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经结束,2023年已经开始。值此之际,iNature编辑部统计了2022年中国学者在Nature 及Science 发文量,共计267篇,iNature对此进行了汇总:
【1】按杂志划分,中国学者在Nature 发文160篇,在Science 发文107篇;
【2】按单位划分,中国科学院位居榜首共计发表68篇,清华大学有27篇,北京大学有21篇,浙江大学有20篇,南京大学有12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12篇,复旦大学有9篇,香港大学8篇;
【3】按照是否有国外单位合作,中外合作的有132篇文章,有135篇主要由中国单位完成;
【4】按照通讯单位的数量划分,只有一个通讯作者的有74篇文章,多于一位通讯作者的有193篇文章;
【5】按通讯作者来划分:潘建伟有5篇,柴继杰有4篇,朱敏有4篇,徐华强有3篇,李菂有3篇,孙金鹏有2篇,韩志富有2篇,常俊标有2篇,黄三文有2篇,陈柱成有2篇,高福有2篇,袁国勇有2篇,谢晓亮有2篇,施一公有2篇等。
【6】按照领域划分:生命科学(比重至少超过一半,iNature将在2023年1月2日统计生命科学领域的文章)及材料学领域偏多。
最后,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如有任何错误,可留言告知编辑部,方便我们第一时间纠正,同时对此产生的任何错误,我们深表歉意。
2022年中国学者在Nature 及Science 发表文章的单位列表
2022年中国学者在Nature 及Science 发表267项研究成果汇总:
2022年中国学者在Nature 发表160项研究成果详细列表:【1-75】在2022年12月12日,iNature编辑部总结了2022年7月1日到2022年12月12日中国学者在Nature发表的75篇文章(点击阅读);【76】2022年6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徐翔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ypocrystalline ceramic aerogel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at extreme 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具有锯齿形结构的亚晶锆石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多尺度设计,可在高温下实现出色的热机械稳定性和超低热导率。热机械和隔热性能相结合,为极端条件下的坚固隔热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材料系统(点击阅读)。【77】2022年6月29日,复旦大学麻锦彪及清华大学王宏伟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dsRNA processing by Drosophila Dicer-2–Loqs-P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 Dcr-2–Loqs-PD 在 apo 状态和处理 50 bp dsRNA 底物的多种状态下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这项研究揭示了 Dcr-2-Loqs-PD 进行 ATP 依赖性 dsRNA 加工全循环的分子机制(点击阅读)。【78】2022年6月29日,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Axel Behrens(中山大学Li Huafu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REM1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cellular heterogeneity in 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 BMP 抑制剂 GREM1 鉴定为人和小鼠胰腺癌细胞异质性的关键调节因子。持续抑制 BMP 活性对于维持上皮 PDAC 细胞至关重要,这表明维持胰腺癌的细胞异质性需要由单一可溶性因子引发的连续旁分泌信号传导(点击阅读)。【79】2022年6月21日,清华大学丁胜、刘康及马天骅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nduction of mouse totipotent stem cells by a defined chemical cocktai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通过三种小分子 TTNPB、1-Azakenpaulllone 和 WS6 的组合对小鼠多能干细胞 (PSCs) 的 TotiSCs 的诱导和长期维持。该研究用于 TotiSCs 诱导和维持的化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体外系统来操纵和理解全能状态,从而从非生殖细胞中创造生命(点击阅读)。【80】2022年6月17日,北京大学谢晓亮,曹云龙,肖俊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及南开大学沈中阳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BA.2.12.1, BA.4 and BA.5 escape antibodies elicited by Omicron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刺突蛋白结构比较,表明 BA.2.12.1 和 BA.4/BA.5 表现出与 BA.2 相当的 ACd'jE2 结合亲和力。总之,该结果表明 Omicron 可能会进化出突变来逃避 BA.1 感染引起的体液免疫,这表明 BA.1 衍生的疫苗加强剂可能无法针对新的 Omicron 变体实现广谱保护(点击阅读)。【81】2022年6月15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郑健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ynthesis of a monolayer fullerene networ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层间键合裂解策略制备了一种大尺寸的单晶二维碳材料,即单层准六方相富勒烯(C60)。这种具有中等带隙和独特拓扑结构的二维碳材料为二维电子器件的潜在应用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平台(点击阅读)。【82】2022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及波士顿学院Wang Ziqiang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Ordered and tunable Majorana-zero-mode lattice in naturally strained LiFeA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光谱学报告了在自然应变的化学计量 LiFeAs 中形成有序且可调谐的马约拉纳零模式 (MZM)晶格。总之,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一条通往可调谐和有序 MZM 晶格作为未来拓扑量子计算平台的途径(点击阅读)。【83】2022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领导的国际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repeating fast radio burst associated with a persistent radio sour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 FRB 20190520B。上述发现揭示了活跃重复暴周边的复杂环境有类似超亮超新星爆炸的特征,挑战了对 FRB 色散分析的传统观点,为构建快速射电暴的演化模型、理解这一剧烈的宇宙神秘现象打下了基础(点击阅读)。【84】2022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enome evolution and diversity of wild and cultivated potato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 24 个野生种质和 20 个栽培种质中组装了 44 个高质量的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组,这些种质代表茄属部分 Petota(带块茎的进化枝),以及来自邻近部分 Etuberosum 的 2 个基因组。总之,这项研究将加速杂交马铃薯的育种,并丰富我们对马铃薯作为全球主食作物的进化和生物学的理解(点击阅读)。【85】2022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raph pangenome captures missing heritability and empowers tomato breed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个番茄图泛基因组,它通过精确编目来自 838 个基因组的超过 1900 万个变体,包括 32 个新的参考水平基因组组装。总之,该研究促进了对复杂性状遗传力的理解,并展示了图泛基因组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点击阅读)。【86】2022年6月8日,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陆俊、Khalil Amine及北京大学潘锋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Origin of structural degradation in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纳米应变和晶格位移在电池运行期间不断累积。这些发现突出了晶格应变/位移在引起电压衰减方面的重要性,并将激发一波努力来释放 LMR 正极材料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点击阅读)。【87】2022年6月1日,武汉大学刘天罡,波恩大学Jeroen S. Dickschat及东京大学Ikuro Abe共同通讯(陶慧,Lukas Lauterbach,卞光凯,陈蓉博士,侯安伟及Takahiro Mori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non-squalene triterpe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两种真菌嵌合 I 类 TrTS:Talaromyces verruculosus talaropentaene 合酶 (TvTS) 和 Macrophomina phaseolina macrophomene 合酶 (MpMS) 进行了表征。该研究结果确定了三萜生物合成的新酶促机制,并增强了对自然界中萜生物合成的理解。该研究颠覆了长期以来陆续揭示的“所有三萜化合物都是以角鲨烯为唯一起始单元合成”的固有认知(点击阅读)。【88】2022年5月18日,北京大学王兴军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John E. Bowers共同通讯(北京大学为第一单位)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icrocomb-driven silicon photonic system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使用节能且操作简单的铝-镓-砷化绝缘体微梳源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以驱动互补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SiPh 引擎。微梳和 SiPh 集成组件的这种协同作用是迈向下一代完全集成光子系统的重要一步(点击阅读)。【89】2022年5月18日,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黄荷凤院士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徐国良院士团队在配子/胚胎源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又取得了重要新发现,于2022年5月18日在Nature 在线发表了题为“Maternal inheritance of glucose intolerance through oocyte Tet3 insufficiency” 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首次揭示了卵子源性成人糖尿病的表观遗传机制,为胚胎源性疾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更将成人慢性疾病防控关口前移至配子期,为相关疾病干预提供了新策略(点击阅读)。【90】2022年5月12日,北京大学伊成器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base editor induces substantial nuclear off-target mut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线粒体碱基编辑器在核基因组中诱导广泛的脱靶编辑。对其编辑组的全基因组、无偏分析揭示了数百个与 TALE 阵列序列 (TAS) 相关或独立的脱靶位点。总的来说,该研究结果对在基础研究和治疗应用中使用 DdCBE 有影响,并表明需要彻底定义和评估碱基编辑工具的脱靶效应(点击阅读)。【91】2022年5月11日,新南威尔士大学Li Sean及香港大学Lain-Jong Li共同通讯(新南威尔士大学Huang Jingkai,Shi Junjie,Zhang Ji香港大学Wan Yi)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 “High-κ perovskite membranes as insulators for two-dimensional transis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可转移的超高 κ 单晶钙钛矿锶钛氧化物膜作为 2D 场效应晶体管的介电栅极。钙钛矿膜表现出理想的亚一纳米 CET,具有低漏电流。该研究发现,锶钛氧化物电介质和二维半导体之间的范德华间隙减轻了由于使用超高 κ 电介质而导致的不利边缘诱导的势垒降低效应(点击阅读)。【92】2022年5月11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Azad Bonni,同济大学章小清及普林斯顿大学Samuel Wang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 “Transcriptomic mapping uncovers Purkinje neuron plasticity driving learn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离出标记在特定细胞类型中的细胞核,然后进行单核 RNA 测序以分析浦肯野神经元并绘制它们对运动活动和学习的反应。该研究结果定义了浦肯野神经元的多样化如何与它们在运动学习中的反应相关联,并为理解它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同脆弱性提供了基础(点击阅读)。