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史丨韩晓秋:大姐,就是一个传奇

韩晓秋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简介

作者近影


韩晓秋,1956年生,1974年高中毕业后插队,1978年春入吉林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终身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高级职称 。2003年罹患癌症,2016年复发并转移,病重后开始在《写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总题目下写回忆录。目前已完成“我的家庭”,陆续在《北部湾文学》发表。


原题

大姐,就是一个传奇



作者 | 韩晓秋



我的大姐韩晓莲,1948年8月27日生于天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大姐的性格一定和她出生的时间有关。


1948年下半年,解放全国的炮声震耳欲聋,而天津的国民党正准备做最后的挣扎。城防司令陈长捷在蒋介石面前拍着胸脯保证:“天津固若金汤……”老百姓不知道国共两党为什么杀红了眼,只懂得哪里安全跑到哪里,既然天津卫“固若金汤”,就拿这做避难之地好了。


于是,我爷爷家里住满了从天津郊区及周边农村来避难的亲戚,而这些亲戚又大多是太奶奶的娘家人。父亲在家辈份低(娶母亲时父亲的老叔也娶亲,人家娶的儿媳,我父亲娶的孙媳;后来娘俩先后生孩子,人家生的是孙女,我母亲生的是重孙女),来的都是长辈,奶奶,母亲小心翼翼的伺候着。


我想像,大姐在襁褓中肯定被这种气氛压抑,哭都不敢放声!直到几个月后天津解放,解放军满大街贴安民告示,亲戚才陆续走了。家庭恢复正常时,大姐已经半岁了……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们姐仨只有大姐性情温和,敦厚,隐忍,从不高声大气的说话,就是因为小时候都没酣畅淋漓的哭过......


1952年,这是我们见到的大姐最早的照片


三年后,二姐出生,二姐两三岁时就伶牙利齿,得理不饶人且天不怕地不怕,就更显得大姐老实,厚道,甚至胆小怕事,而这性格,着实让父母为她捏了一把汗:将来上学能行吗?        

                      

1956年,大姐如期上学。学校离家远,母亲身边还有三个孩子。我刚出生不到两个月,母亲还上着识字班,第一个难题,怎么去学校?母亲把大姐托付给同院的大孩子,那是几个男孩子。西部地区男孩子还特封建,人家嫌是女孩子,不肯领,前边自顾自走了,大姐只好在后面紧跟,盯着他们的背影一路小跑,顾不上记路。一个星期了,还不认识学校。母亲只好自己送了一趟,一路上告诉哪有什么标志,哪里拐弯。第二天,大姐就信心满满的自己上学了。母亲后面偷偷地跟着,直到大姐进了校园,妈妈才长舒一口气。


第二个问题:能学会东西吗?一天,大姐在母亲身边玩,母亲给她一根粉笔,拿过课本,母亲念一个字,大姐在红砖地上一笔一划写一个字,竟然一个都没有错!又考算术,加减法,所有的题都做对了!期末考试结束,大姐拿回了操行手册:全班第一!晚上,父母二人惊喜地窃窃私语:“这孩子还真行。”从此,直到初中毕业,大姐的学号始终是1号——那时的学号就是考试的名次;大姐在学校的职务,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中专,就没变过:学习委员!


母亲晚年常常提起当年给大姐开家长会,大喇叭里哇哇喊:“韩晓莲家长到前排就座.....”大姐多年梳两根长辫子,偏偏特别能睡(我们都继承母亲基因,嗜睡) 常常因贪睡没空梳头,老师经常爱抚地摸着大姐的辫子:“又没有梳辫子?”老师偏爱着学习好又性格忠厚老实的大姐。后来,我们都陆续上学,个个学习优秀,父亲曾郑重地跟大姐说:“你给弟弟妹妹们带了一个好头!”


