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事】监管收紧,中国金融科技巨头将重心转向科技 ——与银行的冲突使它们不得不转变方向
B D A I L C
欢 迎 关 注
Eric Roux-Fontaine
监管收紧,中国金融科技巨头将重心转向科技——与银行的冲突使它们不得不转变方向
译 / 姜开锋
当大家还在想方设法弄清楚“金融科技”(fintech)究竟涉及到什么内容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中国这一金融与技术融合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又给它带来了新的变化。“金融科技”已经过时了;现在时兴的新事物是“科技金融”(techfin)。这个别扭的混成词是由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Alibaba)的董事局主席马云(Jack Ma)创造的。马云于9月10日宣布,他计划在一年后辞职。这一混成词不是简单的语义学创造,它暗示着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在受到监管机构限制的背景下,开始调整它们的发展路径。这些企业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它们拥有众多的用户,让银行感到了惊慌。
中国金融科技的版图中有两个占主导地位的参与者: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Ant Financial)以及知名社交平台微信(WeChat)的拥有着——腾讯(Tencent)。蚂蚁金服估值1500亿美元,略低于汇丰银行,这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金融公司之一。腾讯的金融服务在腾讯控股(Tencent Holdings)旗下。腾讯控股的市值达4000亿美元(其游戏产业贡献了大量市值),与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庞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相差不远。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们会变得更庞大。中国政府现在必须作出抉择,是让它们的规模继续增长,还是试着降低它们的崛起速度。
两家公司都起步于支付业务。发展出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创建于2004年,其初衷在于使网络购物更加便捷。腾讯支付(Tenpay)是由腾讯的即时通讯工具QQ于2005年推出的,后来被移植到微信上。通过将移动应用与离线支付相关联,两家公司在过去五年中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的中国商家,即便是小型的蔬菜摊位,都给客户提供二维码(一种方形条形码),让他们可以用手机扫码付款。咨询公司艾瑞咨询(iResearch)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额达到近12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8.7万亿美元),是2013年的100倍,超过Visa卡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在全球范围内处理的交易额总量。
目前支付宝占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为54%,微信支付为40%。但咨询公司弘亚世纪(Pacific Epoch)的史蒂芬朱(Steven Zhu)预测,接下来的5年内微信支付的份额将会有所提升。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所在的平台——微信拥有超过10亿活跃用户。截至2017年初,支付宝在中国拥有约5.2亿活跃用户。就支付宝方面而言,人们在其平台上花费的更多,而且它在海外扩张的非常迅速。它已经与国外250多家金融公司合作,从而使中国游客可以在境外使用它。
但是蚂蚁金服和腾讯更感兴趣的是向用户推出一系列其他的金融服务,而不是仅限于付款。用户登陆它们平台之后,就可以在手机上点击查看共同基金、保险产品和虚拟信用卡业务。平台上还可以访问专门提供小额贷款的在线银行。这些业务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支付宝于2013年推出了余额宝(“余额理财业务”),用户可以通过该业务购买货币市场基金,让他们的闲置资金取得小额回报。截至6月份,余额宝管理着大约210亿美元的资产,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
很容易看出为什么大银行想要限制金融科技企业。马先生在2008年曾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那时距蚂蚁金服的设立还有六年的时间。当时一些银行家不以为然;如今他们再也不把这句话当笑话来看了。研究公司Kapronasia估计,到2020年,金融科技公司将拿走刷卡支付手续费的40%以上,使银行每年减少600亿美元的收入。金融科技公司开始涉足银行零售业务之后,无论是在其吸引存款方面还是在出售投资产品方面,都令银行感到更加惊慌。“这是银行最赚钱的领域,”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琳达孙-马蒂森(Linda Sun-Mattison)说,“他们不愿意只拥有低利润的商业客户。”
监管机构更加矛盾。通过使支付变得更加便捷,两家金融科技企业推动了在GDP中一直占比较低的消费的增长。它们为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并给银行领域带来了竞争,迫使这些国有巨头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它们的受欢迎程度本身就是经济风险。从余额宝的走红可以看出,它们能够吸引大量存款。“客户正在离开银行”,咨询公司奥维咨询(Oliver Wyman)的克里夫盛(Cliff Sheng)说。更大规模的资金外流可能会破坏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监管机构已经对它们的发展进行了限速。面对控制余额宝规模的压力,蚂蚁金服对用户在一天之内可以投资或赎回的金额进行了限制。腾讯发起的微众银行(WeBank)和蚂蚁金服发起的网商银行(MYBank)均被设置了存款上限。而且中央银行叫停了蚂蚁金服和腾讯正在试水的个人信用评分。不过,它们获得了国有信用评级体系百航的股权。
7月份设立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一家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可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虽然它会使移动支付变得更加安全,但立于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之间,则会导致蚂蚁金服和腾讯在费用收取上的议价能力变得更弱。孙-马蒂森(Sun-Mattison)女士认为,把它用于限制移动交易只是时间问题。它在表面上是为了解决诸如洗钱等问题,但同时也能够保护银行免受竞争。
以上这些就是蚂蚁金服和腾讯决定强化技术产品而不是金融服务的大背景。一方面,这是在向银行的喊话,表明其实际目的并非在于取代它们。另一方面,这也是在承认,无论金融科技公司多么聪明,它们与银行之间的近距离搏斗也只会到此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公司的高管们的声音是何其相似。微众银行副行长马智涛(Henry Ma)表示,要成为商业银行的“基础设施提供商”。蚂蚁金服的首席法务官陈磊明则提出,要为银行提供一个“与用户联系”的平台。两者的想法是,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和数据库,他们可以帮助银行确认小额借贷客户并管理贷款风险。银行提供资本;蚂蚁金服和腾讯收取“技术费”。“科技金融”(techfin)并没有当年对银行展开全面攻势那样引人注目。但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它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原文载于《经济学人》
本文仅作学习交流之用
Eric Roux-Fontaine
往期荐读
编辑:钟柳依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