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尔也:京山地区的丧葬习俗

尔也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京山地区的葬习俗

——郧俗漫谈之八
文/尔也

 

丧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及不同时期民俗的差异,决定了丧俗的多样性。丧礼,属民俗中的大礼,我们这里称为“红白喜事”中的“白喜事”。丧礼的严肃性、神秘性也往往通过相应的形式来表现。
《周易.系辞》:“乾者,天也;坤者,地也。人秉天之气而生,天之气凝定为神,为灵。人死则神形分离。神气发扬,上归于天;形体弊坏,下归于地。”人死后神形分离,回归天堂,是非常神圣的,故古老的丧礼十分隆重繁缛。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革,移风易俗,丧事新办,丧礼演变得简单而文明。但有些丧葬传统还是承传下来,在今天的丧礼中仍然可以窥见古代楚风郧俗的影子。



一、报丧


村里的人死了,大家都来帮助料理丧事,“人死大家丧”,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
在古代,父母死后,孝子必须披麻戴孝,手托哭丧棒去请和尚、道士主持上祭。同时还要委托附近的亲友到远处亲戚家中去报丧,京山地区(包括天门)叫“把信”。
请和尚、道士谓之“持杖诉哀”,因为男人死了必须持竹制哭丧棒去请,叫“竹杖诉哀”;女人死了则持桐子树枝做的哭丧棒去请,叫“桐杖诉哀”。
竹杖诉哀为的是保佑儿孙步步登高一一有“火烧竹子节节爆,脚踏楼梯步步高”之说为据。桐杖诉哀则是为了保佑后代多子多孙,同样有“桐子桐子,多花多子”之说为据。
百义孝当先”的传统美德,赋予了持杖诉哀者较大的“特权”,孝子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直接到达目的地。无论是知县、知府还是别的什么大官,遇到持杖诉哀者都应主动让路。迎亲队伍及行路人等亦应主动为诉哀者让路。其理由是:忠孝同义,百义孝当先


竹杖诉哀


、哭丧


古代楚地有唱丧歌的习俗,如今流行的哭丧就是丧歌演变来的。著名的丧歌有《虞殡》、《薤露》、《蒿里》等。唐吴兢的《乐府解题》有载:“《左传》云:‘齐将与吴战于艾陵,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云:‘送死《薤露》歌’。即丧歌。”《古今注·音乐》载:“......《薤露》送王公贵人,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颜师古引孟康曰:‘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其曰《下里巴人》之歌,即《蒿里》、《薤露》之类也’。”
唱丧歌,亦称“打丧鼓”,即“击鼓鸣锣而歌赞之”,源出具有楚风特色的庄子“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好朋友惠子来吊丧,见庄子坐在地上,“”开双腿,击陶盆而歌。惠子批评庄子说,你妻子死了,不哭也罢了,还鼓盆而歌,太不像话了!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茫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庄子的意思是人本来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有什么可悲痛的啊!庄子,这个楚庄王的后裔,闻名于世的哲学家,以哲学的观点对待人的生死,对人生看的多透彻啊!家乡的前辈们,将父母百年归山称为“喜丧”,当作“白喜事”操办,就是庄子哲学观念的传承。


喜丧


湖北地区流传的主要有跳丧鼓、转丧鼓、坐丧鼓,长江边上的洪湖、公安十分流行。京山、天门听说过去也时兴丧鼓,现在虽已绝迹,但哭丧却很流行。老人百年归山了,媳妇、女儿以及姑表至亲就来哭丧。他们抚尸恸哭,不是饮泣嚎啕,而是拉腔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陈诉死者的苦楚,数落平时不敢说的后人对死者的刻薄,如歌如怨,如泣如诉,甚至捶胸顿足,泣不成声。有些会哭的,其哭声如行云流水,婉转动听。哭诉者往往也带着个人目的,故本地流传着“媳妇哭嗲声嗲气,女儿哭要东要西,儿子哭惊天动地”。一般媳妇和公、婆的关系大都不是十分融洽的,哭只是做个样子,不可能动真感情;女儿哭诉的是嫌当年的嫁妆少了,甚至还想分一点遗产;只有儿子没有假心,是真正的悲痛。虽不似女人如歌腔般的哭,那阵阵嚎啕却如银瓶乍裂,似山洪怒吼,惊天地泣鬼神。哭丧的人哭累了,旁边的人就递上一碗茶,劝她歇一会。这一个刚刚止住哭声,又来了一个吊丧的,女儿、媳妇们又要陪着哭,一天到晚哭声不断,“以悲为孝”得到了充分体现。过去,不会哭的人也请人代哭,付给一定的报酬。



