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丨严向群:你没有见过的长城,是这样的……

严向群 新三届 2020-02-26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严向群,曾用名陈创,山西财经学院贸易系78级。1982年分配到农业部工作。后供职北京二外旅游研究所、中青旅、中旅等单位。2017年退休。    

原题

世界的长城



摄影/文字:严向群  




序:中国的,世界的......


      十多年前,我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旅游。在大卫广场,遇一“老外”。点头寒暄、互报家门后,他手往下面一指,问我 :


       “ It is’nt also the Great Wall? ”  ( 那不也是长城吗? )


      中国的长城,英文译为 :“GREAT WALL”,直译成中文是 :“伟大的墙”。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还真有一小段顺着山坡蜿蜒而上的城墙。我想起了一张在河北金山岭长城拍的片子。虽然形似,但我还是马上反问那“老外”:


       “ Is it great really? ” ( 可它伟大吗? )

       “老外”两手一摊,耸耸肩,走了。


建于1286年,仅存3公里的佛罗伦萨城墙


建于1368年,现存10.5公里的金山岭长城


       这一问一答,让我反复品味“长城”的译文。我日渐一日地感悟 : 中国长城的建筑规模、建造工期、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用“伟大”、甚至“最伟大”这样的形容词也毫不为过。


       公元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总结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尔后又有了将中国长城与意大利的罗马古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建筑并列的中古“世界七大奇迹”——意大利的罗马大斗兽场、利比亚沙漠边缘的亚历山大地下陵墓、中国的万里长城、英国的石围圈、中国南京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土耳其的索菲亚大教堂。但是仅就建筑规模一项,中国长城就远在那些“奇迹”之上。世界上有哪一项建筑工程能像中国长城这样穿越 16 个省、市、自治区?


        长城过去一向被认为是北方的军事防御工程,后来居然在湖北、湖南这些长江以南的省份,也发现了长城的遗迹。民间曾有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之说,后来也被科考结果“东起鸭绿江、西止新疆罗布泊”所取代。长城横跨 16 个省、市、自治区,超过中国国土三分之一的面积!相比之下,意大利全部国土面积不过我国的一个甘肃省,最长直径不过200 米的斗兽场,怎能与总长达五万多公里的长城同日而语?更不必说用长城的砖石土方,如果筑 5 米高、1 米厚的墙,可以绕地球十几圈了。如果一定要比较,罗马古斗兽场与黄崖关关城里的“八卦城”倒有几分形似。


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创建的“八卦城”


古罗马斗兽场内景


      在欧洲旅游,常能听到当地导游这样“自豪”的讲解 :某某建筑建造时间历经数百年……言下之意 :如此精心打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价值连城!导游或许不知,中国的长城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修建,直到明朝才最后完工,建造工期达两千多年!世界上工期逾千年的建筑已是闻所未闻,而逾两千年者,唯我长城耳!建造工期分别为八年、两百多年的罗马古斗兽场、比萨斜塔,又怎能与建造工期达两千多年的中国长城相提并论?集两千年文明史、上百辈中华儿女心血于一身的长城,才是值得无数炎黄子孙乃至全世界崇尚文明的人们真正自豪的历史丰碑!


建于公元 550-558 年的河北黄崖关长城


建于 1174-1350 年的意大利比萨斜塔06


       古往今来,世间战事不断。有哪一座军事防御建筑,能像长城这样名垂青史、光耀千秋?这显然是与长城建筑的艺术价值分不开的。我们祖先推崇的艺术极致“天人合一”,在长城的建造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你看那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巍巍长城,虽然是人工之物,却如同天造地设一般,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后人将长城比做大自然的神灵——“龙”,实在传神。能将雄伟壮观的人工建筑,建造得与自然环境如此和谐统一,却是得益于我们聪慧祖先的精妙建筑理念 :“因地形、用险制塞”。它不仅把长城的建筑艺术价值永远彪炳于世界建筑史,而且使后来无数中外建筑学家在继承发展前人建筑理论方面获益终身。


       

