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张之洞在汉口开启的历史新篇章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7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解读朝鲜战争:苏美冷战与朝鲜战争的扩大化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塞外悲歌:蒙古灭国西夏之战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上)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中)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下)

杨虎城囚禁详考(2)

黄显声将军和他的义勇军

杨虎城被捕详考(1)

中日战事:由山海关事变拐弯(上)

郑成功收复台湾始末:从南京会战到台江海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始末:从台湾开府,到大员海战

漫谈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事

1979中越边境战事前望:详说越柬战争的爆发

1979中越边境战事前望:越柬战争之进攻金边

五代战乱说:鏖战潞州,开启了五代史的序战

五代战乱说:晋梁争霸之柏乡之战(上)

五代战乱说:晋梁争霸之柏乡之战(中)

五代战乱说:晋梁争霸之柏乡之战(下)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题记:在《冷看李鸿章,历史更沧桑》一文留言里,有的朋友不太赞成我对李鸿章的批评,认为我不应该以现在的眼光,对李鸿章有太多的苛求。


不过,作为历史上的名人,李鸿章在当时拥有极大的政治、经济、声望资源,本身就该背负家国民族历史责任。他并非简单的市井人物。以他当时眼光,不可能看不到更远的未来。


然而,李鸿章纵然拥有拥有极大的政治、经济、声望资源,最终,他还是凭借这些资源在升官发财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安分守家,当上了娇妻美妾公侯万代的韦小宝……


不得不说,近代史上类似李鸿章的精英太多,他们坐拥政治、经济、声望资源,最终却更专注利用这些资源闷声发财,留下油光水滑的形象反而让后来人敬仰,这本身确实是历史由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过程里留下的遗憾。


今天,说的是与李鸿章齐名的,同样拥有极大的政治、经济、声望资源的晚清名臣张之洞。


(本文参考文章:《冷看李鸿章,历史更沧桑》点击可阅)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为晚清四大名臣。


其中,张之洞出自官宦家庭,读书灵性,少年得志,从仕最为顺利。


相传,张之洞自幼禀赋聪慧,博闻多识,文才出众,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赴顺天府乡试为举人第一名,成解元。


1863年,同治二年,年仅26岁的张之洞参加会试,为慈禧太后钦点探花,名噪当时。


张之洞就此入仕,一帆风顺坐到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的位置。


后来,张之洞与宝廷、张佩纶、黄体芳并肩,称翰林四谏,为清廷少壮清流领军人物,端是少年得意。


当然,和留在朝廷纯粹耍嘴皮子搞嘴炮强国的宝廷、张佩纶、黄体芳这些清流不同。很快,张之洞在外放巡抚的任上,即显示出他超强的务实能力。


1881年,光绪7年,张之洞擢升内阁学士,转而任山西巡抚。


当时山西,正是遭遇丁戊奇荒之后。


——前任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丁戊奇荒,以他这样经历太平天国搏杀见惯生死大场面的悍将,目睹灾荒至惨,惶然之下,涕泪齐下:


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如此奇灾,古所未见。


实为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张之洞上任接手的山西,可谓一副超级烂牌。


然而,张之洞虽然为四书五经专业学究出身,但是,张之洞却并非一夜发迹的书呆子。因为,出身书香世家,张之洞自然读书学习得法。


他既要看看四书五经之外的《资治通鉴》和《山西通志》,当然也要读读相关西方列强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


如此这般,张之洞在巡抚任上,由整顿官场,清洁吏治,以公执政入手,借阅西方体制,开始了山西近现代历史上堪为最为深刻的一次政治、经济改革。


张之洞在山西实施的改革,众说纷纭。


然而,他在山西启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西欧为榜样,办讲座,搞实业,开思路、办教育,对山西影响深远。


尤其张之洞着力扶持山西晋商,将全省钱粮交办晋商经营,直接推动晋商经营渐入佳境,在山西创造出白银帝国的金融奇迹。


山西吏治焕然,经济更是为之振兴。


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在暮气沉沉的北方诸省,山西思想解放,是北方唯一与南方革命同步的最先易帜省份。


民国时期,山西更是在社会风气、吏治、交通、工业、教育等等方面领先全国,一直为国民政府称道的教育模范省……现代人说起这番成就,除却阎锡山执政山西之功,就不能不说张之洞的前因。


