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站宝山路东侧,猫咪和彪形大汉的领地

每个人总难免有点刻板印象,比如谈到老上海的一些区,有人喜欢谈上只角、下只角,好像说到上海的人文历史,总离不开原来的租界区域。还有谈到弄堂建筑的美学,一般认为民国建筑在品味上更高一点,1949年以后的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在装饰上不太考究。大的方面来说,这种刻板印象还是准确的,但具体到个案,似不能一概而论。前两天坐车经过宝山路天目东路口,我就被宝山路东侧一条弄堂吸引了:颐福里。


宝山路东侧的颐福里


颐福里的区域在宝山路东侧,南到东新民路,北到东华路。沿街是三层的楼房,弄内是石库门住宅。吸引我的是弄堂口的匾额,“颐福里”三个字,和民国时代用毛笔书法撰写的匾额不一样,用的是美术宋体,从左向右写,但“颐”字用的是繁体字。弄堂口的顶部,和民国时很多建筑一样,标明了建筑的建造年份:1958年。我的好朋友蔡小犇老师曾说:上海几乎所有民国建筑的雕花和刻字基本都被破坏过,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重做的。但我想“颐福里”这三个字和顶部的“1958年”应该是原物,从细节分析,还是很有历史感的。


“颐”字有点怪

用的是繁体字,但左边好像写错了


1958年

比较少见


颐福里建筑的历史远比1958年要来得早,应该是二十年代建造的。但北站这一带因为在“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战争中都是战场,建筑被战火毁坏的很多,根据我的推测,颐福里弄堂里保留的石库门建筑是二十年代的原物,历史大概在九十多年。沿宝山路的街面房在1958年经过重建,加高到三层楼,装饰具有新中国美学特征。


颐福里已经在动迁


这里是猫的领地


弄内的民国石库门

墙上写着“监控”


颐福里已经动迁,绝大多数房子的门窗已经封闭。我推门从弄堂口进入,穿过过街楼下猫咪警惕的眼神,想拍几张照片留念,忽然冒出来一条彪形大汉,一边警惕地问我干什么,一边上下打量我。我回答:“拍几张照片留念”,大汉不耐烦地说:“不拍,这里不好拍”,一边把手上正在玩的手机装进了裤兜。我知道多说无益,这位老兄也是奉命行事。“文明静安”,有名气的,我就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给人家添乱了。“好的,谢谢”,摆摆手我离开了猫咪和彪形大汉的领地,不妨周边再看看吧。


颐福里弄道


小时候经常坐18路电车,转9路去五角场。电车拐个弯到宝山路,跨过沪宁铁路的轨道,虹口公园就快到了,漫长的旅途“曙光在前”。自从有了“新客站”,老北站不再具备客运功能,天目东路宝山路这一带也没再来过。既来之则安之,不妨走走看看好了。宝山路东华路这里,原来是沪宁铁路的终点,现在已经改建成地铁(其实是在地上运行的)三号线的车站和轨道。东华路和西华路是两条平行的道路,怎么看怎么怪,因为它们不是东西平行,而是南北平行的,西华路在北边,东华路在南边。按照一般道路命名的规律,比如苏州河边的“北苏州路”和“南苏州路”,这两条路应该叫北华路和南华路才对,东西华路是怎么回事呢?


东华路


东华路北面的西华路


西华路和东华路,原来都是宝山县江湾乡的水浜和荒地(天目路原为上海县和宝山县的界浜,筑路后成为租界和华界的界路,天目路以南属租界,天目路以北属华界)。西华路一带因为靠近火车北站,居民住房逐渐增多,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此地被炮火所毁。1934年上海市工务局填浜整地。筑了一条泥路,用河南省西华县(现属周口市)的名字命名。东华路二十年代时是条小弄堂,同样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同样在1934年开拓成路,因为北面先有了条“西”华路,为了对称,所以命名为:“东华路”。东华路北侧的音像城,原来是淞沪铁路宝山路站,东华路也是旅客进出车站的通道。后宝山站封闭,这里曾经是铁路分局、客运服务公司等。


