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岳鹏(浙江):乡土工匠|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7-10-18 卢岳鹏 爱故乡行动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人物简介:

卢岳鹏,自嘲喻为“东海愚民”,汉族,年正半百,出生于东海之滨—台州古城,城市农民家庭,从小误入“技”途,进入建筑行业,对古代建筑情有独钟,对中国古建筑营造、装饰有着自己的独立解读和深刻理解,虽经岁月沧桑,仍然奋志积极投身于乡土文化、家乡共建事业,乐此不疲;虽经历事业跌宕起伏,仍矢志不渝,坚定向前;虽遭受生活磨砺,但仍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热爱乡土;虽无学院派、理论派之广博宏论,但任默默切身用实践去实现;虽无著述大作,人微言轻,地处乡野,但不忘呐喊,保留乡土寸土之地;虽眼高手低,仍可身体力行、可扛木搬砖。遇坎坷遭挫折,可以放下而归零,不忘自省,矢志追求与他人的相交,与他人相处,重信守诺,愿无私付出。且自知才疏学浅,凡事求包容、求学习、求交流、求合作。仍精钻细研古文化,看书阅读,遍访先贤,自在其乐,不忘初心;人生路虽远,前方有目标,乡土、故里中自有一缕阳光在心中。


人物事迹概述:

年轻时经历工程界的乱象,不忍成为传统文化的破坏者,便从乡土保护、共建做起,深入偏远乡村,对中国乡村现状和社会形态进行全面调研和梳理,身体力行于家乡和古村、古镇、古街、古文化建筑的保护,并遍访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上百个古村落,包括各种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在此过程中,发现古村落保护和修复得不到传统工艺的恢复和传承,始终偏离其本质,造成了不可逆转性伤害,深感痛心,励志成为一名植根乡土,情归乡土的乡土工匠传承者和践行者。

立志重塑乡土工匠精神,于2014年创建“乡土营造社”,在秉承“鲁班精神”之旨下,编修《乡土工志》,用视频真实记录乡土工匠艺人生存状态,发起多项乡土营建与保护计划,用心去编织乡土传承与保护大业,用脚步丈量乡土每一寸土地,用手去触摸每一块土坯结构,用行动建立乡土工匠艺人文字、图片、数据档案,搜集乡土素材和乡土文化符号。积极参与和指导乡土建筑修复项目,落地保护多处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建筑,在业界形成了共同保护乡土的共识。

近几年来在杭州、上海、台州、金华、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通过古村落保护活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就地带动当地各工种工匠进行传统工艺技法挖掘整理、回归、二次培训,效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深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赞赏。为了更好的服务和指导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理想家园,梦里故乡,为留住“乡愁”保住乡土文化的根,希望通过个人感召和乡土营造、传承与保护平台,吸引更多有情怀的人,回归乡村,参与乡村建设。


误入“技”途


我叫卢岳鹏,53岁,浙江省临海市人,17岁的时候因家境困难,哥哥考上了大学,我不得不放弃高考机会,弃文拜师学艺为贴补家用,进村(大队)建工队当泥瓦匠学徒,学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当时学习手艺还是比较吃香,俗话说“卖田卖地卖不了手艺”,毕竟有手艺在到哪里都可以有饭吃。加上建筑师的职业是一份非常高尚而自豪的职业(现在沦为农民工),我觉得非常自豪和满足,在师父和师叔伯的细心教导下,我也非常努力地在白天学习技术,晚上看书学习专业知识,不论刮风下雨,励志学好手艺,这份手艺不仅仅在手上,还在心里,那就是“勤恳、努力、专业、德行”,因此不但在每个季度和年度技能大比武中都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同时也掌握了传统建筑营建等方面的基本工艺技法和施工技术、施工管理,通过三年的辛苦学习锻炼得到了师父和工程队领导的认可,也算师成后可以独立担当了。 


19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对我们家庭来说真是雪上加霜,作为留守家乡的我从此要承担起家庭重任支撑这个并没走出贫困的家。由于家庭变故我一夜之间就像长大了一样,立志重振家业。俗话说“男儿志在四方”,于是开始闯荡“江湖”,游历四方,遍访民间名师,学习各地方传统技艺、特殊工艺、名匠技能。经多年艰苦历练,掌握了不同的民间建造工艺和营建方法,具备了一个拥有综合技能的工程施工人员的资格(后来经过考核评上工程师、建造师)。


在乡土建筑修复改造现场


传统与现代结合


1988年由浙江省建筑总公司邀请我回到杭州,加入新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杭州武林建筑有限公司,负责组建一支室外装修队,接受香港澳门等地的高级技师培训,学习现代装修技术和工法,人生由此而改变。由于从小学的是传统建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酷爱,在各大工程施工过程中始终忘不了传统工法技术,对中国传统古典元素应用到现代空间里特别有想法,于是创作设计了不少中式装饰工程案例。


2000 年因邀来到了天台山,承担卧龙山庄项目主创设计和施工(其实我是一个不会画图纸的设计师),无图施工(传统工匠),后来接触了寺院里的师傅,参与寺院里的古建筑改造和修复和扩建,正确掌握了不少中国古建筑营造工法和技术,认真系统的学习古建筑施工技术,此后随寺院的大和尚回杭州参与灵隐景区永福寺、韬光寺等项目施工管理。同期结识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践行者,有幸向陈志华先生和李秋香老师等前辈请教并学习他们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著作),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认识到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也了解到中国古村落及乡土建筑的现状,于是一有机会就会进入乡村做一些实地调查,查阅各种资料。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阶段,眼见许多村落的古建筑和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败和损毁,心里在滴血,深感痛心和难受,只恨个人能力不能尽其所有,不能尽其所学,不能彻底、完全改变乡村的这种现状,不能够让它把魂留住。


