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海林讲座《诗歌教什么》第二部分 (附PPT和音频)

李海林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01-09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李海林校长


李海林讲座《诗歌教什么》第二部分

(附PPT和音频)

      (接上篇)

      你以为分辨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教学?我们要教什么?教世界、作者教文本、读者,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吗?你这样说大致上不错,但是你认为这样就马上可以走进教室上课了吗?不是这样的。第二步你要搞清楚,这样一首诗之歌,把它编成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准备教给学生的时候,有一个课程论的考量,老师们请注意我这一句话,课程论的考量,这个考量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文本我拿过来用来做什么的?所有的文本我把它称之为社会文本。编成教材放到语文课程里面去,我认为它已经不是社会文本,它是教学文本,教学文本就有一个我用它来做什么的事情。做什么呢?第一个做定篇,第二个做例文。


      如果是做定篇用的话,它的目的是传承文学经典,那么他的教学内容教什么呢?教经典。教经典又是教什么呢?钱理群先生说过一句话,说得已经够透彻的啦,这个就是对话。就是我们和经典对话。

      钱理群先生是这样说的:阅读经典,本质上就是和思想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最终的目的是用文学的方式把握这个世界,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把握这个世界,我们很多人是用道德的方式把握这个世界啊我们还有一个用艺术的方式、用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



      第二个功能是例文,我们要教的不是这个文,是要用这个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诗歌的能力。

      怎么样才有这个能力呢?我要有知识,这个知识大概念,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就包括能力啊,大知识观,现代知识观。也就是说文本是一个凭借,用它来培养阅读诗歌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所以他就不是教这个篇目,不是教这个文,而是教知识,用这个文本教知识。这个是谁说的呢?叶圣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些例子,就是凭借。教材的性质等于样品。教是为了不教。

      什么意思呢?讲这个作品是为了读其他作品;读其他作品的时候,不用老师再来教我,我就会读。

      凭什么老师不教你就会读呢?因为我掌握了那个知识,我用这些知识来读这些作品,我就读通了。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举几个定篇的例子。



      教材里面的这些诗歌作品,教材的编者从课程论的角度,把它做定篇用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它的教学功能是让学生领会文学的情感特征。

      屈原的《涉江》,你看这个文学家的人生选择跟别人就是不一样。浙江。讲来讲去啊,从头到尾就是一句话,我知道我走的这条路是不好的,但是我就是要走这条路。文学家的人生选择,照我们看的不是傻子吗?人家不傻,人家是文学家,这就是文学家的人生选择。

      《黍离》的教学功能是什么呢?让学生领会文学世界中的心和物的关系。文学世界中间的心和物的关系,与科学世界中的所谓心(主观)和物(客观)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宗教世界、道德世界中间的主观和客观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读完《黍离》以后,要让孩子明白文学。这世界从前的心和物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孔雀东南飞》,很多人不理解,我说的是学生不理解,认为你喜欢刘兰芝,你就跟她在一起好了,干嘛要自杀呢?文学世界中的情与礼,这个叫宗族礼仪,就是宗族关系吧。我们过去所说的孝和那个情啊是冲突的。孔雀东南飞说的就这个事。

      《归园田居》是讲文学家的生活世界。隐居过的日子挺苦的,但是文学家觉得很好。

      OK。看看定篇,它的教学功能是这些东西。


      我们来看一看例文,他的教学功能是什么关系。



      舒婷《双桅船》的教学功能是作为定篇用的。你看看他讲的是诗歌的多元理解,主要是教给孩子们程序性的知识。

      艾青《我爱这土地》,是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发展曲线。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讲的是如何理解诗歌的隐喻。

      我还看到过一个小学老师教《小巷》,我下面要举例子的,它讲的是诗歌的想象,读诗歌的时候想象是怎么展开的。

      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讲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结构。



      大家来比较一下,这是定篇。文学的情感特征,文学家的人生选择,文学世界的心物关系,文学世界的情与礼,文学家的生活世界,看看例文的教学内容,诗歌的多元理解,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发展曲线,如何理解诗歌的隐喻,诗歌的想象,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你们对照着来看一看,完全不一样。定位不同。


      OK,这是第二个,定位。


   第三步定点,就是学生需要学什么,而现在很多老师他才不管学生需要学什么呢。



      什么叫做学生需要学什么呢?


