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插队纪实篇】(二十七)差点贡献掉的小命(沈志强)

知青情缘 2024-02-02



云南插队纪实篇


 作者:沈志强


语音:原野


(二十七)

差点贡献掉的小命


   上一篇说到了我们在农村插队时做出的贡献,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贡献给了云南农村,换来的是不尽的甜酸苦辣的回忆。除了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知青因为种种原因,把生命也贡献了,永远留在了云南的大地;也有人差点把自己小命都搭上,如我和我们同组的小孟同学。


   插队时开始我们只能做点女人干的轻的活如插秧、䒵秧以及收割之类的,后来有“进步”了,也开始涉足男人干的活,如铲埂子、用牛犁田、耙田和犁地,拿满分一天10个工分成为理所当然的而不是照顾我们了。村里当时就分给我一头牛供我使用。


  这就是供我使用的大水牛。


  干完活后,牛的“使用权主人”就有责任当一回“小放牛”,让它吃草,最后赶回集体的牛圈。


   那天我就赶着牛就在照片中画了红圈的那个区域让牛吃草,突然觉得脚踝处被刺了一下,看到有一个小洞,以为被什么植物上的刺给刺着了,也没有在意,没多久发现小腿肿起来了,想想有点不妙,我马上把牛的缰绳固定在地上就跑去找旁边一起放牛的老乡,他一看说应该是蛇咬的,蛇咬应该是两个齿印,现在只有一个,要么蛇是侧着咬的,要么这条蛇少了一个毒牙,反正非常凶险,他马上就拉了我赶回村子,中间还要经过照片中的那条小河,老乡说千万不能碰水,就背了我过河,几分钟后回到我们的草屋,腿已经肿到膝关节了。听到消息的老乡都陆陆续续赶来了,挤了半屋子人。他们先用针在我伤口附近戳几个洞,挤出一些“毒水”,我们来云南前听说云南毒蛇多,也带来了“季德胜蛇药片”,就马上取出蛇药片一部分吞服,一部分碾碎了敷上,老乡们也拿来了不少据说治疗蛇毒有特效的草药,也捣碎了一起敷上。在药物的作用下慢慢控制了肿胀,几天后就消退了,总算没事。当时似乎也没有觉得有多危险,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后怕。就是真的危险也是听天有命了,周围又没有医院,也没有救护车,如果靠人用担架抬到离我们生产队最近的公社的卫生所至少两个半小时,估计也要耽误救治时间了。所以老乡采取的就地救治的方法是明智的举措,再说可能只有一个毒牙的作用,毒性就少了一半,这大概也是凶险程度小一点的原因,这算“天助”;老乡救治及时,这算“人助”;我自身体抗力还算好,这算“自助”,三“助”合力,总算躲过一劫,否则这小命就丢在云南了。


   至于是什么蛇咬的,当时没有看见蛇,也就不清楚了,大概率是“竹叶青”,因为那里这种毒蛇最常见,记得在我队的菜地里干活的大妈也被咬到过,她们几个大妈在菜园采摘青绿色的尖头辣椒,一面摘一面吹着牛,不小心就摘到了一个会动的“辣椒”,原来是一条小青蛇的头,颜色与辣椒一模一样,对着她的手就是一口,好在也是救治及时,没出人命。

差点丢了小命的还有就是在我们同一个组插队的小孟——现在的老孟,有一天他去另一个生产队看望同学,回来时下了公路从小路进村子,要经过一条平时干涸的几步就走过去的小沙沟——沙沟组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这就是那条平时干涸的“小沙沟”(摄于2013年)

   谁知当时远处的山上在下暴雨,积聚的山洪突然沿着小沙沟冲下来,小孟刚好走到小沙沟里,洪水就把他冲倒并沿着沙沟往下冲,此时他急中生智死死抓住沟边的一蓬裸露出来的树根(就在上面照片中有人行走那个位置),总算没有被继续冲下去,而再冲出去几十米,就到了那条大河(就是第二张照片和下面几张照片中的那条河),那几天也是洪水泛滥,平时只有一两米宽的小河当时已经几十米宽了,洪水涛涛。此时正巧公路边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独立三营五连”(后为永康农场五连)有两个职工从大河上的木桥上经过,就发现河里漂过去两只海绵拖鞋,一想不对,河的上游就有个沙沟村子,那里的佤族老乡没有穿拖鞋的习惯,一定是在那里插队的上海知青的,现在出现在大河中,一定有原因,他们两个就顺着小路下来查找原因,就发现小孟已经在沙沟中拉住树根沉沉浮浮而奄奄一息了,赶快把他救下来了,送回我们村子。否则如果没有被人及时发现,时间再长点,小孟肯定坚持不住,冲下去就没命了;或者由于洪水冲刷,那树根连根拔起了,那么也就完蛋了。看来树根和来救他的人都是救命恩人呐,总算捡回一条小命。


  这是摄于2013年时的沙沟大桥,当年是一座木桥,每次发洪水就会被冲毁,屡毁屡修,屡修屡毁,后来就改成水泥拱桥了。


  这是摄于2018年的沙沟大桥,桥的那头就是永康农场的五连,当时就是他们连的两个职工在木桥上发现了冲下来的两只海绵拖鞋,而最终救到了小孟。


  站在桥上看到的就是沙沟组的田地和中间那条现在看起来细细的小河,但山洪爆发时当时的木桥就被冲得无影无踪了。



  这是2013年上海电视台与我们一起去云南拍摄上海知青当年的插队生活的纪录片时,在”小沙沟”叙述小孟的经历时的视频。


看来我和小孟都是“大难不s、必有后福”的。


第27篇完,待续。

2020年8月10日


作者简历



   作者:沈志强(网名:河马91)生于1952年,1968年初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1969年四月去云南省临沧专区永德县永康公社忙捞大队前进生产队的沙沟组插队落户。插队落户四年后于1973年参加了当年入学前的“文化考查”,成绩不错,被昆明师范学院录取,在物理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在楚雄教了十年高中物理。1987年调到无锡某企业工作。1992年调入无锡市人事局的无锡市行政学校(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无锡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曾任无锡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会长。2012年退休。

  爱好旅游、摄影、体育活动等。



作品荐读

【云南插队纪实篇】

(一)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沈志强)

(二)准备去哪里插队落户(沈志强)

(三)出发前准备(沈志强)

(四)继续做出发前的准备(沈志强)

(五)出发,向未知的前途出发(沈志强)

(六)火车开了,目的地云南(沈志强)

(七)坐上汽车一路颠簸到永德县(沈志强)

(八)在永德县城集训(沈志强)

(九)5月15日下生产队(沈志强)

(十):挑水(沈志强)

(十一)与老乡的交流(沈志强)

(十二)劳动去(沈志强)

(十三)生产队的一天(沈志强)

(十四)关于舂米的补充(沈志强)

(十五)从一粒稻谷种子到一粒米的成长经历(沈志强)

(十六)51年前的今天我们正式开始了劳作(沈志强)

(十七)部分知青朋友的补充材料(沈志强)

(十八)继续接受再教育(沈志强)

(十九)在农村继续发挥作用(沈志强)

(二十)五个“基本点”(沈志强)

(二十一)柴米油盐酱醋茶(沈志强)

(二十二)衣食住行(上)(沈志强)

(二十三)衣食住行(中)(沈志强)

(二十四)衣食住行(下)(沈志强)

(二十五):吃喝玩乐(沈志强)

(二十六)我们的贡献(沈志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插队纪实篇】(二十七)差点贡献掉的小命(沈志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