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四)

2018-01-10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作者简介


王雷泉教授:1952年生,上海人,无党派人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宗教学系主任。中国佛教协会汉语系教材编审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闽南佛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摩诃止观释译》《中国文化辞典·宗教编》《中国思想家传记汇诠》《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中国佛教的复兴》。个人研究风格:不尚空谈,不作违心之论,力图以史料和事实表达对中国佛教的反省与前瞻。

 

本文原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四)

雷泉


不变之经与必变之史

无论是出世做宗师,还是入世当英雄,关键皆在于把握时节。时节未至,鸣不当时,是无智;时节若至,不应时度众,是谓无悲。中国文化的历史哲学,是讲变的史观。总之,事无巨细,学无古今,人无老少,一切都在求变、待变、必变的巨变过程中:

 

“懂了真正的变,就晓得如何‘适变’,不等到‘变’来了以后才变,而先领导变。我常说第一等人是自己制造机会,领导了变;第二等人机会来的时候,把握了机会,如何去应变;第三等人失去机会,被动受变,随物化去了。”[26]

 

在“变”的世态中,有一种“不变”的东西,这就是永远存在于人心之中的道德和善恶意识。“它是人性中自然具有的一种功能,它只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转变形态。”[27]时有常、变,势有顺、逆,事有经、权。南怀瑾常说的“经史合参”,并非狭义的历史研究方法。经即常道,就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事物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称为“经”。而“史”是记载这个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28]正如前引袁焕仙所说的,“非离真而有妄,实藉妄以诠真。”真与妄、体与用、经与史,皆为一体二面、二而不二的统一体。故能圆融无碍地出入经史诸子百家,以孔孟之学的王道德政作为治事与立身、立国的中心。而以《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作为权变、应变、拨乱反正的运用之学。[29]纵然是谋略之术,“倘能以德为基,具出尘之胸襟而致力乎入世之事业,因时顺易,功德岂可限量哉!”[30]


两千年来,推行王道政治的儒家,虽然秉持师道的原则,但事实上始终是走“依草附木”式的臣道路线。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为尧为舜,只是希望已经在位的帝王,能够变成尧、变成舜。而一部中国历史,却记载着大部分帝王不但并非尧舜的根株,而且都是以征服起家的草昧英雄。到了成功以后,使四海讴歌赞颂,认为天命有归。因此,那些坐而论道,拼命讲述“致君尧舜”的儒生,往往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变为博取功名,“致身富贵”而已。[31]

 

在儒家的影响下,轻视货利,商人被列为士农工商四民之末,致使工商业不发达,科学不进步,而形成中国文化呆滞的一面。相反,偏爱黄老道家思想的司马迁,正式提出来谈经济思想,他推崇的经济专家,第一位是姜太公,第二位是范蠡,第三位是孔子的天才学生子贡。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指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南怀瑾指出,从“待农而食之”的农业经济,发展到“工而成之”、“商而通之”的经济形态,是顺着人类社会的需要,自然演变出来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由法律或命令规定而来的,也不是由某一人提倡或教育而成的。因此,最高明的为政方法是“因之”,依着百姓的本质和禀赋,在立法和行政上很自然地把他们引导到好的方向。只有等而下之者,才与百姓对立相争。[32]

 

由此,南怀瑾揭示了每一个朝代共同的秘诀,即“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内在真正的领导思想,是黄老之学,而在外面宣传教育上所标榜的,则是孔孟的思想。“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33]儒道都是救世的良医,而老子可谓是“医生的医生”,即强调要因应自然,对症下药。老子所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即把握了易的变通思想。易有“理、象、数、通、变”五种学问,必须“样样深入,全部融会贯通,方能达‘变’,方能洞烛机先,随时知变、适变、应变。知道变,而能应变,那还属下品境界。上品境界,能在变之先,而先天下的将变时先变。”[34]

 

真正的智者,就在于洞穿世事聚散无常而因应自然规律,把握进退存亡之机。这个“机”,可以“功遂,身退,天之道”的七字真言概括之。无论是自然界的日月经天、寒来暑往,还是人间的道德学问事功,都是功成身退而不居。此即老子“曲则全”的大道,这才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腊月在东西协会办事处讲易学有感

一念难将愿力空

但凭赤手辟鸿蒙

慧光照耀三千界

心海交流七佛同

知命尼山非自了

微明李耳得圜中

平怀动静希夷境

举步截流是大雄

 [35]

 

由此诗可见南怀瑾对儒释道三教的总体把握。自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的学问偏重入世,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佛家的学问偏重出世,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道家的学问,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介于出世入世之间。“道家如良医诊疾,谈兵与谋略,亦其处方去病之药剂,故世当衰变,拨乱反正,舍之不为功。儒者如农之种植,春耕秋割,时播百谷而务期滋养生息,故止戈而后修齐以致治平,舍此而莫由。”(《〈正统谋略学汇编初辑〉前言》)[36]

 

知权达变的有道者,外表上“和光同尘”,混混沌沌,内心则清明洒脱,“遗世独立”,胸襟“澹兮其若海”,像大海一样,宽阔无际,容纳一切细流,容纳一切尘垢。身处高山夜静时分,倾听人间不及的“天籁”,却游戏人间,只是同流而不下流。此即老子所云:“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对这种人格的描绘,还可见诸在《禅话》序言中所引刘悟元一诗:

 

勘破浮生一也无

单身只影走江湖

鸢飞鱼跃藏真趣

绿水青山是道图

大梦场中谁觉我

千峰顶上视迷徒

终朝睡在鸿蒙窍

一任时人牛马呼

[37]




注:

