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读什么书”,又该“怎么读书”?
张翔 | 如何读书与积累
作者:张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本文转载自法缘书香
“读书无捷径,感悟需自省”
“读什么书?”
五分眼界,五分情怀: “生活不仅仅是做好当下的日常和‘本职’,还要有几分超脱世俗的精神,做些超越当下的事情,读些情怀满满的书。”张翔老师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赵越胜的《燃灯者》, 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谈到罗尔纲先生的《师门五年记》,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这些书是如何使他受到深深的触动。在这个“功利至上”思潮横行的背景下,张翔老师向我们展现了学者的眼界与情怀。
如上图
序言和后记:序言,又有作者自序和他序。通过序言可以了解到本书要“探讨什么”;如果是他序,则可以看到不同观点对于此书的审视。后记则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书的小结和评价。
目录和索引:透过目录,明了一本书的体系构架;索引则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point。根据索引翻到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更容易找到切入点。
“怎样读书?”
一、“读书四类,闲精略摘”
那么,说完了“读什么书”,就要讨论“怎么读书”。张翔老师首先引用了王云五先生的《我怎样读书》,书中把阅读分成四种:“闲读”“精读”“略读”和“摘读”。 并解释道:
“闲读,就是意在消遣的阅读。闲读未尝不可读精品,例如金庸先生的小说。
精读,就是对于书籍内容细致分析:比如一些经典名著。精读是略读和摘读的基础。
略读,即‘观其大略’,大概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摘读,用于一些只有‘部分章节’需要阅读的书籍。”
二、精读意识:阅读的核心
精读是判断力的起点:“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书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诸家说俱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在讲精读的标准和作用时,张翔老师如是引用。“章太炎的学生黄侃向先生请教文字释义之学。先生只是叫他去先把《说文解字》注一遍。黄侃注完以后,章太炎却说;‘你去找一本全新的《说文解字》,再注一遍。’黄侃照做,这样反复下来,注了三次。先生说:‘你已经入门了,不必再来找我了’黄侃于是若有所悟。”
“许多同学说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没有观点,这是因为知识背景缺乏。真正精通了一本书,自然就能入门——在一个领域,首先需要具备一种视野,才能有判断力。”
张翔老师所提出的关于精读的建议:
如何优雅地啃下“大部头”:“许多同学大一开始就在读许多名著,比如《论法的精神》,但是发现自己无法理解文字的深刻内涵。我在做博士课题的时候研究法解释学,因此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著作就成了绕不开的书籍。我当时也觉得这本书很晦涩,所以找了研究西方哲学的朋友。在了解了这本书的背景,以及它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之后,渐渐对它有了概念。这样再读下去,就渐入佳境了。”
有趣的是,“我读完了伽达默尔的著作之后,发现导读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我有个很奇妙的感觉,读完这本书之后,读什么书都变得很顺畅。”精读“大部头之后,视野会变得开阔,理解力也自然相应地提高很多了。“不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也在于你在每一个阶段读它都会有新的感觉,不必苛求‘终极理解’,每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体会,这是十分自然的。”张翔老师补充道。
回味起来,古今之读大部头,成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三、尝试给图书“备忘”
精读·先从笔记谈起:“记笔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陈寅恪先生,直接在书上旁批。这样书读完就能形成一个自己的体系。”张翔老师讲道。“另一种是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做成笔记本,边看边摘,做完回来翻看。这样更加方便记录与参考。”
“人看过的东西总是会遗忘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只有留下笔记,才算真正看过。”张翔老师对笔记的看重可见一斑。
略读·要做“翻书帐”:“你很难知道一本书会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给自己做个翻书帐,把喜欢的段落或者自己的感想记一记,闲来无事翻看,久之,忽然发现‘原来我还读过这本书’,真的是一件满有趣的事情。”谈到略读,张翔老师建议学生做个简易的翻书帐“备忘”。
读过的书·做卡片:“读完书要做小卡片备忘。一种是索引卡片,要写出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大致内容,并给书籍编号,按字母排序;另一种则为引得卡片,摘抄观点和看法:左上角写明分类,右上角写出编号,按主题排序。”张翔老师讲道。(如下图)
四、日常的小积累
日常看到有趣的东西要积累,可以在手机建一个文档,存一些有趣的内容。多多积累,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让这些‘为我所用’。”
“此中得来终觉浅,青春做伴好读书”
“无论我讲了多少,方法终究是需要自己去实践的,”张翔老师强调,“许多同学忙于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希望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但工作能力并不需要刻意培养,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工作能力”,“大学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读书,在读书中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到‘更大的’世界中寻觅想要的。
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未必仅仅通过他眼下的‘实务’做的多好,还要去看看他是否有自己的远见,去做了一些似乎‘超越’了当下的事情。读书,并没有绝对的‘方法’,迈出一步,去开始读,就是很好的。”不要把书当作工具,而是把书当作一个多彩的世界,在其中认识自己,也认识生活。
“附:提问环节问题摘录”
Q
如果我精读一本书,是否只能在这个领域产生影响呢?
