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决战高平: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7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解读朝鲜战争:苏美冷战与朝鲜战争的扩大化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塞外悲歌:蒙古灭国西夏之战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上)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中)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下)

杨虎城囚禁详考(2)

黄显声将军和他的义勇军

杨虎城被捕详考(1)

中日战事:由山海关事变拐弯(上)

郑成功收复台湾始末:从南京会战到台江海战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漫谈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事

1979中越边境战事前望:详说越柬战争的爆发

1979中越边境战事前望:越柬战争之进攻金边

五代战乱说:鏖战潞州,开启了五代史的序战

五代战乱说:晋梁争霸之柏乡之战(上)

五代战乱说:晋梁争霸之柏乡之战(中)

五代战乱说:晋梁争霸之柏乡之战(下)

张之洞在汉口开启的历史新篇章


题记:至今,中越双方各自对中越1979年边境战争的谁胜谁败,都有自己合理的解释和胜利的陈述。


然而,这场涉及到两国政略、战略博弈,以及两国与前苏联、美国等国世界列强外交、政治博弈的战争,对中越两国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了世界冷战格局终结,世界新格局构建。


所以,要争论这场战争的很多观点,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答案全靠独立的自我思考。


四十年过去,硝烟散尽。中越两国重归于好,竞相成为体制相同的致力于改革开放的友好国家。


如此再回望那场半机械化、半骡马化的战争,想来,也许会给朋友们一点新的思考借鉴吧。


最新整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新编文集》,点击可见。


1979中越边境战事开始,我军主攻三个方向:


东集群主攻谅山,中集群主攻高平。这两个集群都属广州军区指挥。


西集群主攻老街,这个集群属昆明军区指挥。


请注意,我军并没有对对越南最东北的广宁省发起攻击。


尤其中越边境芒街,在战争期间身处桃园,显得静谧、安详。


我军攻击老街方向很容易理解。


由我国云南河口向南,沿宽为10公里上下的红河河谷走廊南下,有铁路、公路、河道交通便利。


虽然老街与河内距离,相对谅山与河内的距离较远。然而,红河河谷走廊地势平坦,相对适合机械化大兵团运动,可以对河内和越北港口形成直接威胁。


在当时条件下,我军如果真要通过战争撼动河内根基,红河河谷走廊无疑是最佳选择。


北越山地很少有适合机械化大兵团作战的地形。

最新整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新编文集》,点击可见。


所以,越南方面对这一方面同样予以了相当重视。


越南在这场战争唯一投入的一线主力316A师,即部署这一方向。


战争后期,后续由柬埔寨急调回国的部队围绕河内的浅纵深防御,也把红河河谷走廊作为重点防御方向。


我军攻击谅山方向同样也很容易理解。


由我国广西凭祥向西南攻击凉山,地图上是最短的越过北越山地攻击谅山的路线。谅山以北层峦起伏、丛林密布、地形地貌复杂,凉山以南60公里左右,便是稻田纵横、水网密布的红河三角洲。


显然,如果控制凉山,即代表我军控制北越山地与平原分水要地,占据了战略主动。


不过,碍于北越山地复杂,交通不便,控制谅山并不如打通老街向南的红河河谷走廊来得直接,更适合持久性战略。


冷兵器战争时代对后勤要求不高,尚可行以战养战。


故而,在古代鉴于谅山确实具有地理分界的战略价值,确有下谅山而越王降的说法。


不过,在机械化战争时代,以战养战已经不太现实,我军过境作战的后勤只能靠国内保障。


故而,我军打下谅山即代表第一阶段战争取得战略性胜利。


当然,要控制谅山战略要地,继续向河内方向进行作战,也可据守谅山,加快建设、完善我国境内到谅山的战略后勤线,及时储蓄保障第二阶段作战所需要的物资。


我军为什么在那场战争,非要打下谅山,并且在占领凉山的战役刚刚结束,就即刻通报天下要全面退兵?