        在和谐统一中创造变化,是长城建筑艺术的另一特色。有人将北京附近几处长城的建筑特色,分别概括为 :八达岭——“雄奇”;慕田峪——“秀美”;司马台——“险峻”。这从一个侧面道出了长城的多彩多姿。仔细观察长城的局部建筑,从城垛、垛口到台楼、敌楼,从关隘、障墙到城池、烽火台,实用功能各不相同,建筑式样各有千秋,又与长城主体浑然天成。有谁能说这不是真正的艺术品?  在中国最早的长城建成 728 年后,古罗马人才开始建造令其后人至今还自豪不已的斗兽场。长城的文物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一部长城沿革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古代史。从楚国的“方城”、春秋战国的“长垣”到秦朝的“万里长城”、明朝的“高筑墙”,又有哪一件历史文物能像长城这样,折射出那么多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背景?早在公元前 656 年的《左传》中就有了对长城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各处长城的关隘乃至城砖上,大到丈余、小至蝇头的文字,尽管披满历史的风霜,但至今依然历历在目。长城,不仅“最极致最持久地反映了中国百姓对围墙式建筑物根深蒂固的信赖”(见【瑞典】喜仁龙著《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第一章),更是一部学无止境的历史教科书!


司马台长城城砖刻 


黄花城长城明代摩崖石刻


       毋庸讳言 :任何一项封建遗存,必然有其糟粕。封建帝王的横征暴敛、贪官污吏的营私舞弊、忠臣良将的明珠暗投……长城的“伟大”背后,也不可能逃脱这些历史的阴影。所以有人说,长城是难以言说的历史巨人……


      其实,长城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她无时不在拷问现实。她的发问,掷地有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长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此。


      也有人这样轻描淡写 :长城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功能,已经被今天的旅游观光功能所取代……


       巍巍长城,怎军事防御、旅游观光一言以蔽之?每当想起那些在抗战中血洒长城的先烈,又怎能忘却那句惊天地、泣鬼神的歌词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长城,能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深刻内涵怎么评说都不过高。


        长城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作者长城摄影专集共分十五章,东起虎山长城,西止嘉峪关长城,记录了作者历时二十五年拍摄明长城的足迹和研读体会。



第一章:众里寻她千万里


      要从历时两千多年、数十个朝代修建的诸多长城中,理出个清晰的脉络来与读者分享,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浩如烟海的长城史料中,在姿态各异的历代长城中,我的目光最终停留在明代长城上。因为明代长城的工程技术、形制和防御功能均达到了我国长城修筑史上的高峰 ;保存的完好程度前所未有。


       明长城的修建分三个阶段 :前期修建重点在京西北到大同的外边、山海关到居庸关的沿边长城和关隘 ;中期修建重点在增建墩堡,构筑北方长城重镇 ;后期的修建重点在东北,拓边建堡,重修辽东边墙,同时重建山海关到嘉峪关的边墙。


明朝初期修建的京北古北口长城


       对长城的系统管理,也始于明朝。著名的“九边十一镇”由东向西依次为 :(1)辽东镇 :东起丹东虎山西至山海关,长 970 公里 (;2)蓟镇 :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长 880 公里 ;(3)昌镇 :东起慕田峪西至紫荆关,长 230 公里 ;(4)真保镇 :北起紫荆关南至故关,长 390 公里 ;(5)宣府镇 :东起慕田峪西至大同,长 511 公里 ;(6)大同镇 :东起山西天镇西至偏关,长 335 公里 ;(7)山西镇 :东接蓟镇,西到河曲,长 800 公里 ;(8)延绥镇 :东起陕西谷县西至宁夏盐池,长 885 公里 ;(9)宁夏镇 :东起宁夏盐池西至兰州,长 820 公里 ;(10)固原镇 :东起靖边西至皋兰,长 500 公里里 ;(11)甘肃镇 :东起兰州西至嘉峪关,长 500 公里 。


真保镇属河北涞源乌龙沟长城


      作为明朝京畿屏障的北京西北宣府镇长城,因处于蒙古族南下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筑有内外两道长城。外长城自居庸关,西北行经张家口、大同、内蒙古至山西偏关,与内长城连接。


“外三关”之一——山西雁门关西门遗迹


       内长城自居庸关,西南经过河北省的紫荆关和倒马关、山西省的平型关、雁门关和宁武关,北折至偏关,与外长城相连。最终形成以外长城掩护内长城,外三关护卫内三关,内三关拱卫京师的纵深防御体系。

     

      让我们循着明长城“善始善终、京畿为重”的线索,自东向西,开始漫长的古长城之旅。




第二章:东起鸭绿虎山巅


      明代万里长城的东起点,从这里开始。我们遨游明长城的脚步,也从这里出发。


       鸭绿江边,平地突兀拔起两座并排的高耸山峰,形状颇似两只竖起的虎耳,因此得名虎耳山。直到清朝,虎耳山才更名为虎山,并沿用至今。虎山拔地而起,居高临下,在此建立军事要塞,已得制胜先机。


