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请您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第25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3月21日

好,我们来看到我们的讲义,昨天谈到我们家本家我们黄姓。黄姓的历史名人我们来看一下,在我们讲义的第二十一页,第一位也是我们谈了好几次都有提到他的黄歇。春申君黄歇他原本是黄国故国的子民,后来辗转就在楚国担任了卿大夫,后来也被楚王聘请为所谓的后世的宰相了。在楚国的官职里面他们还不叫宰相,因为宰相这个名称是比较晚的,但是他的身分就是等同于后来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在这样的位置他当然权力很高,但是也容易遭到人家的眼红。虽然说黄歇也算是一个处处与人为善的人,也算是面面具到,但是,总是有些人会对他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而且他当时也是战国时代的所谓养士四公子之一,所以门下的食客很多。后来他遭遇到的不测不是外面的政敌,反而是什么?反而是他自己家里面的食客。他自己家里面的食客有一位叫做李园,这位李园可能是受到了一些影响,也有一个说法是说,李园受到了黄歇的政敌的买通,所以就借着楚考烈王病逝的时候,当然身为臣子的春申君黄歇,一定也要去皇宫里面吊唁,就在吊唁的时候埋伏在棘门这个地方,然后就把春申君给杀害了,而且还杀害了全家。后来在《越绝书》里面,也有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说黄歇其实不是李园所害,而是被楚幽王所杀。所以就会有两种说法。
各位也要知道,我也大概提过几次,在文献里面经常会有那种材料,因为来源不同,所以说法稍有出入的现象,大家都应该要保持一个开阔的态度,因为本来在古代文献传递就不容易,有的时候经常都是依靠所谓的口耳相传,口耳相传在传递的过程里面,难免,难免都会加油添醋,或者是有一些变形,所以就变成说会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说法。所以像这两个说法它就并存。至于说哪一个说法是比较主流的?大部分的学者还是比较倾向于前面那个说法,也就是被自己的食客李园所杀。当然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其实也让我们后人不胜唏嘘,就呼应了我们闽南话有一句谚语,就是养老鼠,结果咬坏了自己家里面仓库的布袋,也就是养虎遗患,大概是这个意思。所以黄歇对于门下食客也都是尽心尽力的在照顾,没想到居然是被自己的食客所害,所以知人知面不知心。
所以我也一直做为我自己立身处世的一个准则,就是我们不要心存害人之心,可是我们不要没有防人之心,凡事多留一个心眼,多想一想,然后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真诚对待,可是当跟别人交往的过程里面,我们还是要稍微的去观察一下,而且需要有一点时间。尤其可能有人会在你的面前说某某人的好话,或者是反过来说某某人的坏话,我觉得那个都是一面之词,必须要多方的去聆听,多方的去了解,才能够真正的去观察到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跟对方相处,因为你听的也都是他们相处之后的感想,所以还是要自己去了解。
我想黄歇春申君他一定也了解这个道理,不过因为门下食客实在很多,动则几百上千,虽然说有些食客是来来去去,但是毕竟人的时间有限,没有办法真正的跟每位食客都有很深入的交谊,所以难免这个食客或许也是为人所耸动,为人所利用,也不一定,那就变成了一个历史公案了。
我们看到第二位我们黄姓的祖先,这一位是三国时代很有名的老将,叫做黄忠。在《三国演义》里面,在罗贯中的小说里头,他也被描述了一个年纪虽然很大,可是骁勇善战的将军。所以后来在后世的一些文章里面,也经常会提到黄忠,所以后来他就变成是一个老骥伏枥,老而不休,我不是骂人的意思,我是说他年纪大了,可是还是非常的愿意贡献他的才能,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所以他变成是一个老骥伏枥的形象。所以这个也是拜罗贯中小说之赐。实际上黄忠的确他在蜀汉效力的时候,年纪跟其他的比较活跃的将军比起来,他真的是年纪比较大。当然加上罗贯中的妙笔生花,所以在小说里面把他描绘的形象就非常的正面。然后在罗贯中的小说里面,就有所谓蜀汉有五虎上将之称,五虎上将黄忠也名列其中。
五虎上将是哪五位?其实我们前面也多多少少提到几位了,像关羽、张飞,刘备的义结金兰的兄弟,然后黄忠,然后还有一位叫马超,我们马姓介绍的时候也曾经介绍过他,马超,锦马超,长得很帅,穿那个盔甲银白色的,就是一个很帅气的造型,最后一位赵姓应该讲过了,可是可能当时没有提到他,就是赵云赵子龙,好像有,有吗?我讲到那个名跟字的关系,云从龙,风从虎。所以这五虎上将,就是在蜀汉刘备当时最得意的几位战功彪炳的将军,黄忠也是名列其中。
我们看到另外一位黄姓的祖先,黄姓的名人就是黄庭坚。黄庭坚当然他就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我们黄姓的祖先可是允文允武,武的有黄忠,文的有黄庭坚。黄庭坚其实他是苏东坡苏轼的门生。苏东坡学生也是很多,后来我们在文学史上面就有所谓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就以黄庭坚为首,各位可以看到在第三行,另外三位就是张耒、晁补之,还有秦观,这四位都是苏门非常有名的学生。
