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批评|| 韩毓海:燕园有女已长成——若谷印象记
燕园有女已长成——若谷印象记
文/韩毓海
许多年之前,北大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十分的森严。所谓森严,就是导师自主选择的权利几乎为零,笔试是完全的闭卷,题目难而且偏,可能考到《子夜》的股票市场,可能考到《创业史》的蛤蟆滩,可能考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究竟是一种什么爱情,也可能考到科耶夫的《法兰西国事纲要》与第三世界理论——而且那时,当代文学教研室的教授们都是四五十岁,正是读书写作的高产期,我们起码比参加考试的学生多读了二十年的书。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老师们读过的书,他们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所以,可想而知,这是何等严酷的竞赛。
陈若谷同学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笔试中脱颖而出的,她的笔试卷子竟然被传观,大家惊诧于似乎什么题目都难不倒她,可见其阅读面很广。然后就是面试了,那个时候,中文系还在五院——五院原来是老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而燕京是教会学校,五院因此建得有点像是有中国特色的修道院。我记得,几乎落地的两扇中国式的大窗,正对着后花园,不知为什么,五院的后花园一直是荒芜的,不像前院的花园里种着各种奇异的花木,学生们必须穿过很长的甬道,才能进入到我们的教研室,突然从奇异的花园进入到后院,这自然给人以神秘感(如果不是修道院神圣感)。实际上,我今天依然感到,五院是一个有深度的地方,虽然这里也使人感到压抑,不像今天的人文学院,门口站着“斯文在兹”的牌位,充满骄傲的一览无余。
当年的若谷就是这样,从院子的风景里走来,穿过长长的甬道,面对窗外荒芜的花园,作为一道风景,紧张而平静地站在了我们面前。记忆里,她当时的样子几乎完全是个高中生,身上还散发着户外阳光的气息,但在气质上,或者说在修养上,却是成熟到了远远超过了她的年龄,给人的第一印象,她确实就像一个带着行李,走了很远的路,来投奔这所学术修道院的小小修女,自然地像水,充满了自信与沉着。
面试时她基本做到了对答如流,语言如水一样流淌,她甚至还表现出了一点幽默,像水里面有很小的浪花,或者像涟漪一样。最后,计璧瑞老师问了她一个背景式的问题,计老师说——你是从新疆来的,是不是少数民族?若谷笑着回答,她虽然来自克拉玛依,但祖籍却是四川,所以是完全的汉族人。这时,不知是哪位先生突然又说,哎呀,你这个回答有点不合历史逻辑,唐代的时候,四川就有许多粟特人,粟特人就是今天的塔吉克族。
于是大家便都善意地笑起来,而若谷的面试就这样在善意的笑中过关了。
从此后,大家都开玩笑地说,若谷是塔吉克族,这自然是因为她的美丽。而且,那几年,美丽在我们五院里竟然成了双,因为当时中文系有两朵校花级别的系花,是两朵都长得像新疆的少数民族姐妹花,一个是陈若谷,一个叫童宛村。与若谷不同,宛村是回族,而她们俩的眼睛都很深邃,高兴的时候像海水,是蓝色的,愤怒的时候像猛兽,冷得像兵器,这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而是天生如此。
就是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两位校花级别的女学生——据说,当年北大的马裕藻先生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叫马珏,因此,北大的男生背后称马先生“老岳父”“老泰山”,而因为有了这样两位女弟子,我在北大,起码是在中文系,也就变得更加有名起来了。
我和我的老师谢冕先生一样,不大喜欢师门的说法,因为听起来像是中世纪行会的产物,好像要拉帮结派,在中国的学术帮会里,导师似乎有着提携学生的特权,学生也有依附于导师的义务,而这样的乌烟瘴气,在北大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但完全不是主流,——北大的传统是科学民主,底色是青春,自从有了北大,学生就比老师强,正如毛泽东比李大钊陈独秀强一样,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鲁迅说北大是常维新的,他也不喜欢导师的说法,甚至还把导师称为“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北大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北大,学生出息了,提拔一下导师的事情也是常有的,而因为有中国第一流的青年,第一流的学子,在北大当老师,是一件光荣的、很有盼头的事情。
我不算是“乌烟瘴气的鸟导师”,我与学生之间的学术讨论自然很多,主要是读书聊天,但除了读书研究,吃吃喝喝之外,对于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很少,包括不会帮助他们找工作。以至于我的一个学生舍弃了北京的好单位,去了宁夏最基层——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导师无能,加之学生糊涂的表现,而及至我的学生主政一方之后,人们又纷纷说这是导师英雄,学生好汉的写照。在我看来,逆水行舟,中流击水,这正是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的体现,这是北大人的本分而已。