1966年父亲调转,把上中专的大姐留在了海拉尔


大姐从未刻意练过字,但却写一手好字,我以为半是遗传半是悟性。大姐二姐的课本从来都是我们几个弟弟妹妹的读物,大姐的语文书里有很多夹注,应该是边听课边记录的。大姐小学四五年级时的字就初具规模:工整而清秀;初中课本中的夹注文字已经非常美观,酷似父亲的潇洒风格又不失女性的娟秀。后来在文革中刻钢板,又练成了仿宋体和魏碑体,有好的底子,加之悟性,后来就达到了学什么像什么的境界。


大姐的手功能性颤抖,依然在70岁时写出这样的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铁路医院有五个科主任和主治医生申报高职,在上报材料时不约而同找大姐帮忙抄申报材料,哪个也没办法推托,最后大姐用五种完全不同的笔体为五个人抄完了材料,五个人都啧啧称赞,喜不自胜……因为给他们抄材料,大姐右手指关节有一处变型了。大姐在单位,这种本职工作以外的活没少干,其实医院知识分子扎堆儿,字写得好的也有,工会主席道出了原由:“晓莲抄东西,有瑕疵处顺便就给改了,错字,丢字,连标点都改好了……”原来,大姐把这原本是机械劳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了。


大姐工作照


大姐的心灵手巧是全家公认的。我结婚时的连衣裙、套裙、旗袍、长袖套装、短袖套装,穿出一件又一件,换了一套又一套,同事们说当时我就是我们学校的模特!学生毕业多年还津津乐道:“韩老师一天换一身衣服,可时髦了.....”那些都是大姐的手艺!她们医院有医生结婚,呢子大衣都是大姐给做的。我看见过大姐坐在办公室里用废药盒剪鞋垫,根本不用样子,一剪子下来,哪有小弯,哪有大弯,准确无误!同事们都感慨地说:“晓莲这双巧手怎么长的呢……”


大姐手到底多巧,都会什么,我真说不清楚。记得哥哥大婚,我们回娘家,窗户上还没贴喜字。大姐手里拿着一块红纸在发呆,似乎在想什么。一会,动剪刀了:转,折,弯,曲......打开,我们眼都直了:对称的两枝树枝上坐着两个大红喜字,枝头上落着栩栩如生的两只喜鹊!没有样子。没有底稿,大姐,神了!贴在窗上,母亲乐得合不拢嘴……


大姐一家


我的两个姐姐,都无师自通会画画(二姐的要重点写),大姐画画完全是心中所想。我结婚时要做一个门帘,样子在一部电影中大致看过:对开,飞子用丝线锁,有帘头,上面画花。我把样子大致描绘后,大姐随意勾画,一朵大牡丹有枝有叶的画在了帘头上,我喜滋滋地上绷绣出来,哇,美死啦,挂在新房里,十分惹眼,结果害得我后来做好几个:几个小姑子都喜欢的不得了,只好每出嫁一个就得做一个。拿到大姐那,大姐也不用想,三笔两笔,一朵或牡丹,或月季,或菊花就鲜活地盛开在画布上……

 

大姐(前右)和同事们


大姐在医院,多年负责出板报。大姐说:“我从没有用过现成的报头样子,都是想什么画什么,字也是随意。”铁路医院的板报是最惹眼的,谁走过路过都流连一会,赞赏着画,赞叹着字。


前几年外孙上小学,老师让学生轮流出板报,孩子求姥姥,大姐写写画画,一版精美的板报诞生了。第二天老师们发现了,惊叹着画得好,写得好,有老师埋怨自己班没有这样的家长,马上就被指点:在这个班的是她的外孙,她的孙子是你班的……于是,大姐又得给孙子出板报。


大姐(左)和同事


大姐退休后迷上了门球,从普通队员到主力队员,再到核心队员,然后裁判,然后队长,然后裁判兼队长,走出满洲里市,走出呼伦贝尔市,做女队队长,2012年捧回呼伦贝尔市“巾帼杯”冠军奖杯;担任满洲里市门球协会秘书长,组织裁判员学习,亲自登台上课……一路下来,玩得风生水起。父母去世早,如果他们活到现在,还会认得这个当年看上去老实得近乎木讷的女儿吗?


冠军!


大姐(左二)队员兼教练


如今的大姐,可是球场上的明星级人物,在球场上有绝对的话语权。2016年,满洲里承办全国门球友谊邀请赛,举办了为期15天的裁判员培训班,大姐登台讲课,好评如潮,为满洲里市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裁判员,大赛之后,一批裁判员晋级!父母若地下有知,一定会再次窃窃私语:“这孩子还真行.....”  