大家会觉得说,黄庭坚好像也没有比苏轼年轻很多,他们年辈其实差不多,为什么又说他是他的学生?但是我要跟大家讲的是,古代的这个学生的观念,跟我们现在可能有一点点不样。现在我们讲学生,大家比较认知的就是在学校里面,所以大家读小学,读国中,读高中,你就是你的班导师,你的各科的老师的学生,这是我们现在对于学生比较严格的规范。在古代,当然这样类型的学生也有,还有另外一种的就是游学。游学这个说辞,也跟现在我们讲的游学不太一样。我们现在讲游学是什么?到什么英国到美国去一个月、二个月,然后去参加有点像夏令营,那个叫游学。在中国古代,这种游学就是,我在苏东坡门下,我跟他有请益,我黄庭坚向苏东坡请益,然后苏东坡也帮我点拨,不管是学问、作诗、写文章,也点拨,然后给我一些指导,虽然说我们没有正式的所谓的拜师仪式,但是我因为曾经受过苏东坡的点拨指导,所以我情感上面,我以苏东坡为我的老师,像这种也算是学生跟老师的关系。
所以像黄庭坚,其实他跟苏东坡是亦师亦友,因为他年辈很近,黄庭坚是比他年轻几岁而已。所以黄庭坚视苏东坡为老师,可是苏东坡他也知道,这个黄庭坚也是一位大诗人,所以他就是以朋友跟黄庭坚交友,这样了解了,所以亦师亦友。在文学史上面,苏东坡跟黄庭坚他们又并称为苏黄,因为他们年辈相近,然后又有所谓的师门的情谊,他们又有一些唱和,又有一些讨论,所以他们就被并称为苏黄。
黄庭坚自己后来也发展了一个诗学的理论,这个诗学的理论后来也纠集了一帮子人,也服膺在黄庭坚的这个诗学理论之下,所以后来我们在文学史上面,就称它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就有三个人,主要就是黄庭坚之外,还有陈师道,还有陈与义。陈师道跟陈与义都是北宋人,他比黄庭坚稍微晚一点点,后来因为他们三个人都是江西人,所以后来他们三个人因为理念很契合,然后就慢慢的推广这个诗学的理论,所以就有所谓的江西诗派。他们服膺的,他们所推崇的,是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所以江西诗派就有所谓的一祖三宗,祖就是杜甫,这个祖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效法,祖述杜甫,所以他们是学习、去效法杜甫的诗的创作。昨天我也跟大家提到,上个礼拜了吧?因为经常见面,已经忘记是哪一天了,杜甫的诗是写得相当好的,他在章法上面,格律的运用上面,典故的活用,其实都是臻于上品,在不仅唐代已经是高峰,已经没有人可以企及了,在往后的千百年,能够与杜甫相抗衡的,能够与他相提并论的,我跟大家说,只有苏东坡了,接下来就没有了。即便是黄庭坚他祖述杜甫,也学习杜甫,但是一般我们在文学史,对于诗的评价来讲,还是没有办法超越杜甫。所以他已经是中国诗学史上的,几乎是第一高峰了,没有办法再追过他了。黄庭坚他们也很有意识的要去学习,要去效法杜甫,所以就把他推为祖。他们三个人就所谓的宗,宗就是在祖之下,由他们三个人来推广效法杜甫的诗学理论,所以当时就蔚为一股潮流。
刚刚我们提到了,这个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他们所推广的那个诗学理念是什么?来,我们看一下,在黄庭坚这一段的倒数的应该是算第五行,黄庭坚有一个理论,叫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什么意思?其实讲得简单一点,就是化用前人的文句。化用前人的文句就是我拿杜甫的诗歌里面的某一二句,然后我觉得他意境写得很好,我从他这一二句里面的意境也好,词语也罢,我再把它拿来之后做抽换,有的时候是文字上面来做抽换,有的时候是意境上面来做一些转换,可是你会发现,黄庭坚他写的这两句,很明显就是跟杜甫的原来的诗句有关联,但是他不是抄,他是去化用,去转变,所以就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样的说辞。点铁成金,当然它的意思是说,以前可能我们要去留意古人的诗词文章,他可能这个立意很好,可是他本身他在写的时候,没有写得很高妙,所以经过我化用之后,让它从铁变成金了,所以就是他化用之后,又比原著更高明了,所以他叫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就是我刚刚讲的那个意思,就是我们去借用他的意境或词句,我们来做一些转变,其实讲简单一点,就是借用古人的文句来做一些变化。当然后来也有一些文学批评家、诗歌的理论家,他们也认为说,黄庭坚的这种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他不脱模仿,他认为还是没有办法去发挥自己原创的才能,所以还是有人持负面的观点。不过总而言之,毕竟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之下,黄庭坚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诗学理论,而且能够引领风潮,也算是在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了。所以黄庭坚他的诗在当时就已经名重士林,所以后来在中国的诗学史上面,对于黄庭坚的诗歌也算是有他一定的成就。
