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棱镜像」用想象连系过去与现在| 母亲影展2023第八周
『多棱镜像』单元策展语
棱镜,一种透明的光学元件,它可以改变光线的速度与方向,甚至将其裂变为光谱。
借由摄影机,创作是一场从世界投向自我的观照。在看似庸常琐碎的日常中,在难觅旧影的崭新当下,在不同媒介材料的广阔天地间,创作之镜带领我们体察他者的处境,搜罗比照不同的声音,辨别人心的离合聚散,用想象连系过去与现在……
在这个单元,你会看到来自不同国籍地域,拥有不同背景经历,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作者。他们都纷纷举起了手中宝镜,他们会为我们开启怎么样的荧幕世界?敬请期待!
——庄 炜
DAY 01······0505/20:00
作者的话
本片拍摄跨越了10年时间,前3年拍的是照片,后7年开始拍视频。作者从无意识地记录开始,本片讲述7个春节回家过年,父母逼婚的故事,展现了北方农村典型的父母与子女对于婚姻观念的冲突与和解。
作者既作为一个倾听者,又作为一个记录者,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父母在逼婚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真实地讲述了身边数十个真人真事,所谈到的话题远远不止婚姻本身,而作者细细数来,则涉及农村社会的多个话题:春晚,磕头拜年压岁钱,农村贫困就医,乡村赶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单亲家庭,大龄未婚,买卖婚姻等。逼婚问题远远不止婚姻本身,本片给大家呈现的是多面的农村社会形态。
作者简介
1984年生人,江苏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曾就职于央视、旅游卫视、腾讯视频等单位,担任编导、摄影。现为独立纪录片、电影导演。
代表作品:《蜂拥而至》、《北漂归途》、《亲情之外》、《独生》等。
选片人说
刘晓倩:作者拍摄了七年时间年复一年回家过春节的生活,除了过春节,父母的催婚变成了充斥在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种形式,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除了催婚似乎再没有其它沟通了,但作者却如此冷静,面对父母的逼婚采取了一种近乎抽身出来的感觉,这种感觉似乎变成了作者的一种特质,超常冷静。
胡涛:这部影片,从2014年拍到2020年,7年时间里记录父母对他催婚的谈话,作者剪掉了他大部分与父母对话的声音,只保留父母的话,影片基本以在第一视角打量父母,让观看者置身于与这对父母面对面的位置。这或者是此片作者的一种预谋,或者作者性。老妈在灶台上年复一年的忙,老爸在年复一年地养蜂,婚姻与催婚互为镜像,无声的婚姻生活在催婚的炮火连珠中形成自白与文献。
梁丑娃:养蜂这个传统生计和中国式婚姻之间的关系,有意思但没有想明白。从卡鱼刺那里开始,作者母亲变成了影片主角,妙语连珠地炮轰作者的单身状态。而面对这种炮轰,作者从头至尾是失语的局外人。如果长达7年的持续记录没有展现出任何家庭状态的转变,只是像作者说的通过催婚“给大家呈现的是多面的农村社会形态”,那么这种记录是否有效?同时又觉得这种长时间的家庭记录是值得鼓励的。
郭一骄:一场剪辑过的监控仪视频,监控仪镜头对准了自己的生活。母子二人(其实也包括父亲与侄子)都在生活里西西弗斯推石般地永劫重复,但不同于存在主义式的重蹈覆辙,这两个人仿佛只是单纯地做着相同的事,任凭时间一点点过去。
DAY 02······0506/20:00
作者的话
影片主要讲述一个与母亲有重重矛盾的女儿因为一次纪录片拍摄开始梳理母亲的人生,最后得以将母亲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看待,从而能理解并祝福她的故事。
二人的矛盾是母亲强势的性格和对女儿的控制,矛盾的导火索是家庭里另一位成员的离世。父亲因抑郁症自杀离世,而母亲却选择不告知女儿抑郁症的存在。女儿不明白为什么母亲要隐瞒抑郁症,为什么不爱父亲还要选择维持婚姻,并在心里责备母亲的强势导致了父亲的离开。由于想给即将毕业的女儿买房,母亲打算卖掉老家的房子——过去一家三口生活的地方。今年暑假母女二人回到老家,一起整理过去的物件,母亲第一次讲述她照顾抑郁症丈夫的那段经历,女儿开始理解妈妈过去的选择。如今,母亲又建立了新的家庭,她逐渐柔和。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女儿也开始理解母亲。
作者简介
1998年生人,相信纪录片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媒介形态!作品:纪录短片《星光》、纪录短片《这是小怡》。
选片人说
梁丑娃:和影片简介不太一样,我以为会着眼于“重重矛盾”,结果看到的全是“理解与祝福”。好温暖的一家人,一个反派角色没有,一点无理取闹没有,大家都好能互相理解原谅,最后出现的四个字“并祝福你”看得我哇哇大哭。特别喜欢看阿姨少女怀春!特别想和作者交朋友!
