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细数历次货币政策拐点的信号
郁言债市数据平台
https://www.yuyanzhaishi.com
区域、城投、地产数据一网打尽
欢迎关注使用!
摘 要
回顾2012、2016和2020年三轮货币政策边际收敛,可以发现无一例外,都是在新增社融同比持续正增、宽信用效果显现后,货币政策转向。不过达成宽信用的途径存在差别,2012年非标增长较多,2016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多,而2020年企业融资增长较多。
与经济的恢复相比,社融的扩张显得更为关键。这三轮货币政策收敛之前,地产销售和基建投资都出现改善,不过从经济数据改善到货币政策转向的时间存在差别,较难把握。尤其是2020年以来,货币政策微调的速度加快,社融1-2个月的明显扩张,都可能带来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变化。
除了宽信用,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信号,往往早于货币政策明确表态:一是监管对防风险、资金空转等方面的表述。当货币政策脱离了传统的增长与通胀目标,就可能在当时环境之下变得难以理解,这时候需要格外关注监管层对于金融风险的表态。
二是银行间资金利率趋于上行。资金利率R001和R007的中枢与波动,都需要关注,如果出现一段时间中枢明显抬升之后居高不下,并且资金波动加大,也需要警惕,谨慎为优选。
展望2月利率走势,重点关注1月社融数据与资金利率,货币政策月内转向收紧的概率较小,利率上行风险可控。去年11-12月社融同比增速反弹主要受到政府债支撑,并非源自货币政策推动。2月中旬发布的1月社融数据是否出现,剔除政府债发行之外的较大幅度同比增长。即使1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其同比改善的持续性也有待进一步观察。因而当前仍处于货币宽松的较早阶段,宽信用效果尚未显现,货币政策立即转向收紧的概率较小,利率上行风险可控。
核心假设风险。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2022年1月,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不过随着收益率不断走低,市场担心随之而来的利率反转。从历史来看,每一轮利率牛市的拐点,大多由货币政策边际变化触发。因而本文回顾了历史上三轮(2012年、2016-2017年、2020年)货币政策由松转紧的过程,试图捕捉货币政策变化的信号,以帮助投资者更好识别利率拐点。
1
2020:疫情后经济恢复,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2020年3月中旬-5月中旬,受货币宽松及宽松加码预期影响,银行间隔夜利率多位于1%左右甚至1%以下,期间R001平均值仅1.11%。
2020年二季度,中国经济从新冠疫情中快速恢复,是货币政策边际收敛的前提。2020年3月开始,新增社融同比明显多增,3-5月新增社融同比增量合计5.1万亿元,平均每个月同比多增1.7万亿元,宽信用效果显现。其中3-5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8575亿元。
二季度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在央行宽信用政策的支持下,基建、地产和汽车三个链条快速修复。2020年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转正,达到3.9%,5月地产销售、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当月同比增速已经基本恢复至正增长,甚至达到或超过疫情前的水平。这期间,生产恢复领先于需求恢复,因而PPI环比在6月才转正,晚于生产端数据的改善。而海外疫情仍在升温,主要经济体经济重启进程仍受疫情影响,经济恢复进程落后于中国。
2020年5月货币政策转为收敛,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资金投放不及预期,隔夜利率从低于1%的水平迅速升至2%附近。2020年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5月末恰逢地方债发行高峰,25-29日发行地方债7701亿元,央行未投放中长期流动性,而是投放期限较短的7天逆回购,且在逆回购到期后进行缩量续作,使得5月下旬到6月上旬银行间利率快速向逆回购利率收敛,隔夜利率从5月中旬低于1%的水平迅速反弹到5月末的2%以上。
第二阶段,2020年6月到7月,央行官员表态货币政策边际收敛。进入2020年6月,央行官员对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表述进入市场视野。6月18日,央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上提到,“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6月28日,学者余初心发表《正确认识应对非常事件的货币政策》,指出“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适时退出,其目的是为经济金融长期持续稳定健康运行夯实基础”。7月10日,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表示“要认识到利率适当下行并不是利率越低越好,利率过低也是不利的,利率如果严重低于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就会产生套利的问题,产生资源错配的问题……所以利率适当下行但也不能过低”。