答:在一些专业书籍方面是的。如果说能在整体上促进我们认识能力的书,通常是一些哲学性著作,例如福柯与卢曼的书。读起来难度会比较大,但是同学们也可以尝试一下。
Q
这些方法在读论文的方面同样适用吗?
答:是的。同学们可以灵活运用。今天讲到的方法不一定只适用于读书,平时阅读文献资料也可以用到。
Q
如果我平时读一些通俗的,“不那么学术”的书,会不会有帮助呢?
答:周作人说过:书无不可读。任何书都会有它的可读之处的。只要按照今天的方法认真揣摩,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Q
如何处理教科书和课外书的关系?
答:按照目前的体制,我们的教科书质量还不是很尽如人意。我之前曾经听说过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同学,但当我问他读过什么书的时候,他回答说只读过教科书。我当时就挺失望的,因为我觉得他很难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法律人。只读教科书会让人眼界狭窄,大学时代就应该博览群书,视野才能拓宽其他的好书也应该多读一些。
Q
如何将非专业学科的知识用到专业上?
答:这个问题很复杂。之前我曾经读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里面写到了李贽供养其家人的正当性。就是讲在李贽的那个时代,需要全家才能供出一个读书人,因此李贽成了才也相应地应该供养他的家庭。后来读到某个西方的财产学理论的时候,发现虽然是西方的理论,也是可以用这个证出来的的。所以说有时候你很难知道哪些专业知识会派上用场。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生而优越 | 性暴力 | 国际顶刊 | 读大学 | 严谨的(?)德国 | 哈佛、耶鲁法学院院长联合撰文 | 灵魂·命运 | 隐藏角落 | 说走就走 | 民主&仇恨 | 北美独立 | 黑人 | 性教育 | 年轻人,你太天真 | 书和事 | 没有律师的时候 | 经济繁荣却不自由 | 光明前途 | 好律师 | 当打之年 | 毕业寄语 | 阅读的衰落 | 不读书的日子 | 旧日子的幸福 | 甘阳 | 王小波 | 毛尖 | 饶毅 | 苏力 | 王希 | 钱穆 | 冯象 | 制造集体焦虑 | 大学与中学贯连 | 民国宪政往事 | 鲁迅与香港 | 国剧之光 | 生活由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决定 | 学术自由 | 闭塞的美国心智 | 黎明到衰落 | 战争法是伪善还是法律?| 美国战争法史 | 婚姻=爱情?| 杨绛读《傲慢与偏见》| 匆忙与闲暇 | 理想的大学 | 中国简简简史 | 我们这一时代急需历史知识 | 美国那场大火 | 钱穆读历史 | 孔子是否作“春秋” | 美国哪些雕像可以拆 | 从中国地理看中国革命 | 如何应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政治风险?| 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 | 真正不变的只有变化 | 我很怀念少年时代的老师 |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 重建有序的公共道德对话 | 芬兰不再上语数外课程 | “政治能力”从何而来?| 3年发46篇SCI
关注雅理“不”读书,从此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