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会“”了,只会抽泣嚎啕,为了营造悲戚的气氛,就请人哭丧。从事这个行当的大都是本地的民间艺人,他们拍着渔鼓筒子,先是绕棺吟唱“雪梅吊孝”、“李天保吊孝”等花鼓戏的著名“哭丧”唱段,然后伏在死者头前放声痛哭。哭死者抚老育幼的辛劳痛楚,哭后人对死者的不尽思念,边哭边唱,涕泗纵横,声泪俱下,甚至摇首擺发,碰头捶胸,俨然自己的父母、亲人死了一般,引得旁边的亲人也放声痛哭。这些人虽然是为了几个钱,但由于他们是“艺术家”,便能迅速地进入角色,立马潸然泪下。东家也划算,花几个钱就把悲哀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也使古老的丧歌得以在现代生活中再现。


职业“哭丧”人


三、抬丧与闹丧


办理丧事还有许多如“进材”、“置祭堂”“哀灵守柩”等繁多的礼节,这里只说抬丧和闹丧。
首先,孝子以某个亲友为向导,披麻戴孝到各家去请“重夫”,即抬丧的人。重夫是在相邻范围内挨家挨户安排,被请的人不得推辞,即使没有男劳力,也该你请人顶工。因为三皇五帝时就有“疾病相忧”“患难相报”的乡风,相沿成习,一直保留到如今。
重夫请来了,当天下午喝“拢堂酒”,这时候,重夫之间十分亲密,相互敬酒,你推我让,客客气气,东家的酒席也非常丰盛。
第二天,重夫很早就来了,招待同样很丰盛。吃过早饭后,一部分去“打井”,一部分扎丧架。丧架是用四根“龙树”呈“”字形排列,用竹篾缠紧。横着的两根缠上四个轭头,一边两个,轭头眼里系上绳索,是准备穿丧棒的。这叫矮架,抬的时候,棺材在重夫的肩膀以下。还有一种高架,不用轭头,丧棒直接绑在横龙树上,抬起来棺材高过重夫的头顶。绑丧架的主要负责人称“捎夫”,都是年纪较大、有经验的人。丧架又分大架和小架,大架16个人抬,前后各8个;小架12人抬,前8后4.。
丧架扎好了,吃过中午的酒席后就开始收敛,将棺材搁在两张并排的方桌上,重夫分列两边。先像铺床一样在棺材内铺上白布,放上预先做好的枕头,然后将尸体用两条白布带抬进棺材,放置平稳,再用布瓦把死者的脚与棺材的后档塞紧,这叫“蹬瓦”,然后用一块白布把尸体盖住。这些停当后,再盖上掩棺纸,合上棺材盖。
天门地区合上棺材盖后,还要钉上铁钉,因为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容易淹水;为使坟墓万一被水冲开后棺材不致“散架”,必须用铁钉钉牢。京山则不同,坟墓大都埋在山上,人死了称为“上山”,不必用铁钉,故各有不同的乡风。
收敛完毕,开始出丧。此时严肃庄重,重夫们板着面孔,个个像凶神恶煞,孝子扶着棺材头,重夫在两边用手托起棺材,“啊呵”一声大吼,一拥而出,后面立即有人将谷粒向重夫方向撒去。气氛威严紧张,胆小的赶快躲开。之所以如此严肃,据说是为了“”煞气。
棺材放在禾场里的丧架上后,由捎夫用麻缆绳绑紧。此时孝男孝女等一大帮子人都身披孝衣,手举花圈或哭丧棒跪在棺材头前,这时鞭炮炸响,鼓乐齐鸣,好不热闹。



