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 | 周小六:​那一刻,拼的是你全部的青少年时光

周小六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周小六,77级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做病理医生,1988年晋升主治医师。1989年赴日,就职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病理医生。1998年移居加拿大。


原题

77高考永远铭记




 
 作者:周小六



距离1977年高考已经四十二年,但记忆仍旧清晰,往事历历在目......


随着高中毕业生浩浩荡荡的人流,到农村插队。新鲜感很快逝去,接踵而来的是苦闷、绝望,挣扎和无助,让我对茫然的未来心灰意冷。在农村努力表现,春节都忍着不回家。就是等呆满两年,梦想能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还在傻等着招生的时候,接到了我姐挂来的长途,告知我“恢复高考了,赶快回来准备吧!”


可怜的我,没有电灯,没有广播的地方似乎与世隔绝了。这个消息无疑是一颗救命稻草,燃起了希望之光。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顾不上忐忑和不安,也无视紧迫和纠结,赶快找到高中课本,到我姐学校办的高考复习班,披星戴月、临阵磨枪后,就返回农村上阵了。


考试那天,早上五点钟吃了几口贴饼子,就踏着茫茫的雪地,一个人走了两个多小时,到离我们十几公里外的考场。棉衣被汗水湿透,睫毛和头发都结成冰霜,但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有迎来曙光的期盼。


考场在公社中学,那里没有桌子,只有用玉米杆抹上泥土的土墩子。坑洼不平,写几个字就要移动,钢笔把考卷扎的都是小孔。没有取暖设备,带的7支钢笔都冻住了,只好放在怀里暖开。手冻的握不住笔,出汗的棉衣也开始变凉。


监考的是对调学校的老师,作为老师,本能的对可能考进大学的考生多了一份青睐和偏爱。


教室有30多个考生,我的监考老师转了一圈后就一直在我身边转,他看到我答《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时,我想不起来那个“鲍”字,他就小声说:“是鱼字旁的鲍”,老师真好。现在都还记着他的长相,也感恩这1分和老师的善意。当时还在想:“可惜他们只是农村的小学老师,要是高中老师有多好。”
  
高考的第一天是语文和理化,理化考的很挫败。考完试按约定给我姐通了长途,带着哭腔告诉她考得不好,我姐安慰我说:“同事的孩子都说没考好, 但无论如何明天好好发挥坚持考完。”听到这些我心情好多了,那时一起复习时,知道他们是师大附的学霸,我高中时也一直是班里学习最好的那个,但学校很差,跟他们不是一个段位。既然他们都说没考好,我心情似乎就轻松了许多。


当晚住在公社,隔壁房间就是县教育局发派考卷的老师,跟我住在一起的妇联主任调侃说:“咱们给老师灌醉,你就能看到明天的考卷了。”


我的好奇心突然萌发,想去看看,但很失望,看到一个戴着厚厚镜片的倔老头,见到我们如临大敌,很不友善。真的佩服教育局的眼力,找来的这么油盐不进、视死如归的人,绝对没有泄密的可能。


第二天数学和政治不难。政治中的一道题是建党日期,我因手冻僵了,1921 写成连笔,看着像1927年7月1日。公社领导到教室巡视,一个我认识的人用手点了一下1927的地方就走了。我仔细检查一下又仔细写了一遍,领导太好了。


我当时有点感激,理解他们的这些善意,整个考场有考上大学可能的人屈指可数,他们也希望我们仅有的几人能榜上有名,也有惜才之心吧?


没多久,体检通知下来了,全公社体检12人,最后被录取的大学4人中专2人。我认识的知青,还有我们大队在乡女生体检后都没录取,惨烈和不幸。


77级高考都是暗箱操作,先报志愿后高考,不分重点非重点,不公布成绩和录取线。这就意味着,如果志愿和考试成绩脱节,运气好的被其它大学录取,运气差的就无学可上,那些分数擦边的被遗忘掉。加上还有政审,这就解释为什么体检之后仍旧那么多人落选。


我没有进入心仪的大学, 被服从分配到医学院。报志愿是在报纸上找了3个名牌大学。后来才知道3个志愿都是一个分数档,就是现在的一本。


当时其实有点郁闷,觉得学校不够理想,也没有学医的初衷。我姐也说实在不想去就放弃,明年再考。但农村实在是不愿意再待下去,也不敢保证高考是否可以继续。好在女生学医也是不错的选择,家里也需要有个医生护航。后来医学院并入综合大学也成为211国家重点,有点高兴。


现在想想,当初去医学院还是正确的选择。那时虽有一点遗憾,但离开农村是我人生的唯一转折,容不得半点犹豫。


等待通知的日子是煎熬的,度日如年,如热锅上的蚂蚁,但终于等到了。


接到通知后,一分钟也不想再待下去。那种长时间的压抑和禁锢,那种艰苦生活对理想的磨灭,那种社会底层的生活和“变相劳改”,让花季年华饱经风霜,使我们变成了一个个的“山里红”“小村姑”。


终于有机会冲出牢笼,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感,因为从此不再需要别人控制和操纵,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久违的亢奋,是一种长期压抑后解脱和释放,让我久久不能平复......


没有留恋,没有怀念,带着山里红的小脸开始了大学生活。

戴上校徽,我成为77级的一员


都说77级是精华,是在11届毕业生中经过大浪淘沙沉淀下来,但比起现在的孩子千军万马的拼杀,年复一年的备考,我们很幸运。虽然仅有4%的录取, 但经过10年浩劫,多数人将所学的知识都已忘光,分母们并不具有杀伤力。


之所以称之为精华,是因为1977年的高考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海底捞”,把埋藏在各个角落的人才挖掘出来。一个月的复习时间靠的是功底,是各个学校、各个年级学霸们的厮杀。最终靠着功底的深浅各就各位,这可能才是精英的意义所在。


还是要感谢邓小平的复出,让我们高中时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坚持读书,曾为想象中的高考憧憬过,为之努力和拼搏过。


毕业后分配到北京,1988年晋升为病理主治医师,1989年赴日做病理医生,直至1998年移居加拿大。


人生中身边都是匆匆的过客,他们遇见你帮助你,真心的待你就是福分。他们虽然帮你的是一时,但是却可以改变你的一生。这种深情厚意要铭记在心,人间总有真情在!


一直都记得曾经的关怀和帮助,感恩自己命好,也要活得开心才能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时间可以冲淡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但作为人生决定命运的大事件,这个不寻常的记忆将永远的铭刻在心灵深处。



作者近影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高考回忆

骆小元:爸爸给邓小平写信解决政审难题

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

刁承泰:1977年县领导堵死了我高考的路
熊代坤:乡下孩子磕磕碰碰的大学之路

刘怀恩:四次高考终于跨进大学校园

吕贡呈:高考圆了我的工程师梦

刘源:当年邓小平批准我参加高考

陈加锁:我的1978,惊动邓小平派出调查组

寿柏年:77高考,我人生最重要转折点

梁沪生:我穿着破裤子参加中戏面试

卢文发:我的准考证上姓名写错了两个字

 谭蔚泓:"你就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干活吧"

李明武:厂里的老大学生助我恶补高中知识

陈雯:百分之四点八里的一分子

邵巍:给弟弟妹妹陪考后,第三次考入北大

薛虹:我14岁上北大,弟弟进北大才13岁

刘玉瑛:我上北大纯属偶然,这真不是谦虚

薛广勤:我从藏区"逃亡地"回家参加高考

黄永红:我报考北广播音系,被漏掉面试机会

陈侃章: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