张之洞经营的湖北、山西,自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到民国期间如此耀眼的表现,无需太多解释,人们自然明白,这便是张之洞留给历史的功绩。


——张之洞确然远非后来的那些沉醉囿于盲从、阿谀,本身智商也很有限的相关的行政、学术官僚可比。


现在看,这类行政、学术官僚多了,随便想想,也不知以后的公务员考试、升级,是否可以测试一下当事人的智商。


须知,自古以来,当官固然是以精打细算的情商为重。


然而,情商再好,充其量马屁拍得专业。仅有情商却智商匮缺,关键时刻如要应急,智商上掉链子肯定不行。


可见,当官的如要胜任差事而不在电视上出丑,智商,那才是维系面子最为起码紧要的东西。


感慨一二,闲话。


继续。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


为应对这场危机,清廷因为张之洞在山西的业绩过于出众,因而急调他为两广总督。


战争期间,两广总督相当于清廷的前敌总司令。


除却少年时期在贵州襄助父亲操办剿匪事务之外,就任两广总督可谓是张之洞首度正式接触军事。


和经营山西一样,张之洞到任之后还是由整理吏治,提拔人才入手,先后向清廷先后举荐了刘永福、唐景崧、冯子材等将领。


事实上,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举荐的这些将领活跃战场,独当一方,足以证明张之洞识人、用人,确有过人眼光。


芦汉铁路,也就是后来的京汉铁路通车时的张之洞。


当时,张之洞鉴于中法国力差距,为稳定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均被打破的广州防务,张之洞启用了湘军老将彭玉麟、淮军老将张树声,建立两广防线,同时拉拢英、美等国,逼迫并诱使法军最终放弃了对广州用兵,而以陆军进军越南,以陆海军远征台湾、杭州等地。


这是满清时期,清军对外作战,清军将领近乎唯一的在战争中展开主动外交的战例。


中法战端一开,张之洞当即主动加强对英、葡等国外交,一方面向欧洲银行借款用以购买军火,组办民团;一面向广东前线方向调集粮秣军火,集中兵力,寻求决战。


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最终,清军在镇南关与临洮大败法军,取得晚清对外战争唯一的一场胜利。


1889年,光绪15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自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以求贯通南北,便于帝国通土货、厚民生,以及征兵、转饷


为此,张之洞在奏疏呼吁芦汉铁路为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


于是,芦汉铁路成为清廷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项目。计划南北分段修筑,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


张之洞因而调任湖广总督,开始步入他一生的巅峰事业: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可谓中国步入现代文明门槛的划时代的历史大事件。


当然,洋务运动多出类似李鸿章这般又吃又拿养儿育女忙着发财的官僚之外,名头并没有李鸿章大的张之洞,可能算是真正在洋务运动做出成效的第一人。


至少,这段历史记载清清楚楚,张之洞主持洋务运动,并不像李鸿章之类,留下太多借洋务运动而行吃喝抓拿,借以闷声发财的记载。


据《清史稿·张之洞传》所述,张之洞爱才好客,为封疆大吏数十年,"家不增一亩。"


这是张之洞与李鸿章最大的区别。


在湖北主政推行洋务运动十余年,张之洞以武汉为中心,既与香港的欧美财团合作,也引入晋商、徽商等财团,多方筹资,在湖北全境发展实业,确实取得极大的成效。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湖山缩地来。可惜了的黄鹤楼,在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地基。如今的黄鹤楼,为1985年6月新建的黄鹤楼。


其中,张之洞主持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使得湖北的轻重工业各成体系,奠定了湖北为国内最大工业省的地位。


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湖北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约1130万两白银,居全国之冠。


由此,湖北有极厚的底子,用以兴办实业、教育、新军、商业、农业,以及湖北的城市化运动。


一时之间,湖北发展如火如荼。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以汉阳钢铁厂为核心形成了中国最大、最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武汉更是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换言之,当时的湖北,犹如民国时期的山西,当代的上海,实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好,城市发展最快的拉风地区之一。


1893年,张之洞再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认为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向清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


