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一个引人幽思之地(崔玉宝)
枫泾古镇,一个引人幽思之地
作者:崔玉宝
江南多古镇。江苏的周庄,因于陈逸飞油画双桥被美国哈默赠予邓小平而名声大噪,浙江的乌镇,由于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而变得流光溢彩。就连上海这个弹丸小地,也是古镇无数,诸如七宝古镇、朱家角古镇、新场古镇、召稼楼古镇,等等。
其实,古镇在华夏大地南北都有,只是江南的古镇和其他地方的相比,多水的缘故,就有了自己的格局,就有了自己的风韵。
江南的古镇多傍水而建。古时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轮船,当然也没有柏油马路,所以,道路雨时泥泞,旱时扬灰,高低起伏,蜿蜒曲折,是完全可以想见的。水路虽慢,逆水而行时还要纤夫拉船,平稳安静、清爽舒适,却要超陆路百倍。"李白乘船欲将行,忽闻岸上踏蹄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尚且如此,故而,古时的文人商贾百姓,出远门时多会船行,可见一斑。江南湖荡密布,水道纵横,物产丰富,依着水利的便捷,人口逐渐集聚,乡镇也就发展起来了。
古镇延续至今,自然是有变化的。虽有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无奈社会动荡,时兴时衰,更由于数十年来的大拆大建,今日之古镇,能保留下来的多已面目全非。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重视经济,全民旅游的今天,世人逐渐认识到了古镇的价值,保护、整修、复建的,都有,真可谓,有了古镇,犹如捧上了金碗银钵。
然而,由于古镇的开发多注重经济利益,古镇游的体验多停留在吃喝玩乐上,以至于古镇的历史人文,人们似乎关注的不多。所以,古镇热闹是热闹了,摩肩接蹱,人声鼎沸,而缺少了文化传播的古镇,却枉费了"古"的名声。
周日闲来无事,想着枫泾古镇尚未去过,不仿 一游,未想,这却是一个能让人引发古之幽思的地方。
枫泾虽成市于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方正式建镇,绵延至今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曾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美誉。更由于过去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人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然时过境迁,如此胜景现多已难见。
不过,枫泾古镇的历史风貌总体而言还是保留了下来,让人依稀感受到老的味道。
古镇风貌保留较好的主要的主要是南大街、中大街、北大街,以及和平街、生产街等等,枫泾三桥则是古镇的中心,两河交汇处,座落着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可谓一眼能望"三桥"。
古镇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具有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等,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称走马堂楼。屋面多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庙宇则多为宫殿式。
由于河道多,枫泾古镇的范围就大,桥自然也多。留存下来的古桥中,最早的为建于元代的致和桥。在古镇西面一处少人喧嚣僻静的小河上,拱形的致和桥横卧水面,苍老的石桥,伴着河两边驳岸上葱翠的树木藤蔓,远远望去,仔细体会,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意境。依据碑记,致和桥因建于元代致和年,故名,至明代时依然为石阶,民国年间方将桥堍改为缓坡。静坐河边,看着碑记,想象着当年弧形的拱桥上,市人亦步亦趋,穿梭行走,是何等优美的景象。
费了一番周折,找到了听闻已久的"吴越界碑"。这枫泾古时虽非兵家必争之地,却是春秋战国时吴国越国的分界处,河边竖有青石界碑、碑记,一条小泾上,还有一座界河石桥。真是匪夷所思,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战乱不止,公元200多年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吴越改弦易帜,自此没有了国名。未料2000年来,这吴越分界的历史却能一直传承至今。面对界碑、界河,让人遥想春秋战国时枭雄蜂拥,狼烟四起,战场厮杀的场景,发斯人已逝,黄土犹在的感慨。
正是有了600多年前的致和桥,有了2000多年前的吴越界河,这老的味道便在古镇弥散了开来,令人遐想无限。
枫泾镇内名家祖居画馆也多,和平街上有程十发祖居,丁聪漫画陈列馆座落于北大街,此种地域文化是否金山农民画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古镇内近现代的遗存中,还包括一座"人民公社"旧址馆,大门门楣上的毛体"为人民服务",墙上的标语,屋内的陈设,无不折射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枫泾古镇的商业也很发达,各种风味小吃、农家菜肴十分丰富,食客在此可以大饱口福,还可顺带一些土特产,以及新鲜蔬菜。
要去枫泾古镇很方便,地铁1号线锦江乐园站下,北2出口后往左3、50米就是公交站,买枫梅线票,12元,到枫泾牌楼下即可(不到底)。除非进馆参观,古镇不需门票。回程在路边下车处等车,如朱枫、金枫等,2元到枫泾公交枢纽购票坐车返回。
作
者
简
介
崔玉宝,1968年12月上山下乡赴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长期在农场医院工作。1979年3月返城回沪,先后在黄浦区团委、黄浦区卫生局、黄浦区中心医院、黄浦区委党校,以及市委组织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任职,直至2012年退休。知青一场,与云南、版纳、橄榄坝结下了毕生的情怀,念之、系之、忆之、记之,不负曾经的付出,充实如今的韶华。
作者作品荐读
美丽的西双版纳,曾经有我一个家(崔玉宝)打火机的旧时情结(崔玉宝)
悼知青战友(崔玉宝)
也说“知青精神”(崔玉宝)留守知青"颜木头"回沪记(崔玉宝)难忘第一口油鸡枞(崔玉宝)
悼德平(崔玉宝)"知青春晚",不会是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崔玉宝)
回望“小芳”(崔玉宝)
“勐巴拉娜西”的梦境 (崔玉宝)傣家廊桥记忆(崔玉宝)
还想再说一声“谢谢”(崔玉宝)说激情一一读《那红,那绿,那八》年有感 (崔玉宝)
滇池啊,滇池 (崔玉宝)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5646361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