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亚的2022年
这是我的第284篇原创文章
从2021年起,我的人生路径基本上固定下来了:以投资为主线,贯穿翻译、阅读、写作、直播、采访、健身等活动,推动自己人生的“滚雪球”。2022年12月中旬的时候,我曾跟朋友们开玩笑说:如果今年账户阳了,新冠没阳,那就还算顺利。截至发文,承蒙上天眷顾,圆满达成任务。应该说,我的2022年是平淡而又充实的一年。
1
基金
在去年的年终总结《冠亚的2021年》里,我曾介绍过我的求学和工作经历。2020年~2021年,我主要在公司负责自营业务,高峰期时的管理规模大概有1.2亿元。由于自营业务不算是市场公开业绩,从2021年11月起,我开始担任私募基金经理;2022年1月6日,我发行了第一只私募产品。在此,感谢公司领导同事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截至2022年12月30日(周五),按照“基金净值法”计算,我的基金费后收益率为4.33%,同期沪深300收益率为-20.47%(不含分红),本年度跑赢指数约24.8个百分点。2022年,沪深300全年表现为-21.63%。
取得这样的收益率,总体上是符合预期的。早在1960年,巴菲特就说过他的业绩目标:“在熊市中取得优秀的业绩,在牛市中取得平均的业绩。”作为一名价值投资的实践者,“熊市少亏钱,牛市正常赚”也是我当下及今后努力的目标。
△本图来自私募排排网。由于2022年12月的数据尚未同步,本图展示了2022年1月6日~2022年11月30日我的基金及沪深300对比表现情况。全年的业绩低点(-20%)出现在2022年10月底,此后一路上涨,全年的业绩高点出现在2022年12月。相比于沪深300,全年均保持着正向的超额收益。为避免合规风险,基金名称已用“我的基金”替代。
这只基金在成立之初,遵循着巴菲特“we eat our own cooking”的教诲,我个人出资认购了20%的基金份额。也就是说,如果基金亏钱了,大家一起亏;基金赚钱了,大家一起赚。对于这只基金,万一做得不好,有可能是我的能力问题,但绝不会是态度问题。按照中基协对申请私募的产品要求,这只基金至少要运作满两年才有意义。如无意外的话,这只基金至少会运作至2024年1月。
2024年1月,也就是说这只基金运作满两年之后,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
要么,做一名个人投资者。以我个人的可投资资金和现在的投资收益率估算,年均可以获得不低于七位数的投资收益,且没有任何税负成本。虽然百万级别的年收入并不多,但由于我对生活的要求比较简单,日常开销非常有限,基本上可以满足生活所需。如果走这条路,我大概率会过上读书、写作、喝茶、顺带投资的“宅男”生活。
要么,做一名机构投资者。届时我拥有2年以上基金经理的履历,拥有2年以上管理产品的经历,具备了独立申请一家私募的条件。如果机缘合适,比如有5000万元以上的长期资金,有符合监管要求、专业训练有素的团队,我也许会考虑。如果走这条路,前期的创业阶段肯定没那么轻松,但如果前面的3~5年开局顺利的话,后面的人生也会渐入佳境。
如果是做个人投资者的话,那很简单,无非就是“自有资金”+“个人账户”;如果是做机构投资者的话,我的心里也有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资金。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清楚,基金规模绝对不是我追求的第一目标。在我看来,所谓的“百亿私募”、“千亿基金经理”,它不是刻意追求、刻意规划出来的,而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沉淀之后,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结果。当然,在基金发展初期,太少的基金规模可能无法覆盖运营成本。一旦基金规模可以达到盈亏平衡点,它就不会再是我考虑的首要问题。
