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样家庭的两个娃,截然不同的物质观?

AnnXiao 安潇AnnXiao 2019-06-20



大概每个二胎妈妈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叹:同一个家庭,养育出的两个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同?


孩子们的天然差异,越长大越鲜明,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吧。


比如我家的姐妹俩,她们对待物质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能反应,这种对比经常让我感到惊奇。






物欲寡淡的妹妹



Suki和Sula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显现出非常不一样的物质欲。我讶异的同时,也在思考:该如何去引导她们的物质观?


先说说三岁的妹妹Sula,她是个奇怪的小人儿,从小就物欲淡薄。虽然她也有心爱的玩偶和玩具,时不时也会和姐姐争抢,但她很少会对还未得到的东西念念不忘。“渴望得到某件东西”这个念头,很少在她的心智中占据首要位置。


生日和圣诞节,让她兴奋的是漂亮的装饰和家人朋友相聚,对于能收到什么礼物,她不那么上心。派对之后有时会收到十几份礼物,但她经常拆了一件就专心去玩了,而忘记了拆其他的礼物。


带她去玩具店是很轻松的事,她很少会为了要买玩具而发脾气。上周我带她去Hamley的五层玩具店,她慢慢地一件件地看啊摸啊,都很喜欢,但只要我说“咱们要走了哦”,她就会很痛快地把玩具放回架子,不会流连忘返。



我也不想她委屈自己,我说:“Sula,咱们难得来一次Hamley,你可以选择一件小玩具哦。”


那么庞大的玩具店,她也没有多看,五分钟内就在绘本区选了一本贴纸书。我一看,居然和去年我带她来Hamley时选的是同一本贴纸书!这让我心里有诸多感慨:这孩子真是对物质没啥执念,喜欢的都是些简单的东西,她心无旁骛,不在乎去比较。


因为她的这种对物质无所谓的性格,“贿赂和奖励”对她也不大行得通。比如这个月,她忽然爱上抗拒了一年的芭蕾课,在课上优雅地翩翩起舞,这让我们大跌眼镜、满心骄傲。我们说:“Sula你太棒了!在课上跳得真好,我们去买漂亮的芭蕾裙吧!”结果她大喊:“我才不要芭蕾裙!”就是这么不落俗套......


第二周,人家照样开开心心地上芭蕾课,对她来说,对事物本身的喜爱才是动力,那些表面的奖赏她甚至会嫌弃


对于妹妹物欲寡淡的性格,我觉得这样挺好,她将来可能会更坚定地投入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上,不为物质诱惑而动摇。





物欲强烈的姐姐


再说五岁的姐姐Suki。和妹妹正相反,她是个彻底的物欲控。这是一个性格弱点吗?我曾经担忧过。但后来发现,有了适当的引导,弱点有可能会转变成动力与能力


Suki从婴儿时代起就是个恋物的家伙。她五个月大时喜欢上长颈鹿玩偶,就执着地迷恋到现在。她每天晚上回家都首先要找到长颈鹿陪在身边,晚上更要和它一起入眠。长颈鹿陪她去世界各地,现在已经又破又旧,耳朵上两个大洞。



幼儿时期,她的恋物情结开始变得更强烈。刚到两岁时她有个小铁盒,里面有两颗小弹珠,她爱到不行,必须一直攥在手心里。有时她不小心把弹珠盒忘在了某个地方,就会焦虑爆棚,派全家去找,五分钟没找到她就会崩溃大哭。到了晚上她一定要把弹珠盒藏在枕头底下,确认它不会消失才会安心地睡去。


弹珠盒的迷恋期大概有两个月左右,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件让她迷得醉生梦死的事物,特征就是几分钟看不到她都会崩溃,而且必须要和这件东西一起睡觉......她的枕头旁边出现过各种物品:玩具、书包、小本子、糖纸、绒偶、贴纸、手电筒、电子设备等等。


在Suki 两到三岁期间,她因为找到不到迷恋物而崩溃的几率特别高,也经常会因为妹妹拿走了物品而发飙。从那时起,去玩具店成了让我们头疼的事:她一旦在店里看上让她着迷的物品,我们不给买就会趴在地上大哭半小时,这种情景出现过好几次。



我在公号文章中也写到过我们的“许愿单”的对策。这一招并不适用于每个孩子,但是对Suki来说,一下子就让她的物欲有了个台阶和解决方案。(筛洗欲望和延迟满足,“欲望管理”是孩子把握命运的利器


“许愿单”的方法是,Suki迷上的物品,我们通常不会当时就在商店里买,而是用手机把它拍照,回家打印出来,让她剪贴在一本“许愿册”里,等待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作用,就是让她去审视自己的物欲:自己真的是很想要这件东西吗?还是说那只是在商店里的一时冲动?