【93】2022年5月11日,浙江大学刘冲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Olfactory sensory experience regulates gliomagenesis via neuronal IGF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嗅觉可以直接调节胶质瘤发生。该研究结果通过其相应的感觉神经元回路建立了感觉体验和神经胶质瘤发生之间的联系(点击阅读)。【94】2022年5月4日,南京大学王肖沐,施毅,明尼苏达大学Tony Low及电子科技大学李雪松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Observation of chiral and slow plasmons in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在具有高度有序莫尔超晶格的宏观扭曲双层石墨烯 (tBLG)中直接观察到两种新的等离子体模式。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小角度 tBLG 的新电磁动力学,并将其作为独特的量子光学平台进行了例证(点击阅读)。【95】2022年5月4日,南京大学王欣然,李涛涛,东南大学王金兰及马亮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Uniform nucleation and epitaxy of bilayer molybdenum disulfide on sapphi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双层二硫化钼 (MoS2) 在 c 面蓝宝石上的均匀成核 (>99%)。总之,这些基准测试结果表明,双层 MoS2 更适合硅以外的高性能晶体管技术(点击阅读)。【96】2022年5月4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Benjamin List及香港中文大学成贵娟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Organocatalytic stereoselective cyanosilylation of small keto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广泛适用的受限有机催化剂的开发,用于芳香族和脂肪族酮的高度对映选择性氰基化,包括具有挑战性的 2-丁酮。该研究工作可以鼓励化学家创造出可以与酶观察到的显著且有时是极端的选择性相媲美的催化剂。最后,该研究的方法有望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合成(点击阅读)。【97】2022年5月4日,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单立波,何平及山东建筑大学侯书国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Phytocytokine signalling reopens stomata in plant immunity and water lo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调节防御和失水的分泌肽 SMALL PHYTOCYTOKINES (SCREWs) 和同源受体激酶 PLANT SCREW UNRESPONSIVE RECEPTOR (NUT) 调节植物激素脱落酸 (ABA) 和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MAMP) 诱导气孔关闭。SCREW-NUT系统广泛分布于陆地植物中,这表明它在防止由非生物和生物胁迫引起的不受控制的气孔关闭以优化植物适应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点击阅读)。【98】2022年4月27日,深圳大学Wu Heng及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Mazhar N. Ali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he field-free Josephson diode in a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制造 NbSe2/Nb3Br8/NbSe2 的反转对称破坏范德华异质结构来实现约瑟夫森二极管。这种非互易行为强烈违反了已知的约瑟夫森关系,并为通过量子材料与约瑟夫森结的整合打开了发现新机制和物理现象的大门,并为超导量子器件提供了新途径(点击阅读)。【99】2022年4月27日,北京大学毛有东教授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USP14-regulated allostery of the human proteasome by time-resolved cryo-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人类 USP14 的高分辨率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它与多泛素化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捕获的 13 种不同构象状态的 26S 蛋白酶体复合。这些发现为了解 USP14 调节的蛋白酶体的完整功能周期提供了见解,并为发现 USP14 靶向疗法奠定了机制基础(点击阅读)。【100】2022年4月27日,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陈从英及Michel Georges共同通讯(杨慧及吴金鸳)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BO genotype alters the gut microbiota by regulating GalNAc levels in pig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宿主基因型对猪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宿主基因型对肠道中特定细菌丰度的影响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并结合了对支持这种关联的分子机制的见解。它们为在人类农村人口中发现同样的影响铺平了道路(点击阅读)。【101】2022年4月27日,清华大学陈柱成教授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human chromatin-remodelling PBAF complex bound to a nucleosom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与核小体结合的PBAF复合物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总之,该研究结果为 PBAF 识别核小体提供了机制见解,并为理解 SMARCA4 相关人类疾病提供了结构基础(点击阅读)。【102】2022年4月27日,浙江大学Liu Beibei等人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Early Solar System instability triggered by dispersal of the gaseous dis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动力学模拟表明,巨行星的不稳定性可能是由气态盘的分散引发的。不断增长的类地行星甚至可能是由其扰动而成的,这解释了火星相对于地球的小质量(点击阅读)。【103】2022年4月27日,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Chen Chen-Hui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kin cells undergo asynthetic fission to expand body surfaces in zebrafish“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建了一个多色细胞膜标记系统 palmskin,以监测发育中的斑马鱼幼虫的整个浅表上皮细胞 (SEC) 群。体表生长的全局或局部操作会影响 SEC 分裂的程度和模式,可能是通过张力介导的拉伸激活离子通道(点击阅读)。【104】2022年4月27日,慕尼黑大学Sarajo K. Mohanta及Andreas J. R. Habenicht共同通讯(贵州中医药大学彭立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Neuroimmune cardiovascular interfaces control atheroscler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假设周围神经系统可能直接与患病动脉相互作用。周围神经系统使用 NICI 组装结构 ABC,而对 ABC 的治疗干预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点击阅读)。【105】2022年4月20日,华盛顿大学Xu Xiaodong及香港大学Yao Wang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Light-induced ferromagnetism in moiré superlatti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光激发可以高度调谐moiré-trapped载流子之间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从而导致WS2 /WSe2 moiré超晶格的铁磁有序。这一发现为moiré量子物质丰富的多体哈密顿量增加了一个动态调谐钮。【106】2022年4月13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国家基因库、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英国剑桥大学、西班牙ICREA研究所、新加坡ASTAR等来自6个国家的35个科研团队合作,刘龙奇、徐讯、侯勇和Miguel A. Esteban共同通讯(韩磊、魏小雨、刘传宇、庄镇堃、邹轩轩、王智锋和GiacomoVolpe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the non-human primate Macaca fascicular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规模的细胞转录组图谱,其中包含来自成年 NHP 猕猴 的 45 个组织的超过 100 万个细胞。该数据集提供了大量的注释资源来研究系统发育上接近人类的物种。为了证明图谱的实用性,该研究重建了驱动 Wnt 信号传导穿过身体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网络,绘制了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毒的受体和共同受体的分布图。该研究的 猕猴细胞图谱构成了人类和 NHP 未来研究的重要参考(点击阅读)。【107】2022年4月13日,北京大学邓宏魁,王金琳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卢实春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hemical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创造一种中间可塑性状态来证明人类体细胞化学重编程为人类化学诱导的多能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表现出胚胎干细胞的关键特征。这项研究为开发使用明确定义的化学物质来改变人类细胞命运的再生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点击阅读)。【108】2022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组、赵强研究组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水雯箐研究组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tethered agonism of the adhesion GPCRs ADGRD1 and ADGRF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孤儿受体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成功解析两种黏附类GPCR(adhesion GPCR)ADGRD1和ADGRF1分别与G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三维结构,并开展了深入的功能相关性研究,首次阐明这类孤儿受体自发激活的分子机制,为研究该类受体的信号转导机理和未来的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点击阅读)。【109】2022年4月13日,山东大学于晓,孙金鹏,国家蛋白质中心孔亮亮及西安交通大学张磊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ethered peptide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adhesion GPCRs ADGRG2 and ADGRG4”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与 Gs 异源三聚体偶联的 aGPCR 的三种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该研究为 aGPCR 的束缚激活机制提供了结构和生化方面的见解(点击阅读)。【110】2022年4月13日,山东大学孙金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及德国Rudolf Schönheimer研究所Ines Liebscher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tethered peptide activation of adhesion GPCRs”的研究论文,报告了两个与 Gs 复合的 aGPCRs 的冷冻电子显微镜 (cryo-EM) 结构:GPR133 和 GPR114。该研究结构揭示了 Stachel 序列及其 Gs 偶联激活 aGPCR 的详细机制(点击阅读)。【111】2022年4月13日,吉林大学韩双,西安交通大学马恩,丁向东,南京理工大学沙刚及悉尼大学廖晓舟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Uniting tensile ductility with ultrahigh strength via composition undu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纳米晶镍钴固溶体虽然仍然是面心立方单相,但其拉伸强度约为 2.3 吉帕斯卡,具有可观的延展性,断裂伸长率约为 16%。因此,抗位错传播的起伏景观提供了一种加强机制,可在高流动应力下保持拉伸延展性(点击阅读)。【112】2022年4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朱鸿民及日本东北大学Tetsuya Nagasaka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solid-state electrolysis process for upcycling aluminium scra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固态电解 (SSE) 工艺,该工艺使用熔盐来升级回收铝废料。 