次年,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招学生。


这是武汉大学的前生。


就此,实业、教育并举,湖北蒸蒸日上。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


湖广总督张之洞鉴于中法战争经验,主张外联英国,对日强硬,多次电奏清廷,既提出自己对中日战情的看法和建议,更是要求派出湖北驻军北上参战。


张之洞向来不发嘴炮,说到总要践行。


甲午战争期间,湖北方面远隔战场何止千里。


然而,湖北却又是长江以南筹兵筹款、筹械筹运,给予前方极大的支持的地区。


战事正紧,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


甲午战争期间的满清陆军。


得两江交通便利、财政富庶,张之洞更是积极筹措饷械,在扬州、清江、宿迁至山海关、锦州沿线设江南转运局十二处,江南调北上诸军共五十余营,以供甲午战争应急。


战争后期,日军进军山海关,京畿危急。


张之洞为十营湘勇的入卫之师调拨粮饷军需之外,更是在上海新购快枪一千枝、子弹一百万发,十万火急运送山东威海急需。


最终,张之洞的努力并没有挽回败局。


张之洞得知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枪伤愈再签和约之时,尤其痛恨,恼怒。


他既不甘对日本屈膝忍辱,便屡屡向清廷电奏沥陈,请求许利英国、俄国,然后联合英国、俄国,迁都太原,废约再战。


可以想象,慈禧、光绪、李鸿章等人看到这样的建议,只得苦笑,搪塞。


很快,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来,在得悉清廷决意割让台湾求和之时,既有中法战争经验,张之洞对割让台湾尤感痛心。


张之洞向清廷苦苦陈述台湾战略价值极关紧要:


逼近闽浙,若为敌踞,南洋永远事事掣肘。


且虽在海外,实力精华,地广物著,公家进款每年二百余万,商民所人数十倍于此,未开之利更不待言


至今来看,台湾对大陆而言,在军事、经济方面战略价值之重,张之洞的分析可谓入骨三分。


当时,台湾巡抚唐景崧、守将刘永福均为张之洞旧部,张之洞不顾清廷禁令,很快向台湾拨去30万两白银、军械,暗中鼓励、支持唐景崧、刘永福等组织台湾军民备战日本登陆,抵制割台。


1895年5月,唐景崧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就任大总统。


——事实上,台湾民主国在1895年5月25日到10月19日之间存在,实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政体。


张之洞闻讯台湾民主国宣布独立,当即派人将唐景崧老母接入南京家中,赡养照顾,以解唐景崧后顾之忧。


唐景崧失败逃回大陆,台南绅民推举刘永福继为台湾民主国总统,继续坚持抵抗割台。


为此,张之洞专门急电刘永福承诺他正在联络俄国、英国插手台湾:


似此外援已结,速宜将此事遍谕军民,死守勿去,不日救兵即至也


然而,张之洞向清廷提议的,以回疆数城让俄,以后藏让英,以云南极边地让法,寻求三国同助的战略,终究无法实施,张之洞支援台湾抵抗割台运动自然也就难以为续。


黑旗军,刘永福,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热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背后的大boss张之洞。


彼时,李鸿章知悉张之洞暗中支援台湾,极为恼怒,认为张之洞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不顾大局。


为此,清廷特别电谕张之洞,严令禁止张之洞援台:


台事无从过问,饷械等自不宜再解


张之洞无奈之下,只好停止支援台湾。


苦战之中的刘永福眼见饷械俱绝,民兵将乱,士气低落,进退失据,只得致电张之洞,哭诉求救:


天下仰我公一人,乞为大局计,痛哭流血,乞速设法救援,守走死生,望公一言为定


这份电报即可表明,张之洞实为台湾反对马关条约的割台运动的幕后总指挥。


当时,张之洞接到来电,张之洞再无回天之策,只得复电刘永福:


朝廷不得已割台,曾有旨召各官内渡,阁下自在其内


1895年10月,台南陷落,日军占领台湾全境。


无奈之下,刘永福等10余残兵只好乘英国商船迪利斯号内渡厦门。


甲午战败,台湾沦陷,尤其让张之洞尤为痛心。


痛定思痛,张之洞深感满清王朝内外交困,却又敏锐发现:


日本军队效法西洋,训练有素,饷厚械精,在参谋、后勤乃至侦探各方面无不周备。


我军仓卒召募,心不齐、械不足,又无充分训练,以致溃败千里


在战败之后反思而比照得出日本新军、满清旧军之差别,效法西洋,编练新军自然也就成为当时颇有见识的大佬们殊途同归的共识。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编练新军,其中,尤以两支最为出名。


张之洞编练的自强军的仪仗队。


一支,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编练的新建陆军。


另外一支,则是张之洞亲自编练的自强军。


客观而言,抛开主义与政治不谈,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张之洞的自强军,可谓推动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共和国制的最强力的引擎。


