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澄衷两甲子华诞亲历记(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 上海老底子 2021-05-21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澄衷两甲子华诞亲历记钱平雷



今年是澄衷中学建校120周年,按照中国的习俗,每逢十的生日是要隆重地庆祝一番的。因此,澄衷中学也理应毫不例外地庆祝一番。但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居然也给澄衷校庆带来了麻烦。早在今年年初的校友会理事会上,我们到会的理事就讨论到,因为涉及到北外滩开发的规划方案未定,导致了学校到广粤路校区较长时间的过渡,那里学校的条件是无法展开大规模校友返校庆祝活动的,看来只有“线上、线下”两条线举行校庆的形式可行了。不言而喻,也只有很少人能够在“线下”参加现场活动,而大多数的校友只能在网上观看庆典仪式,或者由各年级或班级自行举行校庆活动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袭来,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规模的群众聚会,更是不能被认可的举动了。采取“线上、线下”两条线举行校庆的形式,肯定就是当下最优化的庆祝方案了。



01



我作为一名学子,非常荣幸地受到母校的邀请,能够成为为数不多参加“线下”活动的校友之一。


请柬封面


邀请函


我是一名业余的写作的爱好者,理应把参加庆典的感受,以及把学校筹备校庆的过程中,一些与我相关的事情,还有自己与澄衷母校“相看两不厌”的情结,用文字记录下来。除了让更多的微友与我分享外,还可以作为一篇重要的记叙文章,编入下一本将要出版的散文集里,以丰富该书的内容和色彩。





02



早在7月份,校友会的秘书长徐丽萍老师就曾经给我来过电话,说这次校庆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有一个《走近澄衷校友,传承澄衷精神》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去访问一些校友,我就是被采访的对象校友之一。对于母校的要求,我自然是毫无疑问要答应的。9月初,果然有一位姓方的高二(3)班的女同学给我来电话,约我9月12日与他们见面。考虑到9月12日是星期六,以及我估计同学们一般都住在学校附近,所以约定届时在学校接受面谈。


那天下午我驱车准时到达学校,有10位左右的同学正等待我的到来,还有一位教英语的老师在场。在一间有沙发的小房间里,我们进行了交谈。看来为了我的到来,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两个男同学架设了录像机,一位女同学作为主持人,拿了预先准备的提问稿,对我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从方同学在电话里给我简单介绍的大概要问的问题,到后来这位主持人具体问我的问题来看,他们主要还是从我在母校做讲座和赠送母校的几本散文集里的内容中,选择的内容来提问的。大概我这个人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却成了一名作家,特别是还是所谓集科普作家和文学作家于一身的“双重作家”,这样的现象,在文理学科分隔的社会背景下,恐怕并不多见。我个人认为其根源就是我在中学时代,虽然成绩大约处在中上水平,但不偏科。这使我在走上了工作岗位后,从事了许多与大学所学的专业不相干的工作,但基本上也都有建树,尤其是成为一些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科学,如旅游房地产学、养老科学的立论者,其中不少专业的基础知识,还是在中学时代得到的,如文学、外语、体育等。作为一名“过来人”,我趁着这次机会,再一次向学弟、学妹们宣传如何培养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通才”的观点和途径。


本人在接受同学采访


与采访我的同学合影留念


昨天徐丽萍老师给我发来的《澄衷校友》的链接,就是这次主题活动被采访的11位校友的谈话录像剪辑。其中与我谈话相关的部分是比较简短的,就是我在阐述希望同学们不要偏科的观点。在母校华诞之时,能够被邀请当一名被采访者,同时自己的肺腑之言能向母校诉说,我应该感到幸福。


《走近澄衷校友 传承澄衷精神》主题活动链接封面




03



2020年10月17日,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金秋的上午,8:45在广粤路过渡校区的辅楼大礼堂举行了“上海市澄衷中学建校120周年庆典”,也就是庆典活动的线下现场。


