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纯粹现场丨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苇岸逝世二十周年暨纪念文集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纯粹Pura 2021-07-24



5月19日是著名散文家苇岸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当天,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苇岸逝世二十周年暨苇岸纪念文集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举行,苇岸的亲人、挚友和读者百余人,共同追忆苇岸的一生与创作。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一书也于当日首发。


苇岸,原名马建国,在散文界颇有盛名,被誉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圣徒”“中国的梭罗”。1960年1月生于北京昌平北小营村,1999年5月19日离世,终年三十九岁。作品有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太阳升起以后》《上帝之子》《最后的浪漫主义者》等。苇岸是一个有独特价值、思想深邃、影响广泛的散文作家,一生关注大地上的事情和“大地道德”,将自然万物融入创作,其风格严谨、克制、谦卑而充满赤子深情,影响了活跃在当今文坛的很多作家、诗人。


对苇岸的怀念不是今生,是永远


嘉宾主持人林莽(左一),树才(右一)


活动现场,嘉宾们共同追忆苇岸的一生及创作。诗人林莽和诗人、翻译家树才作为主持嘉宾首先发言。林莽回忆起20年前苇岸临终前,在身体极其消瘦和虚弱的情况下,把重新校正过的《太阳升起以后》郑重地交给了自己和宁肯, “苇岸是非常认真的,他跟我郑重地说这本书委托你们两个做出来,这是经过我认真修订过的一本散文集。后来那本书的反响非常好。”林莽还表示,苇岸做人一直是非常严谨的,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他去世以后他的妹妹建秀也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苇岸作品的出版。”


作家冯秋子


作家冯秋子提到了编写《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一书的初衷。苇岸生前有一群非常出色的作家朋友,他们都对苇岸和苇岸的创作都有非常深刻和准确的认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认知里建立起对苇岸的尊重和珍惜,“所以当苇岸不幸早逝,这些朋友们都有这样的一个心愿,就是把我们共同认识到的苇岸的价值和苇岸的贡献认识、发掘、呈现好,我们又有幸、又是义不容辞的负载着这些朋友的重托,负载着苇岸家人的支持,具体地完成它、呈现它。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这些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遇到具体困难的时候总是可以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诗人、翻译家树才


诗人、翻译家树才表示,苇岸有生之年最在乎的是朋友,有时候甚至感觉他对朋友的感情胜于家人,他把朋友看做家人之外的家人,文学的家人。这种对友谊深刻的认识其实就是对自己在乎的生命的关注。


散文家张守仁


年近90岁的散文家张守仁作为本场活动嘉宾中年龄最大的长者,为表示对苇岸的敬重,他坚持站立着发言。他至今仍记得自己推荐苇岸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推荐词:苇岸全面描写了生机蓬勃的大自然的一切,苇岸第一次在散文里面表达了伦理学的先进思想,苇岸的作品好比是一个温暖的湖泊,我愿意推荐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张守仁称,“今后我们会经常怀念苇岸,怀念他使我们变得更加朴素、更加善良,怀念他使我们变得像他那样生活简朴,促使我们向大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苇岸侄子马跃龙


苇岸的侄子马跃龙也代表苇岸家人发言。他认为,叔叔如果还在世,并不会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适应社会和时代”,“我觉得他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质量、影响力、受欢迎程度应该会比当年更大,更会受到人们的欢迎。”马跃龙表示,看到纪念文集的出版,突然感觉到叔叔还活着,“他活在了他的文字里,活在了喜欢他和帮助他的朋友的身边。”

 

作家宁肯


作家宁肯则是因为苇岸的劝说,而重新回归写作之路。“认识苇岸之后,他说看过我的文章之后觉得我不写东西可惜了,他的这些话对我有相当大的震撼,我的确也在考虑着重新选择职业,1999年就辞职了专门从事写作。”此外,宁肯还讲述了苇岸要求他带着自己去看墓地的经历。“那里山清水秀,看完墓地回来的路上我们还拍了一张照片,真的是黄泉路的感觉。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和朋友一起交谈,我想苇岸最后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就像面对‘生’一样,死后他还会有很长的‘生’的感觉,这是我对他的感觉。”

 