郭一骄:超可爱的控制狂母亲,火力全开怼遍身边所有活人加死人。母女二人重新面对过去的创伤,却发现新生活里各自安好。十年之后,或许创伤从不曾愈合,可柳暗花明又一村,母亲脸上有发自内心的笑。生与死,情与爱,男与女,亲与子,短短二十六分钟,讨论得出奇地好。
戴旭:作者面对母亲以及母亲牵连出来新旧家庭的故事,我觉得是很重的,但是在拍摄和配乐处理上落到了一个很轻的状态,包括说最后用抖音的素材更是戏谑弱化了这个片子的力量,这种只是摆上来的处理方式有待调整。同时这个母亲的角色是很有特色的,如果是妈妈来拍东西,可能会有很有意思的东西出现!
胡涛:有时候我在想,拍摄可以和家人达成一种和解吗?看完这个片子,至少我知道拍摄这个动作,可以慢慢去理解家人,这种理解可以看到我们未知的部分,也可以审视我们已知的。和我们要共处一辈子的人,除了深陷泥潭,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作者的话
《目光之外》主要讲述了健全人盛燕生爱上了盲人张建玲并组建家庭的故事。除此之外,纪录片对二人的生活经历,对推拿事业的经营,对爱情的理解,对自身的审视有全方位的呈现。影片中涉及到母亲对于孩子爱情观念的影响,通过主人公张建玲儿子圆圆与其女友的故事进行分段式呈现,展现出盲人母亲对于孩子“目光之外”的爱。相比普通家庭情节剧式的故事性。该片更核心的内容是健全人群体和视障群体相融合空间内的日常生活,并在其中呈现出有关重组家庭,视障人群心理,婚姻关系和社会保障的问题。通过对视障人士生活过程的纪录和精神状态的展现,希望受众能够更了解视障群体生存境况,从而来关照视障群体的内心世界,用平视的目光给予她们适当的关注。
作者简介
郭子暄 女 1998.10
浙江师范大学电影专业硕士
2020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电影组三等奖
2021.6月担任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学生评委
2021年12月参与许慧晶导演院线纪录电影《永无止境》《大地之田》,后期组成员。
2021年12月参与赵晋制片,苏七七导演剧情电影《长谈》,担任现场场记及粗剪剪辑师。
选片人说
郭一骄:疏朗、鲜明、可爱的人物,再现出视障女性生活一隅,直面当下尚欠关注的社会议题。最打动我的部分是夫妻二人牵手过马路时,张建玲说“卡卡不会撞咱们”和后面的“我不吵你吵谁”。但依旧是那个问题:在讲述视障人士的纪录片中,作者虽然有意识地呈现了无障碍语言这一细节,但依旧大抵遵循非视障人士习惯的视听语言与叙事方法。如果把片子放给张建玲本人看,她其实很难“看”到、“读”懂她自己的故事。另外,作者以尽可能的客位观察书写人物影像小传,这种创作尝试本身值得关注与鼓励。但这一选择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且配适,我持保留态度。同样的手法,如果拍摄推拿店这个空间和空间里的群像,而非空间中的个体,或许更合适。总体而言,这是部能开启话题,激起讨论的作品。
李新月:张建玲和盛燕生的情感好动人!在残酷冷漠世界中的抱团取暖,很多细节都好感动,他让她摘下口罩、他和她一起戴上口罩、她让语文考五分的他读书给她听、他们一起“看”菜地,在越来越现实的环境中很少看见这样的感情了。影片试图呈现的面相有很多,包括视障人士的家庭情况、母子关系、经济状况、情感生活、政府的问题等等,最有感触的还是他们的情感生活,其他都像是背景。
王凯:展开的部分很多,视障、爱情、母职、社会。但结构比较散,很多细节挺棒,但用的比较俗套,比如爱情和母职(片中母职的部分其实也是谈爱情,母亲试着谈儿子的爱情)可不可以联系起来讲?这里应该有许多冲突的,联系起来讲很可能从儿子嘴里更多谈到母亲的视障,母亲的视障对儿子有什么影响,也许也是一个很好描绘”视障“本身的切口(儿子的不耐烦其实已经谈到一些了,但这些不耐烦很平面)。视障作为直接话题意思不够大,如果作为患者已经承受的既定事实、作为一种空气,从而反过来一圈圈展现周围人不得不卷入的思维及行为逻辑,比较有意思。社会的部分,比如强制装监控,也许作者有更大的野心。其实这个时候或许记录视障人士的反应比记录警察们或者事件或许会更加有意味。
郑忞:看不见的张建玲,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时时刻刻感受到盛燕生的浓烈爱意,健全的儿子却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和女朋友的爱,影片呈现出来的这个对比非常有意思。导演想说的远不止这些,在往内部挖掘张建玲生活的过程中,还试图在一层又一层揭示,导致她不得不这样活着的原因,早年致盲的原因,自卑心理,社会的看不见的手……短短的故事里,试图打开很多面向。更难得的是,导演没有高高在上带着同情去讲述这个故事,而是将她看作和我们一样的人,在审视她的生活。活着很难,有温暖的时刻,也有残酷的瞬间,活着,就是承受一切。很棒的故事。