       

      虎山南麓山腰,有墙台一座。雄踞天险,易守难攻,两座山门,可以且战且退。过墙台继续攀登,可达高 146.3 米的虎山主峰。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峰火台。由峰顶烽火台西门出,可见向西向北两路城墙。西路城墙通向并列的山丘,那里是当年守城兵营遗址。


帮山台


      北路城墙沿虎山北麓山势蜿蜒而下,先陡后缓,距离明显长于南麓,建筑数量和样式也明显多于南麓。北麓陡处,几近垂直。北麓缓处,如履平地。北麓缓处设空心敌楼,进可攻,退可守。敌楼北有障墙、敌台和敌楼,层层防线,可有力阻击虎山北麓山脚下的来犯之敌。接近北麓山脚的空心敌楼,攻防自如。过街城楼是登临虎山北麓长城的必经之路。


过街城楼




第三章:山海之间筑雄关


      东起鸭绿江畔的虎山长城,向西南方向奔来。在辽东的锥子山、金牛洞来到了辽东镇长城和蓟镇长城的交界处。长城进入蓟镇辖区,虽然颇多关口,但我们不能不从明朝修建长城之“始”的 1381 年、渤海岸边的山海关长城这一时空隧道启程,因为那是“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长约 4 公里。宽五丈,深两丈五尺的护城河围绕城外。城墙外部以青砖包砌,内填夯土,高约 14 米,宽 7 米。关城有城门四个,东门称“镇东门”,即为“天下第一关”,保存最为完整。城门台上座有天下第一关城楼,城台高 12 米,城楼高 13.7 米,楼东西宽 10.01 米,南北长 19.07 米,楼分两层,上覆灰瓦单檐歇山顶,楼上、下两层,北、东、南三面开箭窗 68 个,平时关闭,用时开启。西面屋檐的正中悬挂黑字白底巨幅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迹苍劲、雄浑,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萧显所书,现真迹藏于楼内,楼外所悬为 1920 年摹制品。


镇东门


      靖边楼是山海关城的东南角楼,为明初徐达建关时所建。 清朝长城失去边防作用,靖边楼逐渐荒废。雍正年间在原址上改建成魁星楼。1933 年 1 月,日军从城东南进攻,魁星楼被炮火所击,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塌毁、拆除。1986 年恢复明朝靖边楼原貌。楼平面为矩尺形,楼高 13.74 米,建筑面积 658.41 平方米,双层砖木结构,双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共设 56 孔箭窗。


靖边楼


       长城从关城向南延伸 4 公里到渤海岸边,有一座巨大的海上石城——老龙头。这是 1569 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为防止蒙古骑兵趁退潮或冬季水枯季节从海边潜入而修建。石城上修有高大的“澄海楼”。原为“观海亭”,明初修筑。每逢海风呼啸,亭内游人丝毫不觉,“海亭风静”,名列古“榆关八景”之一。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将观海亭改建为二层的楼阁式建筑——澄海楼。横匾为乾隆皇帝所书。该楼于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时被毁。现城楼为 1978 年重新修复。

      

老龙头




第四章:翻山跃水镇边关


      长城从老龙头、关城奔向西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派所向披靡之势。


      长城自渤海岸边翻越的第一座山峰,上有巨石嵯岈,似龙头之角,故称为角山。此山峰是制高点,所以在离角山二号敌楼不远的长城外侧,有一座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修筑的烽火台,高 10 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以山石砌成石台,上部用城砖砌成,顶部砌有垛口和射眼,墙垛上还嵌有上刻“镇虏”二字的石碑一块,迄今保存完好。关城内与入山中观角山,感受迥异。古人有诗为证 :“每日城中见角山,入山始觉远人寰……”


角山长城

      

      长城翻过角山,一路向北,穿越在危峰绝壁之间。直到河北与辽宁的界河九江河南岸,也没有被百米宽的河道挡住脚步,反而在两山挟持的河道上筑起了独一无二的水上雄关——一片石关,因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而得名。


一片石关


       九门口西侧长城得以修复 , 烽火台密布 ,形式多样 , 再现了当年一片石关步步为营的雄关风采。九门口东侧长城未经修整 , 保留了当年的原状 , 也铭记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


九门口西侧

      