       两个东西。一个东西是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对什么感兴趣。反正我现在拿了一篇课文,我教的是国际部的学生,我基本上不考虑中国的高考会考什么,我考虑是学生看这篇课文的时候,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读一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有一些是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困难。语文课难就难在,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困难。

      所以语文老师你知道难在什么地方吗?其他的课是把学生从不懂教到懂。语文课,第一要把学生从他认为的懂教到他自己明白了,我知道自己不知道了,然后才把他们从不懂教到懂,这就是最难的地方。

       所以学生需要学什么,搞清楚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搞清楚他们在阅读诗歌作品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不愿意上语文课啊?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你还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知道。

      这是一个基本的一个定位啊。我刚刚说的这句话是孙绍振说的啊,他说的比我经典,他说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老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可占啊。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他自己以为懂。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呢?啊那些规律的还是有规律的,你看看啊。



      这个文学作品是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对不对?戏剧文本他们是有特点的。散文我们把它称之为自述体,自己说自己的散文,就是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谁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什么意思啊?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自己说自己这叫散文最大的特点。

      小说呢?小说是旁述体,就是一个什么人?他出来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比方说那个孔乙己,孔乙己有一个什么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小说要搞清楚的。

      那诗歌是所谓的韵体,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声音的长短与节拍,对吧?

      戏剧呢,它是代言体,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一句什么或者是做了什么。

      荷塘月色这个景物我们有什么体验和认识?

      旁述体其实就是去教情节与人物。戏剧呢就是戏剧语言、戏剧动作,对那些戏剧语言、戏剧动作的体验和认识。那韵体呢?我们就讲节奏、声音的长短、节拍了。

      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还是诗歌还是剧本,都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

      比方说散文,它的表层内容是文本说了什么荷塘月色,就描写了荷塘和月色了。但是它的深层内容是作者为什么要向他人说这些事。用我的话来说,那就是散文的深层内容,就是要对我们学生,对作者自述行为的体验和认识,他为什么要对别人说这些事情啊,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呀?



      这就是散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学生最不懂的地方。你说荷塘好漂亮好漂亮哦,学生很容易就懂,月色好漂亮好漂亮哦,学生很容易懂。但是你去看清华园的那个荷塘,其实那个荷塘,这个烂泥塘并没有那么漂亮,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写成那样漂亮呢?这就是作者的自述、行为的体验和认识,这是最难的。

      那么小说,一个什么人物,这是什么故事,其实孩子们去认识的时候不困难,困难的是谁在讲故事?这个讲故事的人,他与故事里的人和事是什么关系?

      所以看小说不是看人物、看情节,是看叙述。你说鲁迅的故乡如果换一个人来讲故事,会讲成这个样子吗?《祝福》,一个寡妇死了两个丈夫,后来自己也穷死了。就这么一个故事,想不起来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地方。但是为什么鲁迅写下来会写成这个样子呢?成为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呢?是因为那个叙述者的设置像一个放大镜,像一个折射镜,折射出了祥林嫂这个人的悲剧的实质是什么?你死了两个丈夫,那是你的丈夫去世了呀,跟你干净不干净有什么关系呀?你为什么死了两个丈夫,你就认为自己不干净呢?哦他原来是讲的那个中国劳动妇女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悲剧。

      那么这个深刻的东西是怎么提取出来的呢?是鲁迅设置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叙事者。我看到很多老师教《祝福》,教祥林嫂,教鲁四老爷,不去教“我”这就怪了啊,这就是学生最难的。

      戏剧表层的内容是什么?是谁说了什么,谁做了什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是说给谁听的,是做给谁看的,这个人面对着观众在剧场里面面对着这些观众说的这些话,做的这些事是做给别人看的。

      什么叫戏剧啊?戏剧的难处是什么啊?就是孩子们不懂的啊,学生不懂的事,我们称之为剧场意识。同样一句话,我一个人对着墙壁说和我对着大家说,含义是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剧场意识,称之为演员艺术。

      文学作品,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还是戏剧,它都有A层和B层困难的地方,学生困难的地方往往是B层。

      诗歌的表层内容是节奏,是声音的长短与节拍,那么这个声音的长短与节拍,它深层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情感的起伏、消长。走向是情感的强弱与发展方向,这个是学生不懂的

