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前的三月丨高校恢复职称评定,是非曲直任人评说

新三届 2019-08-25



1970年代末的高校

 

1978年3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职务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在国务院没有作出新的规定以前,仍执行1960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恢复原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职称。提升教授,副教授的审批权限改为省、市、自治区批准,报教育部备案。


在中国教育界,这一决定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恢复高考,让广大学子有了进入大学的通道,而办好大学,则必须建设好教师队伍。至1981年,高等学校中原有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都恢复了职称。不过,最初的职称评定没有与工资挂钩,也没有与住房挂钩。


40年来,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一直是管理、使用教师的核心制度。这些年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任命制度、评定制度、聘任制度三个阶段。初步形成了一套包括基层单位推荐、学校评审、公示、审批各个环节在内的规范化的评审推荐程序。大量优秀教师通过职称评审晋升职称,使劳动和成果得到社会承认。



延伸阅读


高校恢复职称评定四十年



1978年3月7日,从1963年开始中断的中国高校职称评定工作正式恢复。


职称(Professional Title)最初源于职务名称,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教授学生。博士就是后来的教授。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及明、清两代的府学都设教授。清代末年兴办新学后,大学设正教员、副教员。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教授、助教授;1917年修正《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正教授、教授和助教授。1924年的大学条例,取消助教授一职。1927 年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开始规定大学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未变。


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学。讲师是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副教授原则上不仅具有开课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整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开设成新课。教授要在本专业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在学术上居于领先水平。教授副教授是大学里的主体,大学里主导1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由教授副教授承担。


1949年10月到1956年5月,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由各单位行政领导和组织部门考核任命。国家对广大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前取得的技术职务予以保留和认可,并增加了一些侧重技术学术的职称系列,主要有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新闻编辑人员等职务。这个阶段称为“技术职务任命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央认识到学位、学衔制度的重要性,1955年9月,经周恩来提议,中共中、国务院指示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林枫等十三人组成关于学位、学衔、工程技术专家等级及荣誉称号等条例的起草委员会,起草了《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条例》、《科学研究工作者学衔条例》等十一个条例草案,条例草案中明确了“学衔”是国家根据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的学术职务称号。实际上只有高校教师学衔条例于的1956年下半年在国内31所高等学校进行了试评,根据试评情况汇总,于1957年1月上报,文件撤回并对其进行修改,后因整风反右运动的开展,此项工作未能继续进行。


自1959年开始的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极为困难,1960年工资冻结。 这时,有人提出,不能给他们升工资,难道不能给他们弄个称号吗?中央也认识到了学术称号的重要性,在1961年,同意了聂荣臻提出的关于建立学位、学衔、工程技术称号等制度的建议。1962年1月,中央科学小组、国家科委党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六部委着手起草工作。


1962年3月由国家科委组织成立“学位、学衔和研究生条例”起草小组,设想建立一种有别于职务、不与工资等级挂钩、用以标明学术技术水平的学衔、称号制度。在《条例》草案中,“学衔”已被“学术称号”所替代。1963年10月,国家科委党组将“条例”草案上报中央。后根据中央书记处指示精神,在聂荣臻主持讨论并修改后,只提出建立学位制度并上报中央和国务院。


1962年开始,中共中央提出反对资产阶级法权,学衔、军衔被当做资产阶级法权在1965年取消。从此,大学职称评定和授予工作中止。


1977年, 邓小平指出:“恢复科研人员职称,大专院校也要恢复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同年9月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应该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责任制。”


1978年3月7日,全国开始施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自1978年2月至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的职称条例有22个。


由于当时的职称评定制度本身还存在缺陷,1983年10月起职称评定在全国暂停,并启动职称改革方案研究。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在1986年至1988年期间,原22个职称系列调整为29个职称系列。职称制度开始进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1993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至此,职称作为一种制度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1994年2月,国家人事部会同劳动部下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从此,包括职业许可(即执业资格制度)和职业能力认证两个体系的职业资格制度,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并行,构成了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


2016年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自2016年11月1日起实行。这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制定的又一新举措。



延伸阅读


揭秘职称评选之痛 

高校教授称专注教学就是毁灭自己



《现代快报》2016-11-06 

记者项凤华俞月花郝多报道


目前我国职称从评定方式来分,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考试类的,第二类是考评结合的,第三类就是评审类的。列入评审类的职称共分29个大的系列,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一位专业技术人员,从初级职称到正高级职称,大约需要多少年的时间?



