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哈笑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小时候听评弹,朱雪琴蛮流行的。八十年代时,大师年纪已经大了,但精神还是很足:“模范连,好八连,崇高理想意志坚……”一边唱,弹着的三弦一边摇,手一摆,眉一扬,像极了弄堂里的“马列主义老太太”。朱雪琴的“下手”薛惠君是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坐着很文静,唱她父亲薛筱卿创造的“薛调”,眉毛竖、眼睛弹,咬牙切齿。薛惠君琵琶弹得好,想不到一双芊芊素手,能弹出那样铿锵的声音。后来读白居易的《琵琶行》,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脑海中就浮现出穿着两用衫的薛惠君形象。老人喜欢朱雪琴,也喜欢薛惠君,但有时会嘀咕两句:“朱雪琴原来的下手郭彬卿,格只琵琶,是真叫好,可惜……”


朱雪琴、郭彬卿


比薛惠君的琵琶还要好?真的知道郭彬卿这个名字,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朱雪琴留下不少录音资料,郭彬卿是她重要的合作者。有人认为:“琴调”的诞生,和郭彬卿烘云托月般优秀的琵琶伴奏是分不开的。看了专家的分析再听朱雪琴的演唱,对郭彬卿的弹奏技巧佩服得五体投地。弹得好,那是不用说的,关键是和上手的配合,该快时快,该慢时慢,时而明丽,时而悲切。朱雪琴和郭彬卿的组合最吸引我的是一段开篇的结束,琴调是很有感染力的,我曾说朱雪琴的演唱很有黑人灵歌的爆发力。但琴调的收尾,总有乐器看似不经意的弹拨,似乎在诉说些什么,又好像没什么好说了,终于戛然而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我想就是这个意思吧。


郭彬卿

(1920-1968)


郭彬卿是1920年出生的,即使活到现在,也还不到100岁,何以在八十年代就成了老听客的“回忆”,因为他早在1968年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自杀身亡了。在老人的回忆中,朱雪琴和郭彬卿的组合相当奇怪,因为评弹演出总是男艺人任上手,女艺人任下手。“光裕社”的时代,女艺人连台都不能上的。朱雪琴和郭彬卿的组合,似乎是倒转乾坤,女上手男下手不说,从演员的气质上,朱雪琴带有阳刚之气,而郭彬卿却很阴柔,不但外形阴柔,连说表、唱腔都很嗲,如果只听不看,会把郭彬卿当女人。从艺术上说,朱雪琴和郭彬卿都有一定的“中性”特质,彼此相辅相成,是很到位的。但一个男演员,屈就“下手”之外,还表演阴柔,传统的观众是不太能接受的。所以民国时代顾玉笙的弹词开篇《说书诨名》中,把郭彬卿比喻成十里洋场的“相公”钟雪琴。


薛筱卿、郭彬卿师徒


郭彬卿和很多名家合作过,朱雪琴之外还有薛筱卿、周云瑞等。给人的感觉,他就是个“最佳男配角”,与世无争的样子。仅有的几张演出照,都是手捧琵琶,认真地在伴奏。查了郭彬卿的相关资料,1920年出生的他原姓娄,名小牛。从小父亲离家母亲早逝,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我不知道是否这样的家庭状况造成了他的性格,总之一看相貌就知道是个安静内向的人,总是以大师身边伴奏者的身份出现。郭彬卿是否不能唱?当然不是。我听过他留下的几段录音,和薛筱卿的表演有很大区别,听上去有点像女声,但很别致。网上下载了一段郭彬卿1948年录制的开篇《哈哈笑》,和读者朋友们分享。


郭彬卿·哈哈笑


人生快乐最为高, 一笑能使万恨消。醉酒烟花寻乐趣, 兴来无处不逍遥。就是那游戏场中凹凸镜, 忽而大来忽而小, 自家不识自容貌。名为一见哈哈笑。还有那俏尼姑初到春申地, 欲寻亲戚路遥遥。借问路人往何处去, 说道欲兜近路向小弄抄。尼姑听信当真话, 便向混堂紧紧跑;引得旁人哈哈笑。再有那闲来偶尔拿麻将碰, 鸭脚手格手气偏偏高。夹七夹八魂淘淘, 杠头开花白碰倒;引得看的朋友哈哈笑。最喜多情成眷属, 洞房花烛入春宵。在那梨花帐里谈情话, 引得闹新房朋友哈哈笑。更有那乡农欲把便宜货来塌, 见得那徽州店底货大号召, 一只铜板一尺料, 顿然喜气上眉梢。有仔十几只铜板好买几件新料作,着勒身浪学时髦, 赛过纸头衣裳飘勒飘, 未免旁人哈哈笑。从来快乐精神爽, 春风满面乐逍遥;自然是么福亦增来寿亦高。


《哈哈笑》是一段诙谐幽默的小段,相信是书场里用来暖场的。郭彬卿的演唱独具风格,把生活中一些引人发笑的片段提取出来,引人一笑。开篇的唱词中共有四处“哈哈笑”,郭彬卿唱的每一笑都不一样,或“哈哈嚯嚯”,或“嚯嚯哈哈”,或“嚯哈嚯哈”,听得出即使是这样一个小调,演唱者也用了心思。我也看到一些艺人对郭彬卿的回忆,好像他本人的性格和这只开篇描述的很像,特殊年代天天开会批斗,他自己拿出绢头包,瓜子磕磕、糖果吃吃,与世无争、甘当配角。


郭彬卿


但是,真实的生活绝不是“哈哈哈哈”、“嚯嚯嚯嚯”。1968年,郭彬卿摊上事了,据说是教唆另一位艺人周玉泉如何混病假,被革命群众揭穿了。想到一旦落入一些人的手里,自己不可能再过“哈哈笑”的生活,台风阴柔、甘当配角的一代琵琶圣手郭彬卿自己了断了生命。那一年,他只有48岁。看完郭彬卿的人生故事,再听这段1948年的《哈哈笑》,“人生快乐最为高, 一笑能使万恨消……从来快乐精神爽, 春风满面乐逍遥;自然是么福亦增来寿亦高。”真是万般滋味在心头——不过二十年的光景罢了。


最近我还写了

“八一三”淞沪会战长镜头

欢喜侬

建国东路海鸥西菜社旧址

大排,大肉,和大肠

七夕|死了都要爱

一封从1977年的上海寄出的时光明信片

《千千阙歌》版本考及其他

戏说“拉黄包车”

美女帅哥和爷叔 各唱各的上海腔

1932年的今天,刘长春亮相洛杉矶奥运会时穿的什么运动鞋?

也谈甲鱼

沐恩堂的影子

大暑赏荷

死弄

沉香观音

老南市

老店老味四如春冷面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