澄衷过渡校园


说“大礼堂”实际就是一间阶梯教室,所以要搞大型活动是不行的。从会场座位的布排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领导,第二板块是将要接受学生献花的历届校长、书记和校友会会长,第三板块就是曾经在学校讲座做过报告的校友。


第一板块座位


当我自己驱车进操场泊车时,发现前面有一位脸熟的校友,他被引入第二板块,而我则被引入第三板块的座位里,我正在奇怪,他何时在澄衷担任过校长或书记?后来从会议过程中我才恍然大悟,在第二板块的座位里,还包括以及将要上台领捐赠证书或表演的校友和来宾,原来他是滑稽演员杨一笑,是校友,今天他邀请了另一名滑稽演员周益伦一起来表演独脚戏为校庆助兴的。


会前,会场前方的屏幕上滚动不停地投影放映DV《百年澄衷》的内容。到庆典主持人,校党总支书记丁克芳老师宣布校庆典礼开始,屏幕上才显示出今天会议的主题《两甲子酿桃李芬芳 北外滩再扬帆起航》。


丁书记主持庆典


在唱过国歌后,由虹口区委副书记洪流女士致辞,她给我留下两个比较深刻的印象。第一是她一改以往人们心目中的政工干部是比较朴素,但又比较刻板的形象,应该说她的服饰和打扮是比较时尚的,有上下搭配的套装,围了一条色彩鲜艳的纱巾,甚至还有耳环。应该说,这也是如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吧!第二是在她的发言中,谈到校友们最关心的未来澄衷中学的校舍是:“老校蒙学堂门楼元素和世美堂的窗体风格将在新校校门和沿街教育楼中充分体现;叶公像迁移至新校广场;建澄厅;最高楼仍叫李达三楼;澄衷的碑廊将移至校史室保存;老校校址将勒石纪念。”这与前些日子虹口区政府新闻办公布的消息是一致的。但与今年市规划部门在北外滩规划公示时,答复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领导的电子复函内容是有一定的出入的,最主要是世美堂不再保留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我心里嘀咕着。


虹口区委洪流书记致词


随后是潘红星校长作了主题发言。她首先分析了澄衷中学的文脉是与上海的历史文脉是一脉相承的,是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三种文化互相交叉的交汇点。她以实例说明,三种文化分别在澄衷中学发展中的表现和发挥的作用。其次,她又回顾了包括叶澄衷在内的历来“澄衷人”对学校发展所做的贡献。第三,她汇报了学校近五年来,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报告中让我关注的是,学校传承了叶公以商助学的理念,历史上出现了大量商界翘楚,成为“商邦摇篮”的传统,如今以“商”为学校办学特色,与复旦、立信等多所大学合作,已经初见成效,正在向成为一所特色普通高中——我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准市重点中学”,迈进之中。潘校长还特别提到,在上海市“百年名校 江南文脉”丛书中,有一本书名为《诚朴是尚》,副标题“从澄衷蒙学堂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1900-2020)”一书出版的意义,它是校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学校120周年校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潘校长的主旨发言


我认为潘校长的报告是实事求是,符合学校客观情况的。学校这些年在过渡校舍,作为校领导真的不容易,一方面要稳定教育秩序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发展如同逆水行舟,必须有新的亮点不断产生,才能保持应有水准,乃至有所前进。这种境遇,主要由校领导,尤其是校长来承担责任的。所以早日回到被称为“新客厅”的北外滩的新校舍正常办学,大概就是澄衷中学师生员工的最大愿望了。


接下来是学生们向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历任的正职的校长、书记,还有校友会会长献花,他们一排几乎站满了整个舞台。


历届校领导接受献花


可惜我们毕业太久了,除了周勤荣校长刚从师大毕业来澄衷,带领我们下乡劳动,等于直接教过我们以外,还有近些年,因为校友会的原因,与张立茂、林颂光、田志强、陆爱花、唐群等老师有过接触外,其他校领导或会长我都不认识。115周年校庆时,还专门“召见”过我的夏慧玲老师,今天也没有在场,估计是年事已高的原因使然。


