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崔允漷:新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编辑: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公众号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分享请转发⭐
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为了促进对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强化课程改革理念和改革总体要求,上海市教委一方面做好防疫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
4月30日,上海市教委在线举办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启动会。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在启动会上做了主旨报告《育时代新人 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
崔允漷(资料照片)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讲话整理,有删减)
这次讲座主要跟大家分享四方面内容——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突破、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
先来说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
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丽、课程标准是看得到的风景、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树”起来的。
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国家意志谋划课程总纲。
落实中央新精神、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迎接时代新挑战,这是理想课程;落实到课程方案上,需要有省级课程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编制教材,我们叫正式课程;学校层面,需要制订课程规划方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向课程标准的评价,这是理解与实操课程;最后,在体验课程中考核育人结果。
培养目标共654个字,改了至少57稿
接下来讲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
方案共分5个部分,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现在共654个字,在制订时,曾经尝试过用不同的思路(5种)来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国家层面为初中毕业生画像,也是目前最大的共识。
基本原则上,针对义务教育特点, 聚焦课程育人本质,从方向、对象、目标、实施机制和育人方式五个方面,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
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从课程类别、科目设置、时间安排明确课程设置要求——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突出国家课程主体地位
初中设物理、化学、生物学分科课程和科学综合课程,供地方、学校选择
艺术包括一至二年级设置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 (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 由学生至少选择两项
首次兼顾“六三”“五四”两种学制
同时也优化了课程设置,减少了一些科目,比如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九年一体化设计;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倡导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劳动、信息科技独立设置;专题教育渗透,不独立设课;推进课程治理:不规定课时时长,保证课时、整合实施,打通与“330后”的关系,因地制宜、激发活力。
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
在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上,对课程标准编制建议: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凝练课程核心素养;探索用大概念、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拓展内容供选学;强化实践;建立超越知识点目标的学业质量标准等
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
适应“六三”“五四”两种学制安排上的需求
课程方案对教材编写也提出了要求——
体现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与时代性
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增强吸引力,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
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变革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
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探索数字化教材的建设
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分别编写教材
在课程实施方面细化了实施要求,按照五个基本环节提出要求:
明确省级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学校编制课程实施方案
深化教学改革: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因材施教
改进考试评价:观念、方法、质量
强化专业支持:培训、教研、科研
健全实施机制: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职责,强化监测与督导
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
此次的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
突破之一:课程核心素养
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
突破之二: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以上两大突破的详细内容,请查阅第一教育4月24日报道:《大咖说丨崔允漷: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学“新”在哪里?》
突破之三:课程内容结构化
对课程内容的传统理解两种: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都在倡导结构化,结果都不理想。现在需要寻找第三条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及其结构化。
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展开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 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经验结构化有两条路径三种策略。两条路径是指横向结构化与纵向结构化。
三种策略包括横向结构化,组织者是真实活动,如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课程中的“水火箭”的制作等;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多空格)如小学数学,从先整数后学小数、分数;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如先学“能的形式”再学什么(再学什么?)。
具体拿初中地理来说,2011年版的地理课程结构,将地球与地图部分分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下面再细分,基本上属于学科知识的结构;2022年新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不仅涉及学什么内容,还涉及怎样学、为什么学,这就是学习经验结构化的范例。
突破之四:学科实践
2001年版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两大问题:虚探究(快闪探究)与假探究(程式探究)。
从育人的高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即用学科方法学习学科知识,试想,我们可否用语文的方式培育“运动能力”?可否用体育的方式培育“人地协调观”?
学科实践也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进展——
语文:从语文综合学习、语文探究到语文实践
科学: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
历史:从历史探究到史料实证
地理:从地理探究到地理实践
技术:项目学习、工程实践
艺术:创意实践
思想政治:辨析/议题教学、社会参与
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
教案是关键环节,教案不改,课堂不变;课堂未变,课程难新,也倒逼新教学模型必须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
如何理解大单元中的“大”?
首先是目标阶位高,如,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以产品/作品为导向;教学单位大,需要教师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来思考、操作;课程建设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单元组织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作为“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 。
再来说评价。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纸笔考试要重建试题属性,教师应明确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一类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双向细目表已完成使命,将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也可以参考2021的PISA数学素养测评实践模型——
表现评价有三种类型:构答反应、作品、行为表现,考验学生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解决高分低能问题。
过程数据即e-评价,借助新技术,5G、云储存、AI等,变数据为证据,解决有分无德、有习无惯等品格问题的评价。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研习君
技能提升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主讲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6.75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