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李梅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 梅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今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40年来,作为我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奖项,获得了戏剧界同仁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被誉为戏剧界国家级大奖,硕果累累。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我很荣幸能够得到广大观众和业界专家的认可,先后于1996年、2011年分别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5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两度夺梅不仅记录了我的艺术青春,也对我的整个艺术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李梅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梅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


我的名字中有个“梅”字,父母取名之时肯定也没有想到我会从事戏曲工作,更不会想到我会在戏剧领域与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结缘。然而,机缘就是这样妙不可言。当我牵着父亲的手怯生生地跨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大门时,就注定了我一生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为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的中国戏剧梅花奖,也成为我从艺后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

秦腔《杨七娘》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开启,经历了混沌与迷惘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极为迫切。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植根于人民大众的肥沃土壤中,沐浴在新时期的暖阳里,各地戏曲艺术犹如枯木逢春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1980年,喜欢戏曲的父亲将11岁的我送进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是中国梆子戏鼻祖——“秦腔”的最高学府。报名时,从小爱唱爱跳的我只知道是去学习艺术,并不知道是学唱秦腔。虽然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我有幸被“千里挑一”地选中,但人才汇集的压力,坐科训练的艰苦,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一度让我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坚持。然而,最终还是自己不服输的性格占了上风。经过七年坐科,毕业时我有机会在《杨七娘》中担纲主演,并且排出后连演60余场,不仅成为我的拿手戏,而且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之后,老师又根据我的自身条件为我排演了《西湖遗恨》等传统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剧团的大力托举,观众的高度认可和角色的全情塑造,让我乐于享受戏曲舞台带给我的无限魅力。1988年,19岁的我荣获了西北五省(区)秦腔电视大赛“公主杯”陕西选拔赛一等奖,《陕西日报》发表了推介我个人的文章《秦腔——一支斗艳小红梅》。看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我难以掩饰心中的那份欣喜和自豪,多年来坐科训练的艰苦与寂寞都是值得的,更加坚定了我向着心中神圣的“梅花奖”迈进的信心。

秦腔《西湖遗恨》


但是,好景似乎并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许多外来的、流行的艺术形式以风卷残云之势将咿咿呀呀的传统戏曲打得丢盔卸甲。对于年仅二十多岁,已经从事了十余年戏曲工作的人而言,第一次真正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我该何去何从?辞职下海挣大钱,成为商品经济社会的弄潮儿,还是继续甘坐冷板凳,固守戏曲艺术的殿堂?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坚信:“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所以,朋友劝我下海经商,我谢绝了;有人邀我加入其他艺术门类,我推辞了;还经常有人以丰厚的酬金请我私下演出,我也毫不犹豫地拒绝。外在环境的不如意,却让我意外收获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读书和思考。“学然后知不足。”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演出实践的不断丰富,我更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沉下心”刻苦钻研,淡泊名利,补足短板,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才能超越过去,创造精品。

