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顶炮台,位于东莞市虎门镇威远岛的南山山顶,西、南临珠江,西北遥对蛇头湾炮台,西侧为威胜西炮台。此台位于威远岛的制高点,可以俯视整个虎门海口,所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炮台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为此处山腰有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南山炮台,因此炮台被命名为南山顶炮台。1856年11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炮台被英军摧毁。光绪九年(1883年),虎门炮台大修,南山顶炮台重建。炮台围墙整体呈方形,但局部有棱形城堡结构(这是虎门诸多炮台中仅有的一个),全长123米,中宽30米,四周建有三合土围墙,围墙上布满枪眼,围成一个炮城的形制,中设兵房和练兵场。围墙西南面开口处配置有24生(口径240MM)德制克虏伯大炮一门,炮长9.4米,重4.2万斤。这是虎门要塞诸多炮台中,口径最大,威力最猛、射程最远的火炮之一。此炮台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虎门要塞的海防能力。只可惜炮台完全竣工以后,四十余年未有外地入侵,所以一直不曾发挥作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南山顶炮台的克虏伯火炮已经成了古董炮,但依然在抗击日寇侵略时发出过怒吼。1938年10月底,日寇占领虎门要塞,曾在南山顶炮台拍下多幅照片,炫耀武力。 |
1938年10月,日寇的海军陆战队在虎门南山顶炮台炫耀武力 |
|
|
现在的南山顶炮台,24生克虏伯火炮的炮管、底座被拆散,乱扔在地上,炮池已遭破坏,这是大跃进那个荒唐年代大炼钢铁导致的结果。炮台的围墙保存尚好。目前,炮台的围墙保存尚好,南山顶炮台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广东的海防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蛇头湾炮台遗址,位于东莞市虎门镇威远岛蛇头湾山顶,坐东向西。在1841年2月,蛇头湾曾经作为琦善和义律的谈判地点之一(另一个是莲花城),交涉过《穿鼻草约》的一些内容。
炮台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当时建的是三合土炮台,并削平前面山土为敌台,面铺石板,台内配置国产前膛火炮十七门,神庙一间,兵房八间。咸丰六年(1856年)11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摧毁。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现存炮台即为光绪时期建筑的西式炮台。有两个露天炮位,各配置西式火炮一门;炮位一左一右,左边的呈半圆形,右边的呈圆形,两炮位中间有暗道相连。均采用红毛泥、细沙、石子构筑炮台的炮池、地基,池壁上有弹龛、拴炮铁环,池底有旋转铁轨和洗炮水池,炮台间的暗道用红砖拱砌,内有子药库和藏兵洞。整座炮台外有三合土围墙环护,近似长方形,面积约2520平方米,东面开大门。蛇头湾炮台改建完后,有效地保护了威胜西炮台的侧翼,并于上横档炮台形成了更加严密的火力封锁网,提高了虎门要塞第二道防线的防御能力。由于以后五十余年,广州未再遭遇西方列强的入侵,所以蛇头湾炮台一直没有发挥抵御外辱的作用。直到1938年 10月12日,日寇从大亚湾登陆,北上惠州、博罗,于21日了袭取广州。虎门要塞腹背受敌,被迫弃守。1958年,在大跃进的狂潮中,蛇头湾炮台的火炮导轨被附近村民撬起、运走、化掉。现在炮台的外围台墙、炮池保存基本完整,巷道塌陷,古炮已无存。蛇头湾炮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扩展阅读:
虎门寨城的地址变迁 | 虎门要塞之沙角炮台(上)(下) | 虎门要塞的大角炮台 | 虎门要塞的蒲州炮台 | 虎门要塞的大虎山炮台 | 虎门要塞的巩固炮台 | 虎门要塞的蕉门炮台、新涌炮台、三门口炮台 | 虎门要塞的下横档岛炮台 | 虎门要塞的上横档岛炮台 | 虎门要塞的威远炮台 | 虎门要塞的镇远炮台、靖远炮台 | 虎门要塞的威胜东炮台、威胜西炮台 |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