作家周晓枫


作家周晓枫强调,苇岸曾经诚恳地指出她当时文字上的问题和题材上的局限,而在协和医院的病床边,苇岸也曾经对她的写作方向给予了肯定。“苇岸对我来讲不仅是一种写作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影响,他做人这么诚恳,告诉你哪儿不好,也给你鼓励,这个在当年和今天都是非常稀有的。”

 

在周晓枫的心中,苇岸的产量很少,他像植物一样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缓慢的努力地生长,而不是狂野的到处奔行。“一个人只要在亲人的记忆里活着,他就没有真正的死去;一个写作者只要在读者的怀念里活着,他的文字就在开花。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怀念来苇岸:‘怀念是个最安静的动词,因为持续一生的伤感藏在这种安静里。’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苇岸像缓释胶囊一样,他的写作、他的做人、他对我的影响能够持续到今天,他始终都在。”

 

诗人、翻译家高兴


诗人、翻译家高兴至今还记得1997年,在《世界文学》杂志的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苇岸的情景。“苇岸高高大大的,但是在公共场合他又是非常低调的。他说起话非常缓慢,缓慢到仿佛要为每个字每句话负责,他在为人、为文的时候也确实是这样的。年过半百,我越来越看重宁静、从容、缓慢,但是回过头来想起认识苇岸的第一刻,他的身上已经具有了从容宁静和缓慢的气质,这种气质是特别吸引我们的。”高兴表示,现在每每想起苇岸,总是有一种敬重,有一种内疚,更多的是有一种仰望。“在我心中,苇岸一直支撑着我,支撑着我沿着文学这条路一路走下去”

 

苇岸“未曾消失”


因为早逝,苇岸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但其人格力量和文字魅力,至今仍广受好评与追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影响愈来愈深远而广泛。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一书由著名作家、编辑、艺术家,苇岸生前好友冯秋子主编。作为苇岸逝世20周年的纪念文集,该书收录了当下文坛创作活跃而有影响力的众多作家、诗人、评论家、学者、出版人(林贤治、林莽、王家新、黑大春、高兴、刘烨园、冯秋子、树才、徐刚、蓝蓝、张守仁、周晓枫、宁肯、彭程、施战军、耿林莽、谢大光、韩小蕙、陈旭光、西渡、孙小宁等)对苇岸的深度追忆文字,从不同侧面分析和描述了苇岸的文学理念、创作实践和生活状况,从中也可见出三十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群体的真实追求和心路历程。


“苇岸的存在,给中国文学的一个最直接而明白的启示是:作家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作家林贤治在文集中提到,苇岸曾经说过“艺术和写作是本体的”,写作取决于人的存在,是生存的一部分,是生存状态本身。没有第二种状态。艺术不是生命的派生物,更不是意识形态或其他外在于人的事物的仿制品,人生和艺术是合二而一的。“在中国,如果说曾经存在过少数诚实的、严肃的、坚卓的写作者,那么,我必须指出:苇岸的全部作品所奔赴的关于‘大地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


活动现场,嘉宾为苇岸默哀


作为至亲,苇岸的哥哥马建山陪伴苇岸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你在治病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写作,你精心准备了一年之久的《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已经写到了《谷雨》,每当你感到精神稍好时,你就要写下去,你想把它们完整地留给读者。你写得很艰难,不长的一段文字,你写了好几天,每当写完一小段,有了一些进展时,你都感到很欣慰。当《谷雨》终于写完时,你松了一口气,“廿四节气”四组你终于写完了一组。你还想把它们全部写完,没想到命运并不给你留下充足的时间,你的身体越来越差,上楼已经十分困难,无情的病魔像一条凶恶的毒蛇每天在疯狂地吞噬着你的肌体,你的力气好像已经用尽,每天躺在床上不想说话,不愿睁开你的双眼。”


林莽回忆,在最后的日子里,苇岸一直是冷静而坚韧的。“他整理了自己所有的文稿,把过去文章中不合于自己艺术原则的内容全部删去,为此他耗尽了最后的精力。五月十七日下午,他把它们交代给我和宁肯,当天晚上就开始昏迷,两天后辞世。五月二十三日中午,在昌平北小营那片养育过苇岸的乡土上,亲友们在《安魂曲》的乐曲声中为苇岸送行,遵照他的遗嘱,人们将骨灰和花瓣撒在了麦田、树林和河水中。”


林莽认为,苇岸深爱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他的七十六节的长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是他对我们最无私的馈赠。“作为他的朋友我们是有幸的,因为在未来的岁月里,他的精神与文字将伴随着我们度过因怀念而带来的感伤与孤独时光。”