DAY 03······0507/20:00
本场“特约主持人”——沈念: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学士,日本大学艺术学研究科硕士,京都大学电影学博士,研究课题为电影中的戏剧与文学改编。同时是研究者、影评人、策展人、编剧。
作者的话
阅读一段来自祖母失眠时刻的语音,临摹一次个人记忆在此刻的重建和短暂停滞;用手机在夜里记录岸边失神的人影,隔着湖水望见无限接近又无限遥远的城市景观逐渐消散。影片试图重构个体在时间中被遗忘和被边缘化的部分,并将可视化图像以外的表达延伸到现实的维度,通过影像身体内部的漫游,完成多次正负形之间的往返跳跃,抵达记忆的晦暗之地。
作者简介
1993年生于江苏苏州,工作生活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硕士。关注偏远世界里的短暂事物和影像本体之间的关系,游魂式地穿梭在眼睛抵达事物所通过的视觉残留中,将影像与空间、文本结合,重构为一连串所见世界的碎片集合。作品曾获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华语竞赛潮汐单元最佳影片,入围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学院”培育单元、Cinecina纽约华语电影节地平线计划、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曾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罗中立美术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等地展映。
选片人说
郭旭宏:意象鏡頭的緩慢流動、疊化交映,聲音的時有時無,加上回憶的文字,組成了一幅「印象」畫卷——關於童年、墓地以及自我身分。比較偏實驗性質。
章梦奇:从“我们这种人已经成为慢镜头了”被击中,开始出窍,进入作者编织的意识之网。是一部绝佳的关于影像想象力的作品,如果说通常纪录片拍摄的是一个具体的对象,或因为对象而引发的事情,那这样的影片更接近于诘取了生活中的一块切片(祖母呓语)对自我经验与想象的重塑。让我想到《记忆记忆》这本中作者翻开的姑妈日记,如果被斯捷潘洛娃转换成影像,是否就是这样的。关于配乐我有些想法,因为对我来说整个影片是一场足够精彩的声影即兴演出。
庄炜:我喜欢的是前半与后半的转换。从一段湖面的地方记忆,到一个老灵魂的身体记忆。如梦似幻的感觉里,仿佛穿越了过去与未来,从远的记忆滑向近的记忆,衰朽的记忆里长出新的景观和体验。母体的定义被拓得很宽,从一道山河到一个家庭,老去的生命,新生的生命。
李新月:像是日常闲聊一样的碎片文字,夜晚江边朦胧的人影、树影、猫影,水声、鸟声、游船声、人群、广播……作者用一些好像在生活中看一眼就会移开的场景、听了就会略过的语言组成在一起,拓宽了感知的边界,片子像一个“停滞”出来的时空。
作者的话
你醒来时,他们或已离去——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祖母。她尽心尽力抚养我长大。可她的生命正在流逝。我想,如果不多听听祖母的故事,我必会抱憾。所以从两年前的夏天开始,我去她家时总要录一点她的声音。她向我讲述了她的初恋。
去年年初,她的病情加重了。她说话的样子,仿佛记忆已然模糊。“她现在是在做记忆的梦”,我父亲这样说。
那时,我和她一起居住过的房子快没了。我将她记忆的声音与房子的呼吸混录在一起。然后用8毫米胶片拍摄了这个梦的序列。我听人说过,“晨间所做梦的样子,是来自净土(佛教所讲的天堂)的信息”。但怎样的世界能谓之净土?我祖母又做了怎样的梦呢?
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祖母“母亲”。
作者简介
