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序幕的结尾

建筑大王 建筑大王 2022-09-09

我们想了一组这样的分镜:

你只能看到前后左右上下的人(一团),大家很开心的生活在一起。

有一天,你不小心从人堆里掉出来了。

不知道为什么,你并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是干脆一直往看不到头的那边走。

(一直走一直走,时不时回头看一下。)

人们从一张张脸,变成了一个个躯体,再变成了一团团色块,再再变成了一片凹凸的墙……

直到某一刻,你转过头,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只庞然巨怪在一望无际的平地上缓缓前行,摧毁和吞噬它经过的一切。

组成这只巨怪的,就是那些曾经与你日夜相伴的人们。

接着,镜头切换到巨怪视角:

▵ 赫尔佐格在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2007) 中描述了一种发生在企鹅群体中的奇怪现象:当所有企鹅都去到画面右边的海洋方向觅食的时候,其中一只,头也不回的往什么食物都没有的远处山峦走去,等待它的只有死亡。据科学家说,即使你把它捉回企鹅队伍,它也会立刻跑掉,往山那边走。赫尔佐格用一句故意模仿自然纪录片语气的旁白结束了这个画面: “…but why."

即使你知道,这个世界很有可能不是你每天生活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在你真正看到的时候也还是会被无可奈何的吓一大跳。
如果要为我们的2019年做个总结,并且只能说一件事情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就看到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对于我们而言不是普通的负能量,而是一种从没见过的超级负能量。它是一种渗透到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的全面糟糕(有朋友形容是365天、360度全方位包围)。但只要我们没被彻底击垮,同时还可以保持一颗清醒而开放的大脑,环境问题就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探索、发现、兴奋、甚至是喜悦——为自己眼界与智识以此前从未有过的速度提升而感到喜悦。
问题是,然后呢?大喊大叫吗?躲起来吗?还是蒙着眼睛过回「本该如此」的生活呢?
也许是因为搞设计的原因,我们可以很快意识到,这件事情困难——如果不是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沟通。
面对环境问题对现代生活方式发出的全面挑战,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都变成了玻璃心:知道的人已经被各种可怕的事情压的喘不过气了,随时爆炸;不知道的人则是像含羞草、或者猪笼草一样,碰一下,要么就躲起来,要么就把你吃掉。
我们最近听天文学家/科普作家 Neil deGrasse Tyson 讲如何跟别人科普时说:it's not good enough to be right. 中文大概可以译成:对并不能当饭吃。我们举一反三,发现沟通环境问题更是如此:你需要时刻准备着大约100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去绕过人们已然产生的刻板印象。
设计师,就是要在这种时候大放异彩。
下面请看建筑大王在2019年用了哪些方法花式沟通环境问题:
有下划线的文字都可以点
1. 新视角猝不及防绕过刻板印象
住在山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一位读者因为这篇文章关注了我们,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她在一位她觉得很牛逼的朋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了这篇文章,她当时挺吃惊的,就问自己:这个(牛逼的)人怎么会转这种(肤浅的生活方式)文章?接着,她点进去看了,发现,唉哟喂妈,完全不是本来想象的那样。
环境问题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环境问题到底是个什么问题?就是你家起火了。怎么样,一下子就具体了起来吧。

7/7 什么是偷偷关注环境问题运动?

与一般心急如焚的环境工作者(完全可以理解的)急于怪罪我们这种普通人不同,作为我们这种普通人的一员,我们充分意识到了我们的难处,并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偷偷关注环境问题运动。

展览:问这些问题是自然的吗?

与一般心急如焚的环境工作者(完全可以理解的)急于说教我们这种普通人不同,作为我们这种普通人的一员,我们兼顾了启发性与艺术性,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展览:问这些问题是自然的吗?

@三明治,上海
@三明治,上海
@之间,长沙

@橄榄山,广州

#我们这种普通人可以做什么

我们开始发#我普之后,就也时不时能在朋友圈看到这个 tag,虽然有各种版本(大部分是缺了「这种」二字,因此少了关键的那一点神韵),但这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个巨大的突破。俗话说,「建筑大王的一小步,环境问题的一大步」。我们无意中又给大家提供了一种除了偷偷关注环境问题以外的、老少咸宜的关注环境问题的方式:在朋友圈发#我们这种普通人可以做什么。#我们这种普通人可以做什么

在公众号主页输入「我普」查看至今为止所有#我普。

2. 将心比心拉近距离

如果要讲环境问题的话,我们可以怎么讲?

我们不是故意将心比心的。当时,我们就真心不知道可以怎么讲,只要我们诚实的告诉大家这一点,我们的心就贴到了大家的心上。

11种逃避类型和3个行动的理由

如果不是真的关心大家,我们这种一般情况下只画图不写字的设计师,犯得着写这么大几千的字出来么给大家看么?

