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百家||凌 逾:建构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理论——论蒋述卓教授的文艺学思想体系

凌 逾 文艺论坛杂志社 2024-02-05




建构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理论

——论蒋述卓教授的文艺学思想体系


文/凌 逾


蒋述卓教授提出“文化诗学”理论话语,旨在建构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批评,凝结近四十年学术思想,建构集大成的理论体系。涵括“四位一体”研究范畴:上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学术史;探究佛教、宗教艺术与中国文艺;反思比较中外文艺学;省思当代中国的文艺美学、跨界前沿,了悟当前文化研究的潮流与弊病。化用王元化博导指点的“三结合综论研究法”——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接力学术,接力传承,通元识微,融而化之,成就“古今、中外、文化”三套马车,自成一体。蒋教授新著《文化诗学批评论稿》论文集阐发构建“文化诗学”,该理论有跨界性、体系性、当下性、前沿性、世界性,属于典型的融通打通、跨学科研究。

蒋教授不仅是文艺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也是开拓文化诗学本土研究的佼佼者,更是城市文化诗学、文化产业研究的实践者,主持完成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专家论证项目、“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专家论证项目以及深圳市2008-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是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之一。那么,文化诗学理论建构什么?如何建构?有何本土意义?


文化诗学理论建构什么:化与变


 “文化诗学”指什么?“从文化角度对文学进行批评,这既不同于过去传统的文艺社会中那种简单的历史批评或意识形态批评,又不简单袭用戏仿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西方人所建立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应该是一个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具有新世纪特征、有一定价值作为基点并且有一定阐释系统的文化批评。”蒋教授1995年提出的概念立意高远。笔者体会到,文化诗学实是“文化+诗学”的跨界整合。文化是大概念,大而化之,包罗万象;诗学是小概念,精而细之,落地生根。《易经》贲卦彖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相对于经济和政治,包括群族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诗学,此处不指作诗的学问、诗歌规律,而是研究艺术、社会文化本质及规律,如比较诗学、后现代、电影诗学等。文化诗学因此也是“文化+文学诗意”,宏大文化落到切己实处,即文化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文学诗意之眼让生活变得更美更好更艺术。

文化诗学的“文化”是流动的概念。随新时代发展人们会相应地移风易俗。蒋教授精准把握当代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现状的跨界动态发展过程,个人见解有真知灼见,以变应变。2005年《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指出消费时代商品太多,反客为主制造需要,国人的图书等文化娱乐却消费过低。要造就文化消费的主体,才能繁荣与发展文学艺术。消费时代的文学艺术常被广告表演、商品包装、时装节庆等借用,造成亚文学艺术现象、文艺边界扩大化,形成审美的泛化或者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诗意泛化也是好事,因为笔墨当随时代,美理应属于大众,当代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诗意当然也会改变。由“贵而诗”到“常而诗”,诗意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不仅指人与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的精神家园,也指给陷入物质迷茫的大众以启蒙与警醒。大众口味在变,由喜欢“通货”到追求“精品”,这也倒逼文学艺术由商品化转向创造性,由批发走向零售,由共性通版走向个性创造,如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更注重叙事与文体突破,文学与影视联姻吸引观众,文学与文化都有批判精神,充满着对人类社会的拯救关怀。面对消费时代文学也不需要过度忧心,如果利用得当可以反逼文学创新,文学反过来也可以利用消费特点发展繁荣。2006年《消费时代文艺学的自身调整与建构》指出,文学存在方式有变,不再只面向纸质媒体,也存在于网络影视摄影广告歌曲等媒体中,向日常生活弥散与播撒。文类有变,如流行歌曲更近叙述减少抒情,“写意小说”整合诗画乐文,西式大众现代舞到了中国变成了精英小众,大众小众要看具体社会语境。观察视角有变,从生产视点考察如何应需要按合适的方式生产,从数字角度研究虚拟与真实的热点问题。