会议还举行了校友会向母校赠送书画作品和校方颁发捐赠证书的仪式。由于前面拍照的工作人员较多,我站在后面,想拍几张书画细部照片的企图,没法达到。


红色、江南、海派文化在澄衷会聚


蔡元培等学校的领导


最有学问的校友代表人物


名师名校友代表人物


母校曾经培育的精英人物


参加东京审判的校友


历来为学校发展捐赠的校友


学校未来办学的方向和理念



04



一位叫张燕媚的女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的发言题目是《澄衷是所“大”学堂》。她回顾了自己成长的过程与澄衷这所“大”学校,密切相关,她的经历确实有些特别,她在澄衷上学7年(估计还包括预备班),工作了17年。所以对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她激动地回忆了当年壮士余纯顺到学校来对学生的激励,也深情地回顾了田志强校长对青年教师的爱护。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下100年,澄衷能够成为一所更大的学校!”。


教师代表发言


随后是一位叫于安然的学生发言。当人们看到走上讲坛又是一位女性,坐在我后面的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又是一个女的”。确实会议至此,前面发言的全是女性领导和老师。本来看看《议程表》上“于安然”是男还是女,难以判别,估计会派一位男同学,看来猜错了。坐在我旁边的孙行琦老师解释说,现在的高中阶段女同学的学习已经不亚于男同学了。这位女同学的发言充满诗意,好像是在表演诗歌朗诵。


学生代表发言


接下来终于有一位男同志发言了。他就是1970届校友,后来是上海市教委分管基础教育的尹后庆副主任,现在最主要的头衔是“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他是我哥哥澄衷高中同学尹集庆的弟弟。当年我曾经向校友会会长张立茂、秘书长何锐枢老师建议,请他担任名誉会长,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他也欣然同意出任。可惜的是有关规定,领导干部不能担任两个以上社团负责人,所以没有多久,他就只能辞去了校友会的职务。但他对母校的关心一直没有间断,据说《诚朴是尚》能够出版,在说服社科院的合作者参与和提供回忆性的信息资料过程中,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的发言,既有教育系统领导视角的希望,又有作为一名普通学子,对母校的感恩和眷恋。他说,他现在担任了一套基础教育丛书的编写的主编,105所上海百年名校的历史,让他充满敬畏,其中澄衷中学的历史让他充满敬意。作为一名校友,他对母校校舍的境遇,也表达比较复杂的感情。他认为,学校的文化包括精神和建筑,像蒙学堂就是一种历史的印迹和文化的标志。今天许多校友按照年级或者班级,聚在一起收看校庆庆典的实况直播,然后再聚会。原以为120周年的活动可以在改建后的校园里进行,没想到仍然在过渡的校舍中。只希望新校舍早日建成。


校友代表发言


在发言议程结束后,隆重举行了《诚朴是尚》的揭牌首发仪式,张雷副区长和潘校长为之揭了覆盖的幕纱。


校史巨著首发



05



庆典的最后是节目表演。第一个节目是一位名叫范月明的青年教师的女高音独唱《我和我的祖国》,声情并茂,看来她是受过正规声乐学习的。以前我们在学校时,好像业余歌手达不到这样的水准的。


女高音独唱


第二个节目是澄衷中学原创历史剧《天下之利》(第五幕),它是我们64届高中同学叶良驷的大姐叶良骏写的剧本。说起叶良骏学姐,我曾在与她谈论瓷器艺术时,有过一面之交,但多年了,估计她也记不得了。虽然我们都是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组的会员,因为活动少,所以也没有打过交道。这两年在《新民晚报》的副刊上经常看到她的文章,内容多半都与澄衷学习的经历有关。没想到她还能写剧本,可见她的文学功底很深。第五幕的剧情讲述从位于法租界四明公所的事件,发展到叶澄衷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理念的产生,从而下决心办学,以致澄衷蒙学堂的诞生的经过。学生的演技虽然有些稚嫩,但从演绎剧情的要求来说,还是达到预期的要求的。