职称和工资待遇、项目申请等直接挂钩,同样是上一堂课,讲师和教授的课时费差别也很大



对很多从事科研、教学等职业的人来说,评职称是件大事,它与工资、福利待遇等密切挂钩。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职称评定有“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导致大家对职称评定颇有微词,有人形容“职称就如同鸡肋”,但又不敢轻言放弃,甚至要挖空心思去骗、打破头去争。


这种现象将得到遏制。2016年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多项改革方案新鲜出炉,其中一项就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江苏也将完善职称评价办法,向具备条件的地区和用人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


张丁

56岁 某高校教授

一心扑在教学上,

就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


职称对于大学老师来说,不仅意味着晋升的通道,而且与收入待遇直接挂钩。张丁(化名)在南京某高校已经从教32年。“从进校时的助教,到副教授,再到现在的教授,一路走下来,真不容易。”他说。


老师评职称也要论资排辈。“资格老的老师评副教授、正教授,我们这些新人,就从助教开始一级一级往上爬。”张丁回忆说。


教学满一年后,考核合格,他评上了助教。1989年评讲师,要求是“教学5年内,首先教学考核合格,总工作量达到学校要求,同等情况下,如果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优先考虑”。“当时还没有具体要求发几篇论文。”


“升副教授需要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在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指标限制。他说,每个学校每年的副教授名额都有比例要求。“这是按照学校或者学院统筹的,因为一个学院的正教授、副教授、讲师是有一定比例要求的。如果名额有限,就算符合了前面的要求,也未必在当年能评上,还是要等待。”


要判断一个人的学问高低绝非易事,这种游戏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傻子法”:数数。数论文、课题和成果数量。又说要比较质量差异。那么好吧,分等级。于是,就有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以及SCI等等和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成果的区分。这样,教师的学问高低就被这些东西代表了。


“比如课题,我们当时评副教授时,需要有省级以上一到两项课题,这就是硬杠杠。现在年轻老师评副教授,可能压力更大。”张丁说,从副教授到教授时,对课题和论文的要求更严格。“课题要求是国家级的,论文除了国内重点期刊,还要在国外发表一些SCI论文。”张丁于1999年评上了教授。


职称直接跟工资挂钩。“每个级别至少相差一两千。退休时,从讲师岗位退休和从正教授岗位退休,待遇差别很大。”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关乎你能否留下来。评职称跟接课题是正相关的。如果职称低,接课题的几率就低。“学校现在都是三年一聘用,如果在聘用期内,没有做出一定的成果,考核不合格,就会被降级或者解聘。”


张丁感慨道,“职称这个指挥棒让很多好老师只能选择把大部分精力让给科研、论文,而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因为评职称时,教学这块只是作为参考,权重相对其他几个要素来说较低。”


张丁也关注国外一些名校的职称评定情况。“他们首先看承担的教学任务,比如从副教授到教授,要求5年或者8年,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过多少课,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考虑。国外高校的正教授可能就一两个,而且老师的工资不跟职称直接挂钩,有可能一个高级实验师的工资比副教授拿得多,因为他带学生做实验,学校会根据他的教学情况来定工资。这让老师在教学上更有积极性。”


至于国内高校,张丁感叹,至少他现在所在的大学,“很多老师都形成一个共识,教学好不算什么,做课题、写论文、评职称才是硬道理。因为这关乎个人的切身利益。”


李伟

39岁,某高校行政人员

从5篇到8篇,

不断长高的“职称墙”


李伟(化名)是南京一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快40岁的他在2011年评上了副高职称,也就是副研究员。“大学里分教师岗、行政岗等。行政人员的晋升序列是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李伟说,在高校,大家都非常看重职称,教授和讲师,同样是上一堂课,拿到的钱完全不同,“估计起码要高50%吧”。


除了基本工资和讲课费,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上,也会有“不同待遇”,“虽然申请时并没有职称级别的要求,但相对来说,如果你是教授,那肯定比讲师更容易申请到省级课题,这是可以理解的。”


教师职称也直接关乎学校的排名。“学校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有多少院士、教授、讲师,每个人都对应着一定的分值,学校当然希望更多的老师评上高级职称。”李伟说,对于高校老师们来说,评职称要考的英语、计算机那都“不叫事”,受大家诟病最多的还是论文。


