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 大学教育与文化自觉
YALI-STOCK
雅理士多德
从大学的教育方针讲,应该多灌注一些方法,多灌注一些程序,使得多半的学生能够狭窄的专业钻研之中走出来,使得他们对于两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
作者 |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
来源 |“中国文化论坛·香山会议”(2005)开幕式演讲
摘自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大学教育与文化自觉
文 | 杨振宁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是一个非常及时的题目。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目前世界上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从中华民族讲起来,今天是一个大时代,也许是历史上很少有的大时代。我在西南联大念书时就认识冯友兰先生,他的《三松堂自序》我极力推荐给大家。在这本书的最后,冯先生再三讲,他在晚年的时候喜欢“旧邦新命”这句话,语出《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他所以特别喜欢“旧邦新命”这句话,当然是因为他觉得: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旧邦,可是有一个新命。
西南联大的校歌里面有这样几句:“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我想,今天我们应该把它稍微改一改,是“千秋耻,既已雪;中兴业,须人杰”。这个“中兴业,须人杰”就表示了今天全国大学的责任,要训练出一些人杰,能够帮助中华民族创建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兴业。
(西南联大校歌)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贝德说: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最重要的Geopolitics(地缘政治)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看法。
以上这些,是一个原则性的、对于整个世界发展的重要的认识,可是我在清华待了一年半以后,感觉到很多的大学生对于这一点似乎不够认识。对这点不够认识,对他们的前途有非常重要的、长远的、广泛的影响。
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在大学的教育中,加入或注意一些事情,使得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今天的世界是什么局势,今天的中华民族是什么局势,他们希望自己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我觉得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当然也是论坛以后几天特别要讨论的问题。可是有一个简单一点儿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跟大家讨论,这就是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他后来很喜欢这句话,所以他在一些文章中特别阐述了文化自觉是什么意思。
每一个中国的青年,在中国的环境之中长大,他浸淫在这个文化中,所以毫无疑问地受到这个文化的影响,是这个文化的产物,可是这不代表他就对于这件事情有一个认识,这就是费先生之所以特别要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觉得今天的大学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灌注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使他知道他自己是怎么回事,他所处的社会又是怎么一回事情。
怎样才能达到文化自觉的教育方针呢?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想以后几天一定有很多的讨论,但是我想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首先要培养广泛的兴趣。
我过去一年半在清华,越来越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而且我曾经在中间教了一学期的大一物理,所以对于清华的一部分大一学生有相当多的接触,对于他们有些了解。他们跟美国的大一学生有两个很大的区别:一个区别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中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扎实的,所以我的那些学生的三角、几何、解析几何都学得非常之好,这与我在美国所教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过还有第二点区别也许更重要。清华的一年级学生比起美国的一年级学生要成熟得多,他们很努力、很自发地去多念书,可是这种训练、这种成熟的程度所得出来的结果,使他们有个向钻研型的、向一个狭窄的专业走去的倾向,这与美国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教育政策、中小学的教育政策所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有他们的优点。刚才讲了,他们准备很充分、他们很成熟,这些毫无疑问是优点,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太专,太把向狭窄的专业走向当做他们最重要的前途和方向。我要提出来的是,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大学的教育方针讲,应该多灌注一些方法,多灌注一些程序,使得多半的学生能够狭窄的专业钻研之中走出来,使得他们对于两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
培养广泛兴趣,除了刚才我所讲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增进创新的能力。现在国内到处、天天都在讲要培养创新能力,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个人觉得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到今天的学术界前沿非常之广,10倍于50年以前,百倍于100年以前,今天的很多学科和教科书,在100年前是完全不可能有的。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新学问多得不得了的今天,不管是科学、工程、人文都是这个样子,在这样复杂的情形之下,要想产生出真正有创新的想法,必须要培养广泛的兴趣。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学生与美国的学生相比,比较缺乏创新能力,如果此话有一点儿对的话,我认为与中国学生从小被训练的时候太集中、太狭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要提倡新的话,一个重要的事情也许是希望在大学中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兴趣,而中国的教育传统,过去在这方面特别欠缺。
YALI-STOCK
雅理士多德
甘阳 | 王小波 | 毛尖 | 饶毅 | 苏力 | 王希 | 钱穆 | 冯象 | 集体焦虑 | 大学与中学贯连 | 民国宪政往事 | 鲁迅与香港 | 国剧之光 | 学术自由 | 闭塞的美国心智 | 黎明到衰落 | 战争法是伪善还是法律?| 美国战争法史 | 婚姻=爱情?| 杨绛读《傲慢与偏见》| 匆忙与闲暇 | 理想的大学 | 我们这一时代急需历史知识 | 美国那场大火 | 钱穆读历史 | 从中国地理看中国革命 | 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 | 真正不变的只有变化 | 我很怀念少年时代的老师 |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 重建有序的公共道德对话 | 芬兰不再上语数外课程 | “政治能力”从何而来?| 3年发46篇SCI | 该怎么读书 | 学问不是评出来的 | 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 |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 荒废心灵,天理不容 | 法学院学生为何需要学习人文?| 中国社会科学的人文性 | 不会写论文的原因 | 论他妈的 | 钱穆让孙女读哪些书?
读史阅世论雅理~
微信 | @雅理士多德
豆瓣 | @雅理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