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如何讀《論語》
唐翼明:如何讀《論語》
唐翼明先生
《論語》難不難讀呢?
也難也不難。說它難,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古文。古文在中國一百多年以前被廢了,致使到現在很多人看不懂。從這一點上來講,《論語》是難讀。
這裡我又想多說一句,五四運動本身是進步的,是必須的。五四時期的幾個領袖都很偉大,如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但是“五四”不是沒有缺點,起碼在廢除文言這一點上就是有遺憾的。
該不該提倡白話文?該。
但是不應該廢除文言文。文言文被廢除,現在沒有幾個人看得懂古文,這很糟糕。因爲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明、智慧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現在我們看古文,就像是走在了一個城堡前,城堡鎖住了,我們根本進不去。
所以今後的中小學課本、大學課本要增加文言文的成分,我是絕對贊成的。而且文言文學好了,白話文沒有學不好的。文言文寫得好,白話文都能寫得很漂亮,沒有例外的。“五四”以來的作家,凡文章寫得漂亮的,文言文都很好。魯迅的文言文好得不得了,儘管他讓大家不要多讀古書。錢鍾書的文言文也好得不得了,他的《管錐編》全部是文言文寫的,所以能寫出《圍城》這麼漂亮的白話文。
從這一點來看,《論語》是有點難度。但是我說也不難是爲什麼呢?因爲《論語》全部加起來只有15000多字。
一個人從頭到尾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一天讀100個字,那也只要150多天就讀完了。我順便教大家一個讀書的秘訣,一個沒有秘訣的秘訣,但也是最實在最有效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計日程功”,具體地說就是,如果這本書你決定要讀,你就給自己定個死目標,每一天讀幾頁,定個計畫然後堅持到底。這樣,你會發現所有的書都沒有那麼難讀。
我第一次讀《論語》就是這樣的。那時我21歲,剛好市面上出版了楊伯峻的《論語譯注》,《論語譯注》就是把《論語》逐字逐句講解翻譯。
這本書當時是400頁,我每天讀20頁,一個字都不放過,連楊伯峻的解釋也一個字都不放過。仔仔細細地讀20頁,大概要花三四個小時。那時我已經是中學老師,我就利用暑假的時間來讀。我們宿舍的前面是個通道,後面是個教學大樓,通道裡有過堂風比較涼快,我就把我的課桌搬到通道裡,把電線拉到外面,每天吃過晚飯就開始讀,大概從7點左右開始,讀到10點、11點,每天堅持3—4小時。每天就是把這20頁讀完,讀不完我就不睡覺。有時候難啃一點就讀到12點多。每天讀20頁,10天就是200頁,20天就是400頁。
最後這本書我真的20天就把它讀完了。所以,做什麼事一定要下決心,只要下定了決心,書就不會讀不完。
我就花了不到一個暑假的時間,把《論語》從頭到尾讀了一遍。《論語》讀完後,我覺得對我這一輩子的影響太大了,我從此就走上了做人做事的正路,而且古文也基本上通了。
如果這一輩子直到今天,我走的人生道路還不算是太慚愧的話,那首先就要歸功於那一年我下決心讀了《論語》。
讀了這本書後,我從此就有了信心,我相信我可以把我想讀的書都讀完。於是,我用同樣的辦法讀《孟子》,讀各種經典,讀一切認爲必須讀的書。最後太快樂了!太幸福了!太有意義了!