我对基金最核心的诉求就是长期资金。有三条基本原则:长期资金、不加杠杆、适度集中,是投资必须始终恪守的金科玉律。对于个人而言,三条原则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对于私募而言,基金经理可以做到“不加杠杆”,可以做到“适度集中”,但究竟是不是“长期资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如果你投我的基金,至少要以三年为期,这是巴菲特评价基金业绩的最短期限。
第二,关于费用。
巴菲特在合伙基金阶段,有三种利益分享模式。模式一:业绩比较基准6%,超出6%的收益部分,普通合伙人获得1/3,有限合伙人获得2/3;模式二:业绩比较基准4%,超出4%的收益部分,普通合伙人获得1/4,有限合伙人获得3/4;模式三:无业绩比较基准,所得收益,普通合伙人获得1/6,有限合伙人获得5/6。
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只有两点不同:业绩比较基准不同,超额报酬提取比例不同。巴菲特可谓是业界良心:首先,它没有固定管理费。只有赚钱了才有资格分享收益,收钱的时候不找客户收费;其次,它有业绩比较基准。只有明显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部分,基金管理人才有资格提取报酬。再次,它有收益补足机制。如果当年出现亏损,可以在以后赚钱的年份补足。
如果我是个人投资者的话,朋友找我寻求投资咨询建议,我肯定是分文不收的。但如果要运行一家私募,它本身就会产生成本,它也会背负着对客户隐性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它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合理的。如果我将来独立做私募,大概率会参考巴菲特合伙基金的利益分享模式,只赚我认为合理的钱。
第三,关于规则。
大多数的私募产品,都会有“最大回撤”、“止损清盘”之类的合同条款。这是因为,私募产品是面向渠道和客户的,渠道在评价一只基金好不好的时候,它无法做出主观的评价,只能依据“最大回撤”之类的指标,来判断这只基金的波动和风险如何。这虽然不是科学的评价方法,但却是业界通行的做法。
在我看来,控制“最大回撤”其实就是在赌“市场先生”的疯狂程度。在选股没有出错的情况下,净值跌到0.8就止损,跌到0.7就清盘,很有可能就是在黎明前的反攻倒下了。以我的基金为例,2022年10月底的历史净值低点就是0.8,如果此时降低50%仓位运作,将承受实实在在的“踏空”损失。
所以,如果我以后独立做私募的话,除了监管要求的必备条款以外,不会设置“最大回撤”之类的考核指标,也不会设置所谓的“止损线”、“清盘线”。从渠道的角度说,这也许会损失一些客户,但我认为是值得的。长期而言,只要我们一直在市场上,就一定会碰到股市下跌30%甚至更多的情况,届时我希望自己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而不是被不合理的规则所束缚。
第四,关于客户。
私募基金究竟值不值得投,其实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如果你的研究能力很强,对投资又感兴趣,每年能够获得明显超出无风险收益率的回报率,你是没必要把钱交给基金。或者说,你本身就不是我的目标客户。但还有很多朋友,自己对投资不感兴趣,也不想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企业研究上,那么找到合适的基金经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虽然我们经常说,巴菲特和芒格是以伯克希尔作为平台来开展投资的,这当然是一种更为理想的选择。但我们其实没必要,以巴菲特和芒格现在的状态,去鄙薄资产管理和私募基金行业。别忘了,无论是巴菲特还是芒格,在他们人生的早期阶段,可都是靠基金才积累的“第一桶金”哦!
