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尔也:“约会”与“放会钱”

尔也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约会”与“放会钱”

      ——郧俗漫谈之四
文/尔也

我要说的“约会”,可不是如今天的帅男靓女相约幽会,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借贷形式,“放会钱”亦如是。
小时候家里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十分拮据。每每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母亲就以“约会”等手段,以解燃眉之急。我见到过多次,故印象深刻。
民间借贷,历史久远,在夏朝以前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就开始了,不过那是救人急难不取利息甚至不必偿还的借贷。《说文解字》:“贷,施也。谓我施人曰贷也。”即无偿地给人以人力和物资的支持。上古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物质极度贫乏,人们多靠互助生存。西汉大儒,对上古文化研究极深的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描述:“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报,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这是对当时单家独户难以生存,必须互济互助,亲如一家人的生活的描述。“八家相保”,说明进入以父系为主的原始氏族社会后,家庭经济和私有制已经出现。由于生产力低下,必须以八户组成一个小集体,相互帮衬,抗御力所不逮的天灾人祸。《社会发展史》将这一时期界定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从韩婴的描述看,并非“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那麽理想美好,也无“”可共,且存在着私有制,窃以为不十分准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要回报的“借贷”慢慢发展成“有借有还”,但大多是以物易物不取利息的的互助性质。到了西周时期,借贷开始收取利息了,后来由于私有制的发展 ,利息愈来愈重,以致形成了高利贷的盘剥。


一、约会
约会”,是一种从上古原始氏族社会一直保留下来的互相帮助,不取利息,“仁恩施行”的民间借贷形式。
约会”大都是在当家理事的妇女之间进行的。哪家遇到了特殊困难,就“”个“”,一般由“约会”人召集,十元起码。别小看这十元钱,在上世纪50年代可派上大用场,能买100多斤大米,那时米九分钱(旧币900元)一斤,能买500斤大白菜。那时候的工作人员最低工资每月18元,一般25元左右。
约会”又称“摇会”。这一天,被召集来的十个大妈大婶集中于“约会”的“头家”,每人拿出一元钱交给头家,然后“摇会”。讲礼行的往往招待一餐饭食。饭后撤去残席,将桌子抹干净,摆上放着两颗骰子的瓷碟,用茶杯扣住。“摇会”开始了,只见一个人端起碟子上下摇晃几下,发出清脆的“叮叮宁宁”。除了头家外,其他十个人都要摇一次,哪个“点子”最大,就是“头会”。下个月的这天,这11人再到“头会”者家中聚集,每人付给“头会”者一元钱;剩下的九个人再摇一次,“点子”最大者为“二会”,再一个月的这一天就到她家去摇会,以产生得“三会”者……有的招待饭食,也有的不招待。不过,妇女们一月一聚首,谈天说地,歌呵连天,也挺开心。“”摇完了,债也还完了,“擤了鼻涕脑壳空”。“约会”者解决了困难,“参会”者小钱变成了大钱,就好像存了款。这种不取利息的民间借贷形式,是一种救人急难交流乡情的具有古朴民风的文化传承。

记忆犹深的是1959年,我走“狗屎运”考上了中专,却没钱去上学。学校虽然不要生活费,但要交8元书本费,还有去武汉的路费,总共15元,家里怎么拿得出来呢?不巧的是父亲到京山伐木去了,不知是大办钢铁的妖风还没有停息,还是天门财贸战线搞什么建设?母亲到父亲工作的商店去预支一点钱,可单位领导多么无情,硬是不给。母亲知道我这个中专得来的不容易,读初二时因打了几个月的疟疾不得已休学,病愈后没去复学,在家自学初三课程。第二年以同等学力参加中考,居然鬼使神差地考上了,榜上的名字还排在最前头,就像范进中了举。我天天催母亲弄钱,母亲急的成天跑进跑出,寝食不安。眼看上学的日子逼近了,万般无奈之下,就约了一个15元钱的“会”。
去上学的那天,我挑着简陋的行李,母亲送我过河到“新渡船”,准备步行40里到岳口搭轮船,比坐汽车少花一半的路费。母亲反复叮嘱:“我不顾老脸求人‘摇会’,好不容易凑了这点钱,你可要好好读书啊!”听母亲这么说,我的眼泪都差点流出来了。因为“约会”要找10个人,“饱汉不知饿汉饥”,不是人人都愿意的。必须低三下四求爹爹拜奶奶,有钱人谁愿意干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呢?如果不是母亲觍着脸“”了这个“”,我的书就读不成了。虽然两年后还是被什么调整巩固的政策“调”了回来,毕竟多读了两年书,骨架子还是粗壮了一些。
母亲劳神费力,望子成龙,但我终于没有跳过“龙门”,从半空中跌落于尺水之潦,成了一个在泥沼中扑腾了一辈子的可怜的蛟。


