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应台:中年人的迷惘比青年人的迷惘更复杂

龙应台 榴莲EDU 2022-11-30


榴莲君按


曾经一度以为,只有年轻人才迷惘。


很显然,有这种想法的人,只能说明还年轻。


当面对生活中各种日常的时候,会莫名觉得应该年长一些就不会如此了吧?年长一些,自然这些烦恼就消失了吧?


并不是。


古语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


年轻人固然迷惘,而走到中年的迷惘,更复杂。


龙应台说:假设时间是一条流动的大河,今天的你们站在大河上游,我站在下游,已经走过中间的夹岸桃花也看过漩涡深处的黑洞;你们有一天会走到我今天的位置,那时我已不在,就如同当我走向素书楼去修复它的时候,钱穆先生早已不在。


年轻时找几个终生挚友


越老越难交朋友,越老求知欲越低,所以,结交几个求知欲强大的挚友,只有“青春正好”的现在可能做到。


大家都说大学四年是人生的“黄金”四年。我年轻的时候以为,这指的是,我们终于有了谈恋爱的自由。


后来发现,我错了,恋爱随时可以谈,到老都可以,但是,人生中唯一的自由时段,容许你义无反顾、赴汤蹈火、全身燃烧地疯狂求知,就只有这四年。


这段时间一过,人生的种种责任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紧紧套住你,相信我,这一套就是一辈子。


一个人一株树,把“孤独静处”当做给自己的奖赏


钱穆教小学生写作文,把学生带到松林间的古墓群里,要每一个学生选一株树坐下来,然后开始孤独地“静”。


片刻之后,他问学生是否听见头上的风声?学生说没注意。他要他们再度静听。


过一会儿,他跟学生说,这里上百株松树,风穿松针而过,松针很细,又多空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


我喜欢看星星。不看星星的人以为,只有在特定的日子,譬如流星雨,才看得到流星。


事实上,任何一个晚上,你挑一片没有光的草原,躺下来凝视天空,只要凝视得够久,你就会发现,流星很多、很多,每天都有。


离开青春校园之后,你会踏上一条电扶梯,电扶梯有个名字叫做“努力”。这个电扶梯一直往前,不断向上,没有休息站,没有回转站,没有终点站。


在名为“努力”的电扶梯上,你的心不断地累积灰尘,努力和忙碌的灰尘,一层一层在不知不觉中厚厚地盖住你青春时明亮如清水的那颗初心。


唯一可以除尘的时刻,就是你孤独静处的时刻。


流星其实一直在那里,谁看得见、谁看不见,唯一的差别只在于:你有没有为自己保留一片孤独宁静的田野。


为了“正义”,冲出去前,先弯腰绑个鞋带


绑鞋带的时候,你就有半分钟可以想几个问题:


“正义”和“慈悲”矛盾时,你怎么办?两种“正义”抵触时,你怎么办?


譬如在饥荒的时候,你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少年抢一个老妇人手里的一小袋米,老妇人摔倒在地上悲伤地哭泣,而少年,因为饥饿,他的腿浮肿,几乎站不住,全身发抖,也拿不住米袋。


逮捕那个少年是不是正义呢?


譬如你旅游时当街被抢了一百块钱,你可以指认那抢你的人,可是你也知道在那个国家里,抢劫一百块是要被枪毙的。你要不要指认?


譬如,对一个恶人没法可治,于是索性用另一个恶人去打死他,这是不是正义呢?


譬如,如果正义其实夹杂着伪装的复仇,你该不该支持呢?如果正义同时存在两种,而且两种彼此尖锐抵触,那么正义的最终依靠究竟是什么,你有没有个定见?


如果鞋带绑好了而对这些问题你一概不知答案,那就……再绑一次鞋带。


真有本事的话,方和圆不矛盾


蔡元培在1917年开始担任北大校长。那一年学校里有个聪明又认真的大二学生叫做傅斯年。他发现教“文心雕龙”的那位老师不太懂文心雕龙,错误很多,学生就商量怎么把情况告到校长那里去。


你觉得学生应该怎么进行举报?


首先要有证据。听课做的个人笔记不能当作客观证据,于是有人辗转取得老师的全本讲义,交给傅斯年,傅斯年一夜看完,摘出三十九个错误,做为呈堂供证,由全班签名上书校长。


这是学生集体对付老师了,你觉得校长蔡元培应该怎么处理这个冲突?


傅斯年自己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学生们判断,校长有可能怀疑这三十九个挑错不是来自学生,所以学生就组织起来,分组备课,把三十九个错误的说明模拟个清清楚楚,等著校长召唤。


果然,蔡元培担心这个行动会不会是教员之间的攻讦,学生只是棋子。他把傅斯年和其他学生全部找来校长室,针对那三十九个错,当场一一考试,学生对答如流。


接下来呢?