除却政治、外交、以及北越地区将在4月份旱季结束雨季开始的气候原因之外,越北交通、后勤补给极为困难,也是主要原因。


1979年对越作战必须要在北越雨季来临前结束,时间非常紧凑。

最新整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新编文集》,点击可见。


简言之,在1979年我军发起对越南总攻击的整体战略视角,即可把老街和谅山两个方向看成可以随时奇正可变,并且相互呼应的两条攻击主线。


谁主谁次,取决于兵力更多的我军,这是争取战略主动。


同时,两线攻击开始,野战兵力明显过少的越军不明究竟,只能被动去判断这两个方向谁主谁次。


让对手去选择,只要选择就会出现犹豫、争论甚至失误。


争取让对手在战争中犯错,这是兵家争夺战略主动的基本套路。


可能鉴于当时越南主力进入柬埔寨,北越兵力紧张的现状,我军如以多线攻击使得北越疲于四面迎战,更容易赢得初战胜利之外,也可以压迫北越于危急中加速由柬埔寨撤军。


或者,广州军区方面考虑在谅山方向就近再开辟一个辅助战场,策应谅山方向主攻万无一失?


于是,我军在老街、谅山方向之外,又再选择第三方向的攻击。


本来,由我国防城港到北越芒街、海防一线,也是较为合适的攻击路线。


然而,如是向芒街、海防方向攻击,将面临攻击路线更长,地势地貌极端复杂和攻击面狭窄不易展开,以及临海岸线作战必需海军配合等等特殊情况。以当时我军实际战力,可能比较困难。


当时,越南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苏联舰队在北部湾比较活跃,在海防设有驻越军事基地。


尤其,前苏联以16,000吨的”辛亚文海军上将号”战舰为旗舰,及其他13艘战舰组成舰队,正在北部湾越南海岸线附近。


也因为此,在1979年战争到后来延续十年的骑线拔点边境摩擦中,越军在此方防御显得轻松,不过投入类似325B师的架子师,以及地方武装。


北越山地,显然是不适合坦克作战的。

最新整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新编文集》,点击可见。


面对如此等等复杂情况,如不慎重决策,势必影响战争进入复杂态势。


于是,我军放弃芒街方向,而将攻越的第三个方向最后选择为高平方向。


表面上看,选择高平方向,即可避免与苏联关系纠缠发挥我军兵力占优的陆军优势,也可切入老街方向和谅山方向之间,分割越南东西联系,增大了攻击面,加大全面战争声势。


然而,实战证明,选择开辟高平战场,实为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部署在军事的、战略的无法言喻的隐痛。


现在总结、回顾那场战争,坊间普遍得出结论认为,我军西线相比东线打得更有效果。


其实,这是外行看的热闹。


战前,我军各参战部队的兵力、装备、战训和后勤大同小异,各战区、部队对越作战攻击路线、基本战法都是由北京西山指挥部决策。


负责前地指挥的东线、西线最高指挥部,不过是按西山决策去打的前敌指挥部。让西线的将领、部队去东线作战,他们不可能比东线作战部队更优秀。


所以,那场战争没有谁更创新,谁更英明一说。


客观而言,实战,必然受后勤、交通、地势、地貌影响。


因此,东线两个战场相比西线老街战场,就多出了两个麻烦。


其一,谅山、高平方向主战场基本处于北越山地,战场地势地貌相比比西线战场更为复杂。


其二,凉山、高平方向越军背靠红河三角洲,更容易得到河内及河内外围太原、北江等地的驻军援助。


谅山方向作为主攻方向,尤其攻克谅山,取得让世界可以看到的客观上的形式上的胜利,这对当时作战极为重要。


图1,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初期示意图。


高平方向则既不具备谅山方向的战略价值,更有很多当时战略决策者、指挥者们没有估计到的麻烦。


老街、凉山和高平等越北战场几乎都是复杂的山岳丛林地形。可是,相比之下,同登、谅山方向则非常极端。


而高平,就更为极端。


高平战区石山、土山密布,山地比高多在400米以上,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丛林茂密,喀斯特地形多发育天然石洞、岩缝,天然利于游击作战。