我们都经常讲唐诗唐诗,其实宋诗,宋朝的文人所写的诗,在中国的诗歌史上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当然宋朝的诗歌,它所呈现出来的这个整体的气氛,整体的成就,它跟唐代就不太一样,怎么说?唐代的时候毕竟它是国力强盛,尤其在初唐、盛唐的时候,即便到了中唐,经过安史之乱,搞得国家元气大伤,但是套一句俗谚,叫做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它体质本来就比较强盛,所以即便中衰,可是它的版图还是满辽阔的,所以整体唐朝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的氛围也好,国家的气度也罢,都是比较恢弘的,比较壮盛的,用一句比较浅白的话就是,民族自信心很强烈,因为国家很强大。所以这个诗风所呈现出来的,大概也是比较趋向于,整体还是比较偏向于壮盛。可是宋朝就不一样,即便是北宋,北宋还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可是版图就已经比唐朝小太多了,所以它基本上武功不算是很强盛,但是它在物质文明的发挥上面,却是达到中国历史的一波高峰,先前我们讲过宋朝,像毕升的活字印刷,沈括《梦溪笔谈》,这个物质文明的创发是第一波高峰,是非常有成就的,但是在武功,在对外关系上面,它就没有像唐朝这样。所以整体的宋诗,你所感受到的这个气象,就跟唐诗不一样,它就是感觉好像比较抑郁吗?也不能说抑郁,就是感觉比较收敛,比较内敛,它就没有像唐诗这么的外放,然后很雄壮这样。虽然说不同的气氛,可是也有很多人喜欢宋诗高过于唐诗,当然这个也是每一个人的品味不一样。所以黄庭坚在宋诗来讲,也是堪称第一员大将,算是非常有名的诗人。
好,我们看到黄姓的第四位的名人,叫黄宗羲。这个黄宗羲先前我们也约略的谈到过,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学者。他跟顾炎武还有王船山,就是王夫之,他们并称为清初三先生,所以对于明末清初学术文学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黄宗羲他自己在经学史上面,在思想史上面,也是算非常有突破的一位,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来我们看到倒数的第五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大家会觉得说,黄宗羲的这个说法感觉好像跟孟子差不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感觉好像差不多。我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了,其实如果不管是文学史、思想史,我们把它摊开来,你会发现大致上有一些说法还是前有所承,完全大破大立自己开创的,其实在中国比较少见,不是没有,是比较少见。但是往往后出的文学理论,或者是思想见解,他虽然说前有所承,可是他会随着他自己当时所面对的环境,还有他自己个人的境遇,他会来做一些调整,也都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再往前走一步。
所以看起来黄宗羲的这套理论,他的前承是从孟子而来,可是在当时那个明末清初的年代,他能够提出这样的思想,算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以这个思想做为他教学的一个主轴,在教学上面,在研究上面,在思想上面,他都以这个为主体。所以后面这句话说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讲得很有道理。所以天下是一个国泰民安,还是一个紊乱没有法度的一个国家,不是攸关于你这一家一姓、你这当皇帝的人的关系,而是什么?而是老百姓,老百姓如果能够快乐,能够安居乐业,国家自然就会国泰民安;如果老百姓天天都很忧愁,不知道这一餐饭吃完之后,明天着落何处,整个社会的气氛当然就不可能是欣欣向荣的,导致到最后面,一定就会使国家走向覆亡了。所以黄宗羲的理论是,他的观念是重点在于老百姓,因为老百姓的好坏会影响到个皇帝,坐这个位置能不能够坐得安稳。
可是那些封建的贵族,他们的想法刚好颠倒,他们总是认为说我要先保住我的王位,我要先保住我这金銮殿上龙椅的位置,老百姓是可以牺牲的,是可以被漠视的。可是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必然败亡,如果他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一定会走向败亡。中国的农民,中国的平民百姓,可以堪称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最善良的一群,没有让百姓压迫、剥削到他受不了了,他们都是逆来顺受的,所以每一次到了朝代的末期的时候,都会激发一些民变出来。唐朝,我们前几天讲到黄巢之乱;然后清朝太平天国,闯王李自成,他们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原本都是逆来顺受的小老百姓,然后耕一块地,养一家人,就过着很平淡的生活,可是政府的盘剥愈来愈沉重,天灾地变也没有赈灾,当官的,当皇帝的,根本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到最后他们没有办法了,受不了了,只能怎么办?铤而走险,最后就激发民变。所以中国的历史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而且是历史的必然。
好,我们来看到,黄宗羲他自己也有很多的著作,像《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等,都是在中国学术史上面很重要的著作,尤其是针对宋明理学的脉络,他把它做了一个研究,就集结成了《明儒学案》跟《宋元学案》这两本书。他也有另外一本书叫做《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其实他也是观察了整个天下的局势之后,他把他自己的见解还有心得把它写下来。他也是跟昨天我们谈到的顾炎武一样,他也希望有朝一日,朝廷或者是皇帝能够采用他的见解,能够以他的想法来治理国家,所以他叫明夷待访,等待官员或皇帝来拜访他,所以叫待访,是这个意思。很可惜,黄宗羲的书并没有得到政府太大的支持,所以也留给我们后人去了解他所观察当时代中国的现象,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史料。好,这个是黄姓的历史人名。不好意思,内举不避亲,所以我们姓黄的多介绍几位。
