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革命故事,交真诚之人

曲直 秋和随笔 2023-10-11

我有好多年没有彻夜看书了,王秋和的大作《革命的事》却让我重温读书的热情。花了几个夜晚去看这部4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周日的夜晚,一口气将最后的几章看完,此时窗帘已经挡不住旭日的晨光。

合上这本厚厚的红颜色的书,放到床头,想睡会儿再去上班,却没有丝毫的睡意。只要闭上眼睛,书中所记录的人和故事,像看电影般,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作者是北京六九届知青,书中记载了他刚刚参加革命时的事儿,记载了那个浩劫年代一些疯狂的事儿,记录了那些不堪回首事儿,不可言状的痛苦事儿……可是作者却能体现划时代的正能量,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颂知青们的纯真故事。

作者离开北京那一年中的那个日子,在那个被挤得水泄不通的火车站,被塞满了的绿皮车厢的人们。后来能够与那时候上山乡下的人潮相比的,似乎只有春运的拥挤能够与之一拼。情景尽管相似,内涵却大相径庭。

如果那时候有摄像镜头,那个情景会创造多少吉尼斯记录呢?拥挤的人,破烂的车,痛苦的嚎声,流淌着泪水……为了能够上山下乡,作者采取了革命行动,现在看来是有些疯狂无知的行为——用右手持刀,割破左手指,挤出鲜血,写下血书,来证明干革命事儿的坚定决心,难道世界上除了我们知青,还会有别的人会如此疯狂无知吗?

在那个北大荒的严寒冬天,那些年轻的生灵,因为一场大火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冰天雪地里。生命对于那时候的一些人来说,轻于鸿毛;为了革命的事儿,他们会在焰焰烈火中涅槃,会在皑皑白雪中凝固。他的战友深夜外出,从此杳无音讯,多日后才在雪地里的枯井中发现了僵硬的身体……他们为了做革命的事儿,义无反顾。

作者深夜独自走在乡间小路,将虎视眈眈的狼当成尾随的狗,差点将自己喂了饥饿的狼。更有甚者,那个奇怪的年代,一对豆蔻年华的男女青年,为了爱情,严寒冬季,只好躲到菜窖里去谈恋爱,却被关进菜窖,出不来,两个人相拥在一起,冻僵而死。如果还有什么情景可以动天地,泣鬼神,知青的血和泪会让最无情的苍天动情甚至落泪。

我和作者同龄,相识许久,虽然我没有去黑龙江兵团,也没有经历过作者的那么多血和泪,没有去割肉写下血书,也没有坐上火车去冰天雪地,而是被押上汽车,遣送出京,被当成反动狗崽子押送农村,被强制去劳改……

十年浩劫中,那个乱世之秋,年轻人,也许只差一岁,就会有巨大的心理差距。受冲击的家庭的孩子,要比红五类的家庭子女懂事得多。对那个动荡的年代有着更深刻的记忆,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恐怖”,也许更会有刻骨铭心的永不磨灭记忆。我和作者的经历不同,但心灵受到的冲击却有某种相似。因此,能够深刻到体会他的感受,感受我们同时代人的痛苦和磨难。

对于作者能够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笔法来写革命浪漫主义的奋斗精神,从而将这些他亲身经历的、真实的北大荒故事誉为“革命的事儿”,可是对于我来说,那就是一个惨绝人寰的社会悲剧,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革命的事儿在某种情况下真成了要命的事儿。

读《革命的事儿》让我失眠了几夜,常常沉浸在那些难以忘却的日子里,我渴望着作者能够以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写出一些温馨的浪漫故事,写出他自己的罗曼蒂克,可是直到我合上了这本厚厚的红宝书,却留下了些许遗憾。

吾和作者秋和先生是君子之交。因此,显得自然而亲切。现在当官是个人成就和成功的一定体现,当官为人民服务,也真是好事。可是,有的人当官会失去做人的纯真,失去了与人真诚交流的机会,端着当官的架子总是不能完全自我。好在经历了那么多革命的事儿的王秋和,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经历火与水的洗礼,他已经把官位看得很轻,也不曾端着官架子。

作者待人真诚,总是平易近人。我们有幸一起共事五年,他与我这个连当七品芝麻官都不够资格的人能平等地交往,也许是看在我也曾坚定地走革命路,做革命事儿的情分上,他从不以所谓的领导官位自居,有事也会主动到我的办公室来说。我也许是看着他做革命事儿的面子上,从不把他当官,真诚地与他交流,诚实地与他一起干革命的事儿。

2012年秋,我有幸与本书作者一起去法兰克福参加书展,一路上我们随意聊着天,不时开着玩笑,看到好的景点,我给他照相,他也给我照相。其他兄弟单位的朋友们,都觉得很诧异。估计是他们觉得我一个普通编辑怎么和社领导如此这般无拘无束呢?

刚出国旅行的人,又都是生人,大家都有些拘束,人家其他单位的人都是社长、总编地叫着,真是有点“君君臣臣”的颇有规矩,礼节有嘉,而我们社的几个人像兄弟姐们般的相处,如果不是名单上标记着清清楚楚的官位,他们怎么也闹不清我们谁是官。以至于其他社的一位官,悄悄地向我们社的一位女士打听,那个老曲咋回事。心里在嘀咕,我和王秋和官不像官,兵也不像兵。

我们社几个人的关系融洽,让其他社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羡慕不已:“你们社长真好,你们这种关系真好!”此后,他们都加入到我们这个阵营来,他们的社长们也终于端不住架子了,也加入进来。三天之后,我们这个团队热闹起来,大家在一起活动,非常愉快。彼此之间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一次,我和王秋和在荷兰的海牙国际法院门口一个长条椅子上照相,还没等我们两个照完,就有其他社的人陆续加入进来,后来,全参展团的人都加入进来,形成了我们这个团组的一张全家福。

一次愉快的书展结束了,大家都相互留下地址和联络方式,年轻的同志还在QQ上建立了一个群,起名:缘来入此。大家在群里互相传递照片,交流信息。回国后,几个社的人还搞了多次联谊会。

一个集体的凝聚力缘于当领导的个性,也取决于他的人品和性情,更缘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也许正是革命时代出了革命的人,继续做革命的事儿的王秋和,将这样一个来自十多个单位的人员凝聚在一起。一路上充满欢乐、愉快和幸福感,让我们一起度过了那些难忘的日子和难忘的事儿。

点击右边标题查看上篇公众号文章:《书法家魏天顺》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如想看本公众号刊发过的部分《北大荒情》文章,请点击下面标题看看:

北大荒的冬天

屯垦戍边的故事

兵团特务连之歌②

特务连之歌·之①

兵团战士喜欢的歌

读《十五六岁闯大荒》

忆特务连战友东国樑

《北京六九届》是一首青春之歌

北京六九届是怎样炼成的

李秀人作《情系北大荒》

北京六九届·序言

观北大荒版画

忆特务连战友东国樑

特务连战友东国樑

北大荒生活是一座富矿

北大荒知青最懂得爱恨情仇

自强不息的北京六九届

苦难经历是财富

    ——读《十五六岁闯大荒》

①《看望老连长王德正

②《王德正连长的言传身教》

③《王德正连长的人格魅力》

④《北大荒的垦荒者》

⑤《北大荒老连长与我们同甘共苦》

《令人肃然起敬的老连长》

《我当团长我的兵》

《在北大荒患流感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