1957年~1969年,巴菲特合伙基金的年复合收益率是29.5%,有限合伙人的年复合收益率是23.8%,同期道琼斯指数的年复合收益率是7.4%;1962年~1975年,芒格合伙基金的年复合收益率是19.8%,有限合伙人的年复合收益率是13.7%,同期道琼斯指数的年复合收益率是5%。我相信,无论是巴菲特还是芒格的投资人,都不会后悔当初把资金交给他们。
所以,你究竟适不适合买基金,要根据你自己的“机会成本”来考虑。如果你的“机会成本”是自己高超的投资能力,自己就能获得15%以上的长期年化收益率,那就拥有独立投资的能力;如果你的“机会成本”是无风险收益率或者沪深300指数,自己又没有时间或兴趣研究投资,那么就可以考虑有没有值得托付的基金经理。
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确切地说是2024年1月6日以前,我的主要精力仍然会放在我目前管理的这只基金上。至于未来走哪条路,我想到芒格引用过的一段话:“一个人的任务,不是看到远处朦胧不清的景象,而是完成眼前清楚无疑的工作。”也许站在2024年初的时间节点上,我自然就知道该走哪条路。
无论是个人投资者也好,机构投资者也罢,其实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将来我会拥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正如@唐朝老师 所说,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有得选。重要的是,我走在了价值投资的康庄大道上,这是一条确定无疑的通往财务自由之路。
回顾这一年的市场,如果只看结果,其实是波澜不惊的一年。但如果我们拆开来看细节,在3月和10月的某些“市场情绪底”,那简直就是流血漂橹、惨不忍睹。我很庆幸的是,在市场悲观的时候,自己没有受到情绪上的太多干扰,还是一如既往地把宝贵的时间投射在学习上。我翻了翻我的雪球发文,无论市场如何,每天都是坚持写一段“我读巴芒”,日复一日,从无间断。罕见的一次对市场的评论,发生在10月25日。全文如下:
现在回头来看,大家都会一致认为,2014年$贵州茅台(SH600519)$ 8倍市盈率的时候,是个千载难逢的买入良机。但真到了现在$腾讯控股(00700)$ 也是9倍市盈率的时候,为什么市场又是各种犹豫、各种担忧、各种害怕呢?
“事后都易,当下最难”的原因在于,事后视角是已知结果,你现在知道茅台8年涨了20倍,自然就不怕了;当下视角是未知结果,且到处都是恐怖氛围,一会传闻要国有化,一会又是外资抛售,自然就很害怕。
举个形象的例子,现在让你穿越回1944年,你已经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就胜利了,你肯定就不怕了;但在当时,1944年可是还在发生“豫湘桂大溃败”,国军8个月损兵50万,丢城146座。面对这种不利战局,你怕不怕?
在我看来,人还是要有点格局,有点眼光,不要太过沉溺于当下。可以想象一下3年后的自己,3年后的市场。市场情绪的变化是很快的,2025年还会这么恐慌么?等一切都归于平静之时,也就是价值回归之日。
△2022年10月25日的雪球发文
巧合的是,10月25日当天,腾讯控股的当日最低价格为198.6港元/股,股价创下了自2017年3月6日以来的历史新低。我当时说“市场情绪的变化是很快的,2025年还会这么恐慌么”,看来是过于保守了。谁又能想到,仅仅过了2个月,腾讯自低点反弹已经有70%的涨幅了呢?巴菲特说,投资的第一课是“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一点儿也没说错。过了“市场先生”这一关,基本上很难赔钱了,只剩下赚多赚少的问题啦。
2
翻译
2022年6月,我完成了第三本译著《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的初翻工作。由于宏观环境以及出版社内部流程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变化,导致这本书没能赶得上在年内出版。根据出版社最新报的计划,预计在2023年3月左右会正式面市。元旦过后很快就是春节,三个月时间一闪而过,所以就等大家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吧!
