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宇: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器材流水账

刘宇 新三届 2020-08-25

原题:

我的摄影器材流水账



2008年,我采访珠峰火炬接力。这支1200毫米镜头价值70多万元。


        前些日子,参加一个外地的摄影活动,我问坐在旁边的领导:您平时也喜欢摄影吗?他说,摄影玩不起,听说单反毁一生、摄影穷三代啊。我掏出随身带的二手富士微单套机说,我这个三千元,您总不会花不起三千吧?


        过去当摄影记者的时候,总有人让我推荐相机。说老实话,那时公家配什么用什么,发的都是顶级的专业相机,也就从来不会关注我手头以外的器材。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咨询摄影杂志的器材编辑。前年调动,交回一大堆器材,要自己花钱买相机了,才对机型、价格什么的敏感起来,仿佛回到了当初发烧友的年代。



我的第一部相机——孔雀DF。


        我的第一部相机是三十多年前上大学时买的孔雀DF-1。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商店里的价格是496元。我的是毕业前在《北京青年报》实习时,摄影记者贺延光老师帮我买的,花了350元,据说是北京摄影家协会供应给会员的。


        即便是优惠价格,对我来说也算巨款了。拿到相机后,有一次和北青报的老师们(其实也是一帮小青年)去妙峰山采风。在半山腰上发现相机的目镜没了,顺着来路找了半天,也不见踪影。丧气地回到城里,发现没有地方可以配上。实在不甘心,第二个星期天,我独自爬上妙峰山寻找,直到太阳落山,再次无功而返。缺了目镜,这个相机就废了,最后给厂家写了一封信,居然得到回应,给我寄回一个,算是了却了心事。


        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在选择部门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挑了摄影部。100个理由之外的第101个理由是,这下不用自己花钱买相机了。我的第一次采访,就是拍江泽民,不过那时他还是电子部长。那时,公家的器材还没发下来,我是用自己的孔雀DF拍的。反正有老记者带着,我不过是练练手。



摄影器材史上的经典——莱卡M3。


        那时老记者们已经用上尼康FM,配的腾龙的镜头。后来无数次听人说过新华社用莱卡和香港商人换尼康的故事。公平地说,那时候经费紧张,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给记者大批量地换器材,莱卡换尼康也是无奈之举吧。我这样的小子辈,还轮不上用尼康呢。


        公家发给我的第一套器材是徕卡M3、配35、50和90的定焦,外加如莱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在世界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阿莱西的眼中,徕卡M系列照相机是二十世纪仅有的几件他认为如此之完美以至于无需再做任何改进的工业设计产品。而徕卡M3是M系列的鼻祖,诞生于1954年,到我手上时已经有30个年头。我想,所谓经典就是历经岁月流逝仍毫不褪色的典范之作吧。


我用过的另一款经典相机——尼康FM2。


        不过,M3换胶卷要把相机底盖拧开,再加上没有变焦,对采访新闻还是不够方便。一两年后换了尼康,一路跟随尼康的脚步:FM、FM2、F3、F4……那时尼康在中国新闻摄影界几乎一统天下。这种情况在1987年佳能推出EOS自动对焦系统和EF镜头系列才逐步开始改变。


        我大约是1990年代初从尼康换佳能的, 后来用过每一款佳能专业相机,EOS-1、EOS-1N……直到EOS-1V 。EOS-1V可以说是佳能胶片相机最高端技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个时代的谢幕者。


佳能胶片相机最后的辉煌—EOS-1V。


        早在1995年,佳能就推出EOS DCS3数码相机,它用了EOS-1N的机身与柯达的数码技术,搭配130万像素的CCD图像感应器。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新华社第一次用它从现场发出数码照片。

 

        印象中这个相机要十几万,新华社也没几台,我在1999年去阿尔巴尼亚采访,才第一次借用。体积大、像素低,没用几次就出了故障。但是EOS DCS 3毕竟开辟了摄影记者的数码时代。


我第一次使用的数码相机——EOS DCS3。


        悉尼奥运会时,新华社报道组已经人手一台EOS D2000数码相机了。尼康也不甘落后,形成两强争霸的局面。而我一直是佳能的死忠,好像是北京奥运会前,记者们试用佳能EOS-1D Mark III中反映出一些问题,好多摄影记者换了尼康。


        而我觉得,两大厂商你追我赶,某款机型占点优势很正常,落后的一方一定会迎头赶上。到了佳能的1D X,我觉得各方面已经臻于完美,除了重量。



2007年和人民日报的李舸在安徽水灾灾区采访。我虽然背着尼康包,用的是   佳能的1Ds Mark II。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负重对记者的体力是极大的考验。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后,我背着两个机身和一堆镜头,再加上笔记本电脑,走几步就坐下大喘气的情景,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当时想哪怕轻一两也是好的。