通过使用这种高效、低能耗的工艺,可以预见铝循环的真正可持续性(点击阅读)。【113】2022年4月13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Hanna K. A. Mikkola及Vincenzo Calvanese共同通讯(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Ma Feiyang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solid-state electrolysis process for upcycling aluminium scra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建了从妊娠前三个月到出生的人类造血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图,并发现在整个妊娠期间,HSC特征RUNX1+HOXA9+MLLT3+MECOM+HLF+SPINK2+ 将HSC与祖细胞区分开。人造血干细胞个体发育的体内图谱证实了从人多能干细胞生成主动脉-性腺-中肾样决定性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并可作为促进其向功能性造血干细胞成熟的指导。【114】2022年4月6日,清华大学肖百龙及李雪明共同通讯(杨旭中、林超、陈旭东、李首卿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deformation and curvature sensing of PIEZO1 in lipid membra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确定了在脂质体囊泡中重组的 PIEZO1 的弯曲和扁平结构,直接可视化了 PIEZO1-脂质双层系统的显著可变形性和扁平结构中约 300nm2 的平面内面积膨胀。因此,该研究提供了对 PIEZO1 显著的可变形性和结构重排,如何在脂质膜中实现精细的机械敏感性和独特的基于曲率的门控的基本理解(点击阅读)。【115】2022年4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曼彻斯特大学David A. Leigh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utonomous fuelled directional rotation about a covalent single bon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1-苯基吡罗2,2 ' -二羧酸(1a)是一个催化驱动的马达,它可以连续地从化学燃料诱导两个芳香环围绕连接它们的共价N-C键进行重复的360°定向旋转。总之,该研究将传统能源驱动模式运动的单向转动分子马达通过合理结构和调控机制设计,实现了通过手性燃料和催化剂控制的单向可控自发转动。【116】2022年4月6日,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及Andrew I. Cooper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Reconstruct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通用且可扩展的方法,用于基于框架重构来制备强大的、高度结晶的亚胺 COF。与单体最初随机排列的标准方法相比,该研究的方法涉及使用可逆和可移除的共价系链对单体进行预组织,然后进行受限聚合。这种重建路线通过简单的无真空合成程序产生结晶度大大提高和孔隙率更高的重建 COF。重构的 COF 中增加的结晶度改善了电荷载流子传输,导致光催化析氢速率高达 27.98 mmol h−1 g−1。这种纳米限制辅助重建策略是通过原子结构控制向有机材料编程功能迈出的一步(点击阅读)。【117】2022年3月30日,纽约大学Evgeny Nudler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余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rucial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nscription-coupled DNA repair in bacter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纤维素交联质谱与结构、生化和遗传方法相结合,以绘制转录偶联DNA修复(Transcription-coupled DNA repair, TCR)复合物(TCRC)内的相互作用,并确定导致体内NER的实际事件序列。该研究发现RNA聚合酶(RNAP)作为DNA损伤的主要感应器,并作为NER酶招募的平台。UvrA和UvrD与RNAP持续结合,形成TCRC前的监测。为了应对DNA损伤,pre-TCRC招募第二个UvrD单体,形成解旋酶能力的UvrD二聚体,促进TCRC的回溯。UvrD-RNAP相互作用的减弱使细胞对基因毒性应激敏感。然后TCRC招募第二个UvrA分子和UvrB来启动修复过程。与传统观点相反,该研究发现TCR占染色体修复事件的绝大多数;也就是说,TCR完全主导了全局基因组修复。该研究还表明TCR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Mfd。【118】2022年3月30日,明尼苏达大学程翔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徐辛亮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he colloidal nature of complex fluids enhances bacterial moti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稀释胶体悬浮液中的鞭毛细菌在数量上与稀释聚合物溶液中的那些表现出相似的运动行为,特别是普遍的颗粒大小依赖性运动增强高达 80%,同时对细菌摆动的强烈抑制。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复杂流体中细菌的运动行为,这与广泛的微生物过程和复杂环境中的工程细菌游动有关(点击阅读)。【119】2022年3月30日,普林斯顿大学B. Andrei Bernevig、Nicolas Regnault及德国马普所微结构物理所徐远峰共同通讯(普林斯顿大学Nicolas Regnault,宋志达,德国马普所微结构物理所徐远峰,清华大学物理系李明瑞,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马大帅及巴斯克大学Luis Elcoro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atalogue of flat-band stoichiometric materi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给出了在体系中判断能带平坦度的标准并利用此标准对无机晶体结构数据库中的55206种体系的电子特性及其拓扑特性进行了高通量研究。文章给出了6338个ICSD(对应于2379种材料)中具有平带特性。以寻求具有实验合成潜力的材料载体为初衷,文章进一步挑选出了345中备选体系。该研究首次提出S矩阵方法,系统地揭示了以上五种特殊晶格中拓扑非平庸平带的起源,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有效模型方法对具有五种特殊晶格的平带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20】2022年3月28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d S. Eisenberg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曹骎等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myloid fibrils in disease FTLD-TDP are composed of TMEM106B not TDP-43”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四名患者的大脑中提取了淀粉样蛋白原纤维,代表了五个 FTLD-TDP 亚类中的四个,并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 (cryo-EM) 确定了它们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出乎意料的是,所有检查的淀粉样蛋白原纤维均由跨膜蛋白 106B (TMEM106B) 的 135 个残基 C 末端片段组成,这是一种溶酶体膜蛋白,以前被认为是 FTLD-TDP 的遗传风险因素。正如免疫金标记所揭示的,除了 TMEM106B 原纤维外,还存在大量非纤维状聚集的 TDP-43。总之,该研究的观察证实 FTLD-TDP 是一种与淀粉样蛋白相关的疾病,并表明 FTLD-TDP 中的淀粉样蛋白与蛋白 TMEM106B 相关,而不是 TDP-43(点击阅读)。【121】2022年3月23日,斯坦福大学鲍哲南团队(天津大学Wang Yixuan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igh-brightness all-polymer stretchable LED with charge-trapping di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材料设计策略和制造工艺,以实现可拉伸的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并具有高亮度(每平方米约 7,450 坎德拉)、高电流效率(每安培约 5.3 坎德拉)和高度可拉伸性(约 100% 应变)。该研究制造了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可拉伸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实现了皮肤上的无线供电和脉冲信号的实时显示。这项工作标志着高性能可拉伸显示器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点击阅读)。【122】2022年3月23日,四川大学Lai Ying,斯坦福大学Axel T. Brunger,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Burton F. Dickey及德国乌尔姆大学Manfred Frick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nhibition of calcium-triggered secretion by hydrocarbon-stapled peptid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们设计了一种碳氢化合物固定肽,通过干扰神经元SNARE复合体和synaptotagmin-1的Ca2+结合C2B结构域之间的所谓主要界面,特异性地破坏Ca2+触发的膜融合。将细胞穿透肽结合到固定肽上,可以有效地传递到培养的人气道上皮细胞和小鼠气道上皮细胞中,在那里它显著而特异性地减少了两个系统中受刺激的粘蛋白分泌,并大大减轻了小鼠气道的粘液阻塞。综上所述,破坏Ca2+触发的膜融合的肽可能使黏蛋白分泌途径的治疗调节成为可能。【123】2022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所,华大基因及吉林大学等多单位合作,Miguel A. Esteban,刘龙奇,李文娟及Md. Abdul Mazid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Rolling back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 an eight-cell embryo-like sta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一种从人多能干细胞中产生8C样细胞(8CLCs)的无转基因、快速和可控的方法。单细胞分析确定了与此转化相关的关键分子事件和基因网络。功能丧失实验确定了DPPA3和TPRX1的基本作用,DPPA3是卵母细胞中DNA甲基化的主要调节因子,TPRX1是eutherian全能细胞同构盒(ETCHbox)家族转录因子,在小鼠中不存在。DPPA3在整个8CLC转化过程中诱导DNA去甲基化,而TPRX1是8CLC基因网络的关键执行子。该研究进一步证明8CLCs可以在体外或体内以胚泡和复杂畸胎瘤的形式产生胚胎和胚胎外谱系。该研究的方法为揭示早期人类胚胎发生的分子过程提供了资源。【124】2022年3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卢策吾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 Kay M. Tye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ortical ensembles orchestrate social competition through hypothalamic outpu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社会竞争实验,让老鼠竞争奖励,以及一种计算机视觉工具(AlphaTracker)来跟踪多个未标记的动物。隐马尔可夫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相结合,能够从mPFC集成活动中解码社会竞争行为。mPFC中的人口动态预测了社会等级和竞争成功。最后,该研究证明了在奖励竞争中,投射到外侧下丘脑的mPFC细胞促进了支配行为。因此,该研究揭示了一个皮质-下丘脑回路,通过它,mPFC施加自上而下的社会支配调节。【125】2022年3月15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杨阳,西湖大学王睿及韩国成均馆大学Jin-Wook Lee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ability-limiting heterointerfaces of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表面处理可能会引起负功函数偏移(即更多的 n 型),这会激活卤化物迁移以加剧 PSC 不稳定性。因此,尽管表面钝化具有有益效果,但这种有害的副作用限制了以这些方式处理的 PSC 可获得的最大稳定性改进。这种有利和不利影响之间的权衡应指导通过表面处理提高 PSC 稳定性的进一步工作(点击阅读)。【126】2022年3月9日,美国西北大学/浙江大学J. Fraser Stoddart及加州理工学院William A. Goddard 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Electron-catalysed molecular recogni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而通用的策略,通过将在合成共价化学中广泛应用的电子催化扩展到超分子非共价化学领域来促进分子识别。实验表明在大环主体和哑铃形客体之间形成三自由基复合物时(在环境条件下,分子识别是动力学禁阻过程),可以在添加催化量的化学电子源时显著加速。进一步实验表明可以通过电化学暂时控制分子识别,精准调控组装进程。这种动力学稳定的超分子体系很难通过其他方法精确获得。在分子识别中,使用电子作为催化剂可以激发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探索可用于微调非共价过程、控制不同规格组装体,并最终创造新形式的复杂物质。