来,我们看到下面第九十七个姓氏,和这个姓氏。和这个姓氏的确是相当的少见,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和姓的起源据说是在帝尧的时候,尧的时候有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吏,叫做和仲跟和叔。这个和仲跟和叔有两种说法,有一个说法是说和仲跟和叔就是官名,所以就像我们现在天文台台长,它是一个官名。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和仲和叔是人名,就是两兄弟。这个也都各有说法,但是不管是哪一个角度,后来也就以和仲、和叔的这个和,然后就变成了一个姓氏。
在古代,我们有提到好几次,天文历法很重要,因为他观测出来的这个历法,他要颁布给老百姓知道,老百姓才能够依照这个历法,该播种的时候要播种,什么样的农作物在什么时节要播种,这个历法都会有一些说明,所以古代这个《农民历》真的是很重要的一本书。
我有一次在网路上面有看到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当然是网路流传,网路的东西大家就参考参考。网路说西方有一个说法说,他们认为全世界从古至今,累计发行量最多的一本书,以西方人的观点是哪一本书?各位猜猜看?如果是以西方人的观点,累计发行量,累计那个出版的印刷的量,是哪一本书?Holy Bible《圣经》。当然这是西洋人的观点。可是我就跟学生说,那个是洋人的角度,他不了解中国,其实累计发行量最多的应该是《农民历》,很可观。我们现在有史可考,汉代就已经有《农民历》了,汉代就已经有《农民历》了。而且年年改版,它一定要改版,因为每一年的历不太一样。而且家家户户都会有一本,所以那个累积下来的量,恐怕比Holy Bible还要更多好多倍。《农民历》真的是非常的重要。
农民历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叫做黄历,黄色,就是我们这个黄。为什么叫黄历?有此一说,说因为天文观测是依照黄道十二宫来观察的。所以有一个说法是说那个黄历是这么来的,大家就参考一下。如果各位有兴趣,这个《农民历》你来翻一翻,它就是每一天它都会跟你说今天适合什么适合什么,当然也有些数术的角度的观念在里面。譬如说今天适合结婚,我们在挑日子的时候就会挑适合结婚的那一天。有吉有凶,譬如说有这种丧事,一般民俗还是也会参考。不过我就很纳闷,《农民历》上面也会说,今天适合理发,然后还有什么?洗澡,我看过最离谱的是洗澡,忌,就是不适合,不适合洗澡,我想那不适合洗澡,那是不是,那是不是我们要看《农民历》来洗澡、剪头发,当然这是古人比较早期的时候他们的观念,因为他们认为说这个动刀,用剪刀,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头发自古他们也都是要蓄长发的,所以你长头发你是不能剪,但是你可以稍微的修整一下。尤其女孩子的头发比较长了以后,那个发尾就会有分叉,所以你可以修剪,你可以修整,但是不能够很大幅度的把它剪短。所以古人对于理发就相对的比较有禁忌。为什么洗澡他也会看时辰看日子?因为古人其实没有天天洗澡,因为他们认为说这个沐浴,从某个角度来讲,其实也会减少你的抵抗力,所以看沐浴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一旦洗了以后你的抵抗力降低,就有很多周围的一些干扰,会让你身体不舒服,诸如此类的。大家都会想说,不是天天沐浴,那身上的味道怎么办?女生可能就对这个会比较在意一点,男生,男生就算了,男生本来就是臭男生,无所谓,开玩笑的。
怎么样去盖住我们身上的味道?其实古人也有类似像香水的东西,它是做成那个香粉或香包佩戴在身上,衣服上面他也会做一些薰香的处理,有一种香料,他会点,点得有点像檀香这样,它会有烟上来,然后衣服上面它就可以薰香,所以出门的时候你穿那个衣服就香香的,所以就盖掉你身上的体味,身上有一些香包、香粉,还是可以稍稍的遮一下。
古人是几天洗一次澡?宋朝时候的记载,当然各朝各代可能不太一样,当然还是因人而异。因为以前洗澡没那么方便,以前洗澡不是家家都有澡堂的,不是家家都有澡堂。洗澡,在宋朝的材料里面,他们有公共澡堂。那个公共澡堂你可以想像一下,就到日本去,早期我们在日本,他们家里面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澡堂,所以他们就要带着那个脸盆,带着换洗衣物,然后到澡堂去洗澡。所以在宋朝的资料里面,我们看到的也是这样。那多久洗一次澡?猜猜看,两天?一个月?一个月大概没办法,一个月大概那个薰香都遮不住,没那么久,没那么久。再猜猜看,三天?三天不是。我跟大家讲,宋朝的时候他们是上班九天休息一天,一个月有三旬,上旬、中旬、下旬,所以他们有一天休假,如果是当差的官员,当然就是休假的时候去洗澡,所以基本上是十天洗一次澡。洗澡不一定每次洗澡都会洗头发,不过大部分的人就会说,我顺便洗澡顺便洗头发。所以十天洗一次澡,那个味道你也可以想像一下,那个味道应该也满重的,不过大概他们当时也习以为常了,所以也就还好了。
