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体谅、不尊重、不感激,我该拿孩子的“自私”怎么办?

AnnXiao 安潇AnnXiao 2019-06-20


我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多数时候,她们都很甜蜜和听话。有时淘气,我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提醒。但是我最不能忍的,就是她们自私自我、对他人没有体谅、不尊重、不知感激的时候。每次我心里都会像堵了块石头,没法再和颜悦色,而是会严厉地批评她们。



不体谅别人:


比如有天我一个人带孩子们出门玩,坐巴士又坐火车,去了很远的地方,她俩都高兴极了,玩得很痛快。但我累了一整天,一边时时刻刻照看她俩、一边还要背书包拎东西,陪玩很辛苦。


回家路上,姐姐Suki一直念叨要做一个手工。结果到了家,我鞋子还没脱呢,她就冲进游戏室拿来材料要我给她帮忙。我当时又累又困,只想换了衣服上了厕所喝杯茶再说。我说我要休息十分钟。结果Suki死缠烂打,非要找我立即陪玩。那一次我生气地批评她:不能这样自私地只顾着自己的需要,而对他人的感受完全视而不见。


不尊重别人:


再有一次,我在给我和老R的卧室换床单和被罩。我们总是告诉姐妹俩,爸妈的卧室和床是属于爸妈的,她们不可以到床上来跳。结果她俩看到又干净又整齐的新被罩反而被刺激得无比兴奋,趁我不注意偷偷打开门,连脏衣服脏袜子都没换就在爸妈的新床罩上疯猴子一样跳来跳去。我和老R严厉地把她俩赶出房间:孩子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所有物和他人的空间。



不感激别人:


还有一次,奶奶到伦敦来拜访我们。她特意给孩子们带了礼物,每个人一个玩具,姐妹俩都很高兴。可妹妹Sula刚玩了五分钟,就表示说她更喜欢Suki手里的玩具,要求奶奶也给她一样的。姐姐的玩具没有双份,Sula便哭闹起来,被我批评了以后她脾气更大,还把奶奶送她的玩具扔到了一边。这下也是触了我的底线:孩子对奶奶的心意完全没有感激不说,只想着要更多。于是我让她哭了个够,哭完了要求她和奶奶道歉。得到”不是必然,孩子应该心存感激。




0~6岁孩子的自私心理


自我中心、无视他人感受,在年幼的孩子中是太常见的特征但是常见并不等同于我们就该忽视。社会中那些自私的成人,就是从自私的孩子成长起来的。


孩子的自私心理,是随着年龄和认知发展阶段变化的。对于婴儿来说,她感受世界的方式就是“全能自恋”,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和事物都该围绕自己的意愿旋转。



对1~3岁的幼儿,要求他们总能有同理心和体谅他人,也是不现实的高期待。比如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幼儿面对山的模型而坐,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让孩子从四张图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儿无法采用他人的视角,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诠释环境,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但是3岁以后,我们就应该特别重视孩子的性格发展,要有意识地培养同理心了,引导孩子从自私走向无私。尤其6岁之前,是性格和情感培养的关键期。


上周我推送了一部BBC纪录片天下有所谓“正确的养育风格”吗?BBC纪录片,七位妈妈的养育方式引深思,引起了好多关于孩子“自私”的讨论。


其中有一个十四岁的白人女孩,对妈妈没有尊重和感激,非常自我和叛逆,饮酒嗑药,出现了很多让妈妈痛苦不堪的行为问题。而青春期所显示出的问题,形成并不在青春期,而是来自童年期的养育。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残忍无情是孤弱无助的童年熬出来的,自私无耻是百般迁就的童年溺出来的。青春期的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表现,其实是父母的养育结果。”



比如片中那个黑人妈妈,拼命地做三份工作,想要给三个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一到周末孩子们就逛玩具店,去买到所有想要的东西。挥霍无度,但是他们仍然不快乐,对妈妈毫无感激。



孩子的表现让人唏嘘:到底什么养育方式会强化孩子的自私心理?我们应该怎样鼓励孩子成长为一个更“无私”的人?



什么情境会滋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在养育中,下面几种情境会激发孩子的自私行为:

1. 父母因为陪伴不足,用纵容溺爱的方式来弥补负罪感,对孩子有求必应、物欲立即满足。

2. 长期被养育者忽视的孩子,愤怒和低落的情绪也会让他不再在乎别人。

3. 有爱却没有边界,没有设定清晰的行为准则,孩子为所欲为。

4. 当父母的行为经常自私自我、不尊重和体谅他人,孩子也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怎样鼓励孩子成为更“无私”的人?