文化的流动变化促使蒋教授的研究也随之生变,后期文化诗学理论囊括范围明显比前期更广大更有包容性,从四大范畴切入跨界研究:消费时代流行文艺、文化研究本土化、海外华文文学、城市文学广场文化,研究流行与主流价值观、大众和传统文化。跳出文学审视文学,跨度更有广度、深度、精度,逐步深化。整合研究文学艺术、政治主体、经济消费、宗教教化、网络媒介、新闻传播等:“文艺学边界扩容,音乐、电影、动漫、美术设计等与文学创作融为一体,出现融艺术学的现象”,从分合走上一体之路——文化开启美的感知,在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之间找到平衡之道。2010年其与李凤亮教授主编的《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进一步系统考察文学与图像、影视、广告、网络、博客、短信、流行歌词及媒体批评的关系。确实如此,文化诗学不仅要以变应变,也要以不变应万变,文学批评要坚持文学的批评、拯救与超越功能。变与不变有多种方程式、有各种可能性,文化诗学理论意在深入思考其中的对应之道。

为什么要建构文化诗学?建新文化为输出文化。当前学界有个流行说法:三流国家输出产品,二流国家输出标准和规则,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核心价值。那么,我们能向世界输出哪些打动人心的文艺产品和文化价值?受蒋教授的论述启发,我们可延伸思考。第一,就像写意小说整合诗画乐文,是否可为世界输出“水墨派”文化,吸取几千年文化精髓,创造水墨画、水墨小说、水墨乐舞、水墨影视、水墨汉服、水墨电子游戏、水墨建筑、水墨全息动漫一体化文艺,向世界输出“水墨一条龙”创意中国文化。第二,流行歌曲更重叙述减少抒情。如今年轻人喜欢的摇滚RAP等歌词多是内容丰富的叙事长诗,很多出圈作品的歌词多带有青春、校园、热血元素,能引发年轻群体共鸣。尤其是古风歌曲,更回归古典文学,中国风色彩浓郁,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比较好,富有中国韵味,还举办了国风音乐盛典,代表人有河图、音频怪物、银临、贰婶等,叙事性强的如《上邪》《牵丝戏》《琴师》《权御天下》《典狱司》等。中国作为诗国有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但史诗叙事诗传统较弱。《诗经》以简洁干练的抒情风为主调,偶有叙事诗和重章叠唱。借由流行歌词曲复古风改变,正好可调节一下中国歌曲的抒情风与叙事风的比例和格调,中国的抒情叙事融合西方反叛性格文化、日韩动漫中的热血文化形成复杂的流行文化形式。经中西合璧、中和合成后,或许能产生既有叙事性也有留白感的新流行曲,向世界输出中国风新音乐,促使华语乐坛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和歌手。第三,当前有些中国网络文学及其改编影视剧等IP产品在海外大有市场和受众,如《琅琊榜》等。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认为,传播是撒播。美国学者彼得斯认为,传播不是心连心而是手拉手,不要使传受双方处于一方说、另一方听的不平等状态,而应平等地进行撒播,让受者拥有自由解读的权利。若继续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跨越中外文化的藩篱,找准中外文化之间的心理共鸣点,多方融合,平等传播,创造拳头产品,打动人心的“软传”胜于文以载道的“硬传”,借新文艺输出中国的天人合一、万家仁义、万物和谐等自然文化价值观念,必然是有发展潜力的文化输出。


文化诗学怎么建构:跨界法


文化诗学对研究者的要求更高:要善于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思考,跨度越大越好,融合度越高越佳。文学批评家要做苛刻的读者,居高临下地评判,自身要进行有难度的大量阅读,研究话题更多元,更有专业深度,站得高望得远。蒋教授研究文化诗学,有各种有利因素、优势条件,在怎样建构文化诗学方面,给学界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示。

