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廖柳先生:汉字起源的刻划符号和陶文符号说

廖柳先生 文字研究 2021-10-27

汉字起源的刻划符

和陶文符号说

 

汉字最早是在何时何地出现的,又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人们一直想搞清楚的问题。但是,从先秦至今,这依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按照文字起源研究的一般认识,任何一种自源的文字体系,总是由个体的原始文字符号不断出现并逐步积累到一定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汉字从初创到形成也应该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国有不少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和猜想,但随着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将汉字的起源指向了刻划符号和陶文符号。

 

一、结绳记事说


在发明文字之前,原始人类经历了一段用实物辅助记忆的漫长过程,部落若有重大事情发生时,先民们会在一条绳上打结,用以记事。这就是“结绳记事”。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例如《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而治,万民以察。”《道德经·第八十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庄子·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说文解字·叙》:“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文心雕龙·练字》:“文象立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晚晴学者朱宗莱在《文字字形义篇》中说得更明白:“文字之作,肇始结绳。”

从这些记载来看,似乎文字是结绳之后出现的,“结绳”之后就有文字了。即便是在今天,我国境内一些边远地区的人,为了避免忘记某些重要的事情,还习惯以在裤腰带上打个结的办法辅助记忆。此外,傈僳族用结绳法记账,纳西族和普米族用羊毛绳来传递信息,这些都是结绳文化的遗留痕迹。独龙族远行的时候,用结绳计算时间,走一天,打一个结。藏族、高山族、哈尼族也都使用过这个方法。事实上,“结绳记事”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古埃及人、古波斯人、印第安人都曾有过结绳记事的历史,其中秘鲁印第安人的结绳方法尤为发达,“举凡人口之统计,土地之界域,各种族及兵卒之标号,命令之宣布,刑条之制定等等,均赖结绳以为记。”他们还用不同颜色的绳结代表不同的概念和事物,用单结合复结分别表示不同的位数,更复杂的是结绳上的位置及其形状也有重要意义,各种事物在绳上都有其特殊的位置及其重要的意义。

可见,结绳记事是一个可信的传说,古人绝对是有结绳记事的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第一,我们的众多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其二,中外历史已经证明,许多民族在文字发明之前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绳结作为一种视觉的记事符号,在记事的数量和明确性上虽然极为寥寥,但它是突破有声语言时间限制的一种成功的尝试,是原始人记忆和交际符号由听觉向视觉的一次成功扩展,而这正是激发人类发明文字的动因。也就是说,人们把结绳与文字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第一,虽然结绳记事与用文字记录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文字生产的主观要求即突破语言的时空限制的要求已经具备了,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的前奏和预演。第二,人类创造结绳记事的方法与发明文字的想法是一致的,或者说,结绳记事与古汉字的造字原则在视觉留存这一点上具有共通之处,都是通过视觉符号对有声语言时空限制的超越。第三,结绳记事成为后来的有些汉字的造字取象之源。

虽然“十、廿、卅”(打一个结表示十、打两个结表示二十、打三个结表示三十)等汉字有可能取像于结绳,但这也绝不能说汉字是起源于结绳记事的。其一,结绳只能是记事的一种方法,而无法抽象为文字,它也不具备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功效。其二,这些能证明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的例子也屈指可数,而且目前也只是说有可能。虽然在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思路上结绳和文字有相似性。但我们不能说汉字起源于结绳,结绳只是人类发明汉字前的一段探索。如同人类在发明衣服前,曾有过用树叶遮体的一段探索。

 

二、契刻说


“契”就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上锯齿,用来记事。刻契是古人在结绳记事后又一种帮助记忆的实物记事法,多作契约用,比结绳记事方法进步多了。因为契刻在质地坚韧的竹、木上的痕迹不易涂改,而且其后要左右吻合才为确证,这样的记号要比绳结的可信度更高,在技术上契刻也比结绳要求更严格,要刻化得整齐、清楚无误,并且两部分的齿形完全吻合,不是每个人都能刻好的,需要有一定技能的人才能胜任。

