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存之道,不是求死之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守夜人总司令 Author 觉悟者
有种理想状态叫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承担起责任。还有一种理想状态叫每一个人都能保持理性。事实上,当你与人相处的时候,那些信誓旦旦拍着胸脯给你保证的人,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掉链子之后又不承认,还会反过来指责你。你很愤怒:为啥有的人会如此的不顾廉耻,如此的不负责任?
人总是以自己的状态来想象别人,推己及人,以自己为丈量外部一切的标准。所以,对于能够胜任某件事情的人而言,内心深处是渴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能够胜任。一旦心存这样的假设,而对方又没能像自己预期的那样能胜任,并且因为不胜任而让自己的努力功亏一篑,甚至在搞砸之后还不断的狡辩和找借口,那你肯定会无比的愤怒。
不能胜任的人更能理解那些不能胜任,采用欺骗手段上位,并在搞砸了之后还找借口推卸责任的人。这源于自我代入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基于对自己的判断。当一个滥杀无辜的公共事件出来之后,最煽动情绪的不是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是事发现场的血腥和残忍,而是罪犯的身份标签。人们会根据标签快速的选择自己的立场,并且自我代入,依据自我代入的处境和心态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脑补出一个让这个行为能够理直气壮的剧情。
只有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的人才会欣赏别人的好。否则,别人的好会灼伤自己的内心,给自己带来压力和焦虑。如果你在火车上,你会发现很容易买到票,因为你周围都是买到票的。而当你在上不了车的人群之中的时候,你会发现票实在太难买了,而且周围的人都没买到票。通常情况下,人对观念的选择基于对自我的判断和对自我处境的判断。观念、心态、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都是生存策略的一部分:观念驱动行为,行为作用于所处的生存环境,并获得预期的反馈。只有那种特别契合所处环境的生存方式的观念所驱动的行为才能获得预期般的反馈。当知识青年下放到乡下之后,不管他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本事,他所处的环境中判断一个人价值的方式是看这个人能干多少农活。他越是早一点变得与周围人一样,他的痛苦就越少。反之,他的痛苦就会越大,大到难以忍受!
早些年有个新闻:有个东北女人与丈夫吵架,越吵越凶还在情绪化的情况下动手打了她丈夫,结果她丈夫觉得这个女人不可理喻就摔门出去了,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对她不予理睬。结果她更加的抓狂,歇斯底里却没有回应。然后就越想越偏激,觉得从小到大都得不到关爱,最好觉得活着没意思。然后她又想到自己死了之后才一岁的女儿放心不下,于是她走进屋里把迎过来的女儿掐死。虽然一岁的女儿拼命挣扎,她还是觉得长痛不如短痛,就一狠心把女儿活活掐死了。刚把女儿掐死,她的丈夫就打电话来哄她,结果她的气慢慢就消了,等她慢慢恢复正常之后,突然特别的后悔,最后以故意杀人罪被捕。
那个时候,女性还没有普遍性的自我代入,去为当事人辩护并认为这一切的悲剧源于她丈夫太冷漠把她逼到这个地步。而男性也不是立刻就本能的自我代入,对当事人进行指责:虎毒不食子,怎么下得了手!事实上,并没有像今天这样以性别这个标签来选择立场,并形成泾渭分明的相互对立。因为那个时候的人还是相信自己能够变得更好,还相信努力有用,还推崇理性和克制。只有极度缺爱又极度情绪化的人才能理解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和这种不可思议的行为的“合理性”。凡事不缺爱的人,无论男女都会站在相对理性的立场上看待这个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而不是本能的把自我代入其中。人们的悲欢离合从来都不相通。只有同类才能理解同类,也更容易识别同类。
弱者特别理解弱者的想法和心境,匮乏的人最讨厌的就是同样匮乏的人。咬牙切齿相互指责的男男女女们,绝大多数都处于同样的处境之中,所以才会相互撕扯,又无法逃离彼此。有一句话是这样调侃某些男生的:当你掏空六个钱包,透支自己往后几十年的未来,押上所有的尊严,最终拥有了那个打心眼里就看不上你的人之后。你就如同买到了一个烂橘子,虽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你也不得不自我催眠,告诉自己很好吃。因为你已经没有钱能够去再买一个新橘子了。既真实又心酸,杀人于无形之中,诛心又刀刀见血!
从女生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维系想要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节奏也越来越快,自从自己离开校园之后,周围的人开始不断的给自己提要求,即便是父母也不再是可以依赖的对象,甚至需要反过来向他们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安全感。在这个普通男人都逐渐佛系的时代,普通的女人又能怎么样呢?积极的人会不放过任何机会,去尝试与更多的人建立亲密关系,消极的人就只能自我卷缩起来。任凭父母的催促和外界的嘲讽。面对滔天洪水掀起的狂风巨浪,你让波涛中孤零零的一叶扁舟又能怎么办呢?
优秀的父母既会对儿女严格教育,也会默默的为儿女搭梯子。然而,对于自身就匮乏的父母,自己的世界都局限于方圆十里的父母,不在观念、心态、行为上拖后腿就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事实上,越是处于匮乏之中的人,越会什么都不做,反而会与同样处境中的人联合起来怪罪那个努力爬出去的人没用!
越到后面,人与人之间,不管是在工作上给予机会,还是建立亲密关系,都会越来越趋于理性,也越来越隔阂。因为大家都越来越不相信能够改变别人——事实上也真的非常非常困难——所以就干脆彻底不给机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多的变成了相互筛选——即便是相互成长也是在同样的起点之上。这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拼命挣扎的人是不利的,不仅机会的大门越收越窄。人与人之间建立跨越层次的深度连接都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些与自己处于同样处境之中的人,才会在观念和心态上与自己趋于一致。这种熟悉感和确定性的诱惑会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裹挟力,把自己拽回到同类之间。读过《你误解了门当户对!》就会明白,追求门当户对就如同热衷于走穷亲戚一样,对匮乏的人而言,这是一种锁死自己的迷魂汤。就如同近亲结婚中的隐形基因缺陷——彼此存在的问题和无能为力的困境,不仅无法解决,还会相互叠加!
重温一下《你误解了门当户对!》和《A436:双标是弱者的必然选择!》,另外,焦虑和颓废是没有用的,指责也无济于事,趋势就是这样。或许,《A470:走出自卑、敏感、焦虑的困境!》和《A459:应付自卑、敏感、无主见人的技巧!》这种技巧或许能帮得上一点忙。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有,每天20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找入口去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获取《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