        离开原单位,上交了全部器材。过去老记者退休,可以申请折价购买老器材,而我是调动,并不享受这项政策。一位退休老记者匀给我28-70、70-200两个老镜头,自己又添置了16-35,算是把大三元凑齐了。



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中国记者第一次被获准进入内场采访。我用的是佳能EOS-1Ds。


        在尼康与佳能两个大鳄在数码单反相机领域激烈角逐的时候。其他相机厂商根本无法与之相争。索尼、奥林帕斯、富士等悄悄在微单上另辟蹊径。而且占领专业和发烧友市场的速度超乎预料。而在手机摄影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像卡西欧这样以生产卡片机为主的厂商要想和手机竞争,必须有它的卖点。


        有两年时间,我包里随身带一部厂家给我试用的卡西欧EX10,它最快达到每秒拍摄30张,四级防抖能让你在室内移动拍摄基本不虚。其实,这些功能对我来说用处不大,难得是画质也不错。我在地铁里拍的照片,放大到36寸毫无问题。



我用过的卡西欧EX10。


        卡片机毕竟不能换镜头。偶然在网上看到富士微单,先喜欢它复古的外形。再看测评,都说画质优秀。在淘宝买了二手的XE1+18-55(F2.8-4)套机,三千左右。富士继承了它在胶片生产上的深厚功力,色彩还原非常出色,加上亮骚的外形、便捷的操控,确是扫街利器。


        后来陆续推荐给三个朋友。其中一个想翻拍自己做的小饰品,我帮她买了XE1和60定焦微距镜头,加一块不到四千。她说,人家买相机不都要一万多吗?我说,只买对的,不卖贵的。



我现在用的富士XE2和三只镜头。


        用惯了单反以后,还是能感觉到XE1的对焦稍慢、时滞明显。后来换了XE2,升级到最新的固件,上述缺点有所改进。后来,陆续在网上淘了23(F1.4)、35(F1.4)、55-200(F3.5-4.8),都是二手的,机身加三只镜头不到九千元,差不多相当佳能一个镜头钱。


        55-200京东标价3999,我在淘宝只花了1550,拿到手发现镜头上的logo掉了,但并不影响使用。富士还有一款更好的50-140(F2.8),所以我对相对低端的55-200并没有多少信心,但对比了万元级别的佳能和索尼的70-200后发现,真心不输啊。


        那个套机上的18-55因为朋友出门旅游急用,就出让了。我用23和35两只定焦镜头与它做过对比,反正在电脑里肉眼看不出差别,也是只好头。买定焦除了大光圈的优势,对我来说,更多是对当年喜欢摄影那种单纯快乐的缅怀,画质的差距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上图用富士XE2、55-200镜头,下图用佳能5D3、70-200。自动曝光、JPG格式直出。富士色彩暖一些。




        有人对我表示,买二手器材心里没底。我自己没遇到过功能上的毛病。一般来说,有问题的器材,二手商也不会收,否则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无论相机还是镜头并不是很娇气的东西。我用过的器材正常使用中从没坏过,出毛病不是因为磕就是摔,这也怨不了别人。


        有人说,把爱好当职业就成了折磨。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但回想起来,对摄影热情最高的时候,的确是成为专业摄影师之前。那时有展览必去、新杂志必买,出了新相机会过过眼瘾。现在未必多花不起那几个钱,网上东看看、西淘淘,似乎找回了当年的乐子。我不是器材控,买来是为了用的,适合自己就好,用不着攀比。


        其实拍照这件事,技术比器材重要;想法比技术重要。


(原载作者微信号0707photo,本号获许可转载)



相关阅读:

刘宇:每一张照片都是时间的化石

刘宇:保存日子的最好方法是把日子拍成照片

马道:染红红顶的,必是自己的鲜血

马道:欢乐颂——致2017

马道:与“爱”有关的故事

侯杰:我与70年前的那场战争

侯杰:一条铁路与三国领袖

杨劲桦:两个女孩的友情

张岳庚:在北极守望北极熊

张岳庚:我两次从南极归来

熊国胜:重温王友琴的《未名湖,你听我说》

吴晔:我一直很认真地幼稚着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吴小军:回望校园三十秋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何砚平:我心中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留恋的张望——写给离世廿载的王洛宾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骆小元 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李山泉:称雄华尔街的基金管理者

肖玉环:友谊地久天长

李秋零:我的康德缘

张志伟:我和人大哲学院同龄

吴思:擦桌子的“主义”

张晋峰: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长摁二维码关注我们。

  曲逆编辑、工圣审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