第五章:水下蛟龙喜峰口


      长城从山海关顺燕山之势向西北蜿蜒,在河北省迁西县和宽县的交界处喜峰口形成奇观。  


      从山上俯瞰喜峰口,关城部分被淹没于水中,水面上仅露出一小部分残墙断壁 :长城顺着逶迤的山势一直伸向岸边,入水后又从对岸冒出来,顺着山势蜿蜒爬上山脊,向西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水下长城的出现 , 是因 1976 年引滦入津建成潘家口水库,喜峰口的关城被淹没于水中 ; 枯水季节,关城残址可见。

       

水下蛟龙

   

      喜峰口关是明代徐达在燕山修筑的重要关隘之一,后又不断增修。关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日”字型的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万里长城主体相通。古时无论是车马、行人,入关城都要通过三道门,可谓金汤之固。景泰十三年(1452 年)七月在关门上建 13 米高的镇远楼。关口东南有石筑喜峰城,高 6.6 米,西、南各有一门,城在滦河之东。


枯水时节   

  

      喜峰口长城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1933年初,日寇出兵侵占我山海关、承德。后在空军配合下直入我长城一线,向长城各关口大举进攻。3 月 9 日,日军占领了长城喜峰口中国守军阵地。中国第 29 军宋哲元部在赵登禹、何基沣、佟麟阁的指挥下,进行了长城抗战中最为激烈的战斗。29 军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大刀队夜袭喜峰口,经血战终于夺回喜峰口阵地,歼敌四千,史称“喜峰口血战大捷”。著名作曲家麦新闻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夜奋笔写下了传世名作《大刀进行曲》。


       这首经典名曲的副标题是“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原歌词是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残阳如血

  

      


第六章:夕阳无限黄崖关


      长城经过喜峰口、潘家口,继续向西出没于燕山的崇山峻岭之间,在天津蓟县北 30 公里的陡峭山崖上, 有一座战台敌楼、边城掩体、水关烟墩、古寨营盘等各项防御设施完备的关口。特别是在夕阳映照时,满崖金光,因此得名黄崖关。


        黄崖关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 557 年)。唐代,安禄山在这里驻扎其精锐部队――雄武军 ;明代戚继光为蓟辽总兵,镇守蓟州 16 年,重修了黄崖关长城,增建了凤凰楼、八卦街和许多楼台 ;明永乐年建黄崖口关,成化二年(1466 年)建太平寨,后经隆庆、万历年大修,建成正关、水口、东西稍城和砖墩等 ;清康熙《蓟州志》载 :“黄崖关边墙九十三里,东起拦马峪,西至松棚顶,楼台四十五座,墩台八座,边储屯粮地三顷四十九亩七分。”



       太平寨位于黄崖关东南 1 公里小平安村。海拔高度 400 ~ 500 米。全长 873 米。太平寨控扼着黄崖关城东侧的崇山沟谷。寨北谷道称鞑子沟,明嘉靖年间鞑靼曾由此破城入关,故名。太平寨有井字形拱券结构敌楼六座、墩台一座、登城便门一座。登城便道前有一个小瓮城,瓮城西面有一段城墙向外延伸 30 多米,设一敌台,称哨楼。太平寨通口至 5 号台之间的长城脚下,留有一个能过人的狭小门洞,以便守城士卒和当地居民通行。为其他长城所少见。


太平寨


      黄崖关关城由正关、水关、东西稍城和墩台组成。正关即关城是黄崖关城主体,在洵河西岸,呈不规则刀把形。城墙周长 890 米 , 面积 3.8 万平方米,内有子城,城内街道呈八卦形。南门上方嵌楷书“黄崖口关”汉白玉额匾一方。



       


第七章:险峻奇崛司马台


      长城穿过黄崖关,沿着河北与天津、北京的交界向西北方向进发。来到河北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区交界处的司马台村,长城的“绝险”令人瞠目。司马台长城距北京市中心 120 公里,东起望京楼,西连金山岭长城。长城从东西两面山上跌宕而下,与中段一个南北长六七百米、蓄水量5 万立方米的水库相交汇。  


       司马台长城的东段有 16 个敌楼。其中有又高又细、形如棒槌的“棒槌楼”;有当年戚继光下榻的黑楼和议论军机大事的花楼……从第 14 个城楼往上开始进入最险要的地段。第 14 至 15 个敌楼之间的长城称为“天梯”,第 15 至 16 个敌楼之间的长城称为“天桥”,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道单边墙,上部只有 30 公分宽。第 15 个城楼称为“仙女楼”,第 16 个城楼叫“望京楼”,是此段长城制高点,因遥遥可见京城灯火而得名。