《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所说的“书契”,实际上就是刻契。《老子》:“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责于人。”《列子·说符》中有一段相关的记载:“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俞樾《诸子平义》又说:“齿者,契之齿也。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从这几段文献可知,古代的契,是在木板边上刻成牙齿般的形状,而契刻的用途是记事。

后汉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无文字,也使刻契。可见在制契丹字以前,均用刻木。这种方法有许多少数民族中广泛使用,并沿用至近代。这种刻契已具有记事记数的作用,可以作契约的凭证。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刻契的一些符号与某些汉字形体很相似的,例如:“一、二、三”等与数字“一、二、三、四、五”古文字十分相似。但刻契符号还不能算是汉字,因为它没有同语言中的词或语素结合起来,也没有赋予固定的读音。虽然契刻不是文字,但它显示了创造文字的群众性和“约定俗成”性的历史过程。

原始先民,曾经利用燧石打猎和自卫,也用燧石刻划痕迹,在木板、竹片、石块、泥板等物体上刻划各种符号和标志,作为标记,以帮助记忆,发展到后来,这种刻划成为契约,用来作为标记债务的凭据。契刻为约的办法产生于未有文字的原始时代,和结绳记事一样,契刻也是古人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所以那些木刻上的简单划痕,当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它有三点比结绳有了进步:第一,刻契对汉字的书写产生了影响;第二,它有“约定成说”的社会功效;第三,汉字中产生的记数的“一”至“五”的字,刻契应当是对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可以当作是汉字萌芽的一个发端。

 

三、八卦说


八卦是八种不同的卦象,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是古代的巫师用来占卜的工具。八卦传说是伏羲所做的,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古代的经书《周易》,后来放在了被时人和后世尊称为“五经无双”“字圣”“辞书鼻祖”的许慎先生的《说文解字》的序言里,这本书是他历时近三十年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书中关于八卦的来源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古者庖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八卦这八种符号后来又用数学组合之法演变成六十四卦。作卦之初,大概也是以符号代表事物,用以记事,而后来则以哲学思维说解,形成了一种形而上的玄学,但这些符号,有形有义,并且可能以卦名或卦象为音,初步具备了文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代有人认为八卦是古代的一种文字。到了宋代,出现了关于汉字源于八卦的说法,郑樵说:“文字起源于八卦”。近人刘师培则做了更明确的论断,其言曰:“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矣。”八卦中的坎卦代表水,为中间一长横上下为两条对称的短横,和甲骨文的水的字形确实非常像。但也仅此一例而已,还不足以证明八卦和文字的起源有内在关联。

而且八卦与文字,在形体上并无承继的关系,比如乾卦之于天,坤卦之于地,两者之形体并无联系;并且卦的每个符号,往往象征着多个事物(如《说卦》云:“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木果”),并不是固定的代表语言中的一个词或特定的词素,不能用以记录语言。虽然八卦符号和后来个别文字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用坎卦☵表示水的形象,和甲骨文、金文、小篆里“水”的字形是一致的,但汉字和八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系统,所以说八卦不可能是文字的来源。

 

四、仓颉造字说


汉字究竟是谁创造的这个问题,在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说法是仓颉创造了汉字,先秦典籍如《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对仓颉造字均有记载或引用。《荀子》的《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描述的更多是在造字的兴盛时期,仓颉整理了汉字。《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已知之矣。”《吕氏春秋·郡守篇》里列举了六位发明者的名单,就有“仓颉作书”在内。关于仓颉造字描述夸张的是《淮南子·本经训》,书中写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仓颉造出字来,天下起了谷雨,鬼夜间哭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文献中的记载较多,如《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其他如《韩非子·五蠹篇》、《世本·作篇》、《仓颉篇》、《淮南子·本经训》、《说文解字·叙》等都有记载。从这些古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人不仅相信有仓颉造字这个传说,而且也认为仓颉所造的字就是汉字的起源。