李伟评副高职称的时候,要求发表5篇省级刊物论文,其中2篇要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但现在要求更加严格,要求8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其中3篇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李伟不禁感慨,幸亏自己是管理岗位,比较顺当地发表了几篇教育管理方面的论文。“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但评职称时就被论文卡住了。”


程宇

49岁,某医院主任医师

医生评职称,照样论文至上


不仅大学老师们要为论文忙碌,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也为论文所“苦”。南京某三甲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程宇(化名)说,从业26年,每天都要不断学习。


毕业后第一年,只是见习医生。这一年里,要考医生执照,考完后才叫“住院医生”。拿到医生执照后,对于本科毕业的她来说,必须做住院医生满5年,才有资格考主治医生,属于中级职称。“我记得当时需要考职称英语,还要在市级医学方面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论文。”


主治医生再升一级,就是副主任医师,即副高职称。“需要再干5年,也同样要考计算机和英语,还要在国内核心医学杂志上发表至少3篇论文。”再往上就是正高。“难度当然更高,论文当然也是必须的。”


程宇说,作为儿科医生,白天工作已经很忙了,晚上下班回家还要忙孩子。论文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写的。“临床医生的论文需要做临床总结,发表有关疾病的诊治经验或疑难杂症的分析。至于搞基础科研的医生,还要抽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


在程宇看来,大部分临床医生很难有精力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更别提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要说在SCI上发表,困难就更大了。程宇回顾自己的正高之路,用了四个字总结——“不堪回首”。


“在职称制度的单位上班,甘心在低职称的位置上一直干下去,得要有多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即使再难,医生们也要拼命搞论文,因为谁也不想落在人后。


程宇说,现在很多临床医生一直停在中级职称上,就因为卡在论文这关,没法再进一步,很可惜。“临床医生承担着看病救人的任务,特别是一些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就更别提要搞科研、写论文了。”


“其实衡量的标准有很多。制度能不能改改?”她认为,考评临床医生,最关键的是看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水平。


张力

53岁,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四五十岁的人,

还要背英语单词


张力(化名)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回想自己30多年的工作历程,似乎一直在和职称“死磕”。


张力在事业单位体制内工作,“其实就两条路,有技术的人走技术评职称这条道,另外的人就走晋升科长、处长这条路。”张力算是有技术的这类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她就走上了评职称这条路。因为要考英语,而张力又没有英语底子,只好在图书馆借了书,埋头苦读,“那时刚生了孩子,为了躲清净,专心看书,还特意找了朋友家一个空房子,孩子也丢给老人带,就全力拼外语。”可就是这样,第一次考英语还是没有过,看着别人都评上了职称,张力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英语这一关。第二年,张力终于考过了英语,获得了工程师中级职称。


如果说年轻还能安下心来看书,那么到了评高级职称的时候,张力再次崩溃了,这次她考了一次便放弃了,幸运的是,2003年左右,高级职称的评定做了一些改变,取消了英语考试,于是张力和单位的老同事,搭上了这班顺风车,拿到了高级工程师的称号。


“早些年对学历有要求,必须本科,这两年也放宽了,大专也可以了,单位里那些专科的老同志也混上去了。”张力说,对于她们这些女同志,没什么其他野心,就想把职称弄弄,收入可以高一些,“就现在,中级和高级一个月也差了一两千的收入呢。”


职称之路

从初级到高级,正常需要15年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职称评审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各行业的专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级的职称评审,各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了参考。”江苏一名人事专家向记者介绍。


目前我国职称从评定方式来分,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考试类的,第二类是考评结合的,第三类就是评审类的。列入评审类的职称共分29个大的系列,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一位专业技术人员,从初级职称到正高级职称,大约需要多少年的时间?


“不同学历,不同专业,每晋升一级要求间隔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位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本科学历从初级到中级,需要5年,中级到副高,需要5年,副高到正高,需要5年。“如果顺利的话,从初级到高级,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不过,也有破格评审的特例。


在一些单位,尤其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称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职称的级别越高,在国家一些资助培养项目的取得上就越有优势。比如,国家和省里常有一些人才项目,取得这些项目的项目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都要在职称上达到一定水平才行。


另外,这种“优待”也体现在一些公派留学和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上。还有人才的选拔方面,对职称也有要求,比如省级人才荣誉,如省级拔尖人才、省级专家,职称都得在副高以上。国家的一些荣誉,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特殊计划人才,基本上要达到正高级职称。