作为译者,《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是我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它的内容非常详实,通过讲述伯克希尔的并购史,探讨了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如果将来巴菲特离开了,伯克希尔还会保持它原有的模样么?我们都希望巴菲特长命百岁,都希望伯克希尔基业长青,这本书也会告诉你,作者坎宁安教授的答案是什么。感谢@唐朝老师 在百忙之中审读了初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并慷慨题写了推荐语,全文如下: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里,沃伦·巴菲特已经和伯克希尔融为一体,以致于“如果你被卡车撞了,伯克希尔会如何?”成为被反复追问的经典问题。是的,没有了巴菲特的个人魅力,伯克希尔旗下那些分布在不同行业,看上去几乎没什么关联的企业群,还能凝聚在一起,继续优秀下去吗?这是投资领域经久不衰的思考题。
作为《巴菲特致股东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一书作者,作为伯克希尔的深度研究者,劳伦斯·A·坎宁安教授再次奉献佳作。他通过对伯克希尔大量并购案例的细致研究,将伯克希尔企业文化从虚无缥缈的术语,落实为一项项具体而清晰的企业及企业管理者特质,不仅可信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填补了对巴菲特投资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秘了巴菲特挑选投资对象的一些非数据规则。这一切让《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成为一本不容忽视的佳作。
锦上添花的是,本书译者王冠亚不仅中英文俱佳,长期热衷于研究巴菲特投资案例和理念,而且自己就是一名具备实战经验的基金经理。懂英文+懂投资,不仅让中文版拥有完美的阅读体验,而且我们还能通过书里大量的译者注,一次次享受到冠亚额外奉送的惊喜。
我认为任何对投资有兴趣的朋友,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英文版封面
关于翻译投资经典,它其实属于费时费力但又不产生直接经济价值的一件事儿。之所以接二连三出了三本书,也有“以我萤烛之光,传承价值投资”的一点点使(xū)命(róng)感(xīn)。后面的节奏,我本来打算控制一下,但当我看到@唐朝老师 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心里挺受触动的。要靠我坚持自学英语,我不一定有他那么强大的自律能力,想想如果继续翻译投资书籍,以迫为律,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所幸的是,有前面三本书的合作基础,出版社老师对我总体上还是认可的。预计2023年我手里至少会有一本关于巴菲特的在译书籍,既可以练英语,又可以让国内的读者读到更多的投资作品,也是美事一桩。按照目前的进度,到我40岁的时候,也许可以出一套“冠亚投资著译作品集”,想想还是挺值得期待的。
3
阅读
在最近两天的朋友圈,我已经看到很多朋友在晒2022年度的微信读书书单。很惭愧,由于不喜欢电子书的阅读体验,我没有在微信读书上读过一本书。我没有刻意记录读了哪些书,按照我的阅读速度,平均下来每周一本应该还是有的,这样的话全年的阅读书单大概在50本左右。
△2022年4月23日,我参加今日头条“世界读书日”活动——“以书为名”的宣传视频截图。
我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译者,平时合作较多,“冠亚讲书”就是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独家合作的节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名的出版机构,也会给我寄送它们的新书,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对于其中一些还不错的书籍,我也都写了简短的书评和推荐,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买来看看。
△中信出版集团赠书
△湛庐文化赠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赠书
△2022年~2024年,我受聘担任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读书节领读者”。
4
写作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阅读是输入,写作不仅仅是输出,同时也是输入。一本书,你如果仅仅只是读过,你不会有太深的印象;但如果你又写了一遍,那它的内容就几乎会刻在你的脑海里。如果遇到不错的书,比如《价值投资实战手册2》《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巴菲特最推崇的8大企业家特质》,我一般会写一篇读书笔记。
2022年,我还做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事,那就是更新“我读巴芒”系列。“我读巴芒”系列第一辑以伯克希尔历年股东大会为素材,更新了20万字;“我读巴芒”系列第二辑以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为素材,更新了20万字,尚未完结。我每天都会在雪球上写一段,承蒙雪球厚爱,多次获得“雪球热帖”推荐,累计阅读量超过2亿人次。
△我的雪球发文数据
为什么要写“我读巴芒”系列?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最快的成长捷径,就是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学习。纵贯古今中外投资圈,巴菲特的投资时间最长,长期业绩最好,积累财富最多,关于投资的论述最为详尽,学习巴菲特简直就是不二之选。我有个“执念”,那就是只有完完整整地学习了巴菲特是如何做投资的,才算真正掌握了投资之道。
有了巴菲特做标杆,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是做投资的正确姿势,什么又是做投资的错误姿势;有了巴菲特做标杆,我们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标准,让我们自动远离那些低水平、低素质的人和事;有了巴菲特做标杆,人生就有了“主心骨”和“压舱石”。总之,一言难尽巴神好,只恨我生君已老。
△我手头上各种版本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幸运的是,@唐朝老师 在书院发的摸你贴,@杨天南老师 举办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十年读十遍”系列节目,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习巴菲特的道路上,我们并不孤单。目前,“我读巴芒”系列已经积累了超过40万字的素材。有很多朋友留言说,自己都是打印出来看的。将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读巴芒”系列也会考虑出书,毕竟书价才不到100块钱,就可以享受专业的排版、校对和印刷体验,还是值得的。
另外,由于“我读巴芒”系列都是相互独立的小片段,单独阅读不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干脆把它录成了短视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一期。毕竟,对我来说,边际成本增量不大,还可以顺带支持一下企鹅家的视频号业务。有碎片时间的时候,不妨戳开下方的短视频看看哦!