望京楼


       “天桥”,东连望京楼,西接“仙女楼”。是建在尖峰峭壁上的最窄单边长城,一砖之宽,仅 30 公分。在以险峻奇崛著称的司马台长城中,堪称“险中之险”。游人到此,无不望而却步。


天桥


        望京楼东山脚下的聚仙楼,虽然顶层残破不堪,底层却完好无损,不失风云际会的仙风道骨。司马台长城西段有 18 座敌楼。其中最著名的是西起第 13、14 座大小弧顶楼和小弧顶楼上的麒麟影壁。从金山岭长城的小金山楼东望,司马台长城东段两座形似大小狐狸头顶的敌楼清晰可辨。


聚仙楼

       



第八章:气势磅礴金山岭


      司马台长城逶迤向西北,便是地处大小金山上的金山岭长城,全长二十余公里。  


    在谭纶支持下,戚继光率领三千南方将士对蓟镇五百公里长城改建重建,新筑一千三百多座高大坚固的敌楼,历时 16 年。因为思念故乡,南方士兵将镇江名山——金山的名字,移植于这里的山岭和这一带的长城,故名。


     

       库房楼,具有特殊功能的军事设施。楼内侧小平台上,有库房约 30 平方米。一向被认为是储存兵器和粮草之用,故名。但是 :楼外侧下,有半圆形战台,上设箭孔和瞭望台,为库楼房第一道防线 ;战台外 40 多米远的半山腰上,有石砌战壕,为第二道防线 ;库房楼东西两侧马道上,筑有障碍墙,墙上设有箭孔,为第三道防线 ;库房楼外侧两个山头上,各筑一瞭望墩台,可以及时观察到远方的敌情,为第四道防线 ;库房楼附近的长城上,有“隆庆四年夏孟(即四月)之吉”和“隆庆四年秋季(即九月)之吉”字样的两块石碑,上有戚继光、戚继美、谭纶、刘应节等人的名字 ;明史记载 :“隘口通东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即周边三个关隘处的房址应是百户指挥所的所在地。


        “库房楼”,应是统领百户以上的将领住所。明史记载,蓟镇长城设总兵官 1 人,协守副总兵 3 人,西路副总兵驻石匣营,管理墙子路、曹家寨、古北口、太平寨四路,分守参将 11 人。金山岭长城属古北口路管辖,由古北口参将统领,参将下设游击将军、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库房”这一军事指挥中心应是提调官的指挥所。“库房”之名应为讹传。


库房楼


       障墙,建在城墙陡峭段落的顶部,上设有射击孔和望孔。在一些重要敌楼两侧的长城处,也筑有这样的障墙。障墙主要用于防止敌兵一旦攻到长城上,守城士兵可凭借障墙做掩护,节节抵抗、撤退,最后撤到制高点或敌楼内,继续抗击敌兵。如果守城士兵从制高点或敌楼内,向敌兵发起反攻,也可以凭借障墙做掩护,边射击敌人,步步进逼。障墙是万里长城军事设施上的独到之处。


 障墙 

      



第九章:硝烟未散古北口


       金山岭长城向西南蜿蜒,就来到了东南有蟠龙山、西北有卧虎山挟持的古北口。  


      明洪武十一年(1378 年)徐达建关城,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增修门关 2 道 :长城关口处的“铁门关”和设于潮河上的“水门关”,与西北方向的居庸关构成明王朝首都的两道雄关。在五朝 ( 辽、金、元、明、清 ) 建都北京的八百多年的历史中 , 争夺古北口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如今只因水门以西悬崖脚下有一对紧密相连的“姊妹楼”尚存 ,“水门关”依稀可辨。位于北面的姊楼较高、南面的妹楼较低,远远看去就像两个美丽的少女挽着胳膊向东远望。姊妹楼的建筑形式既可以多驻兵,还可以囤积武器和粮食,在长城史上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此结构的敌楼,在万里长城中绝无仅有。


姊妹楼


      卧虎山地处古北口西北,潮河西岸。最高海拔 665.22 米,相对高度 450 米,因山型似一仰一俯的猛虎而得名。卧虎山有万里长城唯一的姐妹楼,有最长的水关长城,有极为罕见的扁形楼、圆形楼、半边楼、双垛口和“刀把楼”,还有由北齐长城、明砖长城、明石长城、长城支城等汇成的壮观的“长城之结”。