很有趣,澡堂是谁经营的?澡堂?澡堂,不知道,大家想像不到,因为宋朝的资料它说,当然澡堂有很多不同的人去经营,可是在宋朝的时候,经营澡堂最大宗的是寺庙。同学吓了一跳。寺庙经营澡堂?对,因为在唐宋时期出家众很多,你看那个动不动就是僧人比丘尼上百成千。以前的人即便我布施,他也不像我们现在我们布施,现在我们已经把它,我们观念比较正确,而且大家也比较乐于布施,可是在古代,你说一般的贩夫走卒,他能够布施也很有限,即便他有心,所以变成说在古代,尤其在唐宋,寺庙它为了要维持这么多人的生活开销,所以它一定要有固定的稳定的收入,经营澡堂是一个稳定的收入。所以你看澡堂需要很大的人力,经营澡堂要很多的人力,要做什么?总要有人挑水,总要有人劈柴生火,否则你怎么经营澡堂?不能洗冷水,一定是洗热水,所以它要人力很多。这个就刚好挂勾到了,我们看武侠小说,或者是看古装的电影里面,寺庙里面那个小沙弥,或者是比较年轻力壮的那些僧人,他们一天到晚在干嘛?挑水,劈柴。当然他自己要用,寺里面的出家众要用,可是他也因为经营澡堂,所以也有这样的需求。所以也蛮有趣的。这个是宋朝时候的资料的呈现是这样,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我们再往下看,和这个姓氏,也因为和仲跟和叔的关系,所以就以和为姓氏,然后往下派衍。还有另外一支是跟楚国有关,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一位卞和发现了和氏璧,这个昨天我们提到了。所以因为这个和氏璧是一个美玉,稀世珍宝,而且卞和他为了要进献这个和氏璧给楚王,算是牺牲非常的大,两只脚都被两位楚王给砍掉了,所以就成就了和氏璧,所以卞和的后人就以此为荣,也有部分后人以和为姓。所以就有这两个源头。当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里面也改汉姓,和姓。
我们看到下面的历史名人,有一位和兆元。这位和兆元是清朝人,他自己本身是医生世家,然后因为父亲通中医,尤其内科是他最擅长的,所以和兆元他自己也有家学渊源,所以他自己也有学医。因为自己学医,然后他也知道强身保健很重要,你不能说只有生病的时候才开始吃药,那来不及了,所以他也有这样的一个观念,认为这个医药跟运动跟强身是必须要结合的,所以他自己也去拜师学太极拳。太极拳就是一个很好的养身的健身的一种武术,它不像一般我们看到的比较硬派的,拳脚很利落,然后动作非常的激烈,当然那个也是一个强健体魄的方式,太极拳就是以柔克刚,所以男女老少皆适用,而且它又是以保健身体为出发点。所以和兆元就去学了,当时的一代宗师陈清平的门下去学太极拳,后来他自己也有这样的天赋了,然后搭配自己的医药学理,他慢慢的也从他的师父陈清平,也派衍出自己的一套太极拳的理念,所以后来他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套路。所以后来在太极拳六大流派里面,就有一个叫做和式太极,所以和兆元就是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当然我们在台湾民间,大家如果有去接触到太极拳拳法,也有好多个流派,像陈式太极就比较大宗。我的老师他也学太极,他也教我的,我们要称师弟了,就是我老师的儿子,那天有跟大家分享过,所以他也指导我的师弟去学太极,他们好像就是学陈式太极。我自己是没有那个慧根,本来我们老师说要教我们,免费来教我们,不过后来就是年轻的时候不会想,因为要很早起床,年轻的时候哪起得来?八点起来都很痛苦,更何况老师要求我们五点起来,所以后来就没有去学,是有点可惜。所以太极拳,你会发现它不同的所谓的流派,其实它主要的拳法精神是不变的,只是说它有些招式上面,有些动作上面,它稍稍的有点不太一样,所以大同还是小异,基本上是相同,可是有一点点的差别而已。所以这位和兆元也算是太极拳很重要的宗师。
我们看到第九十八个姓氏穆。穆这个姓氏,在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它的起源我们看一下,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宋宣公,他的弟弟和,在位九年,因为仁义治国,然后这位宋穆公,因为他自己知道,本来他的哥哥宋宣公他往生之后,其实这个国君的位置应该是宋宣公的儿子要继位的,因为宋宣公就知道他这个弟弟很贤能,所以跳过了他自己的儿子,反而传给他自己的弟弟,就是宋穆公。宋穆公也知道,他也想说,好,以后如果我要传位的时候,我应该要把这个国君的位置还给我哥哥的孩子,就不要自己往下传,所以在当时就广受人们的称赞。所以后来他往生之后,宋国的大臣就为他上了一个谥号,叫做穆。穆在谥号里面它是比较趋向于正面的,就是后面我们一般所谓的比较好的,比较正向的。穆从字意上来看,事实上就是庄严肃穆,所以肃跟穆都有诚敬的意思。所以就是说因为他以仁义治国,而且对于兄长的传位他感激在心,所以他也有要谦让国君的位置,还给他哥哥的儿子。所以臣民们都非常的敬仰他,所以给他这个趋向于比较正向的一个谥号。宋穆公的子孙也认为,宋穆公德行非常的好,所以就以穆做为姓氏来纪念宋穆公。因为宋穆公他们宋朝原本就是殷商的后代,殷商本来他们国君是姓子,所以这个穆姓就是从子姓再派生出来的。后来有一些少数民族融入到中原的时候,也有改姓为穆的,这个就不在话下。