1. 指出孩子自私的行为、赞美无私的行为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孩子的性格发展往往和语言发展是相联系的。当孩子展现了特定的行为,用语言去解释:自私行为给予指正,无私行为给予赞美和鼓励,看起来非常传统和简单的方法,却可以有效建立孩子的认知,正面管教。



2. 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生活


父母们经常会这样对孩子说:“家里的事你都不用管,把学习学好了就可以了”。孩子如此长大,对家庭所需缺乏了解、对家人状态无从关心,又如何让她懂得体谅他人、有感激之情呢?甚至孩子考上了大学,往往也会觉得全靠自己的努力,是自己做的。


孩子需要参与家庭生活、分担家务、讨论家庭决策,家事无论大小,只有参与进来,孩子才能了解家庭中每个人的状态和需求,有一份责任心,学会去关怀他人。



3. 爱是无私的,但规矩不能没有边界


很多人会把“爱与自由”同“纵容溺爱”混淆。然而3~6岁的时期,孩子应该开始学习自控、尊重规则。如果这个年龄段父母不给孩子设置清晰的行为边界,而让孩子缺失自控力培养的机会,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事中都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遵守规则、培养自控力,孩子也要学习尊重他人的边界。要能够感知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物品所属权、私人空间和时间所有权,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当孩子触及了规则底线,不要害怕对她说“No”。



4. 孩子需要经历挫折而产生同理心


年幼的孩子不能够体谅别人,有时候会让我们感到痛心。但平心而论,在孩子认知程度还不够的时候,她是真的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就如“三山实验”中那样。


如何培养同理心,让孩子多理解别人的感受呢?首先是建立语言认知。在孩子经历难过、疼痛、疲劳、饥饿等等感受时,用语言帮助她描述,而当孩子看到其他人的感受时,也帮她用语言去描述,孩子才能渐渐把他人的感受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



孩子自己有过同样的体会也是建立同理心重要的一环,因此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出门时,孩子自己背书包走一路,就能够知道妈妈的辛苦;她自己有过饥饿的感觉,就会知道妈妈饿着肚子哄自己睡觉有多么不容易。


带她们去远行、去登山,去感受身体的劳累;去游泳、去参加体育活动,多面对困难和挑战,体会挫败和胜利等各种情绪。感受丰富了,才会更有同理心,更能体会别人的境遇。



5. 延迟满足与感激之情


缺乏“感激”,就是因为“得到”太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会让她感觉“得到”是理所当然。延迟满足,不仅让孩子学会感激,也培养自控力,帮助孩子了解如何与自己的物欲相处。


延迟满足不是让孩子感到匮乏。而是那些并非特别紧要或必要的物质要求,鼓励孩子先等待再实现。能够等待的孩子,将来会有能力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克制当下的诱惑。我们有一个“许愿单”的方法,在延迟满足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筛洗欲望和延迟满足,“欲望管理”是孩子把握命运的利器



当要求得到满足时,孩子必须对帮助她实现的人有所感谢。如果是过年过节收到礼物,除了表示感谢以外甚至要写感谢卡片。别人为自己的付出,从来都不该是理所当然的。


6. 父母是“无私”的榜样


如果爸妈的行为也经常自我中心、对他人没有体谅和尊重,那么孩子也会去学习父母的行为。


无私的态度要先从父母自己做起。不要只是一味对孩子无私付出,要让孩子看到爸妈对他人的关怀。有机会的话,带着孩子去为社区、为别人做一些事。捡社区的垃圾、给公园种树、帮助学校组织活动,不求所得,只为其他人的快乐。让孩子看到父母是是如何对待他人的,她也会耳濡目染。




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孩子无尽的爱。但是一定不要忘了,六岁以前要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安潇 2019年 1月 于 伦敦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评论、分享、点赞都是最好的鼓励,感谢阅读!不想错过彼此,请别忘了把我的公号设置为“星标”哦。



正在团:

*经济颜值高,打印效果好,千元以下打印一体机我推荐这两款

*比利时“专注力训练”绘本,15位艺术家倾心创作,提升专注、认知与审美


推荐阅读:

情商与性格

*我该拿一个极度害羞的娃如何是好

*面对崩溃哭闹的宝宝,如何安抚却不妥协?

*两岁娃的“理智与情感”:哭了半小时后,她说的话让我惊讶了

*孩子因“得不到”而爆发的情绪如何疏解?是否应该物质奖励行为?

*不可忽视的财商启蒙,用这五个方法去实现 

*筛洗欲望和延迟满足,“欲望管理”是孩子把握命运的利器 

*管教孩子一招应万变:“拟人演绎法”

*到底如何应对“不听话宝宝”?除了吼叫和唠叨,真的还有其他办法吗?

*英国爸爸教给孩子的十条餐桌礼仪

*一遇困难就情绪崩溃,孩子的“抗挫力”从何培养?

*妈妈一走,孩子就哭,这是缺乏安全感吗?

*我用游戏力为你解锁“一岁星人”的奇特行为

*面对“死亡敏感期”的孩子,请不要这样说

*鼓励内向怕生的孩子去面试,有力无处使是一种什么心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