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批评|| 傅元峰:投向文学与历史的多重凝望——唐蕾学术研究印象
投向文学与历史的多重凝望
——唐蕾学术研究印象
文/傅元峰
当下青年学者为数众多,知识结构也更加完善。但一些有着很好学术江湖口碑的学者文章,却又平庸而缺乏新见,维持着一种令人生厌的技术官僚的腔调:他们或许间有惊人之语,但细看来基本是浮泛的噱头,缺乏理论的深植、历史的省察、现实的洞见;或许有看似严密的论证结构和史料丰富的旁征博引,但研究主体被自己刻意建构的格局切割得七零八落,最后陷入到不可避免的循环论证和先入为主的结论预设中去。很庆幸,据我观察,唐蕾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唐蕾硕士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一边工作,一边为继续读书做各种准备。这段工作经历成为她很难得的一段人生经历,在我看来,也是某种类型的“学术”经历:在媒体工作环境中,唐蕾继续思考作为言说者的自我处境,绝不允许自己再度被功利主义的话语束缚。她南大硕士毕业后,终于又返回南大攻读博士,应是为了回到那张她喜欢的书桌,找回在媒体话语中迷失的思考节律。
在跟我读研究生的几年里,唐蕾给我的印象是,虽然她性格沉静笃定,沉默寡言,但在读书会和论文讨论中,能很好维持自己开放性的思维品质,善于调整自己的视角;她能看到一个问题更多的侧面,却又不轻易被热烈讨论中的问题带偏。在当下学术生态中,这种沉潜从容的研究主体姿态显得愈加珍贵。在同龄人中,唐蕾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并不十分突出,但细看她的每一篇文章,求证的语调平淡中见奇崛,舒缓中见冷峻。很能见出作者的思考个性和姿态。
早先对都市文化与中国新文学的关联思考,使唐蕾对“新感觉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至今日,仍对唐蕾的这篇《中国“新感觉派”研究史论》印象深刻。不同于一般“结构严谨”“论述完整”的学位论文,这篇论文饱含问题意识,对问题的论证与思考作为原生力量,催生了论证的结构和层次。我清楚记得,在最早交给我的论文初稿中,论文只有两章,即“新感觉派”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和研究的“不对等性”。围绕这样两个重要的问题核心,论证从史料到理论,从现象到本质,勘察、发掘了“新感觉派”的历史认知轨迹和学术建构话语。整篇论文带着一股只讨论真问题的质朴劲儿。这是需要勇气的:是什么促使一位年轻的学子深埋在自己的思考中,忘记了那些颇有体系感的所谓学术规范的训练?富有间距感的旁观、省察和厘清问题时几近沉溺的执念构成唐蕾论证的张力。这种品质是学术史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因为,一个学者很容易堕入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品鉴,被诱导进与各种学术观念的直接争辩,从而最终失去自己作为学术史考察者的主体身份,失去研究对象。唐蕾在最开始的几次迷误后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主体位置,这使这篇学位论文保持了很好的学术史研究姿势,在学界也颇有些影响力。
硕士学位论文所显示的学术特质,在唐蕾读博以后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最终显现为对学术话语中技术主义部分的彻底脱离。她在读书生涯的学术史研究最大的收获也许就在于,研究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怎样变成对文学存在周边区域的立体观察,怎样围绕问题意识建立一个史料和理论的共通体。唐蕾对“十七年”文学的系列研究在国内同领域的研究中独树一帜:在《“十七年”的互文:小说创作与古典文学研究》一文中,在历史小说创作和新文学作家研究旧文学的现象之间,建立了一个“互文”空间。由于唐蕾不受文学批评方法的“门户之见”的束缚,视点丰富、充满真知灼见。表面看来,翔实的史料提供的,是一个文本发生学视角下的活生生的文学生态,是一个历史场域里的活态研究。究其实,由于研究者犀利的问题追索意识,最终激活的,是对文学发展路向的现实关怀。这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枯燥信息,在论者对《陶渊明写〈挽歌〉》与 “陶渊明讨论”进行观照的现实之眼中,充满了富有新意的发现,一个文本衍生的内在历史被展现出来:陈翔鹤对陶渊明的形象的虚构,包含鲁迅与朱光潜在陶渊明诠释中的话语姿势,历史与叙事界限取消以后,文学事件就有了令人惊讶的纵深感。
唐蕾的学术研究拓展的问题领域还算不上十分丰富,但她在专注于某一研究课题的同时,也保持着对其它领域的浓郁兴趣。比如,对《山乡巨变》语图关系的研究,就从语图之间读出了诸多话语的余音,甚至包括一些只能在这样的平行论中看到的事实。唐蕾通过这种研究看到了更清晰的“想象空间的窄化”,也论述了特殊时期“图像对小说的修复与重建”。这也证明,论者领悟了施瓦布所说文学提供“虚构特征的文化遭遇”的本质,她和同一领域专注于文学政治的学者不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在语言的爱好者。
学术史研究要求年轻学者有较高的话语捕捉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在另一篇研究“十七年”悲剧讨论的文章里,大量的史料运用没有淹没论者思辨的锋芒,对史料幽微之处的阅读和强大的问题阐发的心力结合在一起,在论证的结尾处,甚至感受到了隐蔽在观点之下的复杂的论说情感:“‘悲剧’成为‘十七年’文学中理论与创作的双重难点,直接加速了悲剧的艺术‘死亡’。换句话说,有没有悲剧,在‘十七年’文学中,这并不成为一个问题,甚至就不该是个问题。”从严密的考论和冷峻从容的抽丝剥茧,到情感和语势的积聚,在篇末呈现出学术论文难得的“文体感”。一名青年学者,终究有一天要摆脱通用的工具性语流,来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主体性所生成的语言位置——这时,她/他能从话语的公共区域把自己解救出来,却又不脱离学说对话与承传的谱系,从而真正期望有属于自身的美学理论的生成。
在唐蕾目前主要学术成果所形成的学术话语里,可见一种梅尼克在论述英国启蒙历史学时所说的“精神力量”与“渴望历史知识的力量”的混合体。梅尼克断言,“它注定将在态度极为不同的新一代身上鼓舞起一种激情,一种以同样伟大的力量却拥有更为敏锐的工具以掌握历史的激情”。作为学术的新生代,唐蕾当然不能和历史主义追索的侠之大者同日而语,但唐蕾的学术研究确实体现了个性化的主体风格,在学术风气日益浮躁的今天,她沉得住气的气度和热情介入、力求融会贯通的学术努力,将为学界增添不可多得的清新之气,其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刊于《文艺论坛》2022年第1期
如需转载,需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实习编辑|陈媛
责编|佘晔
审核|孙婵
推荐阅读
目录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世纪凝眸
起点批评
柳伟平|谭旭东|魏华莹|程光炜|周珉佳|张福贵|郭垚|郜元宝|顾奕俊|何平
评论百家
新锐批评家
新锐之思
艺林撷英
文艺沙龙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 |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 | 《文艺论坛》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 CN 43-1551/I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 ISSN 2096-6474
邮发代号| 42-31
【投稿邮箱】
1.艺术、影视评论
孙 婵 | 610757625@qq.com
孙海庆 | 190055205@qq.com
肖 弋(特约)| 714583104@qq.com
2.文学、影视评论
佘 晔 | 874009234@qq.com
刘 瑶 | 2372951610@qq.com
马新亚(特约)| 602692733@qq.com
文艺论坛杂志社
坚守批评精神 营造思想空间
追求湖湘气派 兼容百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