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避免诱导性发问的四个庭审经验 |实务阡陌

2016-06-15 原创  赵鹏 检事微言
实务阡陌第20期检事微言总第131期上周我写了法庭讯问应当注意的九个问题,文章特意将一个最需要注意也是最常见的问题甩了出来,因为它足以单独成篇。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诱导性发问。今天的文章,简单介绍一下诱导性发问,重点谈一下我自己为了避免这种不当发问所采用的几种方法,供参考,望交流。

导性发问的主要特征是指提问者提出的问题包含了希望得到的答案以及诱导被提问者照此回答的倾向。由于这种发问方式诱导着回答人按照发问人的意图作出有利于一方的回答,颠倒了提问人和回答人的实质位置,影响了审判人员对供述或证言真实性的判断,故而属于刑事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全程禁止的发问方式。
在司法实务中,诱导性发问可能导致己方的发问被当场打断。因为法律规定,当控辩双方的发问方式不当时,对方可以随时提出抗议,审判长也可以随时制止。因此,这种问话方式的后果还是相当严重的,至少会导致己方在发问环节上被频频打断,影响出庭效果。

因此,无论是公诉人抑或辩护人,在庭审调查环节中都必须谨慎发问,切忌诱导。为此,我经常使用的避免自己提出诱导性问题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用单谓语的单句
在中文语法上,单句指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句子,复句指有两套以上互不从属主谓结构的句子。复句极有可能带有诱导性。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你在2015年6月14日去云南的目的是不是要让张三把毒品交给你?
这显然是一个诱导性问话,它里面至少预设了两个内容:时间和地点。这句话是一个复句,要把它变成非诱导性发问,至少需要这样拆解:

1.2015年6月14日你在哪里?

2.你为什么要去那里?
不难发现,拆解后的两个问题都是单句,这样的问题就不再属于诱导性发问。当然这两个单句之下,还应该再设问题,才能达到用复句提问的效果。
当然,简单句的问话也不一定都是非诱导性的,比如下面这句:
你在2015年6月14日坐飞机去云南的目的是什么?

这也是一个诱导性问话,它里面预设了方式和地点。但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复句,只是一个连谓结构(有两个谓语)单句。要把它变成非诱导性发问,至少需要这样拆解:
1.2015年6月14日你在哪里?

2.你是怎么去的那里?
3.你为什么要去那里?
可见,当一个句子里的谓语只有一个,且起到修饰作用的部分(定语、状语、补语)越少时,句子本身的诱导性就越小。因此,避免诱导性发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出庭前检查一下自己的提问提纲,看看每一个问题在句式上是否都是单独谓语的单句,每一个问题中起修饰作用的部分是否都做到了最少化。这种用语法结构来衡量的方式是我认为比较简单又有保障的方法。
用半开放式问题
半开放性问题介于诱导性问题与全开放性问题之间,是可以在法庭上使用的问题。所谓半开放式问题,是指那些对回答限定了一定范围,但又没有预设具体答案以及倾向的问题。
举个例子,下面这句话属于全开放性问题: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这种全开放性问题经常在法庭上出现,类似“然后呢”、“接下来呢”都属于全开放性问题。它们肯定不会被认为是诱导性发问,但容易给被提问题留下过大的回答空间,从而导致提问的针对性不强。此时,半开放性问题是个不错的替代方案,比如下面这几个问题就属于半开放性问题:
1.接下来你看到了什么?
2.然后某某又做了什么?
上面两个问题都限定了回答的方向和范围,可以有效引导被提问人的回答内容,但又不属于诱导性发问。
让回答人先陈述
如果实在对自己的问话方式不放心,可以让被告人或证人先对相关事实进行陈述。一旦他们在法庭上对特定事实有了陈述,再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发问时,就可以避免诱导性发问。
比如,如果被告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事实没有异议,公诉人可以先让被告人就起诉书所指控的事实向法庭进行陈述。待被告人陈述后,公诉人可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就像下面这样:
被告人,你刚才提到自己在2015年6月14日去了云南,你去那里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被告人已经在陈述时说过去云南的事情,则将该内容融汇到问题中,不再属于诱导性发问。
援引起诉书内容
与前一种方式道理相同的方法还有援引起诉书表述的内容。这种方法我一般会在被告人对指控事实有意见时使用。比如这样:
被告人,起诉书指控你在2014年6月14日乘飞机去了云南,这一事实属实吗?
由于起诉书已经在先前的调查阶段由公诉人当庭宣读,故援引起诉书内容的问话,不属于诱导性发问。
结语个人认为,我国庭审规则应当将法庭发问方式的规定细化,因为诱导性发问在西方国家的法庭规则中并非全程被禁止——只有直接询问时禁止诱导性发问,在反询问时可以适用诱导性发问。我国庭审规则没有区分直接询问和反询问,但却明确禁止了诱导性发问,对于诱导到何种程度的发问才属于诱导性发问也没有更明确的规定。作为公诉人,我很期待今后的庭审规则能够将这一问题解决。

点击阅读“实务阡陌”其它文章
  1. 法庭讯问应注意的9个问题

  2. 出售活体葫芦娃:那些笑死人的诈骗案

  3. 那些年我见过的奇葩判决书

  4. 参加模拟法庭比赛,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5. 段子:法官与记者的一句话相互搞死

  6. 真实版黑寡妇——法律能禁止她上网约会?

  7. 谁来查明死亡的真相?

  8. 警察当庭引爆炸弹,审判人员被炸受伤

  9. 法庭上的幽灵
  10. 说幽灵,幽灵到
  11. 当街将女童砍头,精神疾病可否佯装?
  12. 被告人喋喋不休,公诉人如何讯问?
  13. 被告人避重就轻,公诉人如何讯问?
  14. 被告人当庭诡辩,公诉人如何讯问?
  15. 被告人拒不配合,公诉人如何讯问?
  16. 被告人倒打一耙,公诉人如何讯问?
  17. 被告人是辩论高手,公诉人如何开场讯问?
  18. 798酒店袭击凶徒到案后应如何处理?
  19. 赵丽颖家遭偷拍,闯入者构成犯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