 

卧虎山


      过三岔点继续前行,就来到了蟠龙山的制高点、这一段长城的精华之一——将军楼。将军楼为指挥机关所在地,楼呈正方形,宽10.1 米,楼南北各有 4 个箭窗,东西各有 3 个箭窗,东、南、西、北各有 1 门。将军楼是长城抗战中敌我双方争夺焦点,顶部垛口被日军炮火击毁。国军 112 师 635 团团长白玉麟在率部增援将军楼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日军占领将军楼后,国 17 军 25 师师长关麟征率部反击,光荣负伤。1933 年 3 月 12 日,孤军奋战的 25 师英勇作战,致敌伤亡两千多人,终因寡不敌众,退出古北口。


  将军楼




第十章:秀丽蜿蜒慕田峪


      一直沿着冀京交界行走的金山岭长城,经过古北口向南,终于进入北京境内。在怀柔的慕田峪,长城的身姿别开生面。  


     慕田峪关正关门,建于公元 1404 年,形制在诸多长城关门中独辟蹊径。长城关门大都建在高处,易守难攻。慕田峪关门却建在两山之间,占据山谷。更奇特的是 :城楼由三座连在一起的空心楼台所组成,中城无门,两侧筑有高陡的石梯。三座空心楼台,中间一座最高,旁边两座稍矮。三座敌楼之上均建有铺房楼,内室相通,构成中厅、侧室之路。


正关门  


       长城从正关门往东,本应顺山势伸向东北,但在大角楼突然分出约一千多米奔向东南,随山突起,止于一个坚固雄伟敌楼之后的一小段,由此得名“秃尾巴边”。三道长城汇于一楼的景观因此而生。


“秃尾巴边”


       长城从正关门往西,沿山脊盘桓而建,大有天人合一之势,气势异常宏伟。正关台向西北盘桓的长城,有一段建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巅。长城由山腰直上山顶,在山顶上经过一座敌楼后,又翻身向下返回山腰,形状酷似水牛犄角,俗称“牛犄角边”。古人为了控制制高点,特意舍缓求险,把长城修上制高点,气魄非凡。从“牛犄角边”到“秃尾巴边”,长城蜿蜒,敌楼密布,号称“西望八十楼”。 


“牛犄角边”    

      



第十一章:雄伟壮阔八达岭


       长城在慕田峪的“鹰飞倒仰”分为三路,中、南路向西南方向奔来,汇合于北京西北 60 公里的一个战略要地——“关沟”。这是一条长 20 公里的峡谷,其中关口多达四道,明《长安客话》称 “: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长城从八达岭关城西门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顺着起伏的山势而延伸,如鲲鹏展翅,成为万里长城中最为雄伟壮阔的一段。  



       从八达岭关城向北攀缘而上的长城,随着复杂的地形采用了不同构筑方法。山脊峰之上的城墙,顺势以山脊为基础,外砌石块 ;深谷之下的城墙,则利用地形的陡坎和崖岸修筑。既省工省力,又节约用料。而且墙体顶部平坦易登,难攻易守便于兵力通行和增援防御。如此气势恢弘而又构思巧妙的建筑艺术品,完全得益于前人的建筑理念 :“因地形、用险制塞” 。


      

      在敌台之上筑楼,被称之为敌楼。既有防御功能,又可在楼的下部居住士兵、储存粮食和武器弹药,大大增加防御能力。隆庆三年(1569 年)戚继光上奏《请建空心台疏》这样描述 :“高五丈,四面广十二丈,虚中三层,可住百夫,器械糇粮,设备具足。”印证了空心敌楼为戚继光所创。


              



第十二章:美不胜收“黄花路”


       我们如果沿着“鹰飞倒仰”分出的南路长城走向居庸关,就走上了一条长城美景目不暇接的“黄花路”。  


      黄花城长城始建时间早于北京明皇城 2 年,早于十三陵 3 年。明代时是保卫京城和皇陵的重要屏障,全线有关卡三道、空心敌台 40 座、实心敌台 9 座,墙台 5 座,形成完整的立体防御体系。在三道关卡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西接西水峪、东越黄花城的头道关长城。这段长城完工于明万历 7 年(1579 年),历时百余年,建造精良。竣工时,长城脚下题有 1.5 米高的“金汤”二字摩岩石刻。由于长城要越过金汤湖,山谷中的水库大坝将南北两山陡峭的长城联为一体,为各地长城所独有。