校长立刻给教授难堪?或者看见校长不立即处置,学生开始鼓噪?


结果是,蔡元培按兵不动,学生也耐心等待,那位老师继续上课,但是调课的时间一到,老师就被调走了。


这件事,无处不是尖锐的冲突,无处不是可爆燃的干柴,可是你看到几件事:一、学生冷静地准备证据,二、学生信任而耐心地等候结果,三、校长依证据办事,四、校长做到改革的结果却又未伤人尊严。


真的有本事、有自信的人,做得到“外圆内方”。


做一个终身的人类学家


人类学家,不会急着做价值批判;他一定先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就是夜半丛林遇到鬼拍肩膀,他也要抓着鬼的衣袂飘飘,问清楚这鬼的阴界来历。


如果我们对所有我们坚决反对的事、仇恨的人、无法忍受的观念、不共戴天的立场,都有一个人类学家的眼光,在决定要反对和仇恨之前,先问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你这是为什么”,整个世界可能完全不是你所想像的。


小王子画了一顶帽子,如果你愿意打开,你会发现里头其实是一只大象,如果你愿意看得更深一点,原来是一头被蟒蛇吞在肚子里的大象。


1756年在欧洲开始的七年战争,一方的法国死了20万人,另一方的普鲁士死了18万人。当法国的军队打进了法兰克福、法国占领军进驻歌德家的时候,歌德还不到十岁。歌德一家人,跟占领军之间,不该是一个你死我活、相互仇恨的关系吗?


可是,真正发生的却不是这样的。这个法国的指挥官,在歌德家看见了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问,“这些艺术家在哪里?我想认识他们。”


他热爱这些敌国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的面前,国界突然毫无意义。而小小的歌德,对七年战争最重要的记忆,竟然是一个敌国军官对艺术的尊重,而他自己的美学启蒙,竟然来自一个他应该要仇恨的敌人。


只要懂得先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你就会发现,帽子里面其实有大象、战争里面其实有远比战争重大而长久的价值。


带著温情与敬意面对历史,也带著温情与敬意理解现实。


钱穆在战争时期为青年人写《国史大纲》,说,对自己的历史有所知的人,必然会有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我接受他这句话。为什么要有温情与敬意?对于历史怀有“温情”是因为,你看到了前人的伤痛之处;保持“敬意”是因为,你懂得了前人的艰辛之处,也就是一种跨时空的设身处地。


我们今天所坚定信奉的“是”,将来可能变成下一个世代所鄙视的“非”。如果没有一种懂得,没有温情和敬意,下一代人也可以傲慢地、自以为是地拿他的“是”做为砖块来砸你的“ 非”。


就是对于现实的种种撕裂和对立,也不妨以多一点的温情和敬意去理解,温情和敬意并不抵销对真理的探求,它反而增加了真理的深度和厚重。



文章来源:《龙应台文集》,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看遍全球教育(点击即阅):

奇学校 最奇葩大学 | Alt School | 大山里的幼儿园 | 高中毕业礼 | 史家胡同暖娃养成记

神人物 哈佛尹希 | 英国男孩议会发言 曹原少年班 | 斯巴达勇士| 蒋方舟 | 谢霆锋 | 郑渊洁Ronny Chieng

趣节目 70岁对20岁说 | 婚姻指南 | 请回答1966 | 教育部 F4 

大咖说 北京四中石国鹏 | 施瓦辛格 | 刘慈欣 | 台大“陈果”周国平 | 杨绛 | 洪晃

热电影《冲破天际》|《风雨哈佛路》|《无名之辈》|摘金奇缘》| 《流浪地球》《早熟》 |《权利游戏》 | 《都挺好》

大事件 同济大学研究生跳楼 | 北交大3死爆炸案 | 广州孕妇携儿自杀 | 留美学生投毒案 | 加拿大“人肉桥“ | 教育部长谈减负 | 瑞典丢婴儿 杜克禁中文 | 港大医疗纠纷 | NUS伪造证书 | 美钓鱼执法 | 翟天临处理出炉 | 高校丑闻 | 加国13种性别 | 教育2035 | 奥斯卡 | 科技小会王俊凯 | 波音 | 交大教授门 | 哈佛校长访北大

深挖掘 大学导师制 | 十人四追法 | 自闭症 | 原生家庭 华裔虎爸虎妈 | 压岁钱 | 50年代画报

看全球 以色列 | 美国 | 韩国 | 香港 | 台湾 | 新加坡 | 日本 | 芬兰 | 英国 | 墨西哥 | 俄罗斯


榴莲EDU有一线老师、海归派、前高校教师及码农宝爸宝妈,我们关注全球各类教育资讯。加微信at52hz进交流社群吧,不定期教育资料分享。入群免费领取教育资料大礼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