我们看到穆姓的历史名人。大家提到姓穆的,心里面会想到以前看电视,或者是看古典小说,不是有一位穆桂英吗?老师怎么没有把她列进来?我跟大家讲,其实穆桂英是编派的角色,她不是真的有这个人,所以我们就不提穆桂英。我们看到穆崇,这个穆崇是穆姓一位比较知名的人物。本来穆这个姓氏古往今来就是人口比较少,所以能够找到的历史名人的人数也就比较少一些。这位穆崇何许人也?他是北魏的开国功臣。这个北魏就是我们一直提到北魏孝文帝,他在南北朝的时候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国家,他是北魏的开国功臣,曾经两次解救拓跋珪于危难之际,所以后来拓跋珪就非常的提携他,因为这位穆崇忠心耿耿,而且是救了自己两次性命的救命恩人,所以就把他安排在身边,时常照顾他。这个穆崇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误入歧途,以偷窃为业,后来就从良,就金盆洗手了,所以就走向正途。所以拓跋珪称王之后,就任命他的心腹爱将穆崇,等等这些军职,征虏将军、散骑常侍等等,这些重要的军职,后来就升任为太尉,而且还封侯封相。但是很可惜的是,北魏建国之后,这个穆崇居然有了异心,他跟另外一位拓跋氏的,也就是当时北魏的皇帝的宗亲,叫做拓跋仪,就谋反,要计划谋反。可是后来这个谋反的计划没有去做,还没做之前就已经被人家发现了。然后就被知道说,背后的始作俑者原来穆崇参与其中。当然这个道武帝他就知道有这个事情,可是他就念在穆崇一路功勋卓著,而且也救过他两次性命,所以后来也就没有公开这个事情,所以一直到他往生,后来这个事情才慢慢的传出来。所以也算是君臣互相的知遇了,臣事君,早期的时候忠心耿耿,虽然说晚年变节,可是这个国君也是顾念他这么的忠心为国,也就隐恶扬善,让这个穆崇至少他在有生之年,他的事情没有被泄露出来,但是后来这个事情还是记载在史册,我们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所以穆崇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偷窃,走上了歧路,当然后来能够寻回正途,这是一个很好的励志的故事。
所以就不禁让我想到,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在成长的过程里面也曾经误入歧途,像我国中的时候我自己也曾经误入歧途,这是真的,细节我就不讲了,也是因为老师的苦口婆心,所以才把我拉回到正轨,否则我们今天也不会有缘分在这边碰面。如果当时没有这位老师点拨我,然后一直把我从苦海里面拉上来,恐怕我们见面可能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或许是大家当监狱的教诲师来监狱里面看我也不一定。这个很难讲,这个真的很难讲。所以人的这个一念之间,其实误了自己,或者是我们也可以救了很多的人。所以心存善念,与人为善,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
好,来,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另外下面一个姓氏,第九十九个姓氏萧姓。萧这个姓氏,在台湾跟中国大陆都是排名第三十。萧这个姓氏,如果按照古书的记载,它是出自于姬姓,是古帝王帝喾的后代,帝喾也是黄帝的后代,黄帝本身是姬姓,所以他是姬姓的后裔。帝喾后代有一位名字叫做仲衍,是商末名臣微子的胞弟。这个微子先前我们也曾经提过,他后来在商纣王被周武王灭了以后,这个微子启他也被武王册封在宋,所以他是宋国的开国的君主。这一位仲衍是微子的弟弟。仲衍的后代有一位叫做大心,大心后来也就是在宋国担任公族的职官。后来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位大夫叫做南宫万,造反,就杀害了当时的国君。然后大心就率领了其他的大臣,然后来拥护公子御说,说这个字我们要把它读成ㄩㄝˋ,喜悦的悦,后来就立他为国君,然后除去了南宫万还有公子游的势力。所以后来宋桓公即位之后就很感谢大心,不仅铲除了叛乱的南宫万,而且还扶植自己上台当国君,所以就另外再册封一个萧给大心。所以萧就是宋国的国中之国,了解我的意思吗?它是一个国中之国。后来这个萧的后代就以地名为姓氏。这个是萧姓的来由。
萧这个姓氏,后来在简体字简化的时候,同学应该知道,大陆有一个姓氏就是我们写作那个肖,惟妙惟肖的那个肖。我写一下好了。肖,这个肖原本也有这个姓氏,不过它这个姓氏很少。可是后来在中国大陆用简体字的时候,他就把这个萧,九十九姓的这个萧,简化字就简化为这个肖。所以后来我们看到,在中国大陆,为什么一下子这个姓氏的人口窜升?事实上不是因为原来的这个肖姓,而是这个萧姓,因为写成了这个字,所以就变成是不能分开了,就融在一起了。现在好像有一些萧姓的朋友,中国大陆萧姓的朋友又改回来,好像这个字在户政的登记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字来登记了,所以有一部分的人有改回来,改回来正体字的这个萧,有一部分就还是用简体字的这个肖,所以就变成两个都有。所以这个也造成了一些困扰,因为在认祖归宗上面就有一点困扰,因为不知道是这个九十九姓的萧改过来的,还是原本就是这个肖,这个就要去追溯自己的族谱。
好,我们看到萧姓的历史人物,这个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萧何。先前我们讲到萧何跟韩信,他们关系很深,所以有一句谚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韩信的生与死都跟萧何有了密切的关联。萧何他很早就跟着刘邦打天下,所以算是第一批跟着刘邦起兵的人物。所以后来刘邦到处征战,萧何也都尽心尽力,一直到了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汉中王刘邦后来又去攻入了关中,他是打到了当时秦朝的国都咸阳。所以打进咸阳之后,后来这个刘邦的势力才能够跟项羽分庭抗礼,否则在此之前他都是项羽的小老弟,因为项羽是独大,然后他下面有几股势力,都尊奉项羽为霸王,由他来指挥号令。