眉户《留下真情》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之人。虽然我没有选择商海弄潮,但是,我的第一部现代戏《留下真情》却恰恰塑造了一位改革浪潮中的女企业家的形象。这是我从艺以来第一次接触现代戏。戏曲演员不怕演传统戏,却最怕演现代戏。这是因为传统戏常有传统的程式可以借鉴,有服饰道具辅助表演。而现代戏则不然,要将当代人物的原始生活提炼成艺术生活,又没有任何既有的程式与道具可以辅助表演,较之传统戏的表演,有着更大的难度。如何从传统程式戏曲表演向现代生活化表演进行转型,给当时二十刚出头的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我天生骨子里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越是富有挑战性,我就越想去挑战,也就越能激发我的创造力。《留下真情》中饰演的刘姐,是一个遭人抛弃然后自强自立的女性,她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和智慧,建起了富裕大厦,然而,她心中始终有一个情结,那就是要找一个文化人做伴侣。谁知被招赘来的文化人金哥,却是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迫于生计无奈的随波逐流者,他一直心仪着另一个女孩,却因对方家庭排斥他这个“穷光蛋”而各自东西。刘姐就是在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中,完成了她生命的爱恨交织和精神超越。最终以认弟的方式,毅然促成金哥与心仪女子成婚。在该剧中,与27岁的我配戏的大都是焦瑞霞等已经很有影响力的老师们。他们甘当绿叶,同台扶持青年演员。在老师们的帮助和导演的指导下,我反复阅读剧本,悉心揣摩人物心理,认真捕捉人物性格,在表演上悉心琢磨,在唱腔上细腻处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终于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我成功地完成了这个戏的人物塑造,也取得了我表演上的重大突破,一举拿下了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此次获奖是我艺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让我更加自信,更加热爱舞台,而且为我以后的现代戏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定下了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20世纪90年代,正是物质至上、精神道德“碎片化”的种种价值并存期,社会过多地聚焦、关注成功人士、白领、塔尖上的人物,而漠视普通人的存在,甚至嘲弄他们的生存方式,鄙视他们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引领下,文艺作品都流行写“致富人”“女强人”和“住别墅”的各类“新贵”,这些人当然也应该写,但形成一窝蜂的局面,并在塑造这类人物时,有意无意地伤害了普通大众做人的尊严和感情,甚至出现了一些价值扭曲,漠视了支撑这个社会大厦的基础——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我的第二部现代戏作品《迟开的玫瑰》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写了一个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敢于牺牲、勇于担当,也对社会充满了奉献的大姐形象。表演中,我深切地抓住乔雪梅的本质特征,遵循着乔雪梅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思想精神轨迹,将一个人从19岁到36岁的外部与内在的生理、性格、精神成长史,较为深刻而又鲜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热烈好评。陈忠实老师看完该剧曾说:《迟开的玫瑰》里的乔雪梅之所以引发剧场里那种罕见的效果,大约与目下的时风不无关系。思想开放和经济繁荣的现实生活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腐朽哲理,以各种迷人的色彩或新潮的话语重新包装,堂而皇之津津乐道,不择手段的丑事丑闻常常令人惊骇不迭。乔雪梅在这样的时风里走向我们,对人们普遍的关于正直善良崇高的渴求欲望,是一种心理填补和满足,是一种健全健康的人格示范,是关于人生价值估量过程的鉴示。该剧演出当年就引发了数十所高校莘莘学子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并且一演20年不衰,走过了20多个省市,获得了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首届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在内的中国戏剧类多项大奖,而我也在《迟开的玫瑰》800余场的演出中,不断地成长、成熟,最终,也凭借乔雪梅的成功塑造,摘得我艺术生涯的“二度梅”和文华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

眉户《迟开的玫瑰》


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对于我们戏剧演员来说不只是荣誉,更是激励和责任。荣获“二度梅”后,在“梅花奖”精神的指引下,我秉持从艺初心,牢记为民使命,逐步进入了艺术人生的黄金阶段。继《迟开的玫瑰》和秦腔电影《寒窑记》后,我参与创作演出了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项链》、秦腔历史剧《苏若兰》、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碗碗腔历史剧《杨贵妃》、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等剧,大量不同类型的人物通过我的演绎鲜活在三秦艺术长廊,也记录着我的艺术人生。

秦腔《大树西迁》


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中的孟冰茜,是我迎接的首个挑战。挑战首先在于戏曲对高级知识分子题材的陌生化,表现整体缺乏经验依据,其次是长达50年的跨度,给一个演员带来了塑造人物的巨大困难。但越是富有挑战性,也就越是能激发一个演员的创造力,孟冰茜这个人物的塑造,让我成功实现了表演艺术上的更大突破。我完全沉浸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同身受和对博大精深的秦腔艺术的吮吸炼化中,以秦腔独到的表达方式,将人物内心的焦灼与痛苦,抒发得酣畅淋漓,将一棵西迁的生命“大树”葳蕤苍莽地矗立在观众面前,得到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观众的认可,也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

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


在现代戏领域不断进取的同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对于传统戏的创新探索从未停歇。2015年,我们创作演出的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重新捡拾了这个题材在明代就确立的以“情”为重的传奇题旨,在保存秦腔《鬼怨》《杀生》等经典场次基础上,按照明代文本双线结构,塑造双角,展示了裴瑞卿与李慧娘、卢昭容的两世情缘,张扬在纷繁变乱的社会中,不可泯灭的女性尊严与可歌可泣的女性情感。我在剧中跨行当一人分饰两角,以正小旦应工的李慧娘典雅端庄,矜持痴情,以花旦应工的小家碧玉卢昭容善良正直,俏皮灵动,不仅每场都需要换装,而且要在两个行当、两个人物之间不断进行表演风格和情感拿捏的切换,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和看点,对我也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再续红梅缘》融入了传统戏曲中旦角的斗篷、水袖、扇子、手绢、吹火等诸多技巧、程式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中国剧协顾问、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研究员季国平认为,该剧是传统戏曲同题材的当代书写和当代表达,是“整理改编传统戏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顾问、京梆子表演艺术家刘玉玲表示,这出戏可以作为戏校教材。