【127】2022年3月9日,清华大学任天令及田禾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Vertical MoS2 transistors with sub-1-nm gate length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石墨烯层的边缘作为栅电极展示了具有原子级薄沟道和亚 1 nm 物理栅极长度的侧壁 MoS2 晶体管。 该方法使用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生长的大面积石墨烯和 MoS2 薄膜在 2 英寸晶圆上制造侧壁晶体管。这些器件具有高达 1.02 × 105 的开/关比和低至 117 mV dec–1 的亚阈值摆幅值。仿真结果表明,MoS2 侧壁有效沟道长度在 On 状态下接近 0.34 nm,在 Off 状态下接近 4.54 nm。这项工作可以促进摩尔定律,即下一代电子产品晶体管的按比例缩小(点击阅读)。【128】2022年3月3日,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团队(香港大学Jasper F.-W. Chan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SARS-CoV-2 Omicron sublineag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来自野生型 SARS-CoV-2 感染患者或当前 mRNA 疫苗接受者的多克隆血清显示,对 BA.1+R346K 和 BA.2 的中和活性显著丧失,下降幅度与已报道的 BA.1相当。总之,这一新发现表明,除了最近授权的 LY-CoV1404(bebtelovimab)外,没有任何授权的单克隆抗体疗法可以充分覆盖 Omicron 变体的所有亚谱系(点击阅读)。【129】2022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埃默里大学叶克强及约州西奈山伊坎医学院Mone Zaidi共同通讯(武汉大学熊靖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FSH blockade improves cognition in mic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 FSH 直接作用于海马和皮质神经元,以加速淀粉样蛋白-β 和 Tau 的沉积,并损害表现出阿尔茨海默病特征的小鼠的认知。 这些数据不仅表明血清 FSH 水平升高在绝经期间夸大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理学中具有因果作用,而且还揭示了使用单一 FSH 阻断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和血脂异常的潜在创新方法(点击阅读)。【130】2022年3月2日,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石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邓成龙,挪威卑尔根大学Francesco d’Errico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所Michael Petraglia共同通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nnovative ochre processing and tool use in China 40,000 years ag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下马碑(一处新近发掘、保存良好的遗址),大约有 40,000 年历史的中国北方考古遗址,其中包括东亚已知最早的赭石加工特征,一个独特的小型化岩石组合,带有轴柄痕迹的刀片状工具和一个骨头工具。下马碑的文化特征集合在东亚是独一无二的,与在其他古代人口居住的考古遗址集合中发现的特征或通常与智人扩张有关的特征不对应,例如最初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亚的记录支持在人类杂交和混合时期出现的技术创新和文化多样化的过程(点击阅读)。【131】2022年3月2日,南京大学吴迪,聂越峰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Pan Xiaoqing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igh-density switchable skyrmion-like polar nanodomains integrated on silic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在转移到硅上的钛酸铅/钛酸锶双层中实现室温类skyrmion 极性纳米域。在硅上集成高密度(每平方英寸超过 200 千兆比特)可切换的类skyrmion 极性纳米域可以使用氧化物中的拓扑极性结构实现非易失性存储器应用(点击阅读)。【132】2022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丛尧,Wang Yanxing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receptor binding and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of Omicr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冷冻-EM 分析,展示了 Omicron 刺突 (S) 的闭合和开放状态,它们看起来比 G614 病毒株的对应物更紧凑,可能表明 Omicron 免疫逃避的构象掩蔽机制。该研究结果为 Omicron 的受体参与和抗体中和/逃避提供了新的启示,也可能为广泛有效的 SARS-CoV-2 疫苗的设计提供信息(点击阅读)。【133】2022年2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崔勇,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韩宇及布里斯托大学Anthony P. Davis共同通讯(上海交通大学董金桥和重庆大学刘玲梅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Free-standing homochiral 2D monolayers by exfoliation of molecular cryst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由离散的超分子配位复合物组成的晶体可以通过超声剥离得到约 2.3 纳米厚的独立单层,纵横比高达约 2,500:1,纯粹由非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维持。这种不寻常的性质反映在材料的分子识别特性中,相对于单个分子或大块 3D 晶体,其结合碳水化合物具有强烈增强的对映体辨别力(点击阅读)。【134】2022年2月23日,厦门大学林圣彩,张宸崧及邓贤明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Low-dose metformin targets the lysosomal AMPK pathway through PEN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临床相关浓度的二甲双胍抑制溶酶体质子泵 v-ATP 酶,这是葡萄糖饥饿后 AMPK 激活的中心节点。总之,这些发现表明二甲双胍与 PEN2 结合并启动信号通路,该通路通过 ATP6AP1 与溶酶体葡萄糖传感通路相交,以激活 AMPK。这确保了二甲双胍在患者中发挥其治疗益处而没有明显的副作用(点击阅读)。【135】2022年2月16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金魁,胡江平及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Ichiro Takeuchi等合作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caling of the strange-metal scattering in 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电子掺杂氧化铜 La2–xCexCuO4 (LCCO) 中超导转变温度 (Tc )、线性 T 散射系数 ( A1 ) 和掺杂水平 (x) 之间精确定量比例定律的观察结果。铜氧化物、铁基和有机超导体之间 Tc 与 A1□ 关系的惊人相似性可能表明这些系统中奇异金属行为和非常规超导性的共同机制(点击阅读)。 【136】2022年2月9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肖军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邱金龙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enome-edited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wheat without growth penalt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 Tamlo-R32,这是一种在小麦 MLO-B1 基因座中具有 304 千碱基对靶向缺失的突变体,可保持作物生长和产量,同时赋予强大的白粉病抗性这项工作展示了叠加遗传变化以挽救由隐性等位基因引起的生长缺陷的能力,这对于开发具有强大和持久抗病性的高产作物品种至关重要(点击阅读)。【137】2022年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白春礼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Evidence for the association of triatomic molecules in ultracold 23Na40K + 40K mixtur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在旋转振动基态的 23Na40K 分子和 40K 原子之间的 Feshbach 共振附近三原子分子关联的证据。该研究工作有助于理解复杂的超冷原子-分子 Feshbach 共振,并可能为制备和控制超冷三原子分子开辟一条途径(点击阅读)。【138】2022年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海燕和陈泉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backbone-centred energy function of neural networks for protein desig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一个名为 SCUBA(用于侧链未知骨干排列)的统计模型满足了这一目标,该模型使用神经网络形式的能量项。通过避免使用现有蛋白质结构中的片段,SCUBA 驱动的结构设计促进了对可设计骨架空间的深远探索,从而扩展了适合从头设计的蛋白质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点击阅读)。【139】2022年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吴涛及王震宇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harge-density-wave-driven electronic nematicity in a kagome superconduct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弹性电阻测量、核磁共振 (NMR) 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光谱 (STM/S) 的组合报告了 CsV3Sb5 中存在电子向列性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该研究结果明确地证明了 CsV3Sb5 正常状态下的内在电子向列性,这为揭示电子向列性在非常规超导体配对机制中的作用树立了新的范式(点击阅读)。【140】2022年2月9日,香港城市大学杨勇,香港大学D. J. Srolovitz及台北大学Chun-Wei Pao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highly distorted ultraelastic chemically complex Elinvar allo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化学复杂的合金,其具有大原子尺寸的失配,通常在传统合金中是无法承受的。该合金在室温下表现出高弹性应变极限(约 2 per cent)和非常低的内摩擦(小于 2 × 10−4)。更有趣的是,这种合金表现出非凡的 Elinvar 效应,在室温和 627° 摄氏度(900° 开尔文)之间保持近乎恒定的弹性模量,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现有合金所无法比拟的(点击阅读)。【141】2022年2月9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宇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uperionic iron alloys and their seismic velocities in Earth’s inner co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六方密排铁中的氢、氧和碳在 IC 条件下转变为超离子状态,显示出像液体一样的高扩散系数。这表明 IC 可以处于超离子状态而不是正常的固态。液体状轻元素导致地震速度显著降低,接近 IC 的地震观测。剪切波速度的大幅下降为软 IC 提供了解释。此外,轻元素对流对IC的地震结构和磁场有潜在的影响(点击阅读)。【142】2022年2月9日,瑞士Paul Scherrer研究所Z. Guguchia及普林斯顿大学M. Z. Hasan共同通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Liu H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ime-reversal symmetry-breaking charge order in a kagome superconductor”的研究论文,使用μ子自旋弛豫技术探测KV3S5中的kagome电荷序和超导性。观察到μ子群感应到的内场宽度显著增强,而且低于电荷有序温度的μ子自旋弛豫在施加了外部磁场后也得到显著增强。此外,还进一步展示了KV3Sb5超导性的多能隙属性。所有结果指出相关Kagome晶体中时间反演对称破缺的电荷序与非常规超导性相互交织。【143】2022年2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刘星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otoxin B cleaves GSDMA and triggers pyropt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 GAS 半胱氨酸蛋白酶 SpeB 毒力因子通过在 Gln246 后切割 GSDMA 来触发角质形成细胞焦亡,从而释放引发焦亡的活性 N 末端片段。 Gsdma1 基因缺陷削弱了小鼠对 GAS 的免疫反应,导致不受控制的细菌传播和死亡。总之,该研究发现GSDMA 既作为 GAS SpeB 的传感器和底物,又作为触发细胞焦亡的效应器,为宿主识别和控制危险微生物病原体的毒力添加了一个简单的单分子机制(点击阅读)。