3. 夹带

企鹅出版社的企鹅是哪种企鹅?
从平面设计讲到建筑设计讲到结构设计讲到……动物福利与保育。

伯劳与岩羚的合作

读者留言:最后才明白不是讲动物行为学的……
我为什么最期待《七个世界》第六集《欧洲》
一个在关注环境问题之后看起来仍然 OK 的设计:

一、600

二、余晖
三、genius loci
四、小飞
五、用临时搭建讨论可持续是朋克养生吗?

4. 只呈现,不议论

快报:FFF

我们是我们知道的中文媒体里第一个报道 greta 和 fridays for future 的。当时发了一点动静都没有,谁知道过了小半年,greta 在中国因为中国网友的口诛笔伐,火了。我们对 greta 可以说是一丝负面印象都没有,从去年3月认识她到现在,greta 就一直都是「酷毙了」!

瑙鲁的故事
5. 文字 BBC 史诗巨制

知更鸟为什么去北京?

同时也是一部悬疑中篇

企鹅出版社的企鹅是哪种企鹅?

同时也是一部侦探中篇

瑙鲁的故事

同时也是一部屎诗

6. 趁着生气就试着强硬一点
他看着它,它看着他,他为它执行了死刑
连一个体面的死亡,你都不会有

7. 诗

有一种深刻、广阔、包裹一切的忧伤。它像大海。有些事情,会在海面上激起喜悦的水花。

8. 干中带湿的干货

七天七问

国庆节前一天晚上,yoko 洗澡的时候,脑子里闪现了一个想法:在大家带宽比较充裕的国庆七天假期里,问七个关于环境问题的问题,并且用都市白领友好的篇幅回答它们。大约两小时后,我们就写好了第一问。
1/7 什么是环境问题?
2/7 什么是环境主义者悖论?
3/7 什么是基线转移综合症?
4/7 什么是减排?
5/7 什么是爱知挫折?
6/7 什么是公地悲剧?
7/7 什么是偷偷关注环境问题运动?
9. 大自然你好!

鉴鸟爱鸟

截止2019年12月31号零时,我们收获了读者从世界各地发来的96种鸟。我们收到的这些照片,基本上都是用手机拍的,这意味着,没有一张照片来自本来就观鸟的人!除此以外,还有一点特别让人骄傲:你想,肯定有不少鸟类学家/组织都有公众号,但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关注了建筑大王的一些读者,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关注到那些专家和组织的公众号,也许是因为我们搞得还不错,结果,他们都是在建筑大王而不是专家/组织的影响下开始观察起了身边的鸟。这不是我们的想象,而是有读者亲口说是在我们的影响下开始观鸟的。这不是正好说明了每个人都可以有影响力吗?要是自然博主跟美食博主一样多,人类没准就有救了。

第一期
第二期:0126-0205
第三期:0206-0215
第四期:听鸟识鸟
第五期:春眠不觉晓
第六期:鸟的迁徙
第七期:鹬!鹬!鹬!
第八期:灰喜鹊分布之谜
第九期:认错
第十期:蕉鹃
最适合都市白领的小白鹭鉴定解决方案
第十一期:大型出错现场
第十二期:新鸟大爆炸
第十三期:鸟荒时节收到梦寐以求的鸟
第十四期:超90!

第十五期:2019,96,2020,?

Window Challenge

tao 不顾 yoko 的警告毅然决定举办此活动,结果以失败告终。但我们收到了两位读者的来稿,在此感谢他们。

YANG,20190711:拿Timer定了十分钟,现在是北京时间二O一九年七月十一日晚九点五十分,我家窗外是一棵比楼还高的树,这个点给了声音充分的空间:公交发动的声音、洗衣机转动骤停时水流相互拍打的声音、楼下菜园里传来蟋蟀的声音、里面还混进了其他野虫求偶的鸣叫、电动车和机动车相互哔哔、橡胶轮胎摩擦地面发出刺耳声响、哒哒声从背后客厅的吊扇上传来,此时,我对面的那棵树和树对面摩天公寓里还没回家的房间在天空下形成深深浅浅的影窝,一阵风吹过?!我的视线透过稀稀疏疏的声音注意到院墙外猩红色的汽车尾灯,有一辆自行车刚开过!昆虫的声音持久而嘹亮… 站累了,身体不过稍稍离开了一下窗边,耳朵就瞬间被洗衣机和吊扇灌满了声音,这时楼下传来一串钥匙声,不知道是几楼的人回来了。我家在顶层,顶层是四楼。