        

       沿金汤湖水库大坝南侧山上的头道关长城向西,就会来到“黄花路”上的另一个重要关口—— 西水峪。西水峪长城建于明代永乐年,关口为西水峪关,绵延于燕山山脉的“黑山”之巅。山上的长城用黄色的花岗岩构筑,保存完好,坚固精美。它与许多著名长城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没有经过后人的粗糙修缮,保持着长城的真实原貌。


西水峪   


        黑龙潭岸边有三段长城跨水而建,形成“山间碧玉,水上长城”的奇观。 其中淹没在水中最长的一段大约有 50 多米,其它两段水长城淹没水中的分别约30 多米和 20 多米。水底下部分长城也依稀可见,许多地段还保留着不同年代维修的痕迹。在三段过水长城中,有一段呈“V”字形,西起西水峪水库,东至小城峪长城,全长 1686 米。形状又似巨龙俯身吸水,故名“龙吸水”。  


         



第十三章:据险扼喉居庸关


       “黄花路”经过大榛峪、黄花城、西水峪后,来到西南尽头——居庸关。  


      居庸关长城始建于北魏 ;战国称居庸为天下九塞之一 ;汉代设居庸县并置关,称居庸关 ;三国时称西关 ;北齐称纳款关,唐代称居庸、军都或蓟门关 ;金代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现存关城于明洪武元年(1368 年)由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宣德年间再次修葺,景泰六年(1455 年)又拆除再建,全长 4167.5 米,整体围绕关城呈圆周形封闭式构筑。



        居庸关关城,结构复杂,易守难攻。关城有南北两门,南门有正面封闭、两侧设有通向长城通道的瓮城。关城上建有三重飞檐的关楼,正中匾额上书“天下第一雄关”。


           

      关城两侧的长城城墙向东翼叠翠山、西翼金柜山上延伸,城墙随山势地形而筑,平缓处、陡峭处的垛口形状各不相同。


       关城中心的云台是一座过街塔基座,用汉白玉砌成,以远望如在云端而得名。台上原有三座石制喇嘛塔,在元末明初时先后被毁。明朝在台上重修泰安寺,后于清代被焚毁。现存塔基高 9.5 米, 台顶四周建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及排水龙头。台座正中间南北各开一券门,券面及券洞内雕有迦楼罗(金翅鸟)、大龙神、卷叶花等。


       券洞内左右两壁,刻有属于喇嘛教内容的佛教图像。四大天王之间,布满了用梵、藏、八思巴、维吾尔、汉、西夏六种文字刻写的佛经,以及用汉文刻写的《造塔功德记》。券洞顶部雕刻有 10 尊坐佛和若干小佛像,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元代雕刻艺术杰作。


     



第十四章:漫道雄关跨冀晋


       长城在居庸关、八达岭奏出雄浑高昂的乐章后,沿着太行山脉悄然离开北京,向西面的河北、山西而去。明朝长城著名的“内三关”、“外三关”中,有五道关隘跨越冀晋两省。明长城中还有乌龙沟、娘子关、平型关等赫赫有名的雄关遍布河北、山西的崇山峻岭。


       乌龙沟长城建于明万历元年至万历四年(1573 ~ 1576 年),明朝后又多次在乌龙沟修筑关城,驻军防守。形成了紫荆西北的一处重要关口。乌龙沟原名五龙沟,是因沟北有 5 条曲折的黑石线而得名。崇祯年间再次修葺。1940 年 9 月,乌龙沟西北 15 公里的东团堡成为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的一个重要战场。八路军全部伤员都送到乌龙沟,由柯棣华率领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救治。


乌龙沟


       长城从乌龙沟向西后,遇向南走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主脉。长城一直沿山南下,来到太行山麓长城上的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娘子关。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隋开皇年间曾在此设苇泽县而得名。战国时期即为中山国所建长城之一 ;宋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并称娘子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重修城堡,保存至今。因地处“内三关长城”南端,号称长城第九关。


娘子关

 