二、放会钱
放会钱”与“约会”不同,是要收取一定利息的。拿“会钱”的人从“放会钱”者手里拿一元钱,每天偿还一角钱,十一天还清,“放会”者实得一元一角,利息百分之十,可不低啊。借一元钱做什么呢?现在一元钱掉在地上也不会有人去捡,可那时候的一元钱能过几天日子啊。可买10多斤大米或50斤大白菜。不是穷的揭不开锅的人,是不会去拿“会钱”的。
放会钱”的大都是孤老婆子,四牌楼的熊家妈就是干这个营生的。她50来岁,胖胖的,每天早晨卖热锅盔。两分钱一个锅盔,两毛钱批发13个,卖完了也只赚六分钱;“放会钱”比卖锅盔划算多了。
我们家拿过几次“会钱”。1953年,父亲从松滋贸易公司转业回家,失业了。那次转业可能是鼎革后第一次财贸战线的精兵简政。建政初,百业待兴,急需有文化的人充实财贸队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一些旧社会干过“公事”的如我父亲人等,纷纷被招进各个部门。几年后,有知识的年轻人逐渐增多。特别是朝鲜停战后,大批志愿军复员回家,需要安排。为了纯洁队伍,放心使用自己的人,那些历史复杂,年纪偏大的就发点安家费,让他们去职回家,美其名曰“转业”。当时流行着一首谣歌:“能力强,转银行;能力弱,转合作(消费合作社);能力差,转花纱(花纱布公司);破铜烂铁转回家。”我们有时当着父亲的面唱这个歌,父亲半笑半嗔地说:“未必我老子是破铜烂铁?”其实父亲当年只有44岁,年富力强,且有高中文化。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就是不用你,鹊巢岂能让鸠来占呢?
转业者,破铜烂铁也,哪个部门都不要,自谋职业吧。于是父亲干起了货郎担似的名曰“圈乡”的行当。每天挑着一担竹编筐子,里面有京广杂货,针头线脑,糖果麻花。不论严寒酷暑都要下乡转悠,总是在曾家嘴、湾坝场、一湖大湾一带。每天挑着50来斤的担子,走几十里路,中午吃一点自带的剩饭,晚上回来总是热汗淋漓,气喘吁吁。一天的收入除交税外,只有两三毛钱。大家别不相信,那时做小生意确乎收入微薄,难以糊口。乡下人也很苦,大都用鸡蛋换货,一个鸡蛋两分钱,第二天妈妈还得将鸡蛋拿到街上换成钱。每月15号,收税的就要上门,板着面孔,如凶神恶煞。这么一点小生意,每月交3元钱。交不出就罚款甚至拘留。直到现在我都讨厌甚至痛恨收税的,就是因为小时候被他们吓怕了。
有时候一两天不开张,没有一分钱的进项,白跑几十里。在手头“刮痧皮子”都没一个,确实揭不开锅了,母亲就得厚着脸皮去找熊家妈拿“会钱”;生意开张后每晚送一毛钱去,这都是在夜幕的遮掩下偷偷摸摸进行的。这种“会钱”拿过几次,但凡日子能够打发过去,谁愿意去“拿”这种黑来夜往唯恐丢人的“会钱”呢?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提醒后辈年轻人,这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不是小说杜撰,也千真万确是现在人们不屑一顾的一元钱。“一钱坑死英雄汉”,可见秦叔宝卖锏的故事是真实的,这个隋朝末年江湖上的一条好汉,在羁于逆旅贫病交加时,也被迫将自己赖以逞英雄且视作生命的武器卖掉。
虽然“放会钱”的利息比较高,但人家也是在做好事;不然你就要挨饿甚至饿死,谁来救济你?否则也没有今天的我了。
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直到1955年下半年才有了好转,得亏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将这些有营养执照的“圈乡贩子”改造进了合作商店。父亲进“利群百杂商店”当上了营业员,每月拿20来元的工资,再也不必下乡“蹿魂”,最低标准的生活有了一点保障。这次改造对资本家不利,他们偌大的财产“公私合营”了,渐变而成为了国家资产;但对这些疲于奔命朝不保夕的“圈乡贩子”可以说是一次解脱,我从内心里感激。
为什么现在衣食无忧不缺钱花了,我还是非常苟简?对旧东西情有独钟,舍不得丢弃旧衣服、烂袜子,舍不得大吃大喝。明知道退休工资用不完,死了带不走,行将就木了也不想潇洒一回,经常受到孩子们的埋怨……究其原委,是小时候造的孽根深蒂固,如魔鬼的影子盘踞于大脑空间,正如老人们所说的“穷怕了”,这就是习惯成自然啊!
约会”“放会钱”,这一自远古传承下来的楚风郧俗,现在演变成了放高利贷的不法行为。但之于当时如我们家的一些苦于生计的升斗小民,却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时至今日,我还记得“放会钱”的微胖而富泰的熊家妈,脸上露出的总是如弥勒佛般的慈爱的微笑……
   
                            2021.2.17


(责编:兰若)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尔也:黄家舅妈

尔也:三月三  抽茅簪

尔也:盈盈柳腰古郧风

尔也:栽秧饭、洗犁宴、请春酒

尔也:执子之手(诗三首)

尔也:观音岩下女诗人

尔也:陆浑戎是怎么迁到郧国的

尔也:天门才俊:《大汉报》主笔胡石庵

尔也:一对京山和天门的“酸”亲家

尔也:方知县重修天门白螺山书院

尔也:天门古城墙

尔也:京山闺秀诗人是天门蒋状元小姨

尔也:竟陵与京山的历史名人轶事两则

尔也:钟惺具疏募造邱家桥

尔也:皂市钟家与京山王家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刘光海:庚子诗词40首

郭厚勇:竟陵郭家巷

金庸父亲被枪决的前前后后

老舍墓座上的波澜

老屋记忆

《尔也文集》六人谈

乡村微观地理杂记

郑福平:我的家家婆

乡村混混研究:“家门口来了个陌生人”!

《故乡的女儿》就是一颗化不了的糖啊,  可以甜永久永久!

从神话到神仙传

陈玉祥:绿野轩茶话(下 )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