在高平战区,除却高平、复和、广渊各有一条公路南下汇聚太原外,仅有一条横穿连接这三条道路的3号公路。


——这一道路状况利于河内、太原北上机动,非常不利我军大兵团于高平、复和、广渊向南机动。


因此,我军占领、控制高平等城镇、道路,对河内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微弱。


更为具体的是,这些公路基本沿山脚、河边、峡谷修筑,公路两侧悬崖峭壁,地形非常险恶。


高平道路路面窄、坡度大、曲半径小,桥梁涵洞既多,路况更是极差。极大地限制了我军大兵团机动、展开和发挥重炮火力。


可见,东线高平方向,我军首战之难。


然而,战争开始,我军对高平方向作战并没有太顾及高平地理存在的诸多不利状况。


当时,我军沿袭内战、朝战战法,以由我国水口南下,攻击越南重庆、高平一路,和由3号公路北上东溪、高平一路,对高平实施气势如虹的大兵团钳击。


纸面上,我军锋芒挥处,连战连克。


图上漂亮的作业可不一定适合实战。

最新整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新编文集》,点击可见。


现在国内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很多总结那场战争,基本批评越军只会消极防守,以孤立战略点迟滞我军进攻,败得一塌糊涂。


大家通常认为:


越军因为没有及时调动机动兵团进行反击以填补战线漏洞,结果在解放军的传统穿插战法之下,越军的防御体系被割裂,一点突破,即被合围。


各个战略支撑点互不相援,只好各自为战。


经解放军的优势兵力火力打击,这些支撑点只能是坐待而亡。


而主要支撑点一失,越军的后续部队则再次面临解放军的穿插分割,造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在空军没有参战情况下,我军在高平正面战场对越军占据6、7V1的重炮数量的优势。


鉴于我军战前准备和后勤保障,实战中,我军重炮炮火猛烈、持续,几乎占据10V1以上的绝对优势。


战场如此,可见,除非越军指挥官脑子有病,才会在当时以国内人士在战后评论的“正确”打法,去对应、配合作战。


在表面看来,越军在高平仅部署有1976年新建陆军346师,及2个团左右的民兵。


越军346师隶属越南经济总局,属于农垦、建设性编制。直到1978年临战前,该师才配齐3个步兵团,1个炮团,由农垦师团转为作战部队。


这样,我军以两个军、300余辆坦克发起钳击,再以两个步兵师为预备队,挥戈越军这个末流的“业余”步兵师,岂不手到擒来?