棺材绑好后,开始宣读祭文,现在则是开追悼会致悼辞。简短的追悼会结束后,重夫们立即抬起棺材,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啊呵”,一哄而起向前冲去,整个出丧过程中最精彩的“闹丧”开始了。
所谓闹丧,就是重夫互不相让,你推我拽,像牯牛顶脑。喝酒、吃饭的时候亲亲热热客客气气的重夫,为什么突然间变成了冤家对头呢?这叫闹丧,是有一定的来历的。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的时候,一个告老还乡的知府,夫人早逝,唯一的儿子由于长期不在身边,缺少教养,成了一个浪荡公子,对老人横蛮无理,不讲孝道。老人孤苦伶仃,亲友们就劝他重娶一妾再续子嗣,于是将一年轻丫鬟纳为小妾。第二年居然生了一个男孩,老人非常高兴。不出三年,老知府仙逝了。当小孩长到七岁时,小妾也因病而亡。出丧的时候,大儿子拦住丧架不让走大门,要从后门出去。这时候小儿子就说:“如果我死了能不能走大门?”大儿子点头应允。小儿子就爬上棺材坐定,命令出丧,重夫们一哄而出。但是被大儿子收买的后面的重夫却扭转头向相反的方向走,这样一个朝东,一个朝西,拉拉扯扯不能前进。这时亲友们都生气了,就帮助前面的重夫用白布带拖丧,像拔河一样,终于拉到了墓地。此后,闹丧就成了丧礼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十分惊险紧张而又热闹的场面。



京山地区的闹丧已有所演变,不是争走前门后门。一是为了抢好路走,因为墓地大多在山上,要经过田埂小路,要跨越荆棘丛林。丧夫们为了走好路,就你推我搡,扯皮拉筋;二是把棺材拉成一个“麻母”形后,有一边就省力一些。所以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更有甚者寻衅闹事,打得头破血流。这时候,重夫们的亲人都来帮各自的忙,呐喊助威,吵吵闹闹,将闹丧推向了高潮。
当丧架抬到墓地,经过孝子兜土掩棺等一番礼节后,挖土培坟。一切就绪后回到丧家,牵席入座,举杯把盏时,重夫们又称兄道弟,亲亲热热地喝起酒来。



闹丧显然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也给丧事增添了紧张而热烈的气氛,如果没有这一闹剧,反倒像少了一点什么。
如今虽然普及了火化,提倡文明治丧,但农村有些地方依然按“老规矩”办理丧事。火化后将骨灰盒装进空棺材,热热闹闹出丧、哭丧,闹丧照样进行。传承了几千年的丧俗,在提倡科学文明的当下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责编:糊汤粉)

作者往期部分文章链接:
尔也:京山地区的禁渔期和河份制
尔也:弃婴
尔也:“约会”与“放会钱”
尔也:黄家舅妈
尔也:三月三  抽茅簪
尔也:盈盈柳腰古郧风
尔也:栽秧饭、洗犁宴、请春酒
尔也:执子之手(诗三首)
尔也:观音岩下女诗人
尔也:陆浑戎是怎么迁到郧国的
尔也:天门才俊:《大汉报》主笔胡石庵
尔也:一对京山和天门的“酸”亲家
尔也:方知县重修天门白螺山书院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谢世雄:一瓶好酒的故事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毕业论文:《论装逼》

详煦:广西打工记

贺雪峰:内卷的基层政权悬浮

人雀大战:北上广1958

刘光海:桃李春风又一枝

夏凉冬暖:姆妈

万古云霄一羽毛

月如钩:和我一起

每个人都有可能思维“程序化”

童正祥:寻访天门泗州寺遗址


敬请赐稿,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