其实,对于仓颉造字这个说法记录最详细的当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的文字:“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大致意思是作为皇帝史官的仓颉,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了鸟兽的足迹,从中得到了启发,创造了汉字。具体又是怎么造的字呢?许慎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就是按照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具体形状去构造字形,所以叫作文。用形声相益,也就是用一个已经存在的汉字表示这个词的意义类别,再用另一个汉字表示读音,类似这种组合构成的新字,叫作字。

那么,“仓颉造字说”究竟可信吗?汉字真的是仓颉创造的吗?历代研究文字的学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古代先民集体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我们汉字数量众多,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异体繁多的事实中,也可以看出汉字绝不是一个人创造的。仓颉只是把流传于先民中的零散字符加以搜集、规整和使用,他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被尊称为“造字圣人”。

 

五、图画说


古文献中有关图画说的记载不多,如《吕氏春秋·句躬篇》说:“史皇作图。”《路史》说:“夥首作画。”尽管如此,但后世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图画就是汉字的起源。比如说古文字学家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就认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梁东汉在《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一书中也认为:“图画是文字唯一源泉,余者皆非。”

汉字起源图画说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如果承认汉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那么汉字与图画显然属于不同的系统。最重要的一点是,图画有形有意然而无声,这一点近年已受很多人诟病。文字起源图画说忽略了图画变文字的关键步骤——符号化。符号化的过程不仅是形体的简化、抽象化,同时也是凝固形、音、义的过程。在未经符号化之前,图画是不能称作文字的,也不可能成为文字。若说很多文字是渊源于图画的,是能够接受的,也是合理的。若说文字起源于图画,则一方面开了跨界的直通车,另一方面也无视了指事字的发生机缘。

除了这些文献记载,一些已经发掘出来的和汉字有关联的考古资料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就开始把生活中的物件用图画出来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称为“文字画”。我国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就画有鱼蛙鸟鹿等图画,经古文字学家研究,认为这种图画符号就是汉字的一种原始形态——陶文。

 

舞阳贾湖刻符

高邮龙虬庄“陶文”


六、刻划符号和陶文符号说


新石器时代中期贾湖遗址甲骨刻符、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半坡仰韶文化刻划符号、崧泽文化陶器符号、良渚文化刻划符号、大汶口文化陶文符号、龙山文化刻划符号以及其他新石器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等等。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刻划符号分布在我国广大的地区,时间延续长,符号种类多。对这些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的性质、功用及其与文字起源的关系,学术界有很多讨论,认识上也存在较大分歧。如仰韶文化刻划符号有学者认为就是“汉字起源的最初形态”,可以据此推测我国开始有文字的历史达6000年之久。有学者甚至进而认为,半坡时期可能已有2000字的规模,象形、假借字已经出现,这些符号可以与甲骨文互证。也有的学者对各类刻划符号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陶器上出现的刻划符号应该分为象实物之形的陶文和几何形的陶符两类,只有大汶口文化陶文这类符号与汉字起源有关,而陶符这类符号与文字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与文字有着本质的差别,陶符从不和汉字共同使用,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物。尽管学者们对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的性质、功能的认识一时还难以统一,但新石器时代这些刻划符号的大量发现,无疑再现了汉字起源的宏观历史文化背景,而良渚和龙山文化时期那些成行出现的刻划符号,显然是中华大地上文字初创的雏形。