等待的时间中,她也会收集更多事物在“许愿单”里,这就让她学会了去比较:哪些是自己真喜欢的、哪些其实不那么喜欢?


如果是她真喜欢的东西、价格合理、她又愿意等待,那么我们就会过段时间再次回到店里买给她。



“许愿单”的目的,一是让她不要有物质的匮乏感:真正喜欢的东西,她最终总能得到;

二是为了让她学会把理智代入自己的物质观:通过时间想清楚自己到底最想要什么;

三是,我们没有要求她用行动表现去交换物质,也是希望孩子能够保留对良好行为本身的自发动力,避免赋予太多其他的目的性。


每次用拍照的方式把物品“带走”,Suki就感觉自己已经拥有了这个物品的一小半,因而再也没有在商店里哭闹过。用这个方法,我们让她学会了“延迟满足”:她能够抗拒当下的诱惑,在时间的尺度上去审视和计划,并最终得到心爱的东西。





形成延迟满足的意志力


“许愿单”的方法我在Suki三岁时写到了,但她现在五岁了,你们也许想知道她是怎样发展的?


两三岁时,她把喜欢的事物都贴在许愿册里,那都是一些小物件,几个星期、一个月以后,她可以选择最喜欢的那个去买。


但是四岁以后,物欲旺盛的她,想要的物品就变得更大件、更昂贵了,于是等待的时间也就随之延长了。让我惊讶的是,Suki从两岁以来学会了延迟满足,现在即使等待更久,她也能欣然接受、开心期盼。大件的物品,她乐意等好几个月,到生日、圣诞节的时候再买。但等待的过程中也少不了调剂品:她喜欢不断观赏自己的“许愿单”,她把册子页面贴得满满地,欲望清单就跟自己的艺术品一样。



到了实现愿望的时刻,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她会在不那么想要的事物图片旁边打个“叉子”,剩下的心愿其实就那么一两个。经历了比较、期冀和等待,当愿望实现时,她的满足感特别强烈,一连几个星期炫耀个不停,为此快乐满足。



姐妹俩这样的物质态度的差异在生活中随时都会显现出来。比如,我们去度假时都会让孩子们选个纪念品带回家。每次进玩具店或者纪念品店,妹妹Sula总是几分钟内就会选好,立刻就塞给我付款。


但姐姐Suki就费劲多了!她的执念就是一定要选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才会罢休。只要她走进店里,半个小时都会挑个没完,而且经常因为没选到喜欢的而沮丧,她恨不得为了选一个小礼物而逛十几家玩具店!




从抗拒诱惑到金钱管理


我也时常思考Suki的物质欲,觉得这样强烈的欲望其实也不都是弱点,或许可以转变成某种驱动力。到了Suki五岁以后,我惊讶地发现她开始有“存钱”的意识了,大概比起物质欲寡淡的孩子,她天然地有更多机会学习到欲望管理和金钱管理。


Suki开始自发地“规划”自己的欲望了,她逐渐显现出强大的管理能力,能够放弃各种小慧小利,为了更大的目标而拒绝当下的诱惑。


自从有了金钱意识,她开始想方设法“存钱”去买到更大件、更喜欢的东西。比如我们去旅行时,我们允许孩子们挑个10镑左右的小礼物带回家。Sula马上就会高高兴兴地选好。但Suki往往半个小时以后还垂头丧气,她不肯轻易花掉10镑钱。很多次,她都决定要把零钱存下来,留着以后买更喜欢的东西,面对美味冰淇凌也不动摇。她要把许多小的福利攒下来变成以后的大福利。