向老师学习、交流过程


自费做“土参谋”


我们深深知道,中华文化源于乡土文化,乡村没有了根就没了,文化生命也就没有了根系。每当进村看到一些古村落在做保护修复过程中方法不当,我就会上去指手画脚的指导,有人不理解,有人苛责,有人为难,有人排斥,经过满满地一番交流,并且和他们坐下来悉心交谈,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乡村乡贤、乡绅,开明人士的理解与支持,因此乡村的朋友圈也慢慢扩大了,时间长了,大家遇到一些改造问题、保护问题都会远程咨询,我也很乐意自费跑去做个“土参谋”。


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后来参加过很多民间组织的古村保护活动,有杭州建德、桐庐、富阳、上海青村古镇、宁波、宁海、金华后溪、东阳、义乌、武义、台州临海、天台、仙居、三门、黄岩、江西、上饶、德兴、海口村、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福建、陕西安康、石泉、山西运城、晋中南地区等上百个村庄的保护活动和乡土建筑修复指导。在此过程中也学习到很多,结识了更多乡村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我认为我们的乡村传统工匠还在,起码我还在,有些工匠非常执着的坚持,也有不少工匠(大多数)对传统工艺技法放弃和遗忘,同时还缺少工匠精神,只讲所谓的规范不讲传统规矩,甚至学会偷工减料,失去了传统手艺人最基本道德底线。因此社会各界对我们工匠们低看一眼,还贴上一个“农民工”的标签。我看到这些现实中的情况,非常难过,一心想为我们的工匠重塑形象,让他们重新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在工地现场指导施工


让工匠回归乡土


现在国家开始非常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在本轮乡建大潮中,我们需要一大批乡村工匠参与建设和保护修缮,于是我就牵头在2014年开始筹建“乡土营造社”,在全国各地设立分社(工作站),培训和培养传统技能性人才,为更多的乡村工匠做指导性培训,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让他们重新回归到传统工匠行列中来,重新为乡村服务,让乡村建设的更像乡村,留住“乡愁 ” ,保住我们中华文化的根。


同时践行、落地了众多乡土营建项目,围绕项目开展多种乡土传承文化活动和展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各种全国性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大会及各种乡村复兴论坛,结识全国各领域关心古村落的专家学者,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扩大了乡土营造传承和发展途径,让更多关心乡土文化人士参与进来。经过努力,我于2016年加入了“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希望能更系统地践行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和传统工匠文化做服务,通过我们的感召力,希望有更多有知之士介入古村落保护行列中,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在传统古籍和传统乡土营造案例中,去伪存真,寻找适合当代中国乡土营建发展的经验。注重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及工匠精神,并将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宝贵经验。乡土建筑讲究的是实地性,就地取材顺势而建,我们进行当地调研和深挖当地文化,寻找乡土建筑时代信息和取材依据,再应用地方材料(生态)采取传统技艺进行修复施工,结合现代人的居住生活习惯进行提升,同时建立建筑材料进村负面清单。有效杜绝化工合成材料和减少瓷砖大理石等现代材料进场。工艺方面通过二次培训和引导确保原质原味的效果。


目前面临着乡村建设大潮到来,各路精英人物(各大设计机构、高等院校、艺术家)介入和参与,大力推动了这场乡建运动,有不少乡土建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乡村工匠得不到正确的发挥和使用。目前更应该理性的用好这一代仅有的乡村工匠,合理的做一些传统技艺回归培训和引导,让这些工匠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同时得到社会认同和尊重,避免造成保护性破坏。借此机会,祈愿联合“乡土营造社”共同发起以“情归故里,共建家乡”为主题之倡议,建设和保护家乡,就先从力所能及,从当下做起,让家乡真正成为有情怀、有乡土味道、有故事的故里。共同努力改造当下乡村,解决建设的困难和压力。


接受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聘书

正式成为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会员



推荐阅读


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公益互助|爱故乡,行动的力量

从“乡愁”到“乡建”:在今天我们要如何“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寻找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

李如秀(云南):四十年如一日,传承彝族文化

谢兰香(北京):“京都”巧娘

童新春(湖北):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

张立(湖北):建设美丽马岭村

王家兴(浙江):倾其所有只因兰痴

赵春花(河北):爱心助学27载

王军(甘肃):陇中文化的记录者

连达(黑龙江):用画笔“抢救”古建筑

张国启(云南):沙朗白族文化守望者

李军(湖北):阅读经典沁人心,化作夕阳染山乡

马丑子(甘肃):不让彩陶流落他乡

陈范兴(湖南):甘做民间传统艺术“抬阁”人

罕丽丽(云南):环保酵素的实践之路

邓采明(湖北):基层文化的“拓荒牛”

全淅林(湖北):大柴湖的守望者

刘作忠(湖北): 30年——一个地方史志

王显强(安徽):农民合作组织的八年探索

陈永松(云南):环保普及与教育

王小平(北京):我与乡土教材

李秀林(云南):令植物专家惊叹的当代愚公

张平(湖北):扶贫帮困 电力惠民

李忠华(广西):传承宗祠文化 保护石门古村落

王辉(湖南):生态家园 山水有道

曾华林(江西):“大米哥”让土地重现蛙鸣稻香

武济民(上海):为药学鞠躬尽瘁,建家乡义不容辞

申亚运(山西):走爱故乡社创之路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