当时,张之洞编练的自强军仿德国营制,编成步队八营、马队两营、炮队两营、工程队一营,以及医官、兽医、枪匠、伙夫、马夫等,全军2860人。


自强军共聘有德国军官32人,他们不仅担任训练教官,而且执掌营、哨两级指挥权。


1897年5月1日,自强军在吴淞举行阅操,邀请了驻沪各国领事等参观检阅。


彼时,自强军给观操的中外人士留下极为震撼的观感。


士躯之精壮,戎衣之整洁,枪械之新炼,手足之灵捷,步伐之敏肃,纪律之严谨。


自强军一时成为清廷新编陆军的标杆。


后来,在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自强军主力转交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接办。他更随身带走500精锐护军来到湖北,成为了后来的湖北新军的种子。


这是辛亥革命首先在湖北爆发的前因。


1900年庚子拳乱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最先开始与英国外交,联络南方的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与列强谈判,达成合作。


此后,他们将清廷与欧美列强宣战的诏令,视作被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予以拒绝。


就此,东南互保不仅使得东南繁华地区免于战火,同时也使满清专制皇威备受挫折。


东南互保运动首开了地方违抗满清皇室的先列,为后来辛亥革命在东南互保地区的总爆发,预埋了前因。


——客观而言,中国在辛亥革命中能够挣脱满清王室走向共和国体制,张之洞功不可没。


言归正传。



1901年,庚子拳乱平息,自强军主力调往山东,划归袁世凯节制,成为北洋军武卫右军的一部分。


然而,自强军在湖北的历史却并没有结束。


当时,张之洞回到湖北,即以练兵、兴学、办厂为核心,励精图治,继续推进湖北的洋务运动。


在暮气沉沉的满清末代的中国,湖北显得朝气勃勃。


彼时,张之洞认为如要洋务救国,尤以练兵为第一要务


他即以随带的500护军为基础,分成前后两营,另外聘请德军贝伦司多尔夫将军为总教习,继续以西法编练新军。


张之洞自从主政湖广以后,一直信奉历来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


是以,1902年,他提出要提高入营之兵达到一半识字要求,并将之列为湖北练兵要义的首要标准。


此外,张之洞还在湖北新军各旗、营分设大、小讲堂、阅报室等鼓励官兵学习。


数年经营,湖北新军陆续兴办了武备学堂、武备高等学堂、陆军测绘学堂等军事院校和教导队,培养了近5000名军官。


识文断字,自然知书达理。


和传统兵营只知愚忠的清兵不一样了,湖北新军的官兵渐渐便有了自己的想法。


1907年,张之洞调任清廷军机大臣,离开湖北,离开武汉。


是年,清廷实施军改,确定新军军制,规划全国陆军编成36镇,镇,约等于师。


当时,湖北新军编成第8镇,11000人。第21混成协,近5000人。


至此,湖北新军全军官兵合计约16000人。


这是除却袁世凯北洋军之外的第二大军事集团。


1908年,张之洞的学生和部下为纪念张之洞而修成奥略楼,原名为风度楼,1955年被拆毁。


1909年,宣统元年,8月,张之洞病重弥留,摄政王载沣亲临探视。


正逢改良、创新与革命等等激流激荡当时,民心思变,满清破船飘摇于汪洋大海。


张之洞作为晚清四朝老臣,悲戚之间,苦谏清廷善抚民众。


摄政王载沣听完张之洞谏言,不以为意,哈哈大笑:


不怕,有兵在


——无知,因而无畏惧。


这是历史上一段常被人提及的典型的笑话。


手握天下大权,得意而肤浅的摄政王载沣当时绝对想不到历史会如此吊诡。


正是清廷为了续命自保而编练的强大的新军,最终,却在剧终的时候走向预期的反面,成为满清的掘墓人。


当时,看着摄政王载沣如此狂妄、轻浮,张之洞戛然无语。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死去。


两年以后,瓜熟蒂落。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这天,随着张之洞创建的这支湖北新军的一声枪响,挟持华夏尽情狂奔300余年的满清王朝,终于在湖北汉口,走到了尽头。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孙中山对张之洞的一句评价最为准确:


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我与诸君相逢网络,以文交友,看完还请随手三点一转。

请与橡树同行,注明添加zksd1222微信号,备用诸君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