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理论:生成语法研究的新进展 | 中国社会科学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文统
将音节、节奏、重音等韵律信息纳入汉语语法研究,完善了汉语语法的理论体系,为汉语语法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兴起的汉语韵律句法研究可谓以韵律—句法互动的视角研究汉语语法现象的最新尝试,并在韵律的制约机制及运行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接触理论(Contiguity Theory)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一种形式语言学理论,代表着生成语法关于句法运算及推导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2016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教授诺文·理查兹(Norvin Richards)出版了《接触理论》一书,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接触理论的理论模型和具体应用,从而正式奠定了该模型的理论地位及发展基础。作为一种接口理论,接触理论批判并摈弃了传统句法研究中所秉持的严格的模块化观点,将韵律特征纳入狭式句法(narrow syntax)的运算及推导过程,重新诠释了自然语言中位移(displacement)现象的内在动因,为生成语法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及理论支撑。
构建韵律与句法关系的新模型
凸显语法构造的模块性和句法运算的纯粹性,是主流形式学派一以贯之的理论准则。在传统的句法研究中,从词库中提取的词项在狭式句法中进行推导运算,所生成的句法结构分别被移交(transfer)至语音部门和语义部门进行语音解释和语义解释。句法、语音和语义三个模块相对独立,以“倒Y”的模式呈现在自然语言的语法体系中。传统句法研究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句法运算不涉及任何形式的语音内容,音系部门仅仅作为狭式句法之后的语音解释阶段,其主要职责在于赋予句法结构线性化的语音表征。这种研究范式被主流形式学派奉为圭臬,在生成语法学界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为生成语法的前沿性理论,接触理论在理论构建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均背离了传统。其核心观点是:自然语言的音系结构在句法运算的较早阶段中动态构建,语言中的显性移位和音系结构的推导生成密切相关。语言之间的参数差异源于韵律结构(prosodic structure)在不同语言中形式各异的组织方式。比如,英语和意大利语在句法成分的显性移位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源于动词不同的重音位置以及词缀和韵律结构之间不同的组配方式。
接触理论否认语法系统中存在一个独立的“形态模块”(morphological module),其做法和分布式形态学(Distributed Morphology)类似。接触理论认为音系结构在狭式句法中进行构建,语言之间在句法结构和移位方式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在本质上取决于不同语言在韵律和形态方面形式各异的参数设置。因此,接触理论构建出一种韵律与句法互动的理论模型,体现出鲜明的接口性特征。
接触理论对句法和音系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剖析,能够为自然语言中纷繁多变的位移现象提供理论解释,彰显出强大的理论优势。传统解释方案中诸如EPP特征、OCC特征和边缘特征(edge feature)等人为设定的附加性特征(diacritic feature)不再被视为必需的理论构件,在新的理论框架中不复存在,从而消除了理论构建中的“特设性”与“规定性”,进一步减轻了句法推导过程中的运算负荷,体现出模型构建的极简性与优化性。
研究前景极为广阔
接触理论能够为句法移位的跨语言差异提供理论解释,展示出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具有极为广阔的研究前景。主语和疑问词移位在不同语言中所呈现出的参数差异,可以在接触理论的框架下得到完美的解释。英语要求其主语必须显性移位至动词之前,比如“A Man has arrived”,而意大利语则允许主语滞留在动词之后,比如“è arrivato un uomo”。传统的句法分析将EPP特征进行了参数化的设置,即规定英语、法语等语言中的时态中心语T携带EPP特征,因此要求句子必须有显性的主语,而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等语言中的中心语T不具备EPP特征,因此允许句子出现空主语。这种解释方案的规定性较强,无法为语言之间的参数差异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接触理论则通过韵律边界(metrical boundary)和词缀附着(affix attachment)为不同语言中的EPP效应和句法移位提供解释。接触理论将时态中心语T视为词缀,并指出自然语言的词缀要求其附着方向中存在一个韵律边界。英语、法语等语言的动词内部不具备韵律边界,后附性时态词缀的韵律要求只能通过句首显性的主语来满足。而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的动词含有内在的韵律边界,后附性时态词缀的韵律要求能够在动词内部得到满足,无需句首出现显性的主语。也就是说,主语的显性移位由韵律特征所驱动,句法运算受到韵律信息的隐性制约。
疑问词移位同样受到韵律结构的制约与影响。接触理论指出:自然语言中的疑问词与功能性中心语C受到同一个韵律短语φ的支配,并且疑问词需要和φ短语韵律活跃的一侧接触而得到凸显(prominent)。当疑问词与中心语C位于φ短语韵律活跃的同一侧的时候,中心语居后型语言如格鲁吉亚语和巴斯克语将疑问词置于句子的右缘位置,而中心语居前型语言如塔加拉族语将疑问词显性移位至句子的左缘位置。而当疑问词与中心语C位于φ短语韵律活跃的不同侧面的时候,疑问词可以滞留在原位,比如日语、齐佩瓦语等。通过这种方式,语言中的疑问词移位现象也在接触理论的框架下得到了整齐划一的解释。
在近期的研究中,接触理论被应用于自然语言中的中心语移位以及探针—目标关系(probe-goal relation)的跨语言研究中,涉及多种方言语料和句法现象。生成语法的研究领域及理论视野得以进一步拓宽,表明该理论具有极为广阔的研究前景。
为汉语语法研究带来启示
接触理论强调韵律在句法推导和结构表征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汉语语法研究带来了深刻的理论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句式灵活多变,结果导致很多语言事实很难在传统的句法研究范式下得到解释。例如,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结构合法、感觉拗口的表达,而这些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难以通过纯粹的句法规则进行解释,还需要考虑音节、节奏、重音等韵律特征,因此对现代形式语言学理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将音节、节奏、重音等韵律信息纳入汉语语法研究,完善了汉语语法的理论体系,为汉语语法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兴起的汉语韵律句法研究可谓以韵律—句法互动的视角研究汉语语法现象的最新尝试,并在韵律的制约机制及运行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尽管接触理论所倡导的句法—韵律接口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优势不断推动着汉语语法理论的发展,同时将生成语法研究带向更为纵深的研究领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生成语法的汉语研究与新时代汉语语法理论创新”(18ZDA29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框式介词的生成语法研究”(20YJC74005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郑州商学院外语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相关文献荐读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1.68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