池添俊(Shun lkezoe),电影导演、艺术家。1988年生于日本香川,成长于大阪。池添俊力图将收集来的声音与记忆,重组为普世之声。影片《愛讃讃》(2018)展现了作者同中国继母间生活的点滴。该片曾在“PIA”影展、“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放映,并斩获“映像论坛电影节”优秀作品奖。池添俊借《朝の夢》(2020年),讲述了抚养他成人的祖母的故事。该作品曾在“法国马赛国际电影节”、“佩萨罗电影节”和“纽约电影节”等放映。新作《What is it that you said?》(2021年)创作于疫情期间。池添俊在倾听自我内心之声的同时,更发现身边人的生命声响。该片将在第59届纽约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映。池添俊的作品亦曾在画廊和博物馆中展映展,例如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Until it gets dark”群展。
选片人说
郭旭宏:頗意識流的短片。顆粒質感的畫面、開燈關燈的房屋,似乎要將「記憶」復原,又像跌入夢中。畫外音來自兩代女性的聲音,彼此呼應,像是對話。老年女性從未在畫面中出現,畫面裡出現的少女似乎又是這位老人,似乎又在扮演著年輕女性——作者。藉由「喜歡做的事情」「愛情」「家庭」「取名禁忌」「壽喜鍋」等呈現出生活的切面、命運的輪迴與無法逃脫,又組成了兩代女性生命之中貫穿的一種東西。結尾似乎站在圓盤上不停旋轉,四周360度的浮光掠影,似乎又有一種解脫感,聯想到電影《四百擊》中主人公安托萬拼命跑到海邊的自由感,生命似乎重新來過。不到20分鐘的時間內,畫面與畫外音的組合,講述的內容量很大,呈現的比展示的更多。
庄炜:浓烈的情绪从8mm胶片的黑白色彩与颗粒感、无声画面、晃动、主角的脸庞中流露出来。这是儿子眼里的“母亲”,也是男人眼里的女人,今天眼里的过去。特别美。通过浓重的颗粒迷雾我们认识了画外音里的那个讲述者,奶奶讲述的romance与作者脑海里的dream是什么联系,还没有特别看懂。
章梦奇:这部使用了虚构的影像(演员设置拍摄)真实的祖母声音和故事,最终在虚实交叠中,重新解读家庭、记忆、情感、梦境……在我看来是非常个人视角的私影像,其成熟的影像思考唤醒梦呓般的记忆感官体验。
高昂:胶片的颗粒感,镜头微微的摇晃,喃喃的呓语,加深整个片子里梦境的感觉。并没有露面的奶奶和年轻“演员”的声音叠加,使得本片超越了描述一个扮演妈妈角色的奶奶,而走向了更有深度的讨论,女性,男权,生育,幸福,爱情等。
作者的话
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彼此。
回想起来,我有这种感觉皆因与我曾经的继母。那时,关西方言和四川话在我身边交替响起,我管我继母亲叫姐,这些都被8毫米胶片所捕获再现。那些胶片过期的年份,就是她离开我们的那一年。
作者简介
池添俊(Shun lkezoe),电影导演、艺术家。1988年生于日本香川,成长于大阪。池添俊力图将收集来的声音与记忆,重组为普世之声。影片《愛讃讃》(2018)展现了作者同中国继母间生活的点滴。该片曾在“PIA”影展、“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放映,并斩获“映像论坛电影节”优秀作品奖。池添俊借《朝の夢》(2020年),讲述了抚养他成人的祖母的故事。该作品曾在“法国马赛国际电影节”、“佩萨罗电影节”和“纽约电影节”等放映。新作《What is it that you said?》(2021年)创作于疫情期间。池添俊在倾听自我内心之声的同时,更发现身边人的生命声响。该片将在第59届纽约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映。池添俊的作品亦曾在画廊和博物馆中展映展,例如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Until it gets dark”群展。
选片人说
庄炜:借由童年的家庭之变,发问亲密关系。藏在不同的年龄、语言、饮食习惯之下,两颗不同的灵魂何以碰撞融合?作者用一颗红枣的意象,串联城市与自然、女性的面孔与身体、显影与投影,搭建出一段灵魂的旅程。
郭旭宏:延續作者上一部片的風格,膠片質感的影像風格,回憶中的畫面與想像交叉融合,像是觸發了觀者的感覺器官,跟隨作者的獨白進入到他的記憶世界。從「新媽媽」的到來,到對於「家人」的回憶、「人生」的思考,很流暢,像是作者在自我編織的夢中完成了一次對於命運的問題的回答。すばらしい(很厲害)!
章梦奇:“红色液体”、“流浪的吉普赛人”、“人的另一半”……这些是继母留给年少作者心中的谜,再次返回家乡的时刻。挥之不去的口音定格成胶卷上的鬼魅的耀斑,记忆与谜面交织成如梦幻般的哲思。在池添俊的作品中,虚构从来都比现实更加真实。
嘉宾论坛 ⑤
客厅即战场
嘉宾:洪国钧
嘉宾论坛入口
腾讯会议号:408-468-5267