碗碗腔《骄杨之恋》


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取材于杨开慧烈士大气磅礴而又悲情壮丽的真实故事。我在剧中扮演杨开慧,力求通过对杨开慧的英雄、母性、女性等不同人格侧面的刻画,以独特的开掘视角、艺术表达和情感传递,塑造“这一个”不一样的杨开慧,为观众呈现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由小我成就大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的人生历程。2022年12月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是红色题材戏曲创作的重大收获,也是继秦腔、眉户之后,又一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碗碗腔在国家级奖项上零的突破。

碗碗腔《骄杨之恋》


从业多年来,我在秦腔、眉户、碗碗腔现代戏中,先后扮演过成功的女企业家、都市青年、大学教授、革命英雄等。2023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了以“防风治沙”为主题的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其中,我扮演女主角何玉芳——一位普通的陕北婆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农村题材,也是第一次演农民。这个人物和我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塑造好这个形象,剧组多次前往陕北采风,与治沙英雄面对面交流,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特质。我除了在形态、动作上与人物靠近外,更注重的是,打磨自身的光鲜与精致,实现与人物灵魂上的共通,力求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农民英雄形象。

秦腔《生命的绿洲》


近日,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秦腔现代剧《楷模村》《生命的绿洲》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的“新时代三部曲”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圆满落幕。我有幸参与了《骄杨之恋》《生命的绿洲》两部剧目的演出。“新时代三部曲”除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外,三场直播还赢得线上超7500万人次的阅读量。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表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时代三部曲”进京演出具有高度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代表了新时代戏曲人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以及关于繁荣文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下结出的硕果,昭示出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戏曲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彰显了一个国家级戏曲院团的责任担当。

2015年,当我走上艺术管理岗位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出人、出戏、多演出是建设优秀文艺院团的“三驾马车”。为此,我们提出了“创新强院、精品立院、人才兴院、演出富院、科学治院”的发展原则,更好地传承、发展陕西地方戏曲。

守正创新,精品立院。反观我的从艺经历,不管是《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还是《再续红梅缘》《骄杨之恋》《生命的绿洲》,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长期、广泛的关注与喜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与时代紧密相连,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这也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优秀传统密不可分。所以,我认为弘扬优秀戏曲文化,创作真正被老百姓喜爱的作品,就要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始终坚守戏曲的本体性,同时也要着眼当代生活,观照当代人的情感与审美,展现新时代发展成果,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

多措并举,人才兴院。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目前,我所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拥有以一位二度梅为代表的15位“梅花奖”获得者,最年轻的“梅花奖”获得者是37岁。就数量而言,我们拥有的“梅花奖”人数处于全国戏曲院团的第一方队,但就人员年龄结构而言,作为管理者,我也深刻意识到了院团人才建设的短板。我之所以能在27岁获得人生的第一个“梅花奖”,正是因为戏曲研究院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老师们对青年演员的无私帮助与托举。现在接力棒交到我的手上,我就要将这样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此,我们一方面继续办好演训班,加大后备人才队伍培养拓展人才宽度,另一方面,通过持续输送业务骨干在高校进修,推举优秀中青年演员参加多项全国性展演和赛事,借助各类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等平台,多措并举,加大对现有中青年艺术人才的托举,培育戏曲中坚力量增加人才厚度。另外,为实现剧种的活态传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建立了剧目A、B组制度,2015年来,凡创作重点剧目均设置A、B甚至C组演员,共同排练演出,相互观摩学习,在剧目实践中锻炼队伍。同时,针对师徒传承,实施了“薪火相传•名家传艺”系列工程,我率先带头开展了“俏梅凝香 春泥护花”系列传承活动,“梅花奖”获得者谭建勋、李小锋等多名艺术家收徒传艺,发挥名、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促进中青年演员快速成长。

李梅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文艺为民,演出富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要创作出真正的与当下社会发展中种种价值观念相碰撞,实现了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歌唱,还要经常深入群众,为群众多演出,进而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目前,戏曲研究院4个演出团,在院剧场开展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策划的各类主题展演、暑期演出季及下乡惠民演出等,年均超400场,持续成为陕西文旅惠民售票平台售票冠军;网上直播点击量在同时间段全国多家院团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回望来时路,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展望新征程,不忘初心,扬帆起航。我们现在处于文艺发展的最好时期,身为秦腔艺术从业者、传承者、院团管理者,我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剧院,以“创新强院、精品立院、演出富院、人才兴院、科学治院”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为青年艺术人才搭建和争取更多优质平台,培养和托举更多“梅花奖”,为陕西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戏曲艺术的蓬勃兴盛而不断求索,砥砺前行。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竹子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