给苇岸

林莽


二十年

时光一晃竟已过了二十年

苇岸  活在我心中的好兄弟

你可知道

当年一些美好的事物已经消失

包括你热爱的那片青青的麦田

朋友们大多已两鬓染霜

时间无情  你心中的农耕文明

与我们相隔得更为遥远

 

人心和世界都在变

这世上的伪装五颜六色令人眩晕

我们常需透过迷雾  仰望古老的信念

有一些最质朴的道理

如同你那些简洁的文字一样

令我们在警醒中无限怀念          

 

当我们回首遥望

那条流经了多少世纪的文学之河正滔滔而来

你已汇入其中  令我们欣慰

在质朴、真诚、明亮与透彻的心灵之路上

我同你一样  一直认真呵护着

生命的朗月清风和灵魂之火的小小的本源

 

苇岸  有时我还会翻开你的书页 

在那些字里行间  我依旧能闻到

阳光  青草  溪水  麦田和泥土的味道

它们温润  沉潜  散发着抚慰身心的光芒


2019年5月18日


亲人深切的怀念、文坛好友中肯的追忆、理论名家客观的论述,受苇岸创作影响的普通读者,共同还原了一段生动、鲜活、真挚的文学记忆。作为散文家的苇岸,在这本文集中得到了鲜活而丰富的展现。正如此文集的主编冯秋子所说,这部纪念文集试着为读者呈现真实而个性鲜明的苇岸,一个在思想、艺术的创造和表达中、在生存时世的深刻体验中、在艰难困苦中加深着信仰的苇岸,也不失为是对他的创作的重要补充,或是他执念阅读、思考和文学写作以外的一种镜面或者写照。


此文集,既还原了一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现场,也蕴含着对时代文学创作、思想探索的深切期待。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

 林贤治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5月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是纪念散文家苇岸的文集。


苇岸是一个有独特价值、思想深邃、影响广泛的散文作家,一生关注大地上的事情和“大地道德”,将自然万物融入创作,其风格严谨、克制、谦卑而充满赤子深情,影响了活跃在当今文坛的很多作家、诗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影响愈来愈深远而广泛,被文学界和思想界誉为“中国的梭罗”。


美国散文家约翰·巴勒斯说,有的人把自己像种子似的播撒在土地上。苇岸便是这么一个人,一粒种子。他是“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和“大地上的圣徒”。


因为早逝,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但其人格力量和文字魅力,至今仍广受好评与追念。该文集中,苇岸的家人、好友以及文学界、思想界同仁,从不同侧面回忆和描述了苇岸的一生与创作,尤其是苇岸的性格特征与艺术追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散文家的苇岸,在这个集子里得到了鲜活而丰富的展现。




苇岸,原名马建国,在散文界颇有盛名,被誉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大地上的圣徒”“中国的梭罗”。1960年1月生于北京昌平北小营村,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终年三十九岁。作品有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太阳升起以后》《上帝之子》《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大地上的事情》等。


主编:冯秋子,作家、编辑、艺术家。出版散文集《圣山下》《朝向流水》《塞上》《舞蹈的皱褶》《冻土的家园》等数十种。




扫码购买《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


京东购买

当当购买



●END●







往期回顾



黄河十四走  |  杨先让·徐悲鸿  |  杨先让文集  |  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  萧耳·中产阶级看月亮  |  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  |  黑陶·二泉映月  |  海子·海子诗文选  |  闻中·吉檀迦利  |  张锐锋·卡夫卡谜题  |  江子·青花帝国  |  萧耳·锦灰堆 美人计  |  黑陶·泥与焰 南方笔记  |  白峰·大玩家的斗蟋故事  |   张述·微光炬火  大海截句集    计文君·化城喻  |  李广平·抵达内心的歌谣   |  于赓哲·唐开国  |  朱夏妮·新来的人  | 白峰·定色分类蟋蟀谱 | 多多截句集 | 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 | 新九叶集


童话 | 车培晶 ·雪镇上的美丽传说 | 金近·小喜鹊加加 | 康复昆·兔儿树 | 周基亭·神秘的眼睛 | 戴达·会唱歌的鱼 | 杨鹏·最后一匹狼 | 严文井·小溪流的歌 | 送你一匹飞翔的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