论坛时间:2023-05-07 10:00
*注意本周论坛时间由于时差关系调整为周日早上,大家时间备忘上别记错哦!
可复制链接直接加入腾讯会议会议:☞
https://meeting.tencent.com/p/4084685267
也可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参会
单元预告片剪辑:庄炜全文编辑:戴旭+张盾
「母亲影展2022」文字回顾:●母亲影展 | 策展笔记① | 刘晓倩:参与策展碎碎念●母亲影展 | 旁观笔记① | 吴文光:家庭门 · 凡人素人●母亲影展 | 旁观笔记② | 吴文光:作者→策展办展●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①:邵志华·何海燕·彭珊·马孔多的呢喃·吴文光●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②:马孔多的呢喃·吴凡·梁韵婷●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③:哈比·高昂·彭珊·吴文光等●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④:何海燕·颜循芳·郑忞●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⑤:章梦奇·戴旭·胡涛·风荷·马孔多的呢喃●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⑥ | 吴文光:我们为什么看片?●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⑦:郑忞·张盾●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⑧:颜循芳·王孝发·李淑岩·哈比·洛洛●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⑨:郑忞 · 戴旭 · 哈比●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⑩:吴凡 · 润度 · 郑忞●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⑪:哈比 · 马小翔 · 杨宇烨●母亲影展 | 影展/观影笔记⑫:章梦奇 · 戴旭●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⑬:吴文光:沈鹤松的路●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⑭:哈比 · 郑忞 · 马小翔●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⑮:哈比《树犹在》《罗生门》→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咫尺之间”:近在咫尺——远距天涯→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②: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③:女性的凝视→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④:日常/偏离→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⑤:我们可以从“死亡”中学到什么?→母亲影展入场笔记⑥:二次分娩=脱胎换骨?·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①·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②·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③·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④·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⑥·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⑦+⑧·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