关于写作,还有一个话题,这里也想跟大家展开聊一聊。有时候,有些读者会问到,冠亚你似乎很少写企业分析方面的内容哦!是的,关于企业分析的话题,除了《百年金店老凤祥之我见》等少数文章之外,我平时在公众号上发表的内容确实不多,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风控合规方面。作为基金从业人员,必须遵守中基协的相关规定。比如说2022年11月18日中基协发布的《关于规范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开展投资研究活动的通知》,其中就提到“上市公司调研纪要仅供内部存档或撰写研究报告使用,不得违规对外发布或提供给客户”。从行文来看,“对外发布”信息至少不是100%没有限制的。
第二,时间精力方面。如前所述,“我读巴芒”系列也还没有完结,到今天为止,已经更新到了1998年致股东的信,后面还有24封信,也够再读上一段时间了。对我而言,我的工作量本来就是饱和的,时间精力也基本处于刚好够用的状态,再加上我也不太确定有没有监管方面的限制,索性就暂时没有公开发布“企业分析”方面的内容。
当然,我知道,其实大家都很想看“企业分析”方面的内容。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投资研究和企业分析也是我平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巴菲特说的投资必学的两门课,“如何面对市场波动”这一关我应该已经过了,“如何评估企业价值”这一关其实就是我终身要面对的课题。所以,在未来时间精力允许且满足合规的前提下,我也会逐步发布更多“企业分析”方面的文章。
5
活动
2022年,受疫情的影响,我几乎没有参加线下的活动。有一些媒体的采访,以及作为嘉宾的访谈,大多是以线上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4月26日,应第一财经邀请,我和巴菲特研究专家@杨天南老师、@刘建位老师 以及主持人@黄伟老师 一道,录了一档节目,主题是《面对市场持续下跌,巴菲特是怎么做的》。我在采访中提到,纳斯达克达到5048点的历史高点,和伯克希尔到达41300美元的历史低点,居然发生在同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两者开始背道而行,纳斯达克暴跌,伯克希尔暴涨。这似乎有一种征兆的意味,那就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是泡沫还是真金,时间终会证明一切。
△第一财经节目海报
5月28日,应“奥马哈圆桌派”邀请,我和《噪声与洞见》作者@二马由之老师、知常容创始人@张志刚老师、展宏资产创始人@周展宏老师 一道,做了一期题为《周期的钱要不要赚》的节目。我的主要观点是,周期往往是“后视镜”视角才看得清楚的,很难靠提前把握市场周期去赚钱,但我们可以赚周期股的钱。
6月22日,应《侯说巴菲特》作者侯跃老师邀请,我们俩以谈话的方式,做了一期题为《价值投资:沃伦·巴菲特Vs.比尔·米勒》的分享。我认为,巴菲特和米勒虽然投资的领域不一样,巴菲特侧重传统经济,米勒侧重“新经济”,但他们都遵循了“长期持有”、“不熟不做”、“安全边际”等基本的价值投资理念。
7月12日,应私募排排网邀请,我和@馨雅老师 做了一期题为《为什么世人皆爱巴菲特》的访谈。我在访谈中提到,价值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只不过刚好以投资的形式来体现。巴菲特的理念,不仅仅是适用于投资的。在现实生活中,即便你不做投资,也可以从巴菲特那里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方法。
8月13日,应“奥马哈圆桌派”邀请,我与《静水流深》作者@张延昆老师、雪球达人@地瓜投资笔记、@奔跑的万先森 一道,做了一期题为《宏观事件对坚定长线持股有影响吗》的分享。我历数了巴菲特从1942年到2022年经历的宏观大事件,旨在说明宏观事件对投资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8月30日,应机械工业出版社邀请,我参与录制了一期“祝巴菲特生日快乐”的视频。我提到,已经92岁的巴菲特,仍然活跃在投资的第一线,令人钦佩不已。巴菲特的投资和人生智慧,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巴菲特就是我的灯塔,是我生命里的一束光。衷心祝愿巴菲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9月8日,应“微淼拆书”邀请,我和@海燕老师 做了一期题为《来自三大顶流基金经理的投资启示》的分享。我提到了彼得·林奇、约翰·聂夫、比尔·米勒对我的影响和启发。比如说比尔·米勒,把投资当成了毕生的追求。比尔·米勒没有像彼得·林奇那样,在人生的高光时刻急流勇退,而是选择了一战到底,这种对投资的执著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11月17日,应机械工业出版社邀请,我和@小野老师 做了一期题为《投资者必读的10本好书》的分享,我提到的书籍包括@唐朝老师 的《巴芒演义》《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价值投资实战手册2》、@杨天南老师 的《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以及我自己的译著《巴菲特的嘉年华》《比尔·米勒投资之道》。
