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竟陵:苦人儿

老竟陵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苦  人  儿

老竟陵


        我妈妈一辈子有两个爱好:一个是看戏,这个爱好,让她培养了两个徒弟;另一个爱好,就是听书,而听书的爱好,让她拜了两个师傅。其中一个师傅,就是姆妈苦人儿。


        我妈妈这个戏迷,不管是京戏、汉戏还是花鼓戏,她都喜欢看,每次看戏也带我去。她还自己出钱请别人看,培养了香枝姐、明英幺等好几个戏迷“徒弟”。


         尽管家里贫困,如遇全本连台好戏,她借钱也会去看戏。为此家里扯了一屁股债(这些债也就不到一百元,家里人并不知道,她很自信凭自己的双手可以还上,后来还是二姐夫帮忙还的),妈妈想方设法也要满足自己的这一爱好。


        她心灵手巧,手工做衣服当年在城内无人可比,曾经开了家裁缝铺,还请了个人打下手,一直当姊妹对待。妈妈负责出样裁剪,请来的人负责踩车缝衣。为了求新,妈妈多次下汉口光临各成衣店,不买衣服,只看式样。回来照样做出很时髦的新款衣服。我真佩服她记性怎么那么好,仅凭记性几乎原样复制别人的产品。另外还用毛巾扎小孩帽子和用边角废料做小钱包,(小钱包当年还在天门工农业展览馆展出过)生意很不错。

        但好景不长,适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裁缝铺被改造为街道集体单位。妈妈的裁缝铺除少数来料加工外,基本以儿童服装为主,所以街道接手后命名为“六一服装厂。”裁缝铺也从城内樊关口搬到城外周泰合饭店隔壁。我妈妈不满这种强夺政策,退出了裁缝店。失业后失去了收入来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支撑全家人的生活,我妈妈什么事都干,什么苦都能吃。相继摆过书摊、做过老蚊香、穿过牙刷及刷子、扎过灯笼和风筝、贩过鸡蛋、也帮别人办过酒席。赚得几个小钱。除了维持看戏听书的爱好外,也贴补家用。


        此外,妈妈也是个“读书”迷,大字不识一个怎么读书?她自有办法,请人念给她听,就是听书。这也是她拼命赚钱的动力。当年有两个识字的女先生就成了我们家的常客,也是念书给妈妈听的师傅,一位是我家的邻居,她比我妈妈小了近20岁,我们喊她兰英姐,一位是某姆妈,她和我妈妈年纪差不多,我们喊她姆妈。(几十年了,不记得姓什么了)

      

      兰英姐和姆妈念书是有区别的,兰英姐完全是念书,平铺直叙,但姆妈是唱书,听起来让人很受用。一唱半天,唱起劲了妈妈让她歇哈她都不歇。兰英姐一般情况下到烧火的时候必须回家烧火,几个孩子放学回来要吃饭。但姆妈没这个负担。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一般情况只要是来我们家,都是一整天。我感到不理解,便问我妈:姆妈怎么不管小孩?妈妈说你千万别当面问她呀,她可是个造孽的苦人儿呀,没丈夫、没小孩、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家。

        

       姆妈的神秘人生妈妈以前一直都没给我讲。直到我参加工作后,从沙市回来过春节,妈妈才对我说:往年初三姆妈总要来拜年,我都要准备点肉果之类吃的东西给她,这也是我妈认识姆妈后多年的习惯。妈妈跟我讲;封建的三纲五常害了姆妈一生。她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知书达理,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虽算不上大家闺秀,也算得小家碧玉。

 

        当时她年青的父母虽已为人父母,但仅凭爱心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姆妈的父母刚好就是这样不合格的父母。他们有家关系很好的朋友,家景不错,有个独宝儿子,和她差不多大。有次两家大人在一次闲聊,谈到各家的小孩,两家男人脑子一发热,居然互换了八字,决定结成儿女亲家。随便一说,其他亲朋好友也没当真。


        谁知男方的宝贝儿子还没长成气就夭折了。按说这种荒唐事也该到此为止了。但读书读迂腐的姆妈的父亲坚持当年的婚约,认为从订婚起她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坚持要把女儿嫁到男方家。真是读书读到连吧腿子里了!当女儿长到15岁时,狠心的父母硬是将女儿吹吹打打嫁到了男家。听我妈妈讲;拜堂时男方家用个亲戚抱个木头小人和姆妈拜堂。从此她成了有“夫” 之妇,这种名存实亡的凄凉日子伴随了她一生。所以我妈妈称她为“苦人儿” !我有时看到“苦人儿”时,总思考一个问题,解放初期她也才30多岁,完全可以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为什么没有人来解放被命运捉弄的妇女同胞呢?是她不愿意改变她的生活轨迹,还是当年那些总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声称要解放妇女的妇女管理干部的渎职?或者两者皆有之?


       70年代初期,我有时从外地回天门,有几次在街上会见了“苦人儿”,只见她上下都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裤,竟伸手找我要钱。她先是叹息我妈妈几句,然后说姆妈现在日子很不好过,如果你手上有宽余的钱,就随便给几个我。我当然是不能拒绝的,看在她曾经给我妈妈带来快乐的份上我也不应该拒绝。不就是几块钱吗!后来有次我给钱后问起她现在靠什么生活,她说街公所每个月补助我几块钱,象你一样的好人有时也接济几个,没好的吃也不挨饿,人嘎王宝钏在寒窑还苦了十八年呢!也是读书读多了,什么事都能引经据典讲几句。这样的事以后又发生过几次,以后再回天门就没见到她了,打听也没处打听。


       真是个“苦人儿”啊!一个活生生的人,守了一辈子的活寡,在孤独寂寞中捱度着时光,压抑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被岁月慢慢吞噬。是封建社会害了她,应该诅咒该死的三纲五常。让我万般纳闷的是:“新社会”怎么也没有能拯救她于水火?  


(责编:皇尝饼)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老竟陵:那街,那河

回不去的学生时代(下)

老竟陵:回不去的学生时代(上)

老竟陵:鸿渐关的记忆


公众号近期文章链接:

父亲有道解不开的题

棉花格格:父  亲

尔 也:泡蒸清蒸,蒸的什么味?

曾繁祁:天门藉台湾老兵的回忆(下)

曾繁祁:天门藉台湾老兵的回忆(中)

曾繁祁:天门籍台湾老兵的回忆(上)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五)

纽浪客:泽畔沉吟

月如钩:涂尕楼子

一天一曲:端午杂记

忘忧草:我爱茼蒿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