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博物馆里的大千世界
点击上方 “ArtAlpha艺术阿尔法”,进入公众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得专业独到的艺术行业资讯和深度报道。
在北京东城的胡同四合院里,有一个“最小博物馆”。
这个叫“那里小世界”的地方,面积只有十四平米,却展示了近500件的文化精品。聚集了文学,物质文化,书法,电影,绘画,多媒体,建筑设计的最新的创想和最具突破能力的创想。
“那里小世界”的发起人是艺术家冰逸和馆长安书研,设计师是建筑师野城。
这个“最小博物馆”每天只接待一组预约观众参观。可以席地而坐,和友人观赏探讨展品;也可独自一人在这个小世界里探寻大千世界。
《那里小世界》:物质文化博物馆
建筑师:野城 / Wild City Studio 野城建筑事务所
项目类型:四合院空间改造
项目特点:最小博物馆、现代民间三希堂
项目地点:雍和宫附近四合院~艺术家工作室
改造面积:拾捌平米
设计、建成时间:二零一八年拾月
物质文化博物馆“那里小世界”,野城设计
建筑设计师野城自述:
今年夏天,我把雍和宫附近的一座四合院设计改造成了一个迷你博物馆。这个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四合院的一间房内,由沉浸式的四面方格书架围合而成,谓之“那里小世界”。日后这里将展出书卷、画卷、笔墨纸砚、摆件、刺绣等美物以及传统活化的文创产品。
进入这个四合院,好像一下从外面嘈杂的老城区中穿越了,而进入这间博物馆,似乎又再次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这个小空间有着传统的木构大屋顶,空间很高,有人说像现代版的三希堂,全木质的氛围倒更像个藏经阁。
走入博物馆先要穿过一个太湖石形状的门洞。入口的天花有发光的水墨灯箱,层高较低。当越过门洞进入其内,大屋顶的高度一下拉伸了空间体验。人在里面也不会觉得屋子小,反而会觉着待在这儿很是自在,别有洞天。
博物馆正中的墙面有一轮明月,墙面有丝质软靠,月下有床榻,四周都是木质书架。书架从下料,打磨到上漆全凭手工,保留了木材的质感和手工的拙巧之气。猛看以为是老旧书架,再看形制又是现代的设计。这些书架上不仅开有画窗、圆窗、方窗,还有如太湖石一般镂空的负空间——石窗。这石窗错落有致,窗底是一面太湖石形状的镜子,乍看好似还有一个内空间。
这些书架的方格分为10、20、40公分三种规格,最小的格子可以插入卷轴画卷,中间的格子可以放小的文玩茶具,最大的格子可以放书和花瓶摆件。长条的石窗中间还可以挂几件刺绣的袍子。这些画窗的背后附有灯带照亮墙面,光晕勾勒出窗的形状。光线在墙面的渐变颇有意境,软化了方格子的硬边。众格子里发出的黄光白光,更显幽古的庙堂之感,好似百盏烛灯点亮整个厅堂。
屋子中间的床榻可喝茶论道,可斜靠读卷,可吟诗赏画,可打坐冥想。如有倦意,亦可在黄梁下一梦。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空间,特别容易让人安静下来,外面的纷纷扰扰熙熙攘攘都与此处无关,在这里甚至连拿起手机的欲望都没有。可以想见,周遭都是书卷和美物环抱,唯独没有信息时代的一龛一格。
这就是一个人的博物馆,一个可居可感的博物馆。只有一人在此,静静观赏。
观物,便是观己。
“最小博物馆”都展览了
哪些艺术家的作品?
张晓栋和他的龙鳞装
“龙鳞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晓栋。
他是一位钟情并痴迷于中国古代传统装帧艺术的年轻人,将千年前昙花一现的龙鳞装再现,他不仅仅将珍宝复原,还将现代制书理念融入装帧工艺,经过四年有余的探寻,将经折装与龙鳞装相结合,重现清代画家孙温笔下的《红楼梦》。这部惊世之作需要动用无人机才能拍摄全貌,这是以书籍装帧艺术重现的经典巨作,这是以匠人之心致以的最高礼赞。这一部经龙装《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百米长卷,如泣如诉说尽红楼事,如怨如慕道完旷世缘,经世游龙,片片龙鳞,动如流波,翩跹翻转,若飞若扬。
经龙装的出现,使书页画面的变化,配合图案的游走,突破传统图书的体例,呈现出舞台剧这种综合艺术的特色,带领读者由文字和纸张入戏,一页页时间流转,空间起伏,连绵不断。柔软的内页拉开,犹如缓缓的和弦将读者一步步引入内容的精彩空间,让人游走在字、纸、页的舞台,开启一段书戏之旅。
这部《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由现代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及其团队历时四年半手工制作完成,总高1.23米,一套八函,将120回木活字版程甲本《红楼梦》及230幅清代孙温绘《红楼梦》收录其中。
龙鳞装是古代书籍制度中弥足珍贵并已失传的书籍形态,他在复原基础上还其魂,拓其体,使得这套红楼梦典籍有了全新的阅读意义。经龙装这种独特的装帧形式,使书籍本身看起来就是一件艺术品,它巨大的手工量,在这个机械复制的时代,给书籍艺术带来一股复古而生动的气息。古代制作龙鳞装的都是‘宫匠’,是藏于宫廷的技艺,而我们要传承的是一种工匠的精神。张晓栋说,中国传统装帧形式中包含着纸质书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它们是古老的,更是属于未来的。