对于受邀参加活动,首先我非常感谢邀请方的信任,这是我的荣幸。我对各类活动的基本态度是“不主动、不拒绝”(听起来很有点渣男的味道,哈哈哈哈),“不主动”是因为我不会刻意谋求“出名”,我希望自己能虚心实腹,不断提升投资和认知水平;“不拒绝”是因为我愿意以这种方式,保持一定的出镜频率,与朋友们增进互动和交流。
6
直播
2022年,我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合作,开启了一档名为“冠亚讲书”的直播栏目。按照“每月一期,每期一本”的节奏,我们总共开展了12期讲书活动。
△2022年“冠亚讲书”12期海报合集
这个活动属于“一举四得”:对我而言,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顺带着支持了企鹅家的视频号;对高校而言,相当于为校友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对出版社而言,有利于扩大图书的受众面;对每次来观看我直播的朋友们来说,也能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获得一些有益的感悟和体会。
我一直认为,读一本书,并不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只要在某些关键的点上有所得,就值回书价和时间了。篇幅所限,每期讲书的内容,我就不再一一回顾了。这里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每期节目的精髓:
1月,《巴菲特之道》:将巴菲特投资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
2月,《竞争优势》:寻找有真正“护城河”的企业;
3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巴菲特唯一亲笔撰写的著述;
4月,《战胜华尔街》:“基金之神”彼得·林奇投资之道;
5月,《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投资的第二门课——如何评估企业价值;
6月,《股市长线法宝》:股票是长期投资的最佳工具,没有之一;
7月,《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股权时代,无股不富;
8月,《定位》:抢占用户心智,才能赢得市场;
9月,《漫步华尔街》:美国高校MBA必读金融教科书;
10月,《干法》:“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工作观;
11月,《底层逻辑2》:商业世界的数学之美;
12月,《沃伦·巴菲特如是说》:原汁原味的巴菲特语录。
1~5期的直播视频,在我公众号的历史文章里可以找到;6期及以后的直播视频,在我视频号的“直播回放”里可以找到。12期直播,累计收看人数超过7万,虽然流量一般,但通过这种方式,每个月跟大家见一次面,还是挺开心的。
△讲书直播截图
“冠亚讲书”节目能一直举办下去,离不开出版社的倾情赞助,离不开两所高校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观众朋友们的陪伴和鼓励。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聘请我担任合作硕士生导师。在母校求学三年的时光是快乐的,有机会返校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是我莫大的荣幸。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聘书
7
汉服
我很喜欢《菜根谭》里的一句话:“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真的是这样,古人诚不我欺,太闲了就容易乱想,太忙了又有损性情,所以人生的真谛就在于这“一忙一闲”、“一张一弛”之间的平衡。要有“身心之忧”,但也别忘了“风月之趣”。
我也很喜欢《论语》里的一则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问大家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都慷慨陈词,立志要治国安邦,成就一番大事业。轮到曾皙了,他说他和大家的志向不一样,他理想的生活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不仅仅孔子和曾皙想的一样,就连2000年后的我每每读到这段话时,都觉得分外温暖。是啊!出将入相自然是风光无限,但和朋友们一起郊游、“咏而归”的简单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呢?好了,写了这么多铺垫,终于要轮到我游东湖的汉服照上场啦!