     从平型关继续向西,恒山与吕梁山相交的勾注山异常险峻,海拔超过 1780 米,山上就是“外三关”中最大的雁门关。雁门关分为东、西陉关,是长城中独有的双关。因山高鸟难飞跃、两山间形成一个门形状的缺口、大雁由此飞过而得名。春秋称勾注塞,汉武帝初年已置西陉关,以防匈奴。北魏时重新建关,称雁门关。隋唐时称西陉关,后复名雁门关。明洪武七年(1374 年)在西陉关东南5公里建东陉关,以防蒙古势力侵扰。经嘉靖年间增修,于万历年间复筑门楼。现存东陉关城基本完好,门额“ 险”为“天险”之意。


雁门关

      



第十五章:雪山脚下嘉峪关


      长城从“外三关”中最大的雁门关西北而上。过宁武关、偏关后与外长城汇合,穿越陕、宁、蒙三省,来到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脚下。“天下雄关”嘉峪关巍然屹立。 


       由于当地干燥的戈壁沙漠气候,早期的夯土关城保存完好。关城平面呈梯形 , 面积 3.35 万平方米 , 城墙总长 733 米 , 高 11.7 米。城楼东、西对称, 面阔三间, 周围有廊, 三层歇山顶高 17 米, 气势雄伟。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五部分组成,四隅有角楼 , 高两层 , 形如碉堡。内城夯土墙基厚 6.6 米,上端宽 2 米,高 9 米,周长 640 米。城头垛口林立,砖砌垛高 1.7 米。



      相传当年建关时,匠师易开占计算用料十分精确,预算为 99999 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暗加一块,称“如果多出一块或者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嘉峪关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易开占说 :“那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


一块砖


       从朝宗门进入瓮城,是与朝宗门垂直的光化 门,于明正德元年 (1506 年 ) 修建,取“紫气东升,光华普照”之意。门额“光化门”左题款“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右题款“乾隆岁次辛亥孟夏月吉旦”。城台之上矗立着 17 米高、三层单檐歇山顶式的“ 光化楼”。穿过光化门,就来到了面积达 2.5 万平米的内城。内城空旷,主要建筑为游击将军府。


光化门


      明嘉靖十八年(1539 年),为加强嘉峪关关城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修筑了嘉峪关南、北两翼长城。在构筑南翼“长城第一墩”的 同时,在北翼黑山石关峡山脊上,就地取材,夯筑了片石夹土长城(砂土)。因筑于约 45 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因而得名 “悬臂长城”。现存 750 米,共有 3 座墩台。


壁挂长城

      

结束语:


        从祖国东北鸭绿江畔的长城东起第一墩——邦山台,我们风尘万里,穿越二百七十六年那终明一朝修筑长城的峥嵘岁月,来到西北雪山脚下赖河边上的长城西起第一墩——赖河墩。回眸我们走过的道道雄关,怎能不感佩那一砖一石所汇集的祖先智慧和血汗,一关一隘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和精髓……惟愿万里长城永不倒,中华民族真正腾飞世界时!


延伸阅读

严向群:大地行走之抓拍人像记录

严向群:我的风光摄影人生

严向群:一个摄影发烧友的拍片历险记

严向群:自驾北国摄游记

严向群:我从北京东城挂面厂考入大学

严向群:革命时代的中学生与男女界限

严向群:唐山大地震的京城余波

严向群:打捞喜报胡同73号旁门的少年记忆

严向群:团报少年之家

严向群:东交民巷小学的少年时光

严向群:老培叔

严向群:岳父的开阔胸襟和博大情怀

严向群:魂牵梦绕儿时的四合院

严向群:穿越童年的记忆深处

严向群:永远的苏阿姨

陈创:小时常问为什么反对"形儿"去上学?

陈创:胡耀邦胡启立下放的黄湖五七干校

陈创:还记得四年同窗的那些灵动细节么?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见证·老照片

浙君子:八达岭看不到的长城大片

贺延光:不为历史留下空白

李晓斌:冰河解冻、禁舞初开的年代

李晓斌:带你去西单的那堵墙再走走

刘香成:行走在历史中定格中国

于文国:四十年的变迁之平民视角

这些照片见证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

1980年代日本人镜头下的中国孩子

刘宇:每一张照片都是时间的化石

刘宇:记者镜头下的朝鲜

刘宇:保存日子的方法是把日子拍成照片

刘建生:胡锦涛同志给我号脉

刘建生:我拍邓大人

摄影师李振盛与《虔诚者》

张海儿:镜头中的“坏女孩”

 1970~80年代上海人弄堂生活掠影

最伟大的照片:苏军入侵布拉格1968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人生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抹一抹,舒服很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