第三阶段,2020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2020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中的货币政策表述,加入“精准导向”的表述,进一步强调政策结构性,以及“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和重新强调对制造业融资的支持,反映出疫情之后,随着经济恢复正增长,货币政策也在回归常态。8月6日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政治局会议的货币政策表态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其中专栏四“怎样看待全球低利率”分析了利率过低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0年货币政策从疫情期间的宽松中回归常态,5-6月出现转向信号,7月确认转向。具体来看,2020年货币政策收敛的信号包括:一是3月开始新增社融同比大幅改善,4-5月经济数据改善;二是5月下旬,银行间资金利率上行,从1%以下回到了2%左右的水平;三是6月中下旬监管层表态货币政策适时退出,并且提到个别金融领域出现杠杆率回升和资金空转现象,确认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2
2016-2017:经济复苏,金融去杠杆
2016-2017年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周期共振上行,从两条线索分析:一是供给侧改革+棚改+基建重大工程包,推动中国经济反弹。供给端,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过剩产能行业的去产能在2016年得到有效推进。落后产能退出、供给收缩支撑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需求端,一方面是棚改,2015-2017年推出1800万套棚改,实际开工1816万套。央行推出PSL进行定向支持,货币化安置比例快速提升,不仅消化地产库存,对地产销售、投资的拉动作用也逐渐显现。2016年各月地产销售累计同比增速均大于20%,明显高于2015年的个位数增速。2016年8-11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合计18397亿元,新增贷款同比多增合计5325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合计达到10223亿元,可见宽信用更多表现为地产相关信贷的扩张。另一方面,2014年9月开始,发改委陆续推出13大类重大工程包,银监会和发改委于2015年8月21日发布《关于银行业支持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对重大项目进行支持,这也推升了2015-2016年的基建投资。
供给端收紧上中游过剩供给,而需求端又有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支撑,使得2016-2017年中国经济出现趋势上行,2016年三季度不变价GDP同比企稳于6.7%(初值),四季度反弹至6.8%,2017年一二季度进一步攀升至6.9%。年度数据方面,2017年不变价GDP同比6.9%,较2016年GDP同比反弹0.2个百分点,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GDP同比增速反弹。现价GDP反弹幅度相对更大,2017年中国的现价GDP同比反弹至11.5%,较2016年的8.4%反弹3.1个百分点。
二是2016年底全球经济复苏,欧美制造业-全球贸易进入上行周期,全球复苏共振。自2016年9月开始,欧元区Markit制造业PMI和美国ISM制造业PMI出现趋势上行态势,进入2017年初,两者均升至55以上,并分别持续至2018年5月、2018年11月(美国制造业PMI2017年4-5月分别为54.8和54.9,略低于55)。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反弹,背后是全球复苏带动的全球制造业-贸易链条进入上行周期。从表征全球贸易的韩国出口同比增速来看,2016年11月转正,2017年1月至9月同比增速攀升至10%以上,2017年全年平均增速达到16.0%,相比2012年3月-2016年10月平均同比增速-2.6%出现明显反弹。
在这种全球复苏的背景下,中国与美国的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协调,表现为中国央行在2017年3月、12月和2018年3月跟随美联储加息上调MLF和逆回购利率。但央行货币政策的边际变化,要早于2017年3月。具体来看,2016-2017年货币政策收敛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央行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抬升银行间利率中枢和波动率。2016年8月24日,央行时隔6个月重启14天逆回购;2016年9月13日,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而在此之前的2016年2至8月,央行投放以7天逆回购为主,且银行间利率较为平稳。2016年8-9月,央行通过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等操作,不仅拉长期限抬升了银行间利率中枢,而且适当缩减资金供给,提高了银行间利率的波动率,跨月、跨季和税期等时点资金利率上行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债市降杠杆的作用。
第二阶段,货币政策确认转向中性,央行调高MLF和逆回购利率。2016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调节好货币闸门”,而此前的表述则没有提及中性和闸门。随后的2017年1月24日,央行上调MLF利率10bp,2月3日逆回购利率也相应上调10bp。而不久之后,2017年3月16日,在美联储加息25bp后,MLF和逆回购利率再度上调10bp。