△光&影
△波光粼粼,东湖之滨
△原图&AI效果图,动漫脸果然比真人好看太多,哈哈哈哈!
△手写的《青花瓷》
△子悦系列,典出《诗经》: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8
计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对我来说,巴菲特和芒格无疑是永远的精神偶像。在我们身边,@唐朝老师、@杨天南老师 都是非常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榜样和标杆。追随自己的英雄,沿着他们走过的路,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就知道自己的将来也一定不会太差。2023年,我打算继续做好以下七件事:
基金:2022年实现了正收益,也大幅跑赢了沪深300指数;希望2023年再接再厉,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不过话说回来,业绩只是表现出来的结果,最重要的还是多读财报,继续在“大消费”和“互联网”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投资水平。
翻译:希望《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能顺利出版,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喜欢这本书。如果需求量比较大的话,我也会跟出版社和印刷厂商量,争取给大家出签名版;希望另外一本关于巴菲特的书能顺利完稿,自己的英文读写能力也能再上一个台阶。
阅读:希望2023年能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每看完一本书,都能有相应的留痕。这样一年下来,也可以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按照以往的阅读速度,每周一本应该是可以保证的,就给自己定个全年50~100本的目标吧!
写作:希望“我读巴芒”第二辑能顺利完结。按照目前的进展,还有1999年~2022年间的24封信没读,如果每封信写5条心得的话,大概到2023年4月才能初步完工。另外,多发布一些“企业分析”方面的内容,这才是作为投资者终身的必修课。
直播:经过一年的探索,我觉得,这档节目既然定位为“冠亚讲书”,那么它就不应该仅仅是讲书里的内容,而要突出“冠亚”的特色。所以,在2023年的讲书节目中,我会更加注意“代入感”,也就是会结合书里的内容,重点讲讲和我们的关联,我们会有哪些启发,也会更多地谈到个人的心得。我相信,改进后的“冠亚讲书”,一定会更加符合大家的口味。
健身:2022年在健身房完成了年度打卡,有效期继续顺延了一年;在KEEP上也有超过4000分钟的锻炼记录。希望2023年能继续保持“每天运动1小时”的好习惯,全年的体脂率控制在12%左右,当然,最好能挑战一下<10%的体脂率,最好还能练出六块腹肌。我是不是有点太贪心了呢?欧耶!
汉服:我以前读唐诗宋词,都是当做知识点来记的。后来看到@唐朝老师 的一则留言,大意是说,这些都不必当成知识来学,只要自己读得开心就行啦!也对,如果说投资是“帮忙”的,那诗词歌赋就是“帮闲”的,所以对汉服也不必有啥规划,兴之所至就去拍一套,佛系随缘,哈哈哈。
冠亚说
洋(xù)洋(xù)洒(dāo)洒(dāo)又写了一万字,感谢手机屏幕前耐心看完文字的你。从2019年12月1日武汉发现第一例疫情开始,到现在过去了已经整整三年。回首这三年,相信大家都经历过种种不易,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巴菲特说:“无法永远延续的任何事情,最终都会结束。”人生就像资本市场一样,有时候风雨如晦,电闪雷鸣,但终究我们会迎来光明。活着就能看见,乐观向未来,勇敢做自己,才是最美的人间烟火气,才是我们该有的样子。
2022年,我们手携手一起走过;
2023年,我们肩并肩共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