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额制循环问题
员额制的初始化设置只考虑了员额的单循环,忽视了助理这个序列的循环。就像血液系统只有动脉,没有静脉,那新的血液从哪里来。骨髓造血是来不及的,必须形成双循环,才能够运转。
现在仅靠员额制的单循环就有无法运转的风险。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知道入额之初都是本院入额为主,上下级的员额遴选还没有批量化的启动。初始阶段五年了,各级院的员额都入得差不多了,可流动空间不大了。而且由于基层院的员额层级较低,年轻的员额到现在还不符合到上级院遴选的条件,符合遴选条件的资深检察官又处于领导岗位不愿意动。
另一方面,上级院还有一批六七年前遴选上来的资深助理,由于没有助理审判员和助理检察员的职务不能在本院入额。这六七年来,上级院直接招录的大学生也一样入不了,当然他们级别也还不够。
这些人目前都已经符合了到下级院入额的条件,但是他们都不愿意下去,遴选上来的老助理,因为就是从基层院上来的,也太愿意回去。他们自己的徒弟都已经入额了,他们都三十五六了,也就不想动了。
上级院这些年来招录的大学生倒是有一些人动了下去入额的念头,但是因为下级院自己的人来入不过来,因此也普遍的不愿意接受。
这就僵持在这里了。
现在的局面是,上级院的助理在体制内没有出路,离职率增加,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从下级院遴选助理又仍是解决不了在上级院的入额问题,来了也是跟着一起没出路,以至于几乎没有多少人愿意以助理的身份遴选到上级院。
即使因为其他原因遴选上来了,但是政策在短期内看不到松动的可能,这些人还是有可能就这样给耽误了。
所以现在的趋势是上级院的助理在枯竭,只能遴选员额,但是上级院的工作性质与下级院不同,没有经过助理这个熟悉的过程,适应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最主要的是上级院在人才梯度上的代际更替没有了,缺少了经验传承的依托。
而下级院的助理也失去了一条职业成长的重要阶梯,只能千军万马上下一起挤基层入额这一条路,导致目前的平均等待时间在十年以上。以至于不少年轻人因等不及而离开了。
这就是一种循环不畅的体现。
在考虑员额制的时候,缺少了这样的双循环逻辑。就好像工程里边只考虑上水没考虑下水,当然这是两个循环管道,好像是分离的,可以独立存在的,但是你想想缺少任何一个循环,那生活得有多么不便。这是一个工程学的常识,这是一种对称性逻辑,如果哪个工程师,只画了上水的图纸也没有画下水,那一定是不及格的。
但是我们政策制定之初就缺少这样对称性循环逻辑,觉得一个循环就挺好了,因为这个文件叫司法办案责任制,主要就解决司法官的问题,那我把司法官循环解决了,还会有什么问题么?
之所以没看出来,没有对称性双循环的意识,这是因为我们在制度设计上普遍的缺少工程学意识。
表面上说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实际上既不系统,也不工程。
我们想象所有人的都到基层院入额,入额之后再到上级院遴选,这看起来是通的。但是没有考虑上级院要不要助理的问题,因为这里边只输送了员额,没有输送助理,忽视了这支后备队伍的运转问题。
而且按照司法责任制的既定逻辑,都要到基层院入额,那为什么还允许上级院招大学生?当然你可以说是为了保障这些单位在过渡期有助理用,但是你有没有考虑上级院的助理愿不愿意下来的问题,有没有考虑下级院愿不愿意接收的问题,如果既不愿意下来又不愿意接受,那就无法实现流动。而缺少助审员和助检员条件的老助理,更是没有得到尊重和考虑,普遍感到有一种作为牺牲品的失落感,他们整体上也缺少向下流动的意愿。
这就导致只有员额流动,而没有助理流动,这样员额对助理培养所形成的经验就无法得到传承。
而由于上级院本院入额的通路无法打开,只有纵向流动缺少横向流动,就使得大量的年轻人只能拥挤到在基层院入额这一条路,导致线路拥堵超载,而另一侧助理遴选的一条路基本被堵死了。年轻人从两条路变一条路,司法人员的双循环被压缩为一个单一的大循环。这就会同时产生上级院助理逐渐枯竭不流动和下级院入额通道过于拥挤两个梗堵现象。
这样的循环最终导致成长所等待的时间过长,从原来两三年可以独立办案,到十年才能独立办案,从三五年就可以获得遴选到上级院的机会,变为入职十五年以后才可能有遴选的机会。等了这么久之后,到了家庭和社会网络都固化,人的精力都可以下降的时候,人还愿意流动了么?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
通道减少所带来的流动性下降,流动性下降所带来的成长周期拉长,成长周期的拉长必将消磨职业进取的意志,就包括职业跃迁的冲动。因为职业岗位跃迁是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的,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积累新的经验,这对于年轻人所消耗的成本就小很多,时间上也消耗得起。但是对于有十几年工作经历的人来说,一旦抛弃既有熟悉的工作环境,其损失是很大的,成本的付出很大,但是如果收获并没有特别的大,而且新的环境成长的环境也并不快,那么就会显得得不偿失。
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少做了一个循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