这一阶段资金面随着货币政策的收敛而继续收紧,尤其是中长期资金相对缺乏,使得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大幅上升。以3个月期同业存单为例,2016年3至10月,发行利率平均值为2.92%;而2016年12月到2017年6月,发行利率攀升至4.54%,较之前上行161bp。这种幅度的上行,明显大于逆回购和MLF利率上调的20bp,投放资金减少、金融监管收紧可能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2016年货币政策从宽松到中性偏紧,8-9月出现转向信号,12月确认转向。回顾2016年货币政策收敛的信号:一是8-9月央行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二是9月和10月下旬,银行间资金利率中枢上行,波动加大;三是8-11月新增社融持续高于2015年同期,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多;7-10月PPI环比持续改善,9月PPI同比转正,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工业品通缩周期。此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核心CPI同比、制造业PMI等指标在2016年下半年也处于边际改善过程中。
3
2012:社融数据明显改善后,货币没有继续宽松
2012年上半年,资金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不过整体呈现逐步走低的趋势。2月18日,央行宣布降低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过降准之后资金利率反而上行。第二次降准发生在5月12日,公布4月经济数据之后,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11.9%大幅回落到9.3%。本次降准带来了资金利率的快速下行,并于6月初达到了年内资金利率的低点。
随后的两次降息,并没有带动资金利率进一步下行。央行于2012年6月7日宣布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降息消息落地之后,资金利率不降反升。6月中旬公布的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虽然从9.3%回升至9.6%,但是7月5日央行再次宣布降息,存款基准利率降0.25%,贷款基准利率降0.31%。本次降息带动资金利率小幅下行,之后走平。
6月降息之后,社融开始回升,同比大幅正增长,而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并没有明显增长。也就是说,社融的增长更多受人民币贷款之外的非标品种带动。这也为2013年的“钱荒”埋下了“种子”。即货币政策在增长与通胀之外,兼顾了其他目标。
6月社融数据明显回升,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虽然继续下行,但是资金利率没有继续向下,同时货币政策也没有进一步降准降息。经济数据直至9月开始逐步好转。而债市收益率在社融数据明显回升之后,就一路上行了。
央行投放资金方式变化,上半年降准+正回购,下半年转向投放逆回购,使得资金利率难再下。2011年四季度,外汇占款环比转向负增长,2012年全年仅增长4946亿元,大幅低于2011年的2.8万亿元。在这种背景下,2012年上半年央行两次降准,搭配正回购调控流动性。而6月25日之后央行未再进行正回购操作,而是开始频繁投放逆回购。这种资金投放方式的变化,使得金融机构对逆回购这种短期资金的依赖度上升,可能是2012下半年银行间资金面难再下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7月5日宣布再次降息之后的7月19日,7天逆回购利率上调5bp至3.35%,也成为货币政策难再宽松的一个重要信号。
2012年货币政策从宽松过渡到中性,7月降息之后宽松未再加码,资金利率并没有出现真正的上升,不过债市收益率却从7月开始一路上行。回顾2012年,值得关注的信号包括:一是6月开始新增社融同比持续正增长,持续至年底,其中9-12月非标贡献较多;二是地产和基建增速明显反弹,其中地产销售同比增速从年初的-14%逐步反弹,6月加速,到11-12月转为正增长,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从3月的1.8%,6月反弹至8.3%,到8月反弹至10%以上,并维持两位数增长到年底;三是6月25日开始,央行转向逆回购投放为主,并且在7月中下旬调高了逆回购利率。
4
总结
回顾2012、2016和2020年三轮货币政策边际收敛,可以发现,无一例外都是在新增社融同比持续正增、宽信用效果显现后,货币政策转向。不过达成宽信用的途径存在差别,2012年非标增长较多,2016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多,而2020年企业融资增长较多。
与经济的恢复相比,社融的扩张显得更为关键。这三轮货币政策收敛之前,地产销售和基建投资都出现改善,不过从经济数据改善到货币政策转向的时间存在差别,较难把握。尤其是2020年以来,货币政策微调的速度加快,社融1-2个月的明显扩张,都可能带来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变化。
除了宽信用,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信号,往往早于货币政策明确表态:一是监管对防风险、资金空转等方面的表述。当货币政策脱离了传统的增长与通胀目标,就可能在当时环境之下变得难以理解,这时候需要格外关注监管层对于金融风险的表态。
二是银行间资金利率趋于上行。资金利率R001和R007的中枢与波动,都需要关注,如果出现一段时间中枢明显抬升之后居高不下,并且资金波动加大,也需要警惕,谨慎为优选。
展望2月利率走势,重点关注1月社融数据与资金利率,货币政策月内转向收紧的概率较小,利率上行风险可控。去年11-12月社融同比增速反弹主要受到政府债支撑,并非源自货币政策推动。2月中旬发布的1月社融数据是否出现剔除政府债发行之外的较大幅度同比增长。即使1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其同比改善的持续性也有待进一步观察。因而当前仍处于货币宽松的较早阶段,宽信用效果尚未显现,货币政策立即转向收紧的概率较小,利率上行风险可控。
风险提示:
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相关文章:
之二十:《MLF+政府债约6.5万亿,基础货币缺口为何不大?》
已外发报告标题:《债市周思录之二十七:细数历次货币政策拐点的信号》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2月7日报告作者: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