当时霸王项羽为了要激励大家一举倾覆秦朝,所以他就跟群雄说,先打进关中的就把关中封给他,在关中称王。那关中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陜西省,在古代就叫关中,关中它自古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区,它可以独立置身于中原之外,因为它南方有秦岭,东方因为有黄河,以黄河跟山西省为界,所以在地形上面,它跟中原就是一个天然的阻隔,然后又有函谷关,这个是天下第一险要的关隘,所以只要镇守函谷关,千军万马都过不了,除非你横渡黄河,可是你横渡黄河,黄河那一段是流速很快的,不容易跨过,尤其你带着千军万马,你要渡过黄河,关中的人会不知道你进兵来犯吗?早就在河岸上面布军等你上岸了,所以自古以来它就是一个要塞之地。所以当中原有乱的时候,一旦你退守到关中,你就可以自给自足,因为关中渭水平原沃野千里,也是一个很好的农耕地,所以它可以自给自足。等到如果你关中的这个势力羽翼丰满了,你就可以东出中原,去收复中原,去平定中原,所以它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一个地区。
所以秦朝当时就是因为以关中,以咸阳这个大区域为国都,所以即便外面已经被这些群雄所打败,可是他退守在关中,他就是让群雄不敢轻举妄动。所以霸王后来就想说,既然如此,我只好发动所有的英雄好汉各股势力,谁打进去我就让他当关中王。最后谁打进去了?刘邦打进去了。让项羽意想不到,因为项羽他本来的算盘就是,群雄里面我势力最大,所以我现在跟大家讲,先打入关中,封关中为他的封地,那一定就是我,我只是随口讲讲,我讲了你们也做不到,所以他自信满满,自己一定是第一个打入关中的,结果没想到被刘邦捷足先登。所以当时项羽就很气,所以就找刘邦来,请他来吃饭,所以后面不就有一出鸿门宴吗?不就是这个事情。后来刘邦知道,项羽对这个事情很不满,所以后来他虽然说打进去,可是他没有真的去占领,所以还是迎项羽入关中,可是真正先打进去的还是我刘邦,可是我退出来等你,我们一起进去。
结果事实上刘邦打进去的时候,他虽然说没有实际的占领,他派了萧何,萧何去向刘邦建议,刘邦也同意萧何做这个事情,他就先进到了国都里面,去把当时全天下的律例图书,还有户籍的那个名册,统统把它点收,统统把它拿走了。这些材料看起来就是废纸一堆,为什么萧何要去收这个东西?因为后来我们要抽税赋,要征兵,你要有户籍,你才能知道说,你们有几个人,你们家多少人口要收多少税,你们家有多少男丁,要当兵的时候,才能够正确的去找到那个当兵的人的户籍,所以他把它收走之后,对后来刘邦在楚汉相争的时候跟项羽对抗,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刘邦说实在他真的不太会打仗,他跟项羽一对一PK从来没赢过,可是为什么他能够撑到最后?就是因为萧何在后面,他在关中,关中他就源源不绝的给刘邦前线提供粮草,提供钱米,提供兵源,提供武器,这些都是因为当时他在咸阳收到了这些户籍的资料,他才能够正确的去抽到米粮,抽到役男。所以一直坚持到最后,才因为韩信的加入,才把项羽给打败。
所以后来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论天下第一功,第一功是谁?萧何,因为他知道如果当年没有萧何,他早就玩完了,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不用打了,所以萧何就是有这样的先见之明。
反观项羽进了咸阳城之后他干嘛?烧杀掳掠。然后据说,这《史记》里面的说法,说当时秦始皇修筑了所谓的阿房宫,那个阿就是ㄚ,阿房宫,然后一把火把阿房宫给烧掉了,据说烧了好几天好几夜,所以你看那个宫殿群多么的壮阔。所以后来很多人都说,你看如果当年项羽没有把阿房宫给烧掉,阿房宫如果一直能够保留下来,那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什么第几大奇迹,可以跟万里长城并列为世界奇迹,因为很大的一个宫殿群。
可是有趣的是,在大概十几年前,我看过中国大陆一个考古报导,他们也在咸阳城近郊有去做一些探勘,后来他们有一个考古报告,他说就《史记》里面,还有一些材料所提供的阿房宫的旧址,就它原来的地方,他们去探勘,才发现其实面积很小。他们怎么会发现?因为各位要知道木造的这些屋宇,你房子烧掉以后,这个木造的部分会烧光,可是什么东西会留下来?屋瓦,因为瓦本来就不是可以燃烧的,所以烧掉之后的那个瓦会崩塌下来,然后经过一些地壳的变动,然后雨水冲刷了,它会覆盖,所以瓦的这个沉积在地层里面,所以他们透过瓦片的沉积,还有它那个面积范围,他们就可以推估说,如果史料所讲的阿房宫的位置是正确的,他们来探勘,其实阿房宫不大,面积不大,并没有像司马迁讲的烧了几天几夜。所以有的时候,这个也是司马迁他在看一些史料的时候,因为史料的来源不同,所以他所做的这个记录也就有所差异。
很多人都说司马迁是信史,他的《史记》是很好的史书,而且他有很好的很高的史学修养,应该司马迁讲的不会错。我相信司马迁讲的不会错,可是他的资料恐怕是有问题的,几种不同的资料,他可能要去研判哪一个比较好,所以他只能够记录一个说法,其他的就当作是,譬如说附录了,或者说其他的就可能没办法写到《史记》里面来了,当然就没有办法去追溯了。
所以萧何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而且萧何他不仅协助刘邦稳定了西汉初年的政局,在刘邦往生之后他也协助吕后,他们两个人来辅佐汉惠帝来治理天下。其实汉惠帝我们上次有聊到过,汉惠帝很仁懦,因为你看惠这个谥号,就感觉比较那个,真正大权在握的是谁?是妈妈,是吕后。所以与其说是萧何辅佐惠帝,不如说是萧何辅佐吕后。所以他也算是在汉朝初期很重要的一位大臣。