     第一,以跨地域跨文化视角,从自身体验出发寻找切己选题,悟己及人。生于1955年的蒋教授人生轨迹多姿多彩。1977年在故乡广西师大读本科,1981年读研师从林焕平教授,1985年考入上海华东师大读博师从王元化教授,1988年到广州暨南大学任教,后兼任澳门城市大学、汕头大学特聘教授,经常在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讲学开会,行走四方,所选课题自然而然有跨地域性,体现在四个层面。1.研究佛教与山水的关系,《山水美与宗教》一书1992年得成因读研时与同窗们旅游国内各地,艺术考察足足一个月,有感而就,其后博士论文也研究佛教,并出版了系列论著。2.根植当地,发掘地域文化精髓,如行走珠三角之后有成果《走进岭南——关于广东文学创作及其文化走向》《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共时呈现》《粤港澳大湾区流行文艺生态试探》《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对策研究》,近期重点研究当下的大湾区建设的热点话题。3.研究海外华文的行走文学,如2009年《华文行走文学的文化功能》论述华人作家故乡回望眷念的民族情结、地域文化血脉的精神呈现、面向世界的跨文化比较、审美教育与文化知识传播。2017年《论欧华文学中欧洲游记散文的文化视野与诗意抒写》分析画家作家们做艺术导游,海外华人们在东西文化中进进出出常有“文化休克”感:即不同文化碰撞,差异太大,让人惊倒,这些现象既有趣味也引人思考。欧洲文化的艺术性浪漫化,激发了欧华作家们的诗性抒发,艺术风格和自然风光写起来都很诗情画意。旅欧作家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作品也带有欧洲文化特点。4.跨地域的人生轨迹,成就文学地理、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地,论述城市从切身体会出发多方印证,如对比分析湘子桥、岳阳楼、黄鹤楼等景观改造,旁征博引,切中肯綮,了如指掌,给读者以感同身受的共鸣感。

    第二,以跨层级的视角写文立论。蒋教授科研和行政双肩挑,有领导管理者的站位高、视野广、把握准的特色。他的博导王元化教授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其在学问与行政方面深得师传,集好教授与好领导于一身。在其位,谋其政,蒋教授的《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等文,从热点难点时政问题入手,提出良策,以求解决之道。蒋教授一直以来深有社会责任感,思考如何更好履行领导职务,知行合一。如2003年《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论述广场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个性,提升地方文化资源和品味,开创社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审美生态,集民俗、商业、体育文化于一体,具有公共性、节庆性、审美性,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表演、展览、休闲娱乐类文化产业发展。但易陷入同质化陷阱:只有广场没有文化,品位不高和贪大求全,疏于管理,这要靠文化宣传部门领导策划、专家指导,发挥社区群众积极性,走自主产业化道路。从领导管理者角度思考,该文有理论性、问题意识、管理应对策略,有现实针对性。蒋教授从切身经验出发论述广场文化:自1988年起在广州生活十几年后找到扎根感,是2010年为举办亚运会建造的广州塔海心沙花城广场这有国际感的城市客厅给大众带来了自豪感和归属感。罗兰·巴特《符号帝国》指出,西方城市多有中心性,如广场是神圣标志,但东京中心皇城禁城是空的。今日中国广场功能从政治集会转为市民娱乐,这类具有丰富性、隐喻性、实心化的空间话语场域,值得继续研究。

不仅俯瞰,而且落地,接地气、近民间、亲大众。蒋教授不采取象牙塔书斋式视角,少写高头讲章的学院派论文,正如章以武教授的“心向上、脚向下”的观点,雅俗共赏,很早就关注城市发展、城市空间、城市新问题新现象。2005年《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研究打工文学现象,指出作家既要终极关怀也要现实关怀,关注底层,深圳三资企业打工歌谣“一早起床,两腿齐飞,三洋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上班,六步眩晕,七滴眼泪,八把鼻涕,九(久)做下去,十(实)会死亡”显示工人从娇宠沦入底层,农民工民工潮涌现,打工文学兴起,书写打工仔的移动漂泊、身份焦虑、主体觉醒,早期的过客边缘心理变为爱拼才会赢的奋斗拼搏精神。进城务工文学道出阶层的呼声。该文详述作品佐证,有情有理有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打工仔逐渐当家作主,城里城外的界限好像越来越模糊了。蒋教授善于挖掘有趣热点话题如城市个性、城市广场、文化创意开发。如《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认为,21世纪是城市群、城市带、城乡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世纪,城市文学涌现,有别于以乡土文学、军事文学、历史文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学。他认为,城市文学关注市民社会的消费型、世俗化的多元化审美,个人性突出,随着文化工业、信息技术发展,网络文学涌现,明显有城市性、虚拟性和想象性,丰富了文学性的概念。