看到Suki有了这个“存零为整”的意识,我就开始更多地让她了解钱物品的价格,了解自己需要多少钱去买到想要的东西,以及金钱和时间的关系。


Suki五岁以后,她开始有了些零花钱。比如每次奶奶来看她,都会给她10英镑;每次牙齿仙子访问,也会给她5英镑;每个月,爸爸妈妈也会给她5镑。她总来问我她总共有多少钱,于是我就用手机上的清单给她记账。但每次我问她:“你想现在就花掉吗?买雪糕、糖果、杂志都可以。”她总是摇头,说“存起来!存起来!”然后不断问我,总共存了多少钱。


同时,她会拿出她的“许愿单”反复研究,然后每次逛商店都仔细查看物品,喜欢的拍照、打印出来贴在本子上。她对价格也越来越敏感,开始意识到更高的价格需更长的时间去存钱。



今年年初,她把许愿单中的其他图片都打叉,只留了一个“声控日记本”,这个日记本可以用主人的声音做密码、可以用光笔写秘密文档、还有一个暗格可以放自己的珍贵小物件。这个声控日记本很贵,但Suki信誓旦旦地要存钱去买。这几个月里,她很能克制,有时去商店里,我们给妹妹买个雪糕,她就会说:这一镑我要存下来,存够了去买日记本。


她存了三个月的零花钱,这个月初终于存够了,让我去亚马逊下单买了声控日记本。日记本拿到手的时候,她的喜悦感爆棚。通过计划和等待而获得的满足,必定比当下就实现了欲望的快感要更长久。


这有点像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看到Suki能够为了更远的目标而拒绝当下的诱惑、能够有意志力去延迟满足,我挺惊讶的。我意识到,物欲强的孩子,一样能够把“性格弱点”磨练成“财商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物欲淡薄的妹妹,可能在某个时候,我反而要激发她学习金钱管理的动力呢,给她寻找增长财商的机会。






引导孩子存钱的小窍门


我的读者们也时不时会和我讨论:如何教给孩子欲望管理和金钱管理。


五岁以前的孩子,可能还没有清晰的金钱概念,还不适合拥有零花钱。但是这个阶段,可以用“许愿单”的方法,让孩子体会到“物质欲望”与“时间”的关系。孩子生活和学习所需的物品另外别论,但如果不是“必需品”,而是出于“欲望”的事物,那么就要让孩子明白它们并不是当下就要立刻满足,可以给“欲望”一些时间去审视和等待。


五岁以后的孩子,开始有零花钱了,就可以更直接地学习“金钱管理”了。了解物品价格和金钱面值,学习存钱和花钱,都是生活技能和数学启蒙的一部分。



我发现,鼓励孩子存钱的一个窍门就是“存零为整”。一开始,我们每周给孩子一两镑放在存钱罐里,但我发现这样给零钱,孩子会不知道珍惜,经常取出来玩一玩就找不到了,也很容易拿去商店花掉。后来我们一个月给一次零花钱,孩子有了更长时间等待、也会看到面值更大的金钱“成果”,一下子就有了“存钱”、买更喜欢的物品的动力


不过,现金还是比较难操作的。现金放在孩子那里总是会丢,她常常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存了多少。既然是数字年代,金钱管理完全可以变成纯数字的方式。零用钱无论来自无论是牙齿仙子、姥姥的红包、还是爸妈给的零花,都可以汇总成一个让她一目了然的数字。Suki会很有动力看到这个数字的增长,会更有存钱的意识。如果她身边有好多现金和硬币,她很可能就无意识地都花掉了。




有“仪式感”的存钱罐


很长一段时间我是用手机记事薄来记录Suki的“存款”的,但这种记录很不方便,要人肉手动做加减法;我也尝试用过一些手机app,但孩子自己看不到,她总是要来问我余额有多少,这对她自己学习金钱管理是个阻碍


于是,我一直都在寻找帮助孩子学习金钱管理的更好途径。最近,我看到了这个叫做Little Can的儿童智能存钱罐,来自Pupupula,它简直像是为Suki这样的孩子设计的。