【144】2022年2月1日,香港大学Michael C. W. Chan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replication in human bronchus and lung ex viv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比较了野生型病毒与D614G、Alpha (B.1.1.7)、Beta (B.1.351)、Delta (B.1.617.2)和Omicron (B.1.1.529)变体在人支气管和肺体外培养中的复制能力和细胞趋同性。该研究发现,Omicron在支气管中的复制速度比所有其他SARS-CoV-2变体都快,但在肺软组织中的复制效率较低。与野生型相比,所有变种都有相似的细胞取向。与测试的其他变体相比,Omicron更依赖于组织蛋白酶,这表明与其他变体相比,Omicron变体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细胞。Omicron在人类肺部较低的复制能力可能解释了目前流行病学研究中报道的Omicron的严重程度降低,尽管严重程度的决定因素是多因素的。这些发现为以前的流行病学观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相关性。【145】2022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秦川,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成峰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emory B cell repertoire from triple vaccinees against diverse SARS-CoV-2 vari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检查了接受两剂或三剂灭活疫苗的个体的血清是否可以中和真正的 Omicron。该研究结果使 3 剂免疫方案的使用合理化,并表明这些广泛超强抗体揭示的基本表位是通用 sarbecovirus 疫苗的合理靶标(点击阅读)。【146】2022年1月26日,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巴黎文理研究大学David Quéré及吉林大学于吉红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nhibiting the Leidenfrost effect above 1,000 °C for sustained thermal coo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结构热装甲的合理设计,可将Leidenfrost效应抑制到 1,150 °C,即比以前达到的温度高 600 °C,但仍保持热传递。该研究的策略具有在超高固体温度下实施高效水冷却的潜力,这是迄今为止未知的特性(点击阅读)。【147】2022年1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张翔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Hurley-Walker合作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radio transient with unusually slow periodic emi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对低频无线电数据的分析,该数据揭示了周期性的低频无线电瞬变。该研究通过分析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先导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射电暂现源,该射电暂现源可能是一个超长周期的磁星或拥有超强磁场的白矮星(点击阅读)。【148】2022年1月21日,香港大学朱轩/陈福和/袁国勇研究团队联合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ttenuated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B.1.1.529 Omicr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 Omicron 变体的复制在 Calu3 和 Caco2 细胞中显著减弱。该研究表明与 WT 和以前的变体相比,Omicron 变体在小鼠中的病毒复制和致病性减弱(点击阅读)。【149】2022年1月19日,江南大学胥传来、匡华和美国密歇根大学Nicholas A. Kotov共同通讯(徐丽广及王秀秀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Enantiomer-dependent 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chiral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非手性和左手和右手金仿生纳米粒子显示出不同的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与右手纳米粒子相比,左手纳米粒子作为 H9N2 流感病毒疫苗接种的佐剂显示出更高(1,258 倍)的效率,为在免疫学中使用纳米级手性开辟了道路(点击阅读)。【150】2022年1月17日,南京大学谭海仁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improved grain surface passiv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具有长扩散长度的铵阳离子钝化 Pb-Sn 钙钛矿,使子电池的吸收层厚度约为 1.2 μm。该研究报告了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认证效率为 26.4%,超过了性能最佳的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环境条件下单日照度下,在最大功率点运行 600 小时后,封装的串联设备保持 >90% 的初始性能(点击阅读)。【151】2022年1月12日,电子科技大学熊杰与布朗大学Jim Valles共同通讯(杨超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ignatures of a strange metal in a bosonic syst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突破了费米子体系的限制,首次在玻色子体系中诱导出奇异金属态。进一步通过标度分析,发现玻色子奇异金属的电阻由温度与磁场简单的线性相加决定,证明了电阻在量子临界区与体系内在的能量尺度无关,满足标度不变的关系,揭示了玻色子在量子临界区存在奇异的动力学行为;建立了玻色子奇异金属的完备相图,阐释了玻色系统耗散量子相变的物理图像(点击阅读)。【152】2022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n early transition to magnetic supercriticality in star form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FAST平台,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的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研究发现,星际介质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异于标准模型预测,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点击阅读)。【153】2022年1月5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Takayuki Ishii及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Artem Chanyshev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Depressed 660-km discontinuity caused by akimotoite–bridgmanite transi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上-下地幔边界塌陷的深度与秋本石-布里奇曼石在低温区的相变深度一致,因此提出上-下地幔边界的塌陷是由秋本石-布里奇曼石相变所引起。该研究解决了长达多年的关于上-下地幔边界塌陷的争议。【154】2022年12月21日,南开大学袁明鉴课题组、陈军课题组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课题组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ynthesis-on-substrate of quantum dot soli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适当耦合,单分散,超小钙钛矿量子点薄膜在衬底上的直接合成。值得注意的是,在480 nm和465 nm时,蓝色PeLEDs的外部量子效率分别为18%和10%,在钙钛矿蓝色LEDs中,分别为1.5和2倍(点击阅读)。【155】2022年12月21日,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谢斐课题组在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Vela pulsar wind nebula X-rays are polarized to near the synchrotron limi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对星云内部部分的X射线观测,那里的偏振在前沿可以超过60%,接近同步加速器发射所能产生的理论极限。该研究推断,与超新星遗迹的情况相反,脉冲星风星云中的电子在高度均匀的磁场中被加速,很少或没有湍流(点击阅读)。【156】2022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谢晓亮、曹云龙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这些趋同突变可以导致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 NAb)药物和恢复期血浆(包括BA.5突破感染的血浆)的显著逃避,同时保持足够的ACE2结合能力。总之,该研究表明目前的群体免疫和BA.5疫苗增强针可能不能有效地预防Omicron趋同变异的感染(点击阅读)。【157】2022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彭书时及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Xin Lin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Wetland emission and atmospheric sink changes explain methane growth in 2020”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湿地排放和大气汇变化解释了2020年甲烷的增长。该研究量化了2020年与2019年相比甲烷来源及其大气汇的变化。该研究还表明,在实施全球人为甲烷减排承诺时,需要考虑氮氧化物排放趋势(点击阅读)。【158】2022年12月15日,南京农业大学陶小荣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NLR surveillance of pathogen interference with hormone receptors induces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NLR监测病原体干扰激素受体诱导免疫。辣椒(Capsicum chinense) NLR Tsw识别番茄斑萎病毒(TSWV)编码的效应蛋白非结构蛋白NSs,含有一个异常大的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RR)结构域。该研究的发现揭示了一种病原体效应物以TCP21为目标抑制植物激素受体功能,促进毒力,而植物NLR蛋白已经进化到识别这种干扰作为一种反毒力策略,从而激活免疫(点击阅读)。【159】2022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郭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吴军及安徽医科大学蒋祥祥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Primate gastrulation and early organogenesi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灵长类动物在单细胞分辨率下的原肠胚形成和早期器官发生。这一全面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不仅填补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的知识空白,而且为了解人类胚胎发生和发育障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点击阅读)。【160】2022年12月14日,南京医科大学沙家豪、郭雪江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秦燕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male germ-cell-specific ribosome controls male ferti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一种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核糖体,能够控制雄性生育能力。这种精子特异性核糖体的鉴定将极大地扩展人们对核糖体功能和哺乳动物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组织特异性调控的理解(点击阅读)。2022中国学者在Science 发表107项研究成果列表:
【1-52】在2022年12月12日,iNature编辑部总结了2022年7月1日到2022年12月12日中国学者在Science 发表的52篇文章(点击阅读);【53】2022年6月30日,清华大学王训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Locking volatile organic molecules by subnanometer inorganic nanowire-based organoge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简单的室温反应制备了碱土阳离子桥接的多金属氧酸盐纳米团簇亚纳米纳米线。通过蒸馏和离心去除凝胶中的溶剂,纳米线可以循环使用10次以上。该方法可应用于有机液体的有效捕集和回收(点击阅读)。【54】2022年6月30日,帝国理工学院William Wisden、Nicholas Franks及空军军医大学董海龙团队合作(喻晓及赵广超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 specific circuit in the midbrain detects stress and induces restorative slee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小鼠中脑中发现了一个专门用于检测压力和诱导恢复性睡眠的特定回路。总之,该研究发现一个特定的回路可以让动物通过睡眠来恢复精神和身体功能,这可能为治疗焦虑症提供了一条精致的途径(点击阅读)。【55】2022年6月30日,西北大学John A. Rogers,俄勒冈大学Jonathan T. Reeder及华盛顿大学Matthew R. MacEwan共同通讯(大连理工大学解兆谦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oft, bioresorbable coolers for reversible conduction block of peripheral nerv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柔软的、可生物吸收的微流体装置,这些装置能够在活体组织的任意深度通过实时温度反馈控制提供集中的、微创的冷却能力。多周的体内试验证明了能够快速、精确地冷却周围神经,从而在大鼠模型中为神经性疼痛提供局部、按需镇痛(点击阅读)。【56】2022年6月23日,香港大学陈福和(Jasper Fuk-Woo Chan)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athogenicity, transmissibility, and fitness of SARS-CoV-2 Omicron in Syrian hamste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叙利亚仓鼠 COVID-19 模型中将这种受关注的新变体的这些病毒学属性与 Delta (B.1.617.2) 变体的病毒学属性进行了比较。 迫切需要对这种新型 VOC 有效的下一代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点击阅读)。【57】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团队合作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 genetic module at one locus in rice protects chloroplasts to enhance thermotoler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了一个数量性状基因座,耐热性 3 (TT3),它由两个基因 TT3.1 和 TT3.2 组成,它们相互作用以增强水稻耐热性并减少由热胁迫引起的谷物产量损失。 总之,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的 TT3.1-TT3.2 遗传模块,该基因模块将热信号从质膜传递到叶绿体,而且还为培育高耐热作物提供了策略(点击阅读)。【58】2022年6月16日,南京大学刘永学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Chronic oiling in global ocea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分析 2014-2019 年的 563,705 张 Sentinel-1 图像,提供了首张全球浮油地图以及静态和持久性来源(自然渗漏、平台和管道)的详细清单。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当今人为对海洋石油污染的贡献可能被大大低估了(点击阅读)。【59】2022年6月16日,美国莱斯大学Randall G. Hulet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管习文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pin-charge separation in a one-dimensional Fermi gas with tunable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费米子限制在一个维度以实现 Tomonaga-Luttinger 液体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它们的低能激发的高度集体性(点击阅读)。【60】2022年6月10日,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the cytoplasmic ring of the Xenopus laevis nuclear pore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 3.7 至 4.7 Å的分辨率对非洲爪蟾 NPC 的细胞质环 (CR) 亚基进行了单粒子冷冻电子显微镜重建。结构分析揭示了 Nup93、Nup205 和 Nup358 如何促进和加强主要由两层 Y 复合物形成的 CR 支架的组装(点击阅读)。【61】2022年6月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孟津及王世骐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exual selection promotes giraffoid head-neck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中新世早期的一种不寻常的长颈鹿化石,獬豸盘角鹿( D. xiezhi ),它具有不寻常的头颈形态和已知哺乳动物中最复杂的头颈关节。 研究表明,长颈鹿比其他反刍动物表现出更高的头颈多样性,并且生活在特定的生态位可能促进了各种种内的战斗行为,导致不同长颈鹿谱系的极端头颈形态(点击阅读)。【62】2022年5月26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M. G. Willinger,J. A. van Bokhoven及福州大学黄兴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metal nanoparticles and oxide support under redox 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在还原条件下观察到的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诱导的铂颗粒在二氧化钛上的包封消失了一旦系统暴露在总压力约为 1 bar 的含有氧气和氢气的氧化还原反应环境中。该研究突出了反应态和非反应态之间的差异,并证明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环境(点击阅读)。【63】2022年5月26日,香港理工大学刘树平,中国人民大学季威及剑桥大学Manish Chhowalla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Ferroelectricity in untwisted heterobilayers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通过可扩展的一步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的未扭曲、相称和外延的 MoS2/WS2 异质双层中展示了意想不到的 OOP 铁电性和压电性。该研究结果与密度泛函理论一致,这表明对称性破坏和层间滑动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特性,而无需调用扭曲角或莫尔域(点击阅读)。【64】2022年5月27日,桑德拉和爱德华迈耶癌症中心Ekta Khurana和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Yu Chen共同通讯(南京医科大学Wang Shangqian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Chromatin profiles classify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s suggesting therapeutic targe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 ATAC-seq(转座酶可及染色质测序分析)、RNA-seq 和 DNA 测序来研究 22 个类器官、6 个源自患者的异种移植物和 12 个细胞系。该研究确定了充分表征的雄激素受体 (AR)依赖性和神经内分泌亚型,以及两个 AR 阴性/低组:Wnt 依赖性亚型和由激活蛋白-1 (AP-1) 驱动的干细胞样 (SCL) 亚型) 转录因子。他们使用转录组特征对 366 名患者进行分类,这表明 SCL 是继 AR 依赖性CRPC之后第二常见的 CRPC 亚型。数据表明,AP-1 与 YAP/TAZ 和 TEAD 蛋白相互作用,以维持该组亚型特异性染色质可及性和转录组学景观。总之,这种分子分类揭示了药物靶点,并可能指导治疗决策。【65】2022年5月19日,北京大学方精云及王少鹏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ultispecies forest plantations outyield monocultures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编制了匹配的单物种和多物种种植园的全球数据集,以评估多物种种植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与单物种林分相比,多物种林分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地上生物量分别高出 5.4%、6.8% 和 25.5%。 这些积极影响主要是种间互补性的结果,并受到叶片形态和叶片寿命、林龄、种植密度和温度的差异的调节。该研究结果对设计造林和再造林策略以及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实验研究与现实世界的实践联系起来具有重要意义(点击阅读)。【66】2022年5月12日,武汉大学阴国印及西班牙拉里奥哈大学Ignacio Funes-Ardoiz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odular access to substituted cyclohexanes with kinetic stereocontro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通过实施链行走催化从易于获得的取代亚甲基环己烷模块化合成具有优异动力学立体控制的二取代环己烷的一般策略。这种方法的合成潜力在复杂生物活性分子的后期修饰以及与当前交叉偶联技术有重要应用潜力(点击阅读)。【67】2022年5月12日,罗斯托克大学Matthias Heinrich,Alexander Szameit及浙江大学杨兆举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Fractal photonic topological insula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基于完全由边缘站点组成的精确分形的分形拓扑绝缘体。通过超越体边界对应的范围,该研究的发现为扩展对拓扑绝缘体的认识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拓扑分形的新篇章(点击阅读)。【68】2022年5月12日,南京大学谭海仁及牛津大学Henry J. Snaith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calable processing for realizing 21.7%-efficient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modu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可扩展的制造技术展示了高效的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模块。该研究的串联模块实现了 21.7% 的认证 PCE,孔径面积为 20 平方厘米,并且在模拟 1 日照度下连续运行 500 小时后保持其初始效率的 75%(点击阅读)。【69】2022年5月5日,卡迪夫大学Graham J. Hutchings,Richard J. Lewis及上海交通大学刘晰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Highly efficient catalytic production of oximes from ketones using in situ–generated H2O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使用负载型金钯 (AuPd) 合金纳米粒子与硅酸钛 (TS-1) 催化剂相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原位生成 H2O2,生成选择性大于 95% 的环己酮肟。这种方法可以为目前依赖于预成型 H2O2 和 TS-1 组合的众多化学转化的替代途径奠定基础,同时允许相当大的工艺强化(点击阅读)。【70】2022年5月5日,中南大学吕奔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Z-DNA binding protein 1 promotes heatstroke-induced cell death”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 Z-DNA 结合蛋白 1 (ZBP1),一种 Z-核酸受体,通过触发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3 (RIPK3) 依赖性细胞死亡来介导中暑。 因此,ZBP1 似乎具有协调宿主对热应激反应的第二个功能(点击阅读)。【71】2022年5月5日,清华大学洪朝鹏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Steven Davis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Land-us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评估了2004年至2017年全球贸易中体现的土地利用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及农业生产相关的排放)。每年,27%的土地使用排放和22%的农业用地与最终在不同产地消费的农产品有关。约四分之三的实际排放来自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最大的转移从巴西、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等低收入国家转移到欧洲、美国和中国等工业化地区。因此,缓解全球土地使用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可能取决于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72】2022年5月5日,芝加哥大学何川,同济大学高绍荣及高亚威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FTO mediates LINE1 m6A demethylation and chromatin regulation in mESCs and mouse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 FTO 介导小鼠胚胎干细胞 (mESCs) 中长散在的 element-1 (LINE1) RNA 的 m6A 去甲基化,调节 LINE1 RNA 丰度和局部染色质状态,进而调节含有 LINE1 的基因的转录。FTO 介导的 LINE1 RNA m6A 去甲基化也在小鼠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过程中塑造染色质状态和基因表达方面发挥调节作用。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 FTO 对哺乳动物的 LINE1 RNA m6A 去甲基化具有广泛的影响(点击阅读)。