那么,每年江苏通过职称评审的人数是多少?专家透露,仅高级职称这一块,江苏每年约4万多人申报,但只有70%能通过,其中副高占比75%,正高占比25%。


近年来,职称评定乱象频频见诸报端,比如论文抄袭丑闻、论文造假,甚至还有一大学副教授疑因未评上职称殴打评委。“在一般期刊发表800元,核心期刊2万元”,这是陕西一家代写论文的“枪手”公司公开在网上发布的信息,只要花钱就能买论文并且发表。


这名人事专家说,江苏每年评高级职称30%的人被淘汰,主要原因有能力业绩不突出、论文质量不高、工作年限不够、提供了虚假材料等。“每年发现的抄袭的论文很多,我们现在有个软件,把论文输进去,自动比对,重合处达到一定比例就算抄袭,肯定不会通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邱建新教授说,多年来,职称的“过分决定性”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唯论文,造成了高校里单一的评价体系。”他说,高校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第一职能,如果一味追求论文,那谁来重视教学,如何以教学为本。轻教学、重科研,已经成了很多高校的一大问题。此外,过度重视成果,强调理论,轻应用,轻开发,也是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带来的弊病,很多研究出来的成果最终很难服务于社会。


职称改革

职称评定将有多维标尺


2016年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促进职称评价和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以卫生系列的职称改革为例,以后将更加突出工作实绩。对于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论文不再做硬性规定。对于下一步改革方向,人社部有这样一些考虑:一是突出医风医德建设,坚持把职业道德放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才评价的首位。二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最主要的是实行分类评价,该搞科研的就重视学术水平,该更加重视临床技术的就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惩戒机制。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省人社厅近日印发《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的通知》,制定出台30条具体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完善职称评价办法。职称制度改革呈现四大亮点,让人才评价回归本源,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江苏利用2-3年时间,完成所有高职高专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工作。“本月,先选择在条件成熟的设区市、大型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开展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工作试点。12月制定省属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相关政策文件,2017年起向省属高校全部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同时,进一步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对在江苏省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可对照国家和省职称政策及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按规定程序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不受户籍、档案、年龄、单位性质和身份的限制。


二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将不作统一要求。


三是,职称评定将有多维标尺。论文论著要求将逐步淡化。下一步,江苏将完善符合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岗位特点的分类评价机制,增加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四是,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发明人、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对象等,可直接认定相应专业高级职称。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百年潮

    1978年3月全国恢复侨汇券

    1978年3月5日国歌改词事件

    1978年"科学的春天"背后的高层纷争

    1978年轰动一时的"蒋爱珍事件"溯源

    1978,我那没有发声的初恋

    1978年160号导弹驱逐舰爆炸内幕

    1978年中国第一个"神童班"在中科大诞生

    1958年3月"成都会议"闭幕, 

    毛泽东强推急躁冒进的总路线

    1958年蔚为奇观的“新民歌运动”

    1958年开往北大荒的右派专列

    1958年中南海“黑旗事件”翻盘始末

    沈志华:毛泽东决定志愿军全面撤离朝鲜内幕

    1958年全国掀起除“四害”运动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颁布实施

    河北省会再从保定迁出,落到地球最大的庄

    董保存:1968年河北"磁县事件"始末

    徐焰:赫鲁晓夫对华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李辉:1977年,世界聚焦邓小平的复出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恩怨情长

    邓小平南巡,告别革命转换经济模式

    孔丹:回忆邓小平往事

    彭劲秀:邓小平对朝鲜的几次严峻表态

    沈志华:中朝关系如何从亲密走向对抗?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蔡晓鹏:贺龙与李仲公、周恩来的故事

    成都军区独立师师长杜灵被造反派枪杀

    发动“大跃进”的南宁会议结束

    陈燕妮:人间再无许家屯

    王宗禹:1967年陈毅批斗会亲历记

    陆兰沁:女儿心目中的饶漱石

    龙广公: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的政治迷雾

    陈独秀孙女:我上书邓小平重修陈独秀墓

    陈独秀晚年:傲骨凛然,

    拒受蒋介石5000大洋馈赠

    鲁迅孙子周令飞出逃到台湾后说了啥

    钱理群: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夏衍谈周扬:有些事,他得告诉毛主席

     白音太:“内人党”冤案前后

    《蒋介石日记》完整记录西安事变全过程

    老照片:100年来的春节变迁

    毛泽东在林彪出走的那些日子里

    周恩来亲笔批示逮捕弟弟周同宇

    李辉:印尼排华大屠杀与当时的外交风云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