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元节以及其他

小张老师398 张宁 ning zhang 2023-02-21


很多华人来美国之后,就很少过中国的节日了。昨天是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称为七月半,也有人称其为鬼节。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节日,我知道这个节日的主要原因是我有一个姐姐就是在中元节出生的。


我觉得母亲很会选日子生娃。姐姐居然在鬼节投胎,而我则与孔老夫子同一日寿辰。在中国时一直都不知道,来美国教中文,翻阅孔夫子的资料时,才突然发现:啊哈,居然与孔圣人同天生日呢,真是莫大的荣幸啊~


对中元节最初的印象是在老家,七月十五,母亲总会做一种糯米传统食品,类似汤圆,然后在黄豆粉和红砂糖里滚过,名叫麻糍(当地方言叫麻垒),类似Mochi (麻糬)。只记得吃的了,其余一概不清楚。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出差到泰国。一天傍晚,泰国朋友带我去海边,看到不少人在海滩边,有的放灯到天上,有的淌到海里放灯在海面上,场面蔚为壮观;我很好奇,觉得很好玩,也没有顾及人们庄重的神色。


泰国朋友解释,今天是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放灯是为了祭祖、祀亡魂。他又问:你们在大陆没有这个习俗吗?我还以为这个节日是从中国来的呢。


我从大唐中土来到泰国这小岛上,居然对此习俗一无所知,实在汗颜,也是那场文化革命的后遗症吧。


那天晚上,月自海上升起,朋友和我静静地坐在海滩上,望着那满天满水面的灯,看人们点灯为亡灵照亮回家的路,默默无语...




宁园初尝丰收的喜悦。每天清早我都邀请父母来,他们说,走到我家好像去公园锻炼,在宁园看看花、看看树、歇歇脚,然后带一点地里的收获回家,又犹如赶集。


每次他们来时,母鸡们都特别高兴,纷纷从很远的地方飞将过来,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好像在说:有没有给我们带东西吃哇?



常规的早餐之后,我也会给它们加点好料,增加点营养,特别的早餐就是鸡蛋。不信你看看它们热衷的程度。



玉米熟了,口感很好,这是第一次种得这么好。想起老家的老同学,当地的玉米大户,发图告诉他:我的玉米好吃极了。




他秒回:种子从何而来?


我吓了一跳:玉米苗为朋友所赠,有问题吗?难道是转基因的?


他说:不是转基因的,高温天气,所以玉米没有全部饱满。


我舒了一口气:这里的气候是从冬天直接奔夏天的。


当老同学问明了辛村纬度说还可以试试二次播种时,我的眼睛都亮了。辛村只收一季玉米。我马上下地掰下一支玉米,开始新一轮的播种。


我最爱两个字:试试!



前些天,一位花友说玉兰花落叶了,我赶紧跑出去查看我的玉兰,发现已经开始孕育春天的蓓蕾,所以,夏季高温紧接着秋燥季节,可别忘了浇水。






茉莉、栀子、金银花等白色色系的花儿一直香飘满园,昙花仙子们开始探出头来,不经意间,银桂也含苞绽放了,一阵桂香来,泡上一杯明前龙井,我和父母开玩笑:假装在满陇桂雨吧。



晚上盏灯时,一轮圆月冉冉升起。在后院升起了火,这是一个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追怀先人、敬祖尽孝的节日。


烟火缭绕之中,将园中的收获先奉祀先人,然后再与家人一起品尝劳动的果实,感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愿神灵庇佑,风调雨顺,祈祷来年的好收成。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长按识别关注小张老师



美国“鸡娃”
我在美国做陪审员
春风化雨 知行合一
新冠疫情一周年记
爱上一座城,辛辛那提
梦幻花园靠自己的双手
秋季开学,我们穿什么?
美国永久邮票上的中国女人
一个美国 “革命” 家庭的族谱
宁园花开 不忍不开 蜂蝶归来
草地歌剧院 疫情无法夺走的美丽
美丽的冰川之旅 温馨的家庭团聚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续)
乘着歌声的翅膀 请随我前往学习中文
致敬路上的你 中文项目十年之回顾
行走在匹兹堡的街头 与安迪·沃霍尔相遇
一夜火爆 《咸宁西路28号》背后的故事
77级校友汪时奇和他的父母亲 两代交大人
岁月如诗 77级交大校友远帆
跳自己的舞,让别人说去吧!
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人离婚了
那些曾经让人泪目的银幕教师形象
园丁日记
园丁日记之二:让你的心田美若你的庭院
园丁日记之三--种一棵小苗 在美国遇见中国
园丁日记之四:你我都是中美民间大使
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 爱总相随
非诚勿扰 与有趣的90后留学生共话桑麻
一个河南弃婴和一个美国医生的故事
无畏病毒肆虐 堪比百老汇的音乐剧村中首演
美高师生与中国奥运跳水队员的情缘
忙碌一夏 悄然立秋
钟情于国家公园 寻觅身边的诗与远方
美国四年级学生的“特权”  国家公园任你游
归去来兮真富贵 美哉寿也活神仙
物质的奢华与内心的宁静
美国工薪家庭孩子们的福利
美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眷恋生命 执着人世间最美的情感
一个人的编辑部 我写 只为 与你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