他自己其实在思想上面是比较主张清静无为,比较接近于我们后来所讲的老家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所以也后来就开启了,在西汉初年,从惠帝开始,文帝跟景帝都是保持这个国策,与民休息,因为天下大乱这么久,所以天下老百姓需要好好的休养生息。所以在惠帝之后,文帝、景帝数十年的与民休息,让国力可以恢复。所以萧何这个国策的制定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文帝、景帝之后,接下来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所以汉武帝起来之后,因为他个人的雄心壮志,所以开始开疆辟土,开始去打匈奴,去战西域。为什么汉武帝有那个本事去做这个事情?还不是靠祖宗攒下来的钱,几代皇帝因为与民休息,让老百姓财富累积,然后国库充盈,所以汉武帝才有那个本事,才有那个资本去开疆辟土。所以萧何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从他开始制定这个国策。
我们这边有个名词请各位再看一下,倒数第三行有一个“黄老之术”。什么叫做黄老?大家看到这个词汇,你会看到那个老,那个老应该是老子没有错,的确是,所以他清静无为,这个是老子的思想。可是我们在学术史上面讲的黄老,它不完全等于老子的思想,因为它里面还掺了另外一个人物,就是黄,这个黄是谁?黄帝。好,黄帝的思想是什么?昨天我们谈到顾颉刚先生所主张的,古史是累层堆垛出来的。黄帝能够留下什么样的只字片语吗?如果我们从信史的角度来看,不可能,黄帝已经距离现在这么久了。但是从战国开始,就有很多的学者以依托黄帝之名,然后写下了很多的论述。战国时代的很多的学者依托,依托就是假托,宣称说这是黄帝的思想,事实上是什么?是你自己讲的。大家会觉得很纳闷,你自己讲的,你就写作者是你就好了,干嘛要依托黄帝?这以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是著作权的观念,我的文章,我自己说的当然要写上我的名字,这著作权是我的,可是古人他不是这么想,因为他在想我有这么好的想法,我如果今天署名是写我的名字,我又没名气,nobody,你又不是somebody,谁理你?所以他那个想法就没有办法,他那个思想就没有办法传播出去,然后可以让后代的人看到,所以他就只能怎么样?就只能从找一个在古代很知名的人物,然后我依托他的名字,宣称是他写的,然后我的东西才能够被保留下来,才能够被传延下来,所以他们的观念跟我们不太一样。所以在战国时代,依托黄帝的这些理论,这些想法,其实都是从老子这个学术去延伸出来的,可是他又跟老子不完全一样,所以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就把老跟黄合流在一起,就变成了黄老,就有一个这样的学说。这个是萧何的部分。
我们再看到下面一位萧统。萧统时代就晚了,他已经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南北朝,南朝我们有四个小朝廷接续而成,就是宋、齐、梁、陈,这个梁就是萧统他的国家。他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梁武帝,我们在中国佛教史上面,梁武帝也算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梁武帝很信佛,所以梁武帝在位时间很长,几十年,因为他个人信仰的关系,所以大力推广佛教,据说当时在国都,什么三步一寺、五步一庵,佛寺非常的多,也有一些史料来做一些推估,在梁武帝执政期间,中国的僧人的数量据说达到百万。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夸张,不过如果没有到百万,数十万应该也跑不掉了,那个数量很多。所以武帝也算是在中国佛教来讲,在本土化,在佛教的本土化,在佛教的推广上面是有一席之地。萧统就是武帝的长子,本来要让他当太子来继位,不过天不假年,萧统就英年早逝。所以后来他往生了,所以还是给他上一个谥号,所以叫做昭明,昭明太子是这么来的。后来他在生前虽然说身为太子,也准备继位,可他是自己本身就很喜欢文学。现在我们讲的这个文学,就跟昨天我们谈的,中国先秦或两汉的时候讲的那个文学就不太一样,现在我们讲的文学是比较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纯文学。他喜欢那种纯文学,所以他就立志要搜集这些趋向于纯文学的作品,把它集结成册,所以他有挑选的标准,他有挑选,所以这本书就定名叫做《文选》,那个选就是选择,择取的意思,也叫做《昭明文选》,把他的谥号给冠上去。所以这一本书里面是总集成,从南朝梁以前所看到的文,然后来趋向于纯文学的,他把它总集成编撰。所以有很多我们在两汉的文章,基本上已经除了《昭明文选》之外,就看不到传本了。所以他也扮演了很重要的史料保存的工作,都亡佚掉了,只剩下他选进去,所以才保留下来。
他的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十五页的第三行,他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说,它必须要符合内容跟形式的两个标准。形式上面的标准就是它必须要怎么样?它必须要有翰藻,美丽的辞藻,要有美丽的辞藻。事出于沉思就是要你个人作者的创发,沉思之后的创发,不是去抄袭的,不是去模仿的。所以内容跟形式上面都有它的要求。至于说那些什么奏折,上报给朝廷的奏折也是算个人的创见,可是它有没有美丽的辞藻?没有,没有文学的优美,他都不选录在里面。所以这里面就标志了在中国南朝时候纯文学的一个定义。所以对于后来我们中国美学、中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深,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一本书。
好,OK,时间也到了,我们稍微的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来。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