Epoy,20190714: 我偷懒了,没有开飞行模式,只是没有看手机。坐标武汉住在高楼层,可以看到从我上学到毕业都没修好的光谷,听到嘈杂的汽车鸣笛和装修声音,还有偶尔的飞机声。不过听到了一只蝉一直在叫,觉得很神奇。在我家(广东某小城市)蝉的出现几乎和端午节完美重合,但在武汉生活的这几年,印象里蝉比这个时间晚,持续的时间也长一点,不知道是种类还是生命周期不同。知道建筑大王会鉴鸟,这一次希望可以听到蝉的一些知识😛

2019年的十六佳照片

我们在2019年看到的——真·大自然。
10. 人类世动物爱好者互助会
最开始想搞这个微信群,是 yoko 希望在情绪顶不住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地方跟除了 tao 和 piano 以外的人倾诉,同时也为有相同需求的、受环境问题困扰的人创造一个互相进行心理辅导的平台。
我们想着,环境问题这么小众,应该不会有什么人加群,更不会有什么人讲话吧。可是如果真的都没什么人,那又有什么好不好意思的呢?就搞了。
俗话说得好,you never know。
建群的第一周,五湖四海的人,各行各业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他们每天几乎24小时的进行着严肃认真的讨论。有群友说:「这个群居然没有人发表情包,搞得我都不好意思发了。」由于讨论的水平实在太高,yoko 觉得不整理记录下来对不起大家,她每天写群日志写到凌晨,周末又从日志中精选出内容做成本周精华。刚算了一下,第一周的日志和周记加起来有3万5千多字。
同样是第一周,被我们邀请进群的自己的朋友,进了又退了。有人说自己没有做好准备,看到别人的讨论压力很大,为了安心生活,还是退出吧。有人说因为有把提示新消息的小红点清掉的习惯,当自己没空看那几百条讨论但又必须清掉小红点的时候,心里会不舒服,所以还是退出吧。有人说之前自己都是一个人思考环境问题,现在突然接触到了一大堆别人分享的新角度、新观点、新面向,整个人都爆炸了,脑子时时刻刻在想论点,凌晨三点了还在找论据,男朋友都以为我在外面有人了,这样下去会影响工作,还是退出吧。……
我们开玩笑说,我们也许应该让他们先产生互助的需要。

如果你也有互助的需要或者需要成为有互助需要的人,请加微信号建筑王(grigna),让它邀请你入群。

Bonus:认识了鸟类学家 robbi 和雅畅
前面说的 piano 是我们的猫。我们出门最多只能出3天,都是因为他。在意大利住了9年半,最南我们只到过罗马。19年初,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如果要出远门,除了看场地、盯工地,只看大自然。因为我们发现看自然是最划算的旅行,收获永远会大大超出预期,无一例外。
根据「物以稀为贵」原则,这一定是因为自然太稀缺了;根据「80/20」原则,这一定是因为我们已经离自然太远了。
去 isonzo 河口看大雁的旅行为我们带来了史上收获最多「在看」(92个)的文章:知更鸟为什么去北京》。比「在看」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这篇文章吸引到了 robbi。
我们写《知更鸟》的时候其实也没想多,但正准备一如往常的感叹「写这么好没人看真是可惜了」的时候,突然就有大批自然仔涌入(看名字/头像就能知道)。其中就有充满人文历史色彩的科普名号「鸦雀有生」的作者,鸟人Robbi。为什么会这样呢?you never know。
但我们不妨强行解释一下,就是《知更鸟》中提到的两位意大利鸟人(鸟人是对鸟类爱好者的称呼,英文叫 birder),都叫 roberto,而 robbi (roby, robi...) 就是意大利人对 roberto 的昵称。
更没有想到的是,与 robbi 认识了9个多月后,我们竟然见面了!
robbi 的领导太太雅畅在德国读博,专门研究白鹳迁徙。robbi 圣诞期间来欧洲团聚,就「顺便」来我们这儿网友见面了。顺便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他们并不能乘坐白鹳往返(白鹳就是「送子鹤」嘛)。从德国的乡村到意大利的山村,往返要倒12次交通工具,路上要花差不多18个小时。
这种中号博主专门拜访微号博主的行为,让我们这种微号博主感到受宠若惊。但与其说是拜访,我们更有一种老师来做「家访」的感觉:同学,好好干啊,搞自然教育的人多一个是一个啊

本次旅行被 robbi 详细记录在了《那山,那人,那 chamois》)中。

以上就是我们的2019年总结。

但说实话,其实我们一点一年到头的感觉都没有。像是参加了一个不知道终点在哪的长跑,歇也不是,不歇也不是。既然这样,用丘吉尔的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就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Now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