【73】2022年4月26日,福建农林大学苏松坤及Martin Giurfa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Food wanting is mediated by transient activation of dopaminergic signaling in the honey be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蜜蜂(Apis mellifera )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该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调节也是蜜蜂欲望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由多巴胺调节的动机需求系统的健康益处可能是保守的,并且可以解释各种动物的行为(点击阅读)。【74】2022年4月28日,清华大学魏飞,张晨曦及陈晓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In situ imaging of the sorption-induced subcell topological flexibility of a rigid zeolite framewor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苯为探针分子对 ZSM-5 沸石的直通道进行了成像,并观察了框架的亚细胞柔韧性。该研究结果能够更好地理解沸石的拓扑柔性结构特征以及分子在微孔材料中扩散的内在机制(点击阅读)。【75】2022年4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李飞,哈尔滨工业大学田浩及卧龙岗大学张树君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giant electro-optic property enabling ultracompact Q-switch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铁电相、晶体取向和极化技术的协同设计,成功去除了所有光散射畴壁,并在增透膜涂层晶体中实现了 99.6% 的极高透射率,具有 900 pm V−1的超高 EO 系数 r33 ,比传统使用的 EO 晶体高 >30 倍。使用这些晶体,该研究制造了需要极低驱动电压的超紧凑型 EO Q 开关,其性能优于商业 Q 开关。这些材料的开发对于 EO 器件的便携性和低驱动电压具有重要意义(点击阅读)。【76】2022年4月14日,厦门大学谢素原及袁友珠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mbient-pressure synthesis of ethylene glycol catalyzed by C60-buffered Cu/SiO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富勒烯(以 C60 为例)可以作为铜-二氧化硅催化剂 (Cu/SiO2) 的电子缓冲剂。因此,由 C60-Cu/SiO2 催化的 DMO 常压加氢可应用于其他热催化和电催化反应(点击阅读)。【77】2022年4月7日,武汉理工大学傅正义及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Peter Fratzl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ineralization generates megapascal contractile stresses in collagen fibri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于一系列锶和钙基矿物质,观察到它们的沉淀会导致胶原原纤维收缩,达到几兆帕的应力。应力的大小取决于矿物的类型和数量。 这种化学机械效应发生在胶原蛋白完全浸入水中并产生具有拉伸纤维的矿物-胶原蛋白复合材料,让人联想到钢筋混凝土的原理(点击阅读)。【78】2022年4月7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唐丽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K. G. H. Baldwin及加拿大温莎大学G. W. F. Drake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easurement of a helium tune-out frequency: an independent test of quantum electrodynam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实现了氦原子413 nm幻零波长的精确计算和精密测量,开辟了“隐形”原子幻零波长精密测量检验量子电动力学(QED)理论的新途径。【79】2022年4月8日,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Liuling Yan及Brett F. Carver共同通讯(中国农科院麻类所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张小雨,南京农业大学贾海燕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TaCol-B5 modifies spike architecture and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whea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了一个CONSTANS-like家族基因,TaCOL-B5,该基因对小穗数、分蘖数以及单株产量等性状都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田间测产显示该基因对小麦增产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该基因的发现对于深入了解小麦产量性状基因的作用机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我们对小麦增产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点击阅读)。【80】2022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Andy E. Andrew Bennett及刘逸宸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Bronze and Iron Age population movements underlie Xinjiang population histo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来自 39 个考古遗址的 201 个古代基因组进行测序,阐明了该地区复杂的人口历史。这些结果记录了东欧亚和西欧亚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新疆不同地区的影响(点击阅读)。【81】2022年3月31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James A. Letts团队(浙江大学周龙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s of Tetrahymena’s respiratory chain reveal the diversity of eukaryotic core metabolism”的研究论文,为了探究真核生物呼吸的功能和结构多样性,该研究检查了纤毛虫嗜热四膜虫 (Tt) 的呼吸链。 该研究对四膜虫呼吸链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呼吸关键成分的差异,扩大了对核心代谢的理解(点击阅读)。【82】2022年3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杨小红,李建生及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Convergent selection of a WD40 protein that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maize and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玉米中的数量性状基因座 KRN2 及其水稻直系同源物 OsKRN2 经历了趋同选择。KRN2 与其他集中选择的基因一起,为未来的作物改良提供了极好的目标(点击阅读)。【83】2022年3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立东及奥地利科学技术学院Chang Cheng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realized through manipulating layered phonon-electron decoup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声子-电子去耦发现氯掺杂和铅合金硒化锡晶体在 748 开尔文时具有约 4.1 × 10−3 每开尔文的有吸引力的高 Zmax,在 300 至 773 开尔文时 ZTave 为约 1.7。氯引起的低变形势提高了载流子的迁移率。铅引起的质量和应变波动降低了晶格热导率。声子-电子去耦对于实现高性能热电器件起着关键作用(点击阅读)。【84】2022年3月24日,斯坦福大学鲍哲南及天津大学王以轩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Topological supramolecular network enabled high-conductivity, stretchable organic bioelectron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拓扑超分子网络的分子工程策略,该策略允许将多个分子构建块的竞争效应解耦,以满足复杂的要求。 该研究在生理环境中同时获得了高电导率和开裂应变,具有直接光图案化到细胞尺度。 该研究进一步收集了柔软且具有延展性章鱼的稳定肌电图信号,并进行了局部神经调节至单核精度,以通过精致的脑干控制器官特异性活动(点击阅读)。【85】2022年3月24日,西班牙光子科学研究所Frank H. L. Koppens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尹建波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Tunable and giant valley-selective Hall effect in gapped bilayer graphe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不施加磁场,仅使用圆偏振光激发,就可以在双层石墨烯中观察到电子行进轨迹的弯曲。这种VSHE的原位操作为拓扑和量子几何光电器件铺平了道路。【86】2022年3月17日,北京大学华方圆及伦敦国王学院L. Adrian Bruijnzeel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Th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 contributions and trade-offs of forest restoration approach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汇总分析了来自全球53个国家地区、264个野外研究的近2.6万条数据,发现与结构简单的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可以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现地表碳存储、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的生态系统服务,但是人工林在木材生产方面具有优势。这些结果强调了政策制定者在履行森林恢复承诺时必须在环境和生产目标之间进行重要权衡(点击阅读)。【87】2022年3月17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巨龙团队(麻省理工学院Yang Jixiang,Han Tianyi及上海交通大学陈国瑞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pectroscopy signatures of electron correlations in a trilayer graphene/hBN moiré superlatt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电流光谱对双门控 TLG/hBN 的光谱测量。 该研究结果为理解 TLG/hBN 中的电子相关性提供了 Hubbard 模型的关键参数(点击阅读)。【88】2022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Frequency-dependent polarization of repeating fast radio bursts—implications for their orig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分析了来自包括“中国天眼”FAST、美国绿岸望远镜GBT在内的多项数据,首次提出了能够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机制,并基于此导出了能够描述快速射电暴周边环境单一参数即“RM弥散”。快速射电暴的“RM弥散”越大对应其周边环境变化越剧烈,因此也很可能越年轻,这有潜力成为辨识重复暴的“身份证”(点击阅读)。【89】2022年3月17日,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佐治亚理工学院朱廷和浙江大学张泽共同通讯(北京工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Tracking the sliding of grain boundaries at the atomic sca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进行了原位原子分辨率研究,以揭示在铂双晶中的一般倾斜 GB 中如何实现滑动主导变形。 该研究观察到沿 GB 的直接原子尺度滑动或在边界平面上的原子转移滑动。后一种滑动过程是由使 GB 原子能够传输的断开运动介导的,导致以前无法识别的耦合 GB 滑动和原子平面转移的模式。这些结果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原子尺度上理解一般 GBs 如何在多晶材料中滑动(点击阅读)。【90】2022年3月10日,北京大学周雄及吴凯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Visualization of on-surface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through ethylene inser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在渗碳铁单晶表面上报告了乙烯聚合的原位可视化。该研究的发现为分子水平的乙烯聚合途径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点击阅读)。【91】2022年3月4日,曼彻斯特大学/华东师范大学David A. Leigh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Vernier template synthesis of molecular kn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添加了游标模板技术,以扩大可访问结点的大小和复杂性。