学生演戏


第三个节目是我在前面提及的独脚戏,剧目叫《欢声笑语》。听上去,这个节目是两个演员临时编的台词,主要是应用了他们一些表演的基本功。但是我倒是在里面得到了一个“包袱”里的信息。演员杨一笑在剧情中谈到一位叫王洁平的老师在他们学农的时候,把自己拌有猪油、白糖的炒麦粉给长身体的杨同学吃,而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母亲让人捎给他吃的。依此歌颂老师像妈妈一样。那位王洁平老师虽然没有教过我,但她却是我铁路局工作时的同事池永元先生的妻子。我把这段情节写了,说不定通过微信,王老师还可以看到她的学生正在颂扬她的故事。


校友唱独脚戏


最后一个节目,是高三学生演唱《澄衷校歌》。尽管歌词是古文,歌曲也不像现代乐曲,但第一次聆听这首歌曲,还是有点新鲜感的。


高三学生唱校歌


第一任校长参与谱写的澄衷校歌


当主持人邀请领导们上台与刚才唱歌的学生合影时,我就退场了。趁着别人尚未大量离场,我赶快把停在操场里的小车开走,学校的道路较窄,开车并不通畅。


领导与学生合影



06



本来此文到此应该结束了,但还在会场里,我在听潘校长描述《诚朴是尚》编制的过程,我就忍不住拆开外包的塑料皮。打开书本翻了起来。在这本厚厚的书本里,介绍了澄衷120年的历史,我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当年叫“58中学”的时代,因为就是我在校的那段时间的经历。刚一翻到这个章节,“钱平雷”的名字赫然在书上!原来书本引用了我第一本散文集《幸福相对论》里谈到的一些轶事。真是没想到,我的记忆性怀旧文章都成了该书的有用内容了。


我对母校老师的怀念


回到家中,吃过午饭,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这本书。除了《幸福相对论》被采用多个段落,我的散文集《上海广度》中有关回忆母校的段落,也被引用了。而且他们编写者把采用我文章的出处,都在《注释》上注明了,说明该书具有很严密的学术性。最让我高兴的是,通过这本书把我撰写的有关马骁、张载羽、朱培勇、林友、潘荻书、杨聪仕、施宇生等老师,尤其是高二班主任黄立民老师对我培养的事迹,都在这部史诗般的澄衷校史巨著中,跃然纸上,得到表达。这是给了我对这些恩师们最好形式纪念的良机啊!


书中引用了我对母校赞美的文章


在该书的后记中,潘校长介绍到,他们是在无意中看到《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等校史研究专著后,开始设法撰写这本书的。而另一名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马学强教授,他对澄衷也由最初碍于情面的接纳,到后期的越来越喜欢,甚至对澄衷精彩的校史如数家珍。


马骁老师的照片


我是没有本事详细介绍这本书的内容的,作为澄衷学子,我只能向其他学友事先通报一下,学校在120周年大庆时,出版了这么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书。


鸣谢:钱平雷先生赐稿分享!



钱平雷先生热文

上海夏日往事

我与陈述的“较量”

上海前夜历史文化在我身上的印迹


唐山路一带,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澄衷中学6432班追记


才子文友张光武


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


平凡而又传奇的女性


上海幸福时光一一一场人文内涵丰富的婚礼


谁不说俺家乡好!——北外滩俯瞰记


50年后同济母校聚会记


我为上海"扎台型"


我也“追”了一次“星”


唐山路船房子里的故事


与两个数字有缘师生的一次盛会


从上海金山农民画到毕加索艺术——农民画家邵其华访问记


谁是剧种的主流?


佳肴随想记


上海公交“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


建成黄浦江滨江大道提前了30年


金泽船娘抒乡曲


长命百岁的费家伯伯、姆妈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