01-25


全文共2076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紫色的张伯苓


杜骏飞等



张伯苓先生是1951年2月23日因病去世的,今天是他的忌日。

 

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

 

在青年时期,张伯苓目睹了国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列强对中国的欺凌。深受刺激的他,立志兴办教育,要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培养新一代青年。

 

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张伯苓历尽艰辛,筚路蓝缕,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无数杰出的人才。

 

大概,张伯苓式的事业,是一个读书人所能许的最高、最久、最广之宏愿了。今天,我们回首张伯苓的人生,最珍视的,也是他献身社会教育的伟大精神。

 

至少于我个人而言,如果说有一种理想值得仰望,那就是张伯苓先生的人生了。

 

 

张伯苓有一个了不起之处:他很早就提出了教育独立的愿景。他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地践行。

 

他白手起家创办的几所学校,其经费尽是从社会上一点点募捐而来。当时的官宦乡绅,军阀,就连大总统袁世凯,也曾为张伯苓办学认捐。

 

张伯苓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求遍了所有能帮助他办学的人,来为自己的教育独立愿景添砖加瓦,此等行为也有人称之为“行乞”。

 

张伯苓说:“余为学校筹款,常因不成而不豫”。也就是说,张伯苓经常为学校募款之事忧虑、伤心。

 

他是一个少有的弘毅之人,也是少有的干才。在他殚精竭虑的苦心经营下,学校就这样一所一所的办成了。

 

南开以私立兴学,投资者为股东,而有南开“人民”资格。股东制的“民”,建构了南开的“民主”。张伯苓希望南开的“人民”越多越好,“人民”多了,才能不倒。

 

股东之间是平等的,一如人民之间是平等的。张伯苓说:“徐菊人(徐世昌)先生虽为总统,终为本校旧校董,亦系一人民资格。”

 

他的主张是,先行股东议事之民主,次行教授治校之民主,继而行学生自治之民主,待学校民主制建设完成,再从学校扩大到社会各界,推进至国家政府。

 

这位张先生,身在教育,心忧天下,他在有意识地探索和实验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显然,他没有实现过治国平天下之志,但他的遗志,毕竟还是传承下来,为我们这些后人所知了。

 

这是教育的幸运,也是张伯苓的不朽。

 

  

与今天一些大学校长的枯燥乏味不同,张伯苓先生是一个有文艺精神、热衷于美育的校长。

 

张伯苓是提倡戏剧美育的先驱,也因此,南开是戏剧美育的重镇,早在1901年就提倡话剧(当时称“新剧”,也称“文明戏”)。他和教职员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亲自编剧、导演。他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也包括周恩来、曹禺等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成为中外知名的戏剧文学家。

 

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他说:“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

 

所以,他是以戏剧课为思想政治课的,这可比如今某些课堂上的思政讲训强多了。

 

戏剧的演出也离不开音乐、美术多方面的配合。因此,南开的音乐、美术教育,比起同时代的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成绩也更显著。

 

张伯苓还强调学校建筑的教育意义。他认为,建筑物的心理功能,是建筑的第二属性,也是其文化属性。在大学校长中,罕有张伯苓那样高度重视建筑的价值。他亲自领导,参与设计,甚至亲自拉线测查建筑面积,算得上前无古人。

 

张伯苓还倡导体育,倡导环境美、心灵美,张伯苓提出的“镜箴自鉴”和“考美”也是一种美育措施——是让师生对镜自鉴,对自己的容貌美、心灵美、言行美有要求。

 

张伯苓规定:紫、白是南开的校色,“紫”是象征“高尚”的颜色,寓意是:“满朝朱紫冠,尽是读书人。” 而“白”是象征“纯洁、廉洁”的颜色。简言之,他是以紫白之色熏陶学生具备高尚雅致的情操、廉洁奉公的品德。

 

说来也巧,我所在的南京大学,标准色也是紫色,所谓“南大紫”,来自国立中央大学时的校色——紫、金二色,寓意是紫色象征高贵,金色象征光明。

 

其实,从色彩学上说,紫色是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精神、叠加现实主义奋斗的最佳象征。我以前在课上说,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其能力和行为足以实现理想的人,如果他有一种颜色,应该就是紫色吧。

 

张伯苓先生在我的心中,就是这样一种紫色的光,一种贵重而坚定的精神存在。

 

 

南开提倡的是爱国教育,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它们共同的本质则是张伯苓校长毕生所倡导的“公”“能”教育。

 

他给学校制定的校训,一句是“允公允能”,意思是,既要有“爱国爱群之公德”,又要有“服务社会之能力”。另一句是“日新月异”,意即与时俱进,每日进取。

 

这两句话,南开系各校践行的如何,暂且不论,但我们都知道,对于提出它的张伯苓先生,我们正可以这八个字概括他的一生。 

 

  

有一次,张学良乘车去拜访张伯苓,转来转去,怎么也寻不到其住所,几经寻找,才在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陋巷中找到张家。

 

张学良万万没想到一位如此闻名的教育家竟住在贫苦市民当中,不由得五体投地。

 

在张伯苓的努力下,学校的资产增长很快,员工们的工资一涨再涨,最高的月工资已升至300元,然而校长张伯苓的工资却一直锁定在100元。

 

张伯苓去世时,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亦无半分存款,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这就是一个教育家,对他的国家和人民所做的彻彻底底的奉献。


参考资料:

[1]张伯苓.田野上的希望、京剧头盔等.搜狗百科. [EB/OL].

[2]南开之父张伯苓. 梁吉生.新浪教育.南开大学网站[EB/OL].

[3]南开故事: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陈鑫 南理.南开大学公众号.[EB/OL].

[4]张伯苓是怎样办南开的.李冬君.南方周末.[EB/OL].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甘地说林清玄说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自来熟自我实现者的画像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永恒回归


关注花炮少年和成长者王菊现象学杜骏飞:甘柴劣火又如何|要担心的不是咪蒙|信息愚民是从哪里来的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韩红伟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