具体来说,该研究引入了配位体和金属离子配位位点数量的不匹配,导致了由最低公倍数的配位位点组成的组合。以3:4的化学计量,烯烃复分解环合后,生成了378个原子的 trefoil-of-trefoils 。【92】2022年2月24日,清华大学罗三中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Deracemization through photochemical E/Z isomerization of enami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光化学 E/Z 异构化策略,通过使用简单的氨基催化剂和容易获得的光敏剂来脱消 α-支链醛。 多种外消旋α-支链醛可以直接转化为任一对映异构体,具有高选择性。快速光动力 E/Z 异构化和高度立体定向的亚胺/烯胺互变异构是对映富集的两个关键因素。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光化学 E/Z 异构化策略,用于外部调节烯胺催化(点击阅读)。【93】2022年2月17日,浙江工业大学陶新永和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共同通讯(浙江工业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刘育京、陶新永和Wang Yao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direct a LiF-rich interphase toward long-lif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设计了具有高密度和长程有序极性羧基的自组装单分子层(SAMs)与氧化铝涂层隔膜相连,以提供强偶极矩,从而加速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中碳-氟键断裂的降解动力学。该研究工作将长期建立的 SAMs 技术扩展到一个平台,以控制电解质降解和 SEI 形成,使 LMBs 具有超长寿命(点击阅读)。【94】2022年2月1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王立平研究组、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闵斌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世明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Geometry of sequence working memory in macaque prefrontal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训练猕猴记忆由多个空间位置组成的序列,并利用在体双光子钙成像技术记录猕猴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活动。该研究发现神经元以群体编码的形式表征了序列中的每一个空间位置,并在这些表征中发现了类似的环状几何结构。该研究推翻了经典序列工作记忆模型的关键假设,为神经网络如何进行符号表征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见解(点击阅读)。【95】2022年2月10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与许瑞明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Highly enriched BEND3 prevents the premature activation of bivalent genes during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 BEND3 是一种富含调节元件的 CpG 岛 (CGI) 结合蛋白。 BEND3与其靶DNA复合的共晶结构揭示了其DNA甲基化敏感结合特性的结构基础。 Bend3 敲除的小鼠胚胎在原肠胚形成前阶段死亡。 Bend3 null ES 细胞表现出严重的分化缺陷,在此期间,数百个含有 CGI 的二价基因被过早激活。BEND3是PRC2复合物在BEND3高度占据的二价基因上稳定结合所必需的,这表明BEND3在维持ES细胞中这些二价基因的高水平H3K27me3方面具有控制功能,以防止它们在即将到来的发育阶段过早激活(点击阅读)。【96】2022年2月8日,Scienc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尹万超团队与济民可信邓俗俊团队合作的题为“Structures of the Omicron Spike trimer with ACE2 and an anti-Omicron antibody”的最新成果,该研究解析了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以及分别结合其受体ACE2和广谱抗新冠抗体JMB2002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阐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迅速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并揭示了治疗抗体JMB2002全新的作用机制,为广谱抗新冠抗体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点击阅读)。【97】2022年2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及陈宇翱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econd sound attenuation near quantum critica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通过在长波长极限下执行具有高能量分辨率的布拉格光谱,在单一的 6Li 原子的均匀费米气体中观察到二次声衰减。该研究成功地获得了二次声扩散率 D2 和热导率 κ 的温度依赖性。此外,该研究观察到在约 0.95 超流体转变温度 Tc 的温度下, D2 和 κ 的突然上升——临界发散的前兆。 这表明单一费米气体的临界区比液氦大得多。 该研究结果为确定接近量子临界的通用临界标度函数铺平了道路(点击阅读)。【98】2022年2月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雷院士、郭林教授(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邓旭亮教授(通讯作者)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界面研究所Nicholas A. Kotov教授(通讯作者)团队合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赫威副教授、Liu Shaojia、岳永海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卫彦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ultiscale engineered artificial tooth ename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组装与聚乙烯醇交织的无定形晶间相 (AIP) 涂层羟基磷灰石纳米线,设计了一种具有多尺度基本层次结构的牙釉质类似物。 纳米复合材料同时表现出高刚度、硬度、强度、粘弹性和韧性,超过了搪瓷和以前制造的大块搪瓷启发材料的性能。AIP 的存在、聚合物限制和强大的界面粘附都是高机械性能所必需的。这种多尺度设计适用于高性能材料的规模化生产(点击阅读)。【99】2022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所Ian Baldwin及白悦辰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atural history–guided omics reveals plant defensive chemistry against leafhopper pes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被选为封面文章),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机制(点击阅读)。【100】2022年1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方俊锋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Constructing heterojunctions by surface sulfidation for efficient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富含铅 (Pb) 的钙钛矿薄膜的表面硫化,为倒置太阳能电池构建了稳定的钙钛矿异质结。该研究发现除了提高器件效率外,SST 还有效抑制离子迁移并保护倒置 PSC 中的 PCBM 层,从而提高器件稳定性(点击阅读)。【101】2022年1月27日,北京市计算科学研究中心R. Mondaini ,S. Tarat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R. T. Scalettar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Quantum critical points and the sign probl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行列式量子蒙特卡洛(QMC)中的SP与量子临界行为在定量上是相关的。该研究通过对几个具有相对较好理解的关键属性的模型的模拟来证明这一点。该研究为在QMC模拟中利用平均符号来理解量子临界行为绘制了一条路径。【102】2022年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及上海科技大学程建军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nonhallucinogenic psychedelic analog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 5-HT2AR 与致幻药物 psilocin(psilocybin的活性代谢物), D-麦角酸二乙胺 (LSD) ,内源性神经递质 5-羟色胺和非致幻性类似物甘草苷复合的结构。该研究介绍的 5-HT2AR 复合结构和由此产生的见解为基于结构的安全有效的具有治疗效果的非致幻/迷幻类似物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点击阅读)。【103】2022年1月22日,北京大学瞿礼嘉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RALF peptide signaling controls the polytubey block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位于隔膜的 FERONIA、ANJEA 和 HERCULES 受体激酶 1 受体样激酶与花粉管特异性 RALF6、7、16、36 和 37 肽配体相互作用以建立这种多管块。RALF(快速碱化因子)肽和受体复合物的相同组合控制花粉管接收和目标胚珠内的破裂。花粉管破裂会释放隔膜处的多管,从而在受精失败时出现次级花粉管。因此,拟南芥受精过程中精心安排的步骤由相同的信号组件协调,以保证和优化繁殖成功(点击阅读)。【104】2022年1月22日,浙江大学邱建荣及谭德志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Three-dimensional direct lithography of stabl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in gla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具有可调成分和玻璃带隙的 PNC 的三维 (3D) 直接光刻。 通过超快激光诱导的液体纳米相分离将卤离子分布控制在纳米级。PNCs 对紫外线照射、有机溶液和高温(高达 250°C)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玻璃中的印刷 3D 结构用于光存储、微型发光二极管和全息显示器。 该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 PNC 形成和组成可调性的机制(点击阅读)。【105】2022年1月13日,冷泉港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David Jackson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n RNA exosome subunit mediates cell-to-cell trafficking of a homeobox mRNA via plasmodesmat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AtRRP44A通过胞间连丝促进mRNA的转运,从而控制植物干细胞依赖过程。【106】2022年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及高福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monkeypox virus DNA polymerase holoenzym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猴痘病毒DNA聚合酶全酶的结构。猴痘病毒(MPXV)具有自己的DNA聚合酶F8,以及加工辅因子A22和E4,构成用于基因组复制的聚合酶全酶。该研究用冷冻电镜在~2.8Å的全局分辨率下确定了与DNA复合的全酶结构。该全酶具有一种结构,表明病毒DNA复制具有一种“向前滑动钳”的加工机制。MPXV聚合酶与不同物种的其他B家族DNA聚合酶具有相似的DNA结合模式。总之,这些发现揭示了MPXV基因组复制的机制,并可能指导抗痘病毒药物的开发(点击阅读)。【107】2022年12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陈世祈课题组与卡耐基梅隆大学Yongxin Zhao合作在Science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hree-dimensional nanofabrication via ultrafast laser patterning and kinetically regulated material assembl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使用材料库制造任意3D纳米结构的策略,包括金属、金属合金、2D材料、氧化物、金刚石、上转换材料、半导体、聚合物、生物材料、分子晶体和墨水。这些结果表明,该方法为不同种类的材料的纳米制造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为设计复杂的纳米器件开辟了进一步的可能性(点击阅读)。
—END—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5),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8217322697 或邮箱:921253546@qq.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