这个长得像蘑菇的家伙,主要能做的事,就是让孩子和爸妈的互动中,完全一些和金钱有关的基本操作,比如存钱、花钱、查余额,达到认识金钱、启蒙财商的目的。和那些记账App有本质不同,它邀请孩子亲自参与,通过“仪式感”带给孩子“金钱自主”的体验。


Pupupula品牌给我寄了一个Little Can存钱罐到伦敦,对Suki来说是正中下怀。存钱罐有个设定,每次我存入钱时,存钱罐的上盖就会弹起、亮灯、发出声音。孩子注意到后,按一下就表示确认收钱;用手摇一摇,就可以看到余额是多少,还能听到硬币的声音。



别看这个“缓慢弹起——按压锁住”的互动,看起来很简单,Little Can搞了好久才成功,也已经申请了专利。为什么费这么老大劲?因为孩子会留意到很多大人不觉得重要的东西,存钱罐“只是弹起来那么一下下”,对小朋友而言,却像是对自己一份努力和自主权的“确认”。


这样就非常直观了,Suki不用来问我,随时就可以查看她的存款存了多少,而且Little Can有动态的表情和可爱的声音,就像一个随时给她汇报的小管家一样,让她更有管理金钱的动力了。



存钱和花钱,都很容易通过Little Can的手机app与存钱罐互动。花钱的时候,存钱罐会显示扣除的金额,并发出有点沮丧的声音。孩子很快会明白:买雪糕玩具=存款变少,自然而然地理解钱不是无限的。



除了存钱、花钱,爸妈还可以用app给孩子设置小任务,存钱罐用小图标或者零钱作为奖励。孩子就像有了自己的信用账户一样,可以直观体验到金钱与自己的关系,这也许是他们与金钱社会的最初接触吧。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都有爸妈与孩子的互动,财商启蒙也是陪伴和沟通


好消息是,Little Can在小米众筹上线了,长按下面二维码,或者点击“原文链接”,就是“小米有品”的界面哦。



孩子们在学习管理金钱的路上,最终学会的是管理欲望和管理自己。





安潇 2019年3月 于 伦敦




如何在安潇公号搜索文章


最近经常有朋友说很难搜索到我以前发表过的文章,因为“目录”里文章太多,已经越来越长了!而关键词设置,我也经常弄不过来。

其实,这里有一个特别便捷的方法,可以轻松利用关键词搜索到我的公号里所有相关文章!

首先,请进入我的公号主页,如下图。找到最下方的“All Articles所有文章”。

进入了以后,轻轻下拉,就会在最上方出现一个搜索对话框。在这个对话框里输入你想找的关键词,就能看到我公号里所有的相关文章啦!


正在团

开售 | 回答学龄前宝宝“十万个为什么”,英国DK这两本幼儿百科全书是权威

开售 | 来自伦敦的神奇变色雨伞,SPF50+防晒,晴雨通用颜值高


财商

孩子因“得不到”而爆发的情绪如何疏解?是否应该物质奖励行为?

2-4岁财商启蒙,从模拟到实践!

不可忽视的财商启蒙,用这五个方法去实现 

筛洗欲望和延迟满足,“欲望管理”是孩子把握命运的利器 


情商与性格

我该拿一个极度害羞的娃如何是好

面对崩溃哭闹的宝宝,如何安抚却不妥协?

两岁娃的“理智与情感”:哭了半小时后,她说的话让我惊讶了

管教孩子一招应万变:“拟人演绎法”

到底如何应对“不听话宝宝”?除了吼叫和唠叨,真的还有其他办法吗?

为什么英国盛产戏骨戏精?英国孩子从小就玩这样的戏剧游戏了

英国爸爸教给孩子的十条餐桌礼仪

一遇困难就情绪崩溃,孩子的“抗挫力”从何培养?

妈妈一走,孩子就哭,这是缺乏安全感吗?

我用游戏力为你解锁“一岁星人”的奇特行为

面对“死亡敏感期”的孩子,请不要这样说

鼓励内向怕生的孩子去面试,有力无处使是一种什么心酸

天下有所谓“正确的养育风格”吗?BBC纪录片,七位妈妈的养育方式引深思 

不体谅、不尊重、不感激,我该拿孩子的“自私”怎么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