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斗就是Hotdog?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今天“上海发布”发表一篇文章:《上海人最爱的这些西式糕点,你都尝过吗?》,列举了掼奶油、蛋筒、蝴蝶酥、别司忌等。笔者这些年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有名气的甜品也尝过一些,吃下来还是上海的甜品最对味。家乡的味道最迷人,这是不消说的。从口味上讲,海派西式糕点是“中西结合”,裹着西式的外皮,却不像舶来品那么甜、那么腻,分量也根据中国人的饭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客下肚刚刚好。不像国外那些甜点,上来就是一大块,让人有无从下口的踌躇。尝一口,甜得直窜脑门。更有一大坨奶油,像不要钱那样地跟在盘子里,让你吃又吃不下,不吃又舍不得。上海这么多甜品中,各人有各人的最爱。我最喜欢的,是哈斗。


哈斗

我最喜欢的西式糕点

(图片来自@上海发布)


为什么喜欢哈斗?说起来不好意思,就是因为小的时候条件一般嘛,吃一次奶油西点是件隆重的事情,奶油、蛋糕、巧克力,最好能一次性满足。哈斗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满足人最原始需求的东西。内层是洁白细嫩的白脱,中间是酥脆硬质的酥皮,最外面是一层巧克力硬壳,有奶,有淀粉,有黄油,还有巧克力,似乎物质匮乏时代人们对糕点的所有期望,全都浓缩在这枚小小的“哈斗”之中了。从口感上说,外层的甜,中层的韧,内层的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丰富、滋润、绵密,一枚哈斗在手,还有什么念想呢?小时候吃枚哈斗不易,如今有条件了,上海的各种老字号西饼店都有哈斗供应,有些还作了创新,外层浇的巧克力换成白巧克力或加上五颜六色的果酱,有的还放入坚果碎等增加口感。但“众里寻他千百度”,我最喜欢的哈斗只有一家:凯司令的原味巧克力哈斗。独此一家,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其他都是异端。


一枚哈斗的层次


哈斗好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显而易见“哈斗”是个外来语,那么它的原文究竟是什么呢?怎么写、怎么念?“大胆假设”容易,但“小心求证”就没那么容易了。我大概是2016年时想到这个问题的,于是就效仿胡适先生,卷起袖子找证据了。正式的说法,哈斗属于泡芙(puff)的一种,外观圆型、没有浇巧克力的,叫泡芙,外观长形、外面有一层巧克力的,叫Éclairs,也就是哈斗了。Éclairs是个法语词,照明、闪电的意思,寓意哈斗那层巧克力外皮像闪电那样明亮。再想到老上海的西式糕点大多出自原法租界,好像说得过去。但“Éclairs”的读音和“哈斗”差别实在太大,大到你无法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考证出哈斗的法文名字,但没有回答哈斗究竟是个什么词。


笔者最爱凯司令原味哈斗


我还联想到当年法租界开西饼店的,大多是俄罗斯人,正好2018年到俄罗斯出差,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当地人。泡芙?Éclairs?哈斗?“战斗民族”在我的问题面前也抓耳挠腮说不出个所以然,把我带到西饼店,果然有类似哈斗的食物,然后说出一大堆我听不懂的俄语,好像叫“皮罗绍克”什么的,还有“烧口拉特”,我说:这个我知道,巧克力嘛,我只想知道“哈斗,哈斗,你的明白?”,俄罗斯老大哥鹦鹉学舌地跟了一句:“哈斗……”耸耸肩,和我说“达斯维达尼亚”(再见)了。


Éclairs为什么叫哈斗?


这个疑问不久前终于解开,我在网上看到几位网友聊天,有位朋友解释:所谓“哈斗”,如果从法语或俄语去找源头,一定是缘木求鱼。“哈斗”者,就是英语“Hotdog”,热狗也。朋友如此一说,茅塞顿开。这个故事也就能说得清楚了。我猜想哈斗这种法国式的食物,应该是在四十年代末进入上海的,Éclairs这样的法语词,说起来比较拗口,因为它的外形像热狗,所以就有了个美国式的外国名字:哈斗。不信你读一下Hotdog这个词,用美式发音,不就和“哈斗”一模一样吗?


Hotdog不是哈斗


一枚小小的哈斗,吃了几十年,探索了好几年,总算知道它名字的来源。吃点东西,果然是不容易。很多童年时美好的东西,现在都变了味。有时拿着一枚哈斗,会有朋友劝我:不健康啊,里头都是反式脂肪。也有人说:那么甜,小心发胖。而我总是这样回应:管那么多呢,吃了这一顿再说吧。


最近我还写了

北站宝山路东侧,猫咪和彪形大汉的领地

哈哈笑

“八一三”淞沪会战长镜头

欢喜侬

建国东路海鸥西菜社旧址

大排,大肉,和大肠

七夕|死了都要爱

一封从1977年的上海寄出的时光明信片

《千千阙歌》版本考及其他

戏说“拉黄包车”

美女帅哥和爷叔 各唱各的上海腔

1932年的今天,刘长春亮相洛杉矶奥运会时穿的什么运动鞋?

也谈甲鱼

沐恩堂的影子

大暑赏荷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