老师以学生为荣,学生以攀附名门为耻,这是北大的特色。
我对学生帮助很少,反过来说,学生对我的帮助就很多,这既有学术上的,也有生活上的,比如若谷几乎必然地熬成了“师姐”,就自然以身作则,担负起教导师弟师妹们的责任,就像一个家庭的长女那样,要干许多的家务活,而且是默默的。
若谷就这样,在燕园特殊的氛围里,长成了一个学者,一个美丽的学者。知识有很多,美丽的知识不多,科学很重要,但快乐的科学更重要。
她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科学与文学,这是一个了不得的题目,几乎是一个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题目。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是人的意识,特别是感觉的现象(形象),正如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意识,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则是意识到的物,即物的自然属性。因此,人的意识,是科学(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和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前提与基础,正如现代文学创造的感觉与形象,为现代社会观念和自然观念提供了基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见,是那种属于原创性的贡献,而这种创见,把文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打通了。
我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时间长了,人家问我,你的学生为啥都这么优秀,我说,他们本来就是这样,自然长成了这样,我的作用,就是相信他们,自由放任而已。
若谷不感觉自己有什么创见,正如她对于自己的美丽自然到了没有感觉。她也不觉得自己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才,她甚至也不想成为什么令人羡慕的人才,她没有任何功利心,没有任何向上爬的动力。她的美丽,她的才华,是天然的,她不做一切不自然的事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毕业之后,她找了一个青岛的工作,不过是因为那里的蓝天碧海,使她感到轻松。而第一学期上讲坛,她的讲课成绩竟然很不理想,我想一定是她太认真,以至于讲的内容实在是太难了。我说,你这是多情反被无情恼,如今上课要简单易懂,不要高深思考。于是她笑了,笑得像一朵盛开的大丽花。她说,老师您真会安慰人,如果你去讲,效果也许还不如我呢。
毕业季,满校园的空气里都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是心情的味道吧,在每个毕业季里,所有的家长与老师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因为那时整个校园的气息,都是骄傲与不舍。若谷毕业了,她穿上了博士的红色袍子,与我合影。我把毕业合影发在朋友圈里,加了一句话:我家有女初长成。校领导看了之后回复说:老师的骄傲与惆怅,是学生毕业,父亲的骄傲与惆怅,是女儿长大离家,祝贺你,这两个感受你占全了。
北大的学生长大了,因为他们长大了,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当老师的,可以安心地退休,在未名湖边,回忆学生们年轻的时候,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刊于《文艺论坛》2022年第3期
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实习编辑|陈媛
责编|佘晔
审核|孙婵
推荐阅读
目录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世纪凝眸
起点批评
柳伟平|谭旭东|魏华莹|程光炜|周珉佳|张福贵|郭垚|郜元宝|顾奕俊|何平
评论百家
新锐批评家
新锐之思
艺林撷英
文艺沙龙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 |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 | 《文艺论坛》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 CN 43-1551/I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 ISSN 2096-6474
邮发代号| 42-31
【投稿邮箱】
1.艺术、影视评论
孙 婵 | 610757625@qq.com
孙海庆 | 190055205@qq.com
肖 弋(特约)| 714583104@qq.com
2.文学、影视评论
佘 晔 | 874009234@qq.com
刘 瑶 | 2372951610@qq.com
马新亚(特约)| 602692733@qq.com
文艺论坛杂志社
坚守批评精神 营造思想空间
追求湖湘气派 兼容百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