第三,跨专业、跨文类的贯通融合:佛教与中国文学、宗教与艺术;中国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史;文艺学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文化与文学评论,集于一体。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采取 “总结、融合、创造、运用”八字法,总结是基础,融合是方法,创造是关键,运用是目标。蒋教授写文自得其乐,越写越得心应手。学术之余自我放假,还写散文随笔,将写作变成审美的自得,自成美文文学。文化诗学理念渗透到散文集《生命是一部书》,转为“生活诗学”理念,得文字隽永、文体自由、文意率真的性灵文学神韵。第一、二辑的“生命情思”和“怡心情趣”多为游记,走遍名山大川,行山看水观海赏草原如浯溪、赤水、布达拉宫、槟城、汕尾……如《戒台听松》《走入草原深处的球》《你若爱上,便是家园》等文因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古代文学文论学养才能看到山水背后的文化意义。《平生难解山水缘》更直抒对旅游和大自然的热切之爱,关注文化生态如《细看和风入文来——在中日文化的比较中看日华文学》,日文命名赏樱景点直接就用汉字“樱前线”,架势盛大浩荡隆烈,日本赏樱聚饮与中国踏青相似,日人赏花像村落狂欢,既是牧歌也是哀歌。日本的风物小说与风物画能找到中国明清小品和山水画的影子。第三辑“文海情缘”谈学者作家、画家书法家、名刊名栏、文艺佳作,实为融艺术学笔谈。在蒋教授笔下,各国的文化诗学因山水自然、名人佳作而流动应和,万卷书与千里路交相辉映,豁达开朗,目光高远。2020年11月出版散文集《生命是一本书》,仅两个月就售罄,大获好评。2008年出版的随笔集《诗词小札》分享阅读诗词的感受,获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再版两次,每次都印一两万册,很有受众。陈桥生主任评蒋教授:“一手掌握经典学院话语体系,一手掌握大众传媒的话语体系,可以在几种话语体系中游刃有余,具有岭南文化像水一样的柔性:温柔敦厚,无往不利”,一语中的。确实,蒋教授不仅钻研学术,专业指导,而且写作专栏,感化大众,了解市场需求,切准时代话题,打造畅销书系,还参与文化产业创造实践,成效卓著。

跨界研究法打破专业化精细化的学科界限,学科交叉融合,这也是当前新文科建设的新趋势。蒋教授种文种书注重顶层设计,立于高山之巅俯瞰全局,立于全球云端撷取精粹,放眼全国棋局,扎根岭南地域,推动粤派批评,建设大湾区文化。凡事谋而后定,写文有章有法,凸显出强大的理性思维能力,纲举目张,逻辑性强,条理分明;语言表达有穿透力,文风明白如话、飘逸洒脱;还凸显出自由无拘的生发想象能力,信手拈来的灵感,左右逢源的知识黏合。文章既有理论性,也有可读性;既有学术风也有散文风,学术论文见学养,随笔散文见才气,学养与才气共生,口才和文才俱佳,学术与行政齐飞,有得天独厚的天赋之才,熊掌与鱼翅兼得,殊为难得,非一般人能及。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此为节选版本,文中注释已省略,全文请参阅纸质刊物)


刊于《文艺论坛》2022年第2期 

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实习编辑|陈媛

责编|佘晔

审核|孙婵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目录

(2019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0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1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2年)

第1期|第2期

世纪凝眸

赵卫东|李彦仪|刘飞|吴敏

起点批评

柳伟平|谭旭东|魏华莹|程光炜|周珉佳|张福贵|郭垚|郜元宝|顾奕俊|何平

评论百家

夏可君|罗如春|张光昕|张志忠|喻晓薇|龙慧萍

新锐批评家

雷鸣|李铮|欧阳澜|汪树东|孙桂荣|张文娟|王泽正

新锐之思

杜寒风|陈仲庚|汤奇云|何美

艺林撷英

王兴业|杨卫

文艺沙龙

梁振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 |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 | 《文艺论坛》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 CN 43-1551/I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 ISSN 2096-6474

邮发代号| 42-31


投稿邮箱

1.艺术、影视评论

孙    婵 | 610757625@qq.com
孙海庆 | 190055205@qq.com
肖    弋(特约)| 714583104@qq.com

2.文学、影视评论

佘    晔 | 874009234@qq.com

刘    瑶 | 2372951610@qq.com

马新亚(特约)| 602692733@qq.com

文艺论坛杂志社

坚守批评精神 营造思想空间

追求湖湘气派 兼容百家风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评论百家||凌 逾:建构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理论——论蒋述卓教授的文艺学思想体系

凌 逾 文艺论坛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