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重视所有的“小事儿”是“最大的事儿” (下)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重视所有的“小事儿”是“最大的事儿” (下)
(接上篇)
23. 掌握“天鹅效应”,做一名“会爱”的家长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可是,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而且是致命的。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把因父母溺爱而导致子女的无能称为“天鹅效应”。
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教子弊病,但中国又自古反对溺爱,在我国很早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革除这种弊端,需要家长掌握“天鹅效应”,做一名“会爱”的家长。一是拒做“温室型”家长,不过度宠爱孩子;二是拒做“墙头草型”家长,不能无原则迁就孩子;三是拒做“模具型”家长,不“包办代替”孩子。
附:“天鹅效应”链接:掌握“天鹅效应”,做一名“会爱”的家长
24.用好“目标效应”,使孩子行有所向
目标效应是一种积极的效应,一旦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前进,直至实现这个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缺乏主动性,讨厌生活,其实这就是因为缺少目标。哈佛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者最初都是由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开始的,一旦拥有了目标,你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全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确立目标,怀揣着目标前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朋友们应该引领孩子确立目标,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目标的梯度递进;二是注重进行适时激励;三是警惕发生目标置换。
附:“目标效应”链接:用好“目标效应 ”,使孩子行有所向
25.利用“标签效应”,学会给孩子贴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朋友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内容上,注重给孩子贴正面标签,不要贴负面标签;二是主体上,不但自己给孩子贴标签,还要引领孩子自贴标签;三是形式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暗示;四是数量上,要以效为主,而不是以量求胜。
附:“标签效应”链接:利用“标签效应”,学会给孩子贴标签
26.掌握“互惠效应”,教给孩子与人相处之法
康奈尔大学教授丹尼斯·雷根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接受了他人恩惠的人总是想要做点儿什么来作为回报,他把这种心理称之为“互惠效应”。
由“互惠效应”可知,在家庭教育中,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得到尊重和爱,就必须让他先施予别人,即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也。家长朋友们可以利用“互惠效应”,引领孩子掌握与人相处的方法,教孩子有爱,教孩子分享,教孩子慷慨,教孩子合作,教孩子感恩,教孩子宽容,教孩子友爱,教孩子礼貌。
附:“互惠效应”链接:掌握“互惠效应”,教给孩子与人相处之法
27.懂得“棘轮效应”,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另外,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即便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也不要奢侈浪费,否则,养成了坏习惯就很难改变了。家长还应该教育孩子限制自己的欲望,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自己,否则必然引祸上身。
附:“棘轮效应”链接:掌握“棘轮效应”,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8.利用“禁果效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学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逆反行为,部分就源于"潘多拉现象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也越来越强,但他们毕竟缺少阅历和经验,家长怕孩子走弯路 ,便常用自己的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作为家长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二是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三是要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四是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附:“禁果效应”链接:“禁果效应”告诉我们,要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
29.掌握“德西效应”,学会奖励孩子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家长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孩子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孩子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孩子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附:“德西效应”链接:掌握“德西效应”,学会奖励孩子
30.知晓“晕轮效应”,避免偏见的发生。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给人们认知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人,势必会产生偏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偏见的发生。一是家长应该“拘于小节”,尽量不给孩子产生不良的印象;二是对孩子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不要以偏概全;三是注重孩子的外表和习惯,不要让“晕轮效应”伤害孩子;四是教育孩子不要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五是教育孩子要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六是教育孩子不要过早地对新老师、新同学做出评价;七是提醒孩子避免投射倾向、第一印象、刻板印象、以貌取人和循环证实的影响。
附:“晕轮效应”链接:七种方法,教会您和孩子避免受到“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
31.掌握PAC理论,调节好与孩子相处的心态。
“PAC理论”是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提出来的。柏恩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和儿童心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分。因为在英语中父母写成Parent,成人写成Adult,儿童写成Child,所以三种心态分别取各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写为P心态、A心态和C心态,整个理论也简称为“PAC理论”。
在家庭教育中,PAC理论告诉我们,要想与孩子沟通顺畅且达到理想的效果,应该根据沟通场合的需要,及时进行心态转换。一是在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父母应该用成人心理支配自己的行为;二是在生活环境和生活过程中,父母应该用“父母心态”支配自己的行为;三是在娱乐环境和娱乐过程中,父母则应以儿童心态为主,扮演孩子的朋友角色;四是在任何环境中,父母都要首先成为孩子的朋友。
附:“PAC理论”链接:掌握PAC理论,调节好与孩子相处的心态
32.掌握“避雷针效应”,教育孩子做到“善疏能导”。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待不良的情绪,与其堵塞,不如疏导。在家庭教育中,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心里想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难免内心充满矛盾和困惑,感到无奈和无助,有时甚至烦躁不安。
作为父母,一定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随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或反常时,要注意引导他寻找一种好的发泄方式。一是不溺爱孩子,不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成为他的“杀手锏”;二是准确感知孩子的负面情绪,避免采用不当方法进行处置;三是理解并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四是及时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
附:“避雷针效应”链接:掌握“避雷针效应”,教育孩子时做到“善疏能导”
(完)
=======================================
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的文章,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追梦教师袁建国”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再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
更多“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请点击阅读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重视所有的“小事儿”是“最大的事儿” (中)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重视所有的“小事儿”是“最大的事儿”(上)
找一条搅动池水的“鲶鱼” ——谈“鲶鱼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爱孩子,母鸡都会!” 您确定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请掌握“真爱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