1979年的越军真的不是我军的徒弟。


在高平战区,除却我军在山地与越军346师师部有过激烈的战术遭遇战之外,越军完全没有什么体系化防御和整体防线的概念,计划中的歼灭战也就无从谈起。


枪炮声一响,整个越军346师等很快分拆零散,避开我军雷霆一击,躲进了崇山峻岭。


等我军南集团完成图上漂亮的东溪穿插,真刀真枪赶到高平市,却发现这里已经是座空城。


正在拉网扫荡中的我军分散的作战分队

最新整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新编文集》,点击可见。


经过长期越战,被美军打熬越军尤其谙熟游击战。


这时,在越南国境纵深20公里左右激战,双方再无明确的前方后方,只能打起精神,应对各类情况复杂的突发作战。


高平极端复杂的地形、地貌、植被,以及越南全民皆兵参战,更为扩大了战争的残酷。


实战中,我军传统战术失效,穿插数次失利、伤亡惨重。


就此,我军本来计划的气概万千的大兵团攻击,在极端复杂地形地貌环境下,不得不根据战场情况,不断分拆部队四面应战,从而变成无休止的拉网扫荡作战。


高平作战陷入付出战损却得不到明确作战效果的僵局。


相比之下,我军集结优势兵力、火力,在老街战场、谅山战场付出惨痛的战损,大兵团稳步推进之处,无论歼敌、略地,都取得相当成果。


在老街战场,越南不明状况,以316A师沿红河河谷走廊北上迎战。一战之下,316A师寡不敌众,损失惨重败退下来。


同时,越军在同登失陷之后,以二流精锐越军第3师与我军展开谅山攻防战。在我军又是炮火压制下,越军第3师遭受重创,丧失战力而不得不退出谅山。


这两个战场同样惨烈。


但是,在军事角度上去看,我军在这两个战场攻击对河内产生的压迫,远非高平战场可比。


图2,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后期示意图。

最新整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新编文集》,点击可见。


在王牌316A师北上失利,越军开始计划由柬埔寨调兵救援。


在谅山战役前后,越军基本完成包括其首席主力308师、306师、301师等近10个主力师的调动,以及在河内,河内周边红河三角洲的部署。


可见,越军确实以我军在红河河谷走廊方向和谅山方向的攻势,作为其最终战略决策的主要依据:


首先,芒街方向没有动静。我军显然在全面攻势形式上,有所战略克制。


其次,高平方向越军以次要兵力抵抗我军主力,而直到战争结束,越军败而不溃,高平依然激战、恶战不断。


就越军而言,他们肯定希望中越战争按照高平作战的模式继续下去。


在重要的是老街、谅山方向。


战至沙巴战役、甘塘战役,西线我军虽然重创、击退越军王牌316A师,但是并没有顺势沿红河河谷走廊大举南下。


战至同登战役后,东线我军发起这场战争最为猛烈的谅山攻势。可是,就在万炮齐轰,攻克谅山的次日,我国即发表全面撤军声明。


如此一来,越南军政恍然大悟我军并没有在红河三角洲与越军决战的意图。这时,越军高层也就在战略上,彻底读懂了我军发起这场攻势的终极目的,确实只是一场打了就走的边境战争。


所以,在最后的战争中,越军收复国土的口号喊的很响亮,但是,越军由柬埔寨驰援国内的主力兵团并没有发起所谓反攻作战。


于是,北上越军主力和撤退中的我军主力,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这算同志加兄弟的友谊决裂时,双方最后一次心照不宣的默契。


高平一带地貌照片,可谓风景越美,地形越复杂。

最新整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新编文集》,点击可见。


然而,高平战区地形地势极端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


这时,已经根据作战需要而分拆的、零星的、双方规模不大的部队,不得不在广袤的山地丛林,继续开枪,继续鏖战。


两军在高平战区到底有多大的伤亡,目前尚无权威数据公布。不过,自开始而结束,可以确认,高平战场战事惨烈,远超老街战场和谅山战场。


很多官兵便在这里无声无息化作了山脉。


查资料可见,我军的团、师级高级军官阵亡几乎全部都在这一战场。


据说我军阵亡的唯一的女兵也在这一战场。


进攻难,撤退更难。


在最后撤退阶段,我军在那场战争出现了最大一次战术性失败,在回国路上,第150师第448团2个营被打散、打残,同样也是发生在高平战场。


因为地形极端复杂和地形导致的中越两军战线复杂交错态势,使得高平作战自开始而结束相比谅山和老山战场,都是显得更为惨烈。


我军在北越山地大兵团进军。

最新整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新编文集》,点击可见。


我军为什么会选择开辟地形极端复杂,交通极端落后的高平战场,以及在高平战场,为什么屡屡采取的用大兵团、大纵深、大穿插等传统战法?


站在今天的视角去看,除却在战略次要面上佯动、牵制越军,似乎再无更合适的说法。


然而,在这个战略次要方向上的战事,却是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最为惨烈的战场。


在这个战场,中越两边都有很多优秀的、年轻的军人为自己国家献出了生命……


四十二年过去,再三月,长空碧蓝,春风熏然


幸好,我们知道并且可以肯定的,是1979年战后,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践行起来,而我们这代人也由童年而今,有幸见证着战后两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越南也在改革,也在迅速发展……


中越两国能够以和平、发展去告慰历史,可谓这场战争留给今天的最大安慰吧。


我与诸君相逢网络,以文交友,看完还请随手三点一转。

请与橡树同行,注明添加zksd1222微信号,备用诸君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