1、陶寺扁壶朱书陶文 2、王城岗陶文 3、4、偃师二里头陶文 5、郑州商城陶文 6、藁城陶文 7、殷墟陶文 8、吴城陶文


从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到殷商晚期甲骨文出现之前,汉字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形成体系的过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从各类符号的类型、数量和特征来看,龙山文化刻划符号与汉字的起源关系最为密切。龙山文化分布地域广泛,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年代相当于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晚期已进入历史上记载的夏代。这正是我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就是夏代,考古发现的相当于夏代的文化遗存表明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和文明时代。夏代是汉字进入创制并形成体系的时代具有极大的可能性。登封王城岗、襄汾陶寺、偃师二里头、赤峰三座店等遗址中发现的陶文,与汉字都属于一个系统,可能是夏代文字的珍贵样本。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结绳记事、契刻、八卦、仓颉造字、图画,这些关于汉字起源的各种传说,都是建立在有史以来典籍上的一些记载以及考古文物上的推论或假说。虽然结绳记事、契刻、八卦、仓颉造字、图画都不是汉字起源的直接来源,但他们都对探索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也折射出中华先民在探索文字道路上的孜孜不倦的精神。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的刻划符号和陶文,我们大致可以梳理一个汉字起源的过程:

原始文字的出现:我国原始文字的创制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原地区贾湖遗址的甲骨刻划符号可能就是原始文字的形态。经过各个文化区域文字创制的艰难尝试和漫长探索历程,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文字符号实现了重要的改进和丰富,在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中出现了成行的文字符号,表明文字的创制已经迎来了雏形。

汉字的创制和形成:经历新石器晚期的进一步发展,到龙山文化晚期夏王朝建立之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夏人创制的文字逐步发展到成熟阶段,最终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汉字系统。商汤灭夏桀之后,历经200多年的进一步改进完善,发展到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晚期的水平。

汉字创制的机理和形成的进程:图画符号和刻划符号是创制汉字的符号源泉;汉字创制的机理,大概与一般文字的产生相似,首先是由图画符号发展为图画文字,然后由图画文字演进成为有特定意义的初文,在初文的基础上逐渐改变意义,扩大功能,孳乳繁衍,日趋完善,最后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字系统。

 

【相關閱讀】


◆廖柳先生:谈中国文字博物馆门票


◆宋镇豪:夏商时代的文字与文体

◆黄天树:甲骨文字240部首

◆甲骨文字 隶定 读音 析形

◆汪德迈先生:从甲骨文到文言文

◆钱穆先生谈甲骨文字

《史说汉字》第2集 【尘封甲骨】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9集,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因爲刻骨、所以銘心

高校用“甲骨文横幅”迎新,学生:看不太懂,但很有趣

◆林沄、宋镇豪、刘一曼、黄德宽谈甲骨学传承和发展

科技館裡的動物甲骨文字


◆张朋朋先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吗?

◆《現代汉語詞典》对“文字”的解释

◆张朋朋先生:文字是以“形”示“意”的视觉符号

◆张朋朋先生:反思西方“普通语言学”的文字观

◆張朋朋先生:论文字的本质

◆張朋朋先生:要用“中國文字學”指導“漢字和漢文教學”

◆孙中山先生:中国文字决不当废

◆毕可生先生:让文字回归伟大与光明

◆钱穆先生:中国文字不代表语言而控制着语(方)言

◆钱穆先生: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

◆钱穆先生:文化中之语言与文字


◆高本漢先生:中国人一旦把这种文字废弃了,就是把中国文化实在的基础降伏于他人了

◆高本漢先生:中国文字好像一个美丽可爱的贵妇

◆高本漢先生:中国文言和文字的价值

◆汪德迈先生:表意文字的创造

◆汪德迈先生:中国表意文字与中国文学

◆荻信雄先生:汉字是最高级的文字

◆劉克雄先生:承傳中華文化從認識文字開始


◆讓米國知曉什麼是文字自信

◆蒙古国的文字自信

◆保守残缺字能建立文字自信吗?

◆和戴先生谈文字功能及文化传承

◆中央黨校的文字自信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指导文字改革

◆30多位文字学家呼吁叫停《通用规范汉字表》


◆之其:繁簡混用不可取——從《現代汉語詞典》題簽說起

◆《現代汉語詞典》封面的六個字,規範不?

◆基础教学用现代汉语常用字部件表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創辦宗旨】

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文字自信

承傳中華文明


【投稿郵箱】

237092168@qq.com


. 若無文字 .

. 則無文化 .

. 更無文明 .

. 文字自信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