           

大姐给裁判员讲课


和大姐夫,是夫妻,也是球友


大姐1965年初中毕业,以大姐的学习成绩,上高中,以后上大学,是正常的选择。但父母考虑下面还有四个弟弟妹妹,尤其二姐学业更加突出,所以父亲和大姐认真谈过一次话,把父母的意见告诉大姐,让大姐把考大学的机会留给妹妹。大姐从小听话,于是放弃了考高中的打算。也是福人自有福报,这一决定,无意中躲过了后来的上山下乡……


1969年大姐订婚照。他们是中专同学,姐姐是学习委员,姐夫是班长,我们调侃:利用职务之便……


1966年,父亲工作调转,我们举家迁走,把上中专的大姐留在了海拉尔,大姐从此开始了独立生活。大姐长大后极其孝敬父母,关爱弟弟妹妹们。文革中父亲工资被扣发,每月按人口发生活费,这件事影响了大姐一生:大姐所读中专中途停办,学生如果继续学习可以转到呼和浩特同类学校,不想继续读书的安排在本公司做学徒工。家里已经极其艰难,大姐不想让家里雪上加霜,忍痛选择了中断学业。家里正困难着,留下学徒马上发35元取暖费,25元棉衣费——这对想尽一切办法想帮家里一把的大姐也是一个诱惑……没有继续读书,这是大姐终身之痛——没有专业文凭,职称上不去,任你在医院历次专业考试中名列前茅,也是无济于事!


1970年,大姐婚后第一次带姐夫回家(后排右一右二)


为了帮助家里度过父亲扣发工资的难关,大姐节俭自己到了苛刻的程度(大姐曾跟我说过她那时的两餐:早餐买三块发糕,一碗菜汤,一块发糕就菜汤里的汤,是早饭;菜汤里剩的一点菜,两块发糕,是中饭),为的是挤出本已微薄的工资支持家里,帮助母亲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大姐,那时就是我们全家的经济支柱。我们几个弟弟妹妹身上穿的毛衣毛裤,都是大姐从嘴里挤出来,买了毛线又亲手织成的。后来,父亲母亲都和我们说:以后你们大姐如果有困难,你们,责无旁贷!


1978年春节姐弟五人合影


2003年11月,我患恶性肿瘤,在天津肿瘤医院手术。术后回到海拉尔,12月初,因刀口感染又住进了医院,大姐撇下三岁的孙子,两岁的外孙,从满洲里来海拉尔护理我,冰天雪地里给我送饭,几次摔倒在雪地里......后来又陪着我完成了八个月的化疗。化疗一个月一次,每次大姐都在化疗前一天从满洲里赶到海拉尔,守护在我的身边,一如母亲......直到现在,每到母亲节,我发给大姐的信息仍然是:“祝母亲般的姐姐节日快乐.....”


母亲般的姐姐


大姐对父母的孝心,对弟弟妹妹们的关爱,也影响着她的儿女。后来被家人亲人赞不绝口的女儿,便是大姐最值得炫耀的“财富”。是她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有了优秀的品质和美好的品德,人见人爱,人见人夸(我后面专章写她)……


大姐退休时留下的照片


大姐用她的聪慧,善良,忠厚赢得了弟弟妹妹们的尊敬和爱戴,也给我们做了孝悌的榜样,我们姐弟五人手足亲情令所有亲朋赞叹,和大姐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现在,大姐也老了,但她得父母之精髓,用自己的慧质蘭心写成的“传奇”,成为我们姐弟永远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是专为春节不能回家的大姐照的 


韩晓秋阅览室

韩晓秋:无法忘却的青春故事

韩晓秋:家有憨夫,咱有话好好说行不?

韩晓秋:父亲,一个时代的悲剧

 韩晓秋:母亲,不仅仅是贤妻良母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发表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亲情系列

老鬼:姐姐想出《血色黄昏》这个书名

陈原:哥哥陈星,投身发明四十年

杨小兵:我的白蛇奶奶

于向真:我的庆哥

郭爱平:我们仨

夏娜迪:姐姐在人间的最后时刻

美国传教士与一位中国孤儿的故事

陈小春:姥姥王镜娥和外公章乃器

陈苑苑:我的儿子, 我的太阳!

郭兵:有一个精神疾患儿子的坚强母亲

陈小鹰:一生潇洒是外公

谢悦:母亲与陈明老人的黄昏之恋

谢悦:跟着外公玩风趣

陶斯亮:我与干爸爸王鹤寿

陶斯亮:妈,大哥的父亲究竟是谁呀?

人最大的教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王谷元:追忆伯伯徐扬光

张宝林:我和我39岁智力障碍的女儿

蒋蓉:我的爷爷奶奶是地主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人生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剁排骨就像切豆腐

自从用了日本磨刀神器

厨房里的菜刀也能削铁如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