西华路上的小商品市场


地铁三四号线宝山路站


淞沪铁路的终点

现在还能看到绿皮火车


从东华路往东走还能看到不少老建筑,这些建筑的“命”可以说非常硬,经过“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以及国民党政府在闸北十年的经营毁于一旦,原来热闹的街市沦为瓦砾场。这些从二十年代生存至今的建筑,是战争活的见证。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老建筑终于也要迎来拆迁的命运。


东华路一路向东到龚家宅路

建于1924年的乐安坊


乐业安居

中国人的小理想


乐安坊花纹残留和A.1924D.的年份标记


龚家宅路另一种房子

显然是居民自建


龚家宅路聚星里和弄口的大康米号


接方送藥


代客煎藥


龚家宅路罗浮路口


这个字也有历史,但已是印刷体美术字


过了罗浮路就是虹口地界


龚家宅路虹口一侧一面墙吸引了我


依稀可辨“上海市”三个字


除了雕花还有纹饰


查证相关资料,龚家宅路以南,罗浮路和中州路之间的新华初级中学所在地,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国立上海市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的校舍。龚家宅路上这块雕花和纹饰是否和当年的国立上海商学院有关?只能是猜测了。


1946年时的中州路国立上海商学院

(图片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校庆网)


龚家宅路上的历史遗迹


罗浮路西侧已经动迁了


罗浮路德康里


罗浮路恺乐里


恺乐里弄口的皮匠摊


罗浮路东新民路口

图中的建筑原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宿舍


商学院宿舍旧址外的涂鸦


东新民路南北两侧都已封门


著名的来安里


东新民路东起罗浮路,西抵河南北路宝山路,总长只有220米,原来是新民路的东段,1927年改为东新民路。来安里的历史比东新民路还要早,系1916年由方姓商人所造,以“来(居)此者安”取名。1937年“八一三”战火,弄内203幢房子中的22幢遭炮火所毁。从此“来安里”失去了以往的安乐,根据老版《闸北区志》的记载,直到上海解放之前,这里主要是摊贩和卖鸡者的聚居地,“里弄内外当铺和押头店相间,暗娼与放高利贷者杂处,大烟馆与赌台遍布”,是“三山”、“十八股党”等地痞流氓藏身之所,因为近北站、邻租界,是旧上海有名的赌窝、大烟窝。1949年以后,政府对里弄进行整顿,“来安里”重新恢复安宁。


来安里尚有居民


东新民路近宝山路口

原泰山电影院


东新民路河南北路口

民国时代是隆德香烟厂

后为居委会等


我的中国梦,美在静安


因为天气炎热,我只是走马观花地拍了几张照,就匆匆告别了。前两天是“八一三”淞沪会战和“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勿忘国耻、自强不息”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北站一带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曾经是繁华的闹市,经过两次战争,总算遗留一点历史建筑,和之后来上海的难民建造的棚屋简房交织在一起,形成非常独特的历史风貌。在我看来,这不失为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但城市的发展注定是泥沙俱下的,没有达到文物保护标准、但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和自搭自建的危棚简屋一起,成为彪形大汉和猫咪的领地,之后推平,建起全新的高楼大厦……这是相当可惜的。吾辈所能做的,只是在建筑还在时,尽量保留一点点记录,如此而已。


最近我还写了

哈哈笑

“八一三”淞沪会战长镜头

欢喜侬

建国东路海鸥西菜社旧址

大排,大肉,和大肠

七夕|死了都要爱

一封从1977年的上海寄出的时光明信片

《千千阙歌》版本考及其他

戏说“拉黄包车”

美女帅哥和爷叔 各唱各的上海腔

1932年的今天,刘长春亮相洛杉矶奥运会时穿的什么运动鞋?

也谈甲鱼

沐恩堂的影子

大暑赏荷

死弄

沉香观音

老南市

老店老味四如春冷面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