清· 孙温绘 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细部(经龙装)
清· 孙温绘 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一套八函之细部
张晓栋:
「其实不是我选它的,是它来选我的。当我开始看到孙温的绘画时,我被他的绘画深深吸引。但那本书的装帧又非常平庸,我认为这样的装帧配孙温的绘画是一种亵渎,是一种罪过。后来孙温把他那个程甲本的《红楼梦》也不知道怎么搞着搞着就出现在我的面前了。所以最初是相互吸引,后来我才开始去创作它。
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创作表达它的精神,表达它的不同,而且我也希望我做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的这种流逝而消失,能有更隆重的『色彩』在里面,所以我想它可以做了,然后可以做几十年,甚至可以做更久更久……」
印钮雕刻师——李坚
李坚白天是药剂师,晚上是雕刻师。对他来说,上班是生存,回家是生活,而创作则是生命。由于他的特别,我们给了他一个全新的定位:印钮的三维设计师!他通过对器物空间的把控和三维立体再造,才有了作品之中厚重的礼器质感。
「我大概是在九二或九三年开始,我太爱石头了,看到那些石头被别人糟蹋有点心疼,与其被其他人糟蹋还不如我自己来『糟蹋』,这就是我的初衷。
传统这个东西,当代很多的艺术家可能没有去深究,大都是根据自己的一些可能比较简单的想法来做这个事情。此外,很多人也许能够把传统的东西研究透,但再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的人就比较少了,但是也有,我的几个导师都在做。这是一个很累的活儿,因为很难出作品,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做,那么大家不愿意去做,那就我做吧,仅此而已!」——李坚
陶瓷艺术家杨朱子
「小世界博物馆」展览的杨朱子作品(部分)
杨朱子作品:金油滴茶碗
杨朱子作品:金油滴随行茶仓
杨朱子自幼在农村长大。据他回忆,他的童年几乎都在田野之中度过,不是在水里游,就是在岸上跑,直到后来到北京学习,他童年的快乐才似乎逐渐远去。
从北师大硕士毕业后,杨朱子顺利进入一家出版社工作。专业对口,工作安稳,有着普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杨朱子本应该继续发展下去,但是他并没有在这样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他总觉得自己的天赋不应该局限于此。于是他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去处」,直到某次他和几个老同学去景德镇玩,看到了陶瓷制作的过程。他似乎获得感召,对他而言是一种很深的感受。他觉得制作陶瓷的过程非常接地气,终日与泥土为伴,而且能不停地创作与创造。他豁然发现自己对「美」最有感受的时期反而是他童年的生活。他能从自然的美中感受到开心、自由与快乐。而这些久违的感受,在制陶之中,让他失而复得。
制陶是自己童年美好的延续,而他自己对生活对美的追求,似乎在童年开始就已经定调了,就如同一首歌谣,只是中间因为庸碌的工作一度淡忘,但自从开始做陶,这首歌谣在他生命之中又开始重新唱响,并且现在与未来也将一直唱奏。
「原来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是自由与创造,这个旋律一直在我的生命缭绕着,而制陶让这首旋律在我生命中更加清晰与明朗。」
参展的艺术家还包括:古玉首饰设计师胡志红、新媒体艺术家刘剑、年轻艺术家王濛莎、鄢振兴、杨鑫、叶甫纳,以及国内著名古籍善本收藏家汪之雄、第一位登上巴黎服装高级定制周T台的中国设计师劳伦斯·许、著名书法家、电影服装设计师马德帆、艺术家陈辉、策展人孙建春等共二十位艺术家与收藏家的珍品。
《大学章句本义》(残本)—— 汪之雄藏品
花板《指日高升》——汪之雄藏品
阿拉伯语的经书残页——汪之雄藏品
《字汇》午部中的一页——汪之雄藏品
徽州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徽墨之茶墨 ——汪之雄藏品
佛教经幡——汪之雄藏品
展览现场
《那里小世界》专访视频作品:艾忠亮
「我喜欢有思想的人。我希望能够在他们自己输出的管道建设上能有一些贡献。因为我们的每一个事件与每一个时分都是珍贵的,也是雄伟的。可是如果你不去发掘它的可能性,发掘它的连贯性,不去发掘它的诗意,它就变得非常的没有意义。所以意义并不是我们赋予一个东西什么意义。意义就是在你和你相处的人一起创造,一起发现的时候你体会到的东西。」——“最小博物馆”发起人冰逸
预约观展可关注公众号后台留言。
本文图文资料来自冰逸创意工作室。
往期精彩内容
>从“整座豪宅抵不上一张小画”到“区块链”,他有一座中国的古根海姆
> 他在500年后,让文艺复兴的经典雕像面目全非地回到佛罗伦萨
> 他的画一箭穿心,被用作莫言小说的封面,冯小刚电影的片头 | 专访魏东与他的粉丝
投稿、合作以及业务咨询请发送邮件至:artalpha@163.com,也可添加微信 lilyli20180326 或 Lily_Lee1021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