如果今天我要給大家提一些忠告的話,那我的忠告就是:作爲一個中國人一定要讀《論語》,讀《論語》要用笨辦法去讀。
這個辦法我用一個成語來稱呼它,叫“計日程功”(就是按天來計算工程的進度)。比方說我們修長江大橋,預定兩年修好,我們就制定一個工程進度:第一個月打地基,第二個月立鋼筋,第三個月築橋墩,等等。有了這個工程進度,我們就可以按計劃完成。“計日程功”是讀書的笨辦法,也是讀書的最好辦法,此外沒有捷徑。
我還要叮囑大家,如果讀《論語》,要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要對我們民族的文化、對古代的聖賢抱有敬畏的心理。不要還沒有讀,就想著要如何去批判,這是我們最近一百年來最糟糕的學風。
讀《論語》,一定要有敬畏的心理,敬畏我們的祖先、聖賢,敬畏自己的文明成果。這本來是中華民族的特點。西方基督教敬畏上帝,穆斯林敬畏真主,佛教敬畏釋迦摩尼。中國人沒有明顯的宗教傾向,中國人敬畏的是自己的聖賢和祖宗。聖賢崇拜、祖先崇拜是我們民族的粘合劑。中國人向來是崇拜聖賢的,不崇拜神,也不搞英雄崇拜。我們中國人對英雄也好,梟雄也好,也許當時是不得不服從他們的權威,但是過後並不大崇敬。比如說秦始皇,你不能說他沒有大的功勞,但是有幾個中國人是真正從心底崇拜秦始皇呢?漢高祖、唐太宗都算英雄,曹操也是了不得的梟雄,但有幾個中國人心底裡佩服這些人?不多。但是孔子、孟子,是大家都佩服的,皇帝、英雄都趕不上他們。皇帝也不能奈何他們,只能把他們供起來。據說朱元璋就很不喜歡孟子,因爲孟子說了那句話:“君視民爲草芥,民視君爲仇寇。”朱元璋很專制,聽了這個話很不高興,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但是最後,朱元璋還是失敗了。如果你要讀《論語》,我希望你首先要抱著對中華民族文明的敬畏,抱著對往古先賢、聖賢的敬畏來讀這本書。
第二,讀《論語》不能和讀其他書一樣,功利性太強。
我們讀英文是爲了達到很快能和外國人講話的目的,或者爲了考GRE;讀物理、讀電學是爲了做電工,做電氣工程師。讀《論語》不是這樣。
讀《論語》不是學知識,沒有什麼知識好學。讀《論語》是爲了修身,爲了讓自己做一個好人,讓自己做君子不做小人。讀《論語》是爲了實踐。讀《論語》要背,不背不行,因爲古人講的話不是白話。你不背記不住,也不能很好地用。但是背下來不是應付考試,不是炫耀,而是背下來對照自己,修身養性。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如果你現在經常憂愁,那要問自己爲什麼總是憂愁,不夠樂觀開朗。如果你是離君子有點距離,離小人比較近。那就趕快警惕吧!讀《論語》就是這樣。
中國人很重視修身,有一本書叫《大學》。《大學》是四書之一。四書來自于宋代朱熹選的四部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大學》《中庸》本來是《禮記》中的一部分。《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今天講的“大學”就是從這個《大學》來的,但是古人講的“大學”不是我們今天這個意思。
“大學之道”是要“明德”,要把光明的道德發揚光大。要“親民”,要使每個人去除污染而自新。要“止於至善”,讓我們每個人都發展到最完善的地步。這就是“大學”。
接著這一段後面講,一個人怎樣才能達到至善呢?《大學》中講要通過八個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就是認識各種各樣的事物以及它的規律;“致知”是得到知識;“誠意、正心”,就是使自己的意念真誠,使自己的心端正;“修身”使自己成爲一個很好的人。等到“修身”好了,才可以“齊家”,就是把家庭治理好。“治國”,是把城邦治理好。最後,“平天下”,就是把四海之內都能夠治理好。
一個人的修養,就是要從這八步一步步做起。最後還有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從一個普通老百姓到皇帝,都要修身,都要以修身爲本,沒有人可以例外。
這就是中國學問,中華文明,基本上就濃縮在這幾句話裡。中國的學問、文化集中在“修身”上。這個文明和其他文明有點不一樣,希臘文明很注重人和物、人和客觀世界的關係,宗教注意人和神的關係。但是中國的文明是集中處理人和人、人和社會的關係。
孔夫子的《論語》全部講的是這些方面,不講高深的東西,尤其不講虛無縹緲的事情。
所以《論語》中有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夫子不喜歡講奇怪的事情,不喜歡講暴力的事情,也不碰鬼神的事情。孔夫子對鬼神保持在信與不信之間,他有句話:“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說,如果我祭神,我就當作神在這裡,一定抱著一種虔敬、莊嚴的態度,絕對不疏忽、輕慢。但是神在不在,他並沒有說,只是說“如神在”。
所以後來莊子總結孔子的學說:聖人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六合”就是東西、南北、上下,是六個面。“六合之外”就是我們能看到的所有世界之外的東西。孔夫子的態度是“存而不論”。不討論這些問題,也不涉及這些問題,但他也不否定這些問題。孔夫子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說:我知道就知道,我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才是智慧。
孔子是一個非常誠實、現實的人。世界上許多哲學家喜歡談玄乎的事情,比如柏拉圖區分理念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佛教談“三生”:前生、今生、來生。這些觀點基本上都把現實世界和另一個世界分開,稱爲此岸和彼岸。孔夫子基本上只談此岸,不談彼岸。
孔夫子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關心的是人生,是此生,是此岸,怎樣把人生過好,把此生、此岸的事處理好,才是孔夫子最注重的地方。
【相關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