[35]南怀瑾:《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繁体1987年12月版,第128页。

[27][38]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简体1995年12月版,第5、1页。

[26][28]南怀瑾:《论语别裁》,简体1990年9月版,第74、772、65页。

[36][37]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言》,简体1995年12月版,第96、205页。

[29][31][32]南怀瑾:《孟子旁通》,繁体1987年12月版,第20、198 — 200、265页。

[30]南怀瑾:《历史上的智谋》,简体1991年3月版,第162页。

[33][34]南怀瑾:《老子他说》,繁体1988年11月第2版,第6、225页。




(待续)



本文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相关阅读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二)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一)

汪涌豪教授:颓败线上的悲悯

姜义华:学术的大众化与大众的学术化

刘力红教授: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忆南老

潘富恩教授:南怀瑾与浙东学派

喻学才:南怀瑾先生诗词意境蠡测(全文版)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七)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六)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五)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四)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三)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二)

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一)

裴钢院士:《儒释道:东方信仰的三块基石》(完整版)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四)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三)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二)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一)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完整版)

【七律四首】丁酉中秋缅怀南怀瑾先生示寂五周年暨诞辰百年

纪念诗三首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知》

洪兰教授演讲:《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宗性法师演讲(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下)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中)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上)

肖仲伟代表苏州市吴江区致辞

肖军代表七都镇致辞

南国熙代表南师家人致辞

陈知庶: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易智峻: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郑宇民: 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孔丹: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张连珍: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李光富: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胡德平:在南怀瑾老师辞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朱清时: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认知生命——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简报

纪念袁焕仙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四川纪念袁焕仙先生、南怀瑾先生活动简报

喻学才:士之楷模——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上)

喻学才:士之楷模——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下)

陈佐洱:天香桂子落纷纷 —— 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上)

陈佐洱:天香桂子落纷纷 —— 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下)

汪道涵、南怀瑾与九二共识

熊光楷:世上苍生架上书——与南怀瑾先生一席谈

郑康:追忆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研究

微信:nhjxsyjh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本信息

「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征文及史料启事


(温馨提示:请按住屏幕上下划动)

本会由官方发起,于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独立开展南怀瑾先生的生平及学术研究、交流,以及有关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动。 


所谓学术,不仅仅指有系统的专门学问,更是“一切学问的总称”(《国语辞典》)。 


南怀瑾先生的学术,不仅包括先生的思想、著述、演讲、授课体系,更包括其愿力、担当、意志、胸怀、气度、气象、能力、行止、行履、品格、操守、言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融通、笃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萨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处世、应事、交往、包容、侠义、慈善、纵横、韬略、文武、功德、身教言传、做人做事、济世利人、利国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兴灭继绝、内圣外王、文化尊重与包容融合、推动古今中外精华文化融汇,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历史文化之态度、前瞻与责任承当等等,所体现的一切学问。


 本会长期征集研究南怀瑾先生生平、事迹及其一切学术的文章、论文、著作,征集有关史料、文献、档案,征集先生的书信、题字、手迹、文章、照片、音像或相关资料、物品,征集各类心得报告,作为学术与历史文化档案资料保护并存续后世,在适当时发表或出版,开展学术交流,诚邀社会各界朋友与广大读者朋友、同学们,怀抱历史文化责任感,踊跃投稿,惠赐资料。 


一、文章或资料内容,可涉及但不限于以下角度、层面、范围: 


先生的思想,文章,授课,演讲,著述,出版; 


先生的愿力,担当,意志,胸襟,气度,气象,精神,能力,行止,行履,品格,风格,操守,言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融通,笃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萨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自律,忍辱,精进,气脉,禅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生活,处世,应事,交往,包容,侠义,慈善,纵横,韬略,文武,事功,功德,身教言传,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自立立他,自觉觉他,培养人才,尊师重道,济世利人,利国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兴灭继绝,天下为公,经世致用,内圣外王,身心性命修养,捍卫民族文化,文化尊重与包容融合,推动古今中外精华文化融汇,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历史文化之态度、前瞻与责任承当; 


文化,教育,助学,资教,办学,历史,讲经,注疏,文学,诗词,艺术,医药,养生,政治,军事,金融,经济,企业,管理,科技,科普,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诸子百家,金温铁路,两岸沟通,香港回归,南水北调,西部开发,国土整治,建筑艺术,造福桑梓,人类关怀,民间文化外交; 


史料、档案、文献、书信、书法、题字、手迹、物品、音像资料等原件或复印件、扫描件(300-600DPI)、清晰照片、复制品等;


 广大读者、朋友、同学、亲眷的读书、听课、修养、修持或感受先生言传身教的各类心得报告(含文章、录音、影像形式),包括对自己身心、性命、生活、工作、人生有何启迪、影响、改善等等; 


受先生影响、启发,或发扬光大先生思想,应用在实践中,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案例;


各类怀念、纪念文章、诗词、艺术、影视作品;


亲近过先生的学生、朋友、工作人员对所知所见所闻的忠实中肯记述。


二、要求文章及资料务必信实可靠,经得起推敲和历史考验。


三、文章体例、字数不限,但希望精炼扼要。


四、征集时间:长期有效。


五、来稿可用笔名,但请附作者真实简介(若需保密请注明)。若暂时不想发表,仅作为历史文化资料档案保存,可在文章右上角(或资料明显处)注明“暂不发表”。未注明者,本会可酌情发表。


六、联络办法: 

nanssw@163.com

nanssw@qq.com


七、投稿者或资料提供者,将有机会获邀参加本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教育、纪念、出版等活动。


八、本会暂不接待社会来访。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敬启 

丙申(2016)年 12 月 21 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