      我们抒发自己的感情啊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直接说我好高兴啊,直接说我好难过啊。直接说打动不了人,但是你转换成诗歌为什么就那么打动人呢?因为诗歌通过声音的长短与节拍,间接而真切地表达了人的情感的真实的起伏、消长与走向。这个东西是孩子们最难理解的,就是语感这个东西。

      OK,我做了这么长的分析,想说明什么问题呢?想说明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阅读诗歌作品的时候遇到什么东西啦,遇到什么困难呢?这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的维度。那么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学生最难领会的是什么?就是那个情感的起伏消长。这个东西我把它称之为韵,节奏与韵律。诗歌教学,节奏与韵律,声音的长短与节拍,形式上的学生一般来说一看就懂。提醒一下就OK了。但是在诗歌的声音的长短与节拍的背后,暗藏着一个韵律,那个韵律是什么?就是作者的情感的起伏与走向。

      很有意思的就是我们的诗歌教学,老师们,你们不重视情感教学吗?不是那样重视。但你们重视是什么?你们重视的是那个情感的定性,什么表现了什么呢?什么反映了什么呢?不去触摸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走向、强弱变化,不去触摸那个东西,跟他定一个性,你定个鬼啊。

      情感怎么定性啊?什么是好情感,什么是不好的情感?什么东西它一定就是快乐,什么东西就一定是悲伤?,不一定。人的情感好复杂啊,我们避免对情感的那个性质去定性,我们去触摸作者情感的起伏与变化,我觉得那就是我们要搞的那个教学内容。



      我举一个例子。

      苏联苏维埃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作者阿赫玛托娃写的《祖国土》。她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坐牢。她丈夫也坐牢,在牢里面她听到一个消息,她的儿子被苏维埃政府作为反革命枪毙了。有一个狱友就问她,你看你这么背时,你还爱这个国家吗?阿赫玛托娃没说什么,回到狱室里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怎么教啊?这首诗歌深刻地表达了阿斯玛托娃对于俄罗斯祖国的热爱。定性呢?强烈的感情?定个鬼!定性孩子们能够被感动啊?不会感动的!甚至都不理解,这怎么叫做热爱啊?你前面全部是否定的,不用也不用,不给也不像,不知道没什么东西上面都是什么鬼东西,甚至从不记起她的存在,她只不过是污泥、沙粒、齑粉、灰尘,怎么能够让这首诗歌的那种强烈情感,那种对祖国土地的深沉的依恋,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得到?

      我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想了半天呐,怎么能够让孩子用手去抚摸这首诗歌的情感的发展脉络和曲线?我想来想去,最后干脆画一个轴。纵轴是情感,横轴是一句一句诗。来同学们啊,先把它背下来,完以后我们都在纸上画这张图,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就是你的情感的起点啊。我们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如果你的情感是往上扬的,你就往上放,读一句,你自己去体会,反复读闭上眼睛读。如果你的心脏是往下走的,越来越沉重,你就往下走: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戴在胸口一带,你这个情感肯定是往下走的,往下走往下走,你看它都是no no no不用不用不用不用不用不像不像不知不知不高,不积极,不记得不是词语用用得越来越往下走。

      灰尘、积粉、沙粒、污泥,画画画,一直画到第十二句,已经到达最低点了,然后有一个“但”拔地而起,情感拔地而起,往上扬到极致,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情感脉络。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简单啊,不要搞那么复杂,就是伸出我们的手,触摸作者的心灵,往外一步一步走。

      我觉得这个孩子们明白了。


      (注:本讲座文稿分四部分贴出,音频放在了最后一部分)

 ============================更多教师成长文章,请点击阅读积极创新“升旗仪式”,把舞台交给学生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我们的理解或许更加全面和深刻(张晓东报告)赵宪宇讲座《诗词的想象力》第五部分 (附PPT和音频)赵宪宇讲座《诗词的想象力》第四部分 (附PPT和音频)赵宪宇讲座《诗词的想象力》第三部分 (附PPT和音频)

赵宪宇讲座《诗词的想象力》第二部分 (附PPT和音频)

赵宪宇讲座《诗词的想象力》第一部分(附PPT和音频)

魏书生老师报告《做最优秀的教师》

林崇德:基于《教育的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想法(附课件和音频)

温儒敏老师讲座《语文老师要读点鲁迅》 (附音频)

张玉新老师讲座:语文教师偏态教学行为研究(附音频)

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4)

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3)

